日期:2022-06-23
这是《自然灾害》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1. 自然灾害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防灾减灾是国土整治的重要内容。
自然灾害类型: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霜冻雪灾等、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生物入侵等)。
特别注意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差异。环境问题是人地关系的产物,是人类活动中与自然环境不相适应得行为对环境的危害,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 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具有不确定性,但有一定规律可循:区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以及关联性等。
3.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但人类也可以采取正确的行动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减灾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一系列工作。灾害高风险区人口、资产密度的提高,是灾害损失增加的重要原因。然而,经济发达地区往往防灾抗灾能力强,灾害危害程度较轻,相对损失小。防灾减灾的重点地区是城市。
4. 我国地域广大,海岸线漫长,自然条件复杂,位于典型的东亚季风区和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的交汇部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国家之一。
5.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加强灾害研究工作,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加强生态建设;健全减灾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社会应急机制,加强灾害管理;加强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加强灾害保险工作。减灾就是增加效益。
※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崩塌)
地质灾害的相关性 实例:川滇黔地区形成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该区域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多地震,地震震级高(主灾);区域断裂发育,岩石疏松破碎,风化严重(主灾带来的结果);(季风气候区)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促进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关联灾害)。相关研究:流水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泥沙物质逐渐沉积下来;风力搬运途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便导致沙尘堆积。始终抓住速度的变化,流水速度的降低是由于地形地势的改变。
对所有自然灾害,采取的对策共同之处: 1.加强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预警系统。2.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如:RS、GIS等。3.建立健全各种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4.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减灾意识。也应注意,对于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应针对人类不合理活动加以治理。如:洪涝灾害—恢复植被;沙尘暴—恢复植被,(控制载畜量,退耕还林,还牧);赤潮—控制污染等。
3.气象灾害危害大、破坏大的综合分析:a灾害本身危害大、破坏大 b 区域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交通建设滞后(经济不发达地区) c居民防灾减灾的意识薄弱 d无有效的预警系统 e区域特殊的地质地貌环境
4.台风、寒潮的有利因素: 台风:缓解伏旱带来的旱情。寒潮:减少病虫害
5.沙尘暴产生的原因综合分析:①乱垦、滥牧、过度樵采----使植被遭破坏,土壤裸露,土地沙化迅速扩展。②冬春季节少雨,气候干燥,土质疏松。③快行冷锋过境,有大风天气。
6.治理沙尘暴合理化建议:①建立和完善沙尘暴的动态监测体系。 ②实施以保护和发展林草植被为核心的治沙工程。③保护好现有的沙丘植被,巩固扩大沙漠绿洲。④在乱垦滥牧地区尽快退耕退牧,还林还草。⑤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7.我国区域灾害:东北:暴雨洪涝、低温冷害、干旱 西北:干旱、冰雹。 华北:干旱、暴雨洪涝 华南:暴雨、低温冷害、干旱、热带风暴、冰雹、台风 长江中下游:暴雨洪涝、干旱、热带风暴、风暴潮、海啸 西南:暴雨洪涝、低温冷害、干旱、冰雹、台风--是指受台风影响,台风中心不能到达四川
8.气象灾害综合防治:①加强监测和预报;② 2是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③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④植树造林种草,营造防护林。
低温对策:警报、地膜覆盖、大棚温室技术;
少水对策:引水灌溉、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进耕作制度,改善生态环境,选择抗旱品种,加强水利建设,营造防护林;
多水对策:修筑堤坎、整治河道;排水、增加如海口;修建水库、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
防沙对策:退耕还林还草
※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
※生态破坏:即环境退化(森林破坏或森林的调节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河流湖泊萎缩、湿地破坏、耕地减少)
研究:坡地开垦、围湖造田对湖泊及其下游的环境影响:湖泊淤积,湖面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功能减弱,加大下游洪灾威胁。
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一般指生态破坏。环境退化(森林破坏或森林的调节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利用资源,造成植被破坏而产生的结果。土壤盐碱化是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产生的结果。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是过渡使用矿物燃料产生的结果。所有人类的不合理活动都会产生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高考经典诠释
1、(04 北京文综)内力作用在该地形区(云贵高原)的具体表现有哪些?(8分)
2.04 全国文综)简要说明形成该区域(西南横断山区)地形特征的内外力作用。(12分)
3、(05 全国卷1)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7分)
4、(05北京文综)分析南海沿岸多发地质灾害的原因。(2分)
5、(05江苏文综)读我国西南局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9分)
(1)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原因。(6分)
(2)简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1分)
6、(04 全国卷3)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7、(09 福建卷40 B)分析唐家山堰塞湖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
8、【热点材料】新华网电:2010年4月,菲律宾南莱特省圣伯纳德镇发生特大泥石流灾难,方圆5至7公里的土地刹那间变成一个巨大泥潭,300多座房屋被埋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试分析菲律宾吉恩萨贡村特大泥石流造成重大伤亡的可能原因?
9、(06 全国卷Ⅱ)沙尘暴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特殊天气现象。图5示意我国沙尘暴主要活动路径和强沙尘暴多发区;图6、图7依次表示1464~1913年华北地区沙尘暴按月份累计次数和逐年统计次数。分析图5~7,回答下列问题。(1)西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两大盆地是: 盆地、 盆地。(4分)
(2)西北路沙尘暴先后影响的地理区域有: 盆地、河西走廊、内蒙古高原、 高原和 平原。(6分)
50
150
250
350
1
4
7
10
图6
沙尘暴活动路径
强沙尘暴多发区
图5
西北路
西路
北路
北偏东路
图7
1864
1904
1824
1784
1744
1704
1664
1624
1584
1544
1504
4
8
0
12
(3)说明图5中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7分)
(4)指出图6所示的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说明其自然原因。(14分)
(5)在图7显示的450年间,沙尘暴发生次数的变化呈现出 的规律。在明王朝灭亡时,沙尘暴约发生了 次。(5分)
重冻害区
严重冻害区
冻害区
轻冻害区
无冻害区
宜昌
甲
110°
115°
柑橘冻害分布示意图
30°
35°10、(04 天津卷)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4分)
11、(05 江苏文综)简述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问题。(6分)
12、(06 广东地理)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热草原气候区社会贫困化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印度尼西亚
巴西
印度
墨西哥
菲律宾
马来西亚
坦桑尼亚
越南
0
50
100
150种
哺乳类
鸟类
图13 13、(09 山东文综)图13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归纳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4分);分析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6分)
44°N
112°
116°
年降水量/mm
沙地
图 6 14、(09 宁夏卷)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图6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 区。在该区域进行生态建设,如果有①植树造林、②种草、③自然恢复三种措施,你倾向于哪一种?请说明理由。(14分)
15、(08 四川卷)说明右图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10分)
200
28°
84°
88°
▲
▲
▲
▲
▲
▲
200
8172
8201
8156
8201
8844.43
8586
图 例
国界
河流
山峰/m
等高线
▲
200
图7
16、(06江苏地理)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灾害0315
1.地震、地热、有色金属矿、变质矿、地质构造等。
2.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强烈挤压,地壳不断隆升(地壳运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流水的侵蚀和切割作用(流水作用)
3.两大板块互相挤压,板块界线附近深处岩浆熔融,沿裂隙上升形成火山喷发。
4.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5(1)该地区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泥石流灾害突发 (2)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6.自然原因:① 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②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③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人为原因:④ 对植被的破坏
7.【答案】地质:地质构造不稳定;岩性疏松;地形:地形高差大、河谷陡峻(山高谷深);相关性:地震发生引发表物质滑落,阻塞河道;气候: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水文:山区支流多,河流水量较大。
地质灾害形成的综合性分析:灾害发生的强度、频度不断提高的原因要运用综合思维,从自然和人为因素去分析: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密集,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8.自然原因:(1)地质原因:地质结构特点是导致菲律宾泥石流主因,该地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处在菲律宾海沟的边缘,受众多断层影响,基岩严重破裂或碎裂,易于风化和侵蚀,(2)地形原因:山地多,海拔相对高度大,陡峭高山众多(3)气候原因:该地是西太平洋台风和风暴吹袭菲律宾的必经路径,拉尼娜现象带来连日降雨,涵养的雨水量超过了极限,连绵暴雨增加土体重量,造成岩土松懈和不稳定(4)植被原因:椰子园的树木根系短浅,无助于减少水土流失。人为原因:(1)植被破坏:大量砍伐原始树木,使许多山区几为“秃山”,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2)过度开发、开矿破坏了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3)灾害防范机制不完善,当地村民的防范意识薄弱(4)房屋结构多是木质,抵御能力低,容易被压塌掩埋,(5)技术条件的限制和基础设施的落后影响了救援工作
研究:答案中的地质、地形、相关性、气候、水文等词语是思维过程,在答题中可不写。
※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沙尘暴;
9、【试题解析】本题整体难度中等,比2005年文综卷36题难度略有下降;考查形式这几年保持一致,还是以区域地图引入,区域图成为考查内容和要求的重要载体,考查学科内综合分析能力。令人耳目一新的是第5小题的最后一问,在36题传统地理题里穿插了历史知识,虽没太增加试题的难度,但加大了学生思维转换,充分体现了文综试卷的综合性特点。此题主要考查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考查了学生对中国地理主要地形区分布情况的掌握;二是考查了沙尘暴的有关知识,如形成原因、出现时间等;三是考查了学生读图阅图能力和结合图表系统语言表达能力。第1、2小题主要考查对于基础知识(我国主要的地形单元)的掌握情况和区域地图识图能力,第3小题考查语言概括能力,第4、5小题考查读图获取信息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重视学生的答题规范和方法技巧,对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高。【答案】⑴塔里木盆地 柴达木盆地 ⑵准噶尔盆地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⑶干旱、半干旱(缺水),沙漠(荒漠和黄土)方布,植被稀疏。 ⑷沙尘暴主要集中在(冬末和)春季(2、3、4、5月)。(地表)疏松(和植被稀疏),降水少,大风天气较多。 ⑸(一定的)周期性(起伏、节律、振荡、波动等);12。
10.森林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11.庞大的人口压力(2分);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2分);③深刻的环境危机(2分)。
12.自然因素:①温度高,干、湿季明显,降水季节变化大;②河流径流变化大,不利于灌溉;③植被稀疏,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生态问题严峻,不适宜农耕;④干旱灾害严重,粮食缺乏,饥荒不断。 人文因素方面: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口、环境、经济恶性循环);②(长期的殖民统治导致)经济基础落后,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增长缓慢;③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阻碍经济发展;④债务负担沉重,教育落后,医疗条件差,疾病加重贫困。
13.【解析】中心词为地理位置、生物多样性。行为动词为归纳、分析。地理位置包含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有自然和人为量方面。
【参考答案】 (1)低纬度或热带国家;岛屿或临海国家。(2)物种丰富(极易丢分),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人类过度捕杀。
14.【解析】(荒漠防治的)生物措施。行为动词为(推测类)说明。题干中: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的信息说明森林需水量很大,与环境不相适应。荒漠化的治理要强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结合。【答案】:干旱、半干旱地区 选②或③理由:该区域自然植被为草原与荒漠,森林生态耗水量远大于草原(森林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与生长速度大于草本植物),过量植物,会加重区域旱情;种草或自然恢复,较植树造林更符合自然规律,且投入较少。
15.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传统农牧业发展,(经济落后)生活能源需求(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
16.自然原因: ①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气候);②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形);③ 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水文、水系);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研究: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西南季风(替代词夏季风,但不能使用副高,副高只适用于亚洲东部)强盛,或来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涝灾;反之会造成旱灾。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