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乡下人家》第1、2教时教学设计与实录

日期:2022-06-04

这是《乡下人家》第1、2教时教学设计与实录,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设想】

  《乡下人家》是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作者紧扣“独特、迷人”,描写了六幅田园风光的画卷,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使人读着,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基于本组课文的编排目的和本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确定了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落实词语理解、朗读训练、写法提炼和迁移运用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潜心品味语言,感悟语言魅力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字,理解、摘录积累好词佳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经历读课文想画面了解课文大意的过程;在感悟、品味、运用语言的实践中,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感受语言表达魅力,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题,初读课文

  (一)谈话引题。

  (二)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学生认读生字、词语的情况。

  二、阅读交流,整体感知

  (一)交流画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初步感受“独特、迷人”的乡村景色。

  三、细读品味,学习表达。

  (一)引导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默读第一二段,把描写乡下人家风景独特迷人的句子画出来,好好读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品读语句,交流读中发现和感受,朗读、想象、质疑中体会对比、拟人的表达方法,感受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的景色。

  (三)初步体会平凡事物中蕴含的美。

  四、背诵积累,小结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积累语言。

  二、精读探究,学习表达。

  (一)学法迁移,学习第三到六自然段。

  读读3—6自然段,你觉得哪一幅画面是最独特最迷人的?找出来读一读,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独特迷人的,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二)交流语段,进一步感受乡下人家那独特迷人的风景。

  1.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巡回指导。

  2.全班交流重点语段,品味朗读、想象朗读,揣摩语言表达魅力。

  3.小结。

  三、读写结合,语言实践。

  四、回顾全文,提炼升华。

  五、布置作业,延伸拓展。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师:同学门对清新自然的山村风光都感到特别的神往,是吗?

  生:是。

  师:哎,那今天啊,我们就一起到山村去走走,好不好?

  生:好。

  师:恩。让我们去看看作家陈醉云先生笔下的《乡下人家》是怎样的?一起读读课题——

  生:乡下人家。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师: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00页,自己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大约三分钟)

  师:声音都轻下来了,都读完了是吗?呀,同学们都读得特别认真,习惯真好。在乡下人家啊,来了几位朋友,哎,看一看,认识吗?

  生:认识。

  师:谁愿意来接受挑战?(略停)哦,请你吧!来,第一行,把话筒传给他。这儿有吗?来,传过来,恩,好。其他同学你听好了,他读正确的就跟着他读。来!

  生1:装饰(跟读:装饰)罩衣(跟读:)和谐(跟读:和谐)结瓜——

  师:哎,就读第一行。你第二行也读正确啦,真棒,挑战成功!请坐。好,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行。哎,同学们你们看,这几个字——发现了吗?都是……

  生:多音字。

  师:哎——谁能读正确啊?(略停,等学生举手)好,后面这位女同学,来,把话筒传给她。

  生2:结(jiē)瓜(跟读:结瓜)

  师:真好。表示植物生长结果的念第一声。接着,第二个,恩。

  生2:鸡冠(guān)花(跟读:鸡冠花)

  师:谁知道它的另一个读音呀?

  生:冠(guàn)

  师:哦,大家都知道啊。来,(指名一生)你来组个词。

  生3:冠(guàn)军。

  师:好,请坐。这个呢(指多音字)?

  生2:率(shuài)领(跟读:率领)。

  师:它的另一个读音谁又知道?(略停)你说。

  生4:它的另一个读音是“lǜ”,效率。

  师:真棒。同学们很能干,都读正确了。还有几个是我们平时生活中不大留意也不太用的词儿,会读吗?

  生:会。

  师:那大家一起来读一遍,起——

  生:屋檐、时令、觅食、捣衣、向晚。

  师:有不明白的吗?(略停)你说。

  生5:恩,第二个词“时令”是什么意思?

  师:有没有学生知道能帮助他?哦。(指名一生)

  生6:“时令”就是季节的意思。

  师:你没明白了吗?还有吗,你呢?

  生7:我想知道“向晚”的意思。

  师:哦,有同学知道了。还是你,你真能干,都知道。

  生6:“向晚”的意思就是快到晚上的时候。

  师:哦,那就是什么时候啊?

  生6:傍晚。

  师:你看,他找了个近义词就知道了。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哦,你想了解,你说。

  生8:我想知道“捣衣”是什么意思?

  师:哦,这位男同学你知道的,你来告诉她。

  生9:“捣衣”就是洗衣服的意思。

  师:哦,就是洗衣服的意思,是的。怎么洗呢?同学们,你们来看(幻灯片),乡下人家, 妇女们在河边拿着棒子,这样洗衣服就叫……

  生:捣衣。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把书翻到102页,看看方格里的这些字儿呀,都是咱们的老朋友啦。把你觉得最难写的一个或者两个,在它边上写一写。拿起笔。

  (生书写生字)

  师:写完的同学给同桌欣赏欣赏,看看写对了没有?写得好的奖励他一个五角星,打上去。

  三、研读课文,感知内容

  师:哦,哪些同学得到五角星啦?来,举手,给我看看。这么多的同学,真好,请放下。同学们,学会欣赏别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本领,你们都学会了,哎呀。现在,我们再去“乡下人家”一定不会迷路了。快,拿起课本,再快速地读读课文儿,一边读一边想:你,在乡下人家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来,开始读。

  生读课文。

  师:这样的读书习惯真好。哎,还会圈圈画画,真棒。

  生读

  师:快速地读一读,想一想: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生读

  师:读完了吗?哦,读完了。好,那赶快把笔放下。哎,用行动告诉我你已经好了。同学们,随着课文我们来到了乡下人家,最先到了哪儿啊?一起说吧,到哪儿?

  生:屋前。

  师:哎,在屋前看到了什么?你说?

  生10:在屋前看到了……一瓜架。

  师:好。谁也能像他这样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你来。

  生11:我还在房前的草地上看到了许多花。有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

  师:好。看,乡下人家种瓜种花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哪几自然段?

  生:一、二自然段。

  师:哎,那除了门前种花,还有呢?你说。

  生12:还在屋前屋后养鸡。

  师:你看看第二自然段,他说完了吗?

  生12:第二自然段,还有,在屋后种了很多鲜嫩的笋。

  师:对呀。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我们看到了门前有,什么?门前有什么呀?

  生:花儿。

  师:屋后呢?

  生:笋。

  师:恩,你刚才看到了……你刚才说的,再说一遍。

  生12:还看见了屋前屋后有母鸡、小鸡和雄鸡。

  师:恩,这是乡下人家养鸡的情景。还知道了?谁说说?(指名一生)

  生13:我还在屋前的瓜架上看到青、红的瓜。

  师:恩,你看,咱们都走到前面去了,你还被屋前的风景迷住了,脚步停了。嘿,脚步往前,来。

  生13:我还看见了一条小河,里面有很多的鸭子。

  师:哦。这养鸡养鸭的情景在课文的哪几自然段?

  生:三、四自然段。

  师:恩,还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呢?你说。

  生14:我在……恩……我在夏天的傍晚看见了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

  师“是的。乡下人家还在哪儿?干什么啦?

  生15:乡下人家还在门前天高地阔地吃饭。

  师:是呀。还有呢?你说吧?

  生16:在秋天的时候,纺织娘还在他们的瓜架上……还寄住在他们的瓜架上。

  师:继续。

  生16:我还看见了……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

  师:哦,你也看见了,是的,大家都看见了。纺织娘寄住在瓜架上,他唱起歌来的时候人们就——怎么啦?一起说吧,怎么啦?

  生: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师:是呀。这是人们生活的场景。在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

  生:五、六。

  师:你看,作者按照着房前屋后的顺序把乡下人家的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兜了一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略停)你说吧。

  生17:我感觉乡下人家的生活非常丰富多彩。

  师:还有呢?你说。

  生18:他们愿意用勤劳的双手来创造……那个……恩……

  师:(稍等片刻)创造他们的幸福生活,是吧?哎,还有呢?其他同学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说说。

  生19: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到处都充满了生机。

  师:呀,和我们住的城里一样吗?

  生20:和我们住的城里截然不同。

  师:是呀,课文的作者也有着这样的感受。用一个自然段写出来了,找到了没有?(略停)哪一段?

  生:第七自然段。

  师,我们也把他品出来。哎,读一读,肯定会有两个词跳入你的眼中。自个儿读读。

  生读

  师:跳出来了吗?哪两个词?一起说吧。

  生:独特、迷人。

  师:哎,同学们,请你再读读,他们什么意思呀?自己再读读。

  生再读。

  师:谁知道了?什么是独特啊?你说。

  生21:“独特”即使是说它的风景跟城里的不同。

  师:哦,是的。那“迷人”呢?(略停)你说。

  生22:“迷人”就是景色宜人,能让人流连忘返。

  四、研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师:是呀。那乡下人家,他们的房前屋后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都有着一道和我们城里风光不一样的、十分吸引人的风景。那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到语言文字中去读出独特、迷人。这节课呀,我们先学习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同学们,请你们默读这两个自然段,画出描写乡下人家风景独特迷人的句子,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把你的感受啊,用一两个词写在句子的旁边。默读。来,开始吧。

  生默读第一、二自然段。

  师:好,谁来和大家交流你的学习体会呢?哦,你来。

  生1:请大家跟我看第一自然段。“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我画的重点词是“装饰”。因为在城里,特别漂亮的东西才能叫做装饰,而在乡下,普通青藤结的瓜被称作装饰 ,所以我认为乡下人家独特。

  师:哦,你看,这位同学真会学习。读了课文找到了重点句,还找到了关键词,我们也来看看这一句,乡下人家是用什么装饰的? 她已经告诉大家了,用什么?

  生:青、红的瓜。

  师:而且这装饰是……什么样的?

  生:别有风趣。

  师:哎,那么乡下人家的装饰别有风趣在哪儿呢?同学们,请你们联系这个自然段的一、二两句话来说一说,读一读,看看别有风趣在哪儿?读读。

  生默读。

  师:可以读出声音来。

  生读。

  师:谁来说说?(略停)你说。

  生2:我们一般都是住在比较大的房子里,可是乡下人家住在一个小院里,房子很小。

  师:恩,房屋很小,但是——谁来接着说?(略停)你说。

  生3:但是它们却腾出一片空地来,在屋前的草地上种了好多花。

  师:是呀。这些花怎么样了?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3: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师:这样的装饰师是别有风趣的。还有补充吗?你说。

  生4:我觉得这样的装饰是很可爱的。在城里也许看不到那么自然的,也没有那么可爱,而且也没有那么有生机。

  师:哦,因为这些装饰是乡下人家土生土长的,就是刚所说的那个词“自然”。让人觉得非常地亲切和舒服。你还有补充?

  生5:因为我们住的房子,一般都把装饰放在门前,而他们却把那些装饰、那些瓜都挂在了房屋上。

  师:是呀。同学们,请你闭上眼睛:青、红的瓜,构成了乡下人家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春天来了,你仿佛看见棚架上……怎么样?你说.

  生6:结出了很多嫩绿的芽。

  师:哦,长出新芽来了。哎呀,夏天到了,棚架上……(指名说)

  生7:棚架上结出了小瓜。

  师:是的。秋天到了呢?你说。

  生8:秋天到了,这些小瓜就成熟了。

  师:同学们,你看,这些装饰它从开花到结果慢慢地在成长,在变化,它们是有……有什么啊?

  生:生命。

  师:是的。同学们,你们再来读读这句,作者又是怎么样把这种生命写出来的?在这句话中,读一读。

  生读: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作者是怎么洗写出来的呀?谁读出来,体会到了?你说。

  生9:我觉得作者是用青、红的瓜和碧绿的藤和叶和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和两根大旗杆作对比。

  师,哎呀,真能干。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

  生:发现了。

  师:是的,你看,高楼门前蹲着的石狮子和竖着的大旗杆你见过吗?

  生:见过。

  师:(出示幻灯片)是这样子的吗?什么样的感觉?说。

  生10:我感觉这种装饰非常呆板。跟乡下人家屋前的瓜棚根本比不上。

  师:哦。你呢?

  生:我觉得石狮子和旗杆每天都是一样的。看久了就睡觉得腻。乡下人家种的瓜每天都会长,都看不腻。

  师:因为它们是有……什么的?刚才我们已经说过了。

  生:生命。

  师:都是有生命力的。不像石狮子和大旗杆那样,像他们说的这样一成不变。你看,课文的作者这样一对比,就让我们读出了瓜和藤的什么呀?

  生:可爱。

  师:哎,这样一对比然使我们强烈的感受到这瓜和藤的可爱。那你能读出这份可爱来吗?来,自己先试试。

  生,连读: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谁来读?(略停)你来。

  生11读“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 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师: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语速再慢一点,可能就更可爱了。谁再来试试?你来。

  生12读

  师:真可爱。咱们一起来读一读吧。青、红的瓜——起。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真能干。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读出了乡下人家屋前装饰的独特和迷人。哎,欣赏完了屋前咱们再到门前去看看吧。作者又是怎么写的呢?谁找到了句子?(略停)你来。

  生1:我找到的句子是第二小段“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他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我从这个“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恩——恩——

  师:有问题,是不是啊?哎,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问题?好,请坐。

  生:有。

  师:你看——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读读这两个词。

  生:朴素、华丽。

  师:哎,这两个词看似……什么呀?

  生:矛盾。

  师:哦。看似……不说它是反义词,可它是相互矛盾的,是吧?哎,这是为什么呢?不急,咱们再读读句子,看看,能不能读出答案。

  生读

  师:为什么朴素中还带着几分华丽呢?这份美独特在哪里?哦,有同学已经读出答案来了。你来说说。

  生2:因为……虽然它很朴素,但它也很华丽。就是朴素中带着一点点华丽。

  师:我还是不明白。朴素在哪儿呢?华丽又在哪儿呢?你来说。

  生3:因为……就是……它说门前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就是他种的花种类非常多,颜色也非常鲜艳,所以说“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师:懂了。花多、鲜艳就是几分华丽。那这些话都谢了的时候不就不美了,不鲜艳了,不华丽了吗?哎,你说.

  生4:“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是说明花本来就是很漂亮的,那些花都是很普通的花,在哪儿都能见到,恩……不用装饰就能显示出自己的漂亮,所以就说“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师:恩,他把朴素读出来了。因为这些花很普通,是的。而且还随意地种在哪儿?

  生:门前的场地。

  师:恩。是的。那么,华丽呢?几分华丽,你说。可以读出几分华丽,为什么又是几分华丽?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5:我从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知道的。每个季节都有花在开,人们都可以欣赏到花苞、花朵的美丽,我认为它很华丽。

  师:哦,原来这是一种一茬接着一茬的美啊。同学们,你们看(出示幻灯片),春天到了,粉红的什么花开了?

  生:芍药花。

  师:哎,春末夏初的时候,接着说。

  生:凤仙花开了。

  师:夏天到了……

  生:鸡冠花开了。

  师:秋天来了,

  生:大理菊花开了。

  师:是呀。这些花,一个季节接着一个季节地开,开的话很美,闻一闻,哇,房前屋后还弥漫着一阵阵……花香呢!你看,从“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读出了花的几分什么啊?

  生:华丽。

  师:是啊,乡下人家虽然这些花很普通,随意地种在门前,可是它们的绽放依然给乡下人家带来了几分——

  生:华丽。

  师:这就是课文中说的什么呀?

  生: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

  师:作者正是用了这么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让我们体会到了乡下人家门前这一派——

  生: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谁能来赞美它?(略停)你来。

  (指名学生读: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理菊,他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师:把朴素读出来了。谁能带着几分华丽呢?好,你来。

  (再指名学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还有同学想来读读吗?你来。

  生再读

  师:是呀,乡下人家的屋后的景色又是如何?作者又是怎么写的呢?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自由读: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株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荫。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谁来交流你的体会?你说。

  生1:我认识这是充满生机的。我从“探”这个词体会出来的。春笋是在下完春雨之后再从土里探出头来,像一个可爱的娃娃,所以我认为它是充满生机的。

  师:你真会学习。从作者写的这个“探”字当中能读出这么多的体会,你呢?

  生2:笋,只是指一种植物而已,可是作者用拟人来写笋,所以我认为它充满生机。

  师:哦,作者是用“拟人“写的,同学们,那你们都读出来了吗?哎,那如果你就是那探出头来的笋芽儿,啊,现在看到了什么呀?探出头来了,看到了……你说。

  生3:我看到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师:这时的心情?

  生3:很高兴!

  师:那你来读一读。

  生3: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哎呀,一个探出头的陶醉的笋芽儿读出来了。还有吗?其他“笋芽儿”你的心情又怎么样?你说。

  指名学生读

  师:哦,有点迫不及待。哎,你看,作者用一个“探”字,一个拟人的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笋芽儿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破土而出的那可爱的景象,是吗?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来,带着喜爱之情自己读读。

  生自由读。

  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略停)你说。

  生4: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笋从泥土里探出头来出来,充满生机的景象。

  师:从哪个词中看出?

  生:我还从“常常”中可以看出。

  师:哦,好还有呢? 看见了许多笋探出头来了,你还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生5:我看到了 许多笋娃娃在蒙蒙的细雨中高兴的探出头来,冲着我微笑。

  师:许多笋娃娃探出头来了,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儿?读出来了吗?一起说。

  生:成群。

  师:是呀,同学们,你看,这么多的笋芽儿探出头来了,这真是一派生机……

  生:勃勃的景象。

  师:来吧,笋芽儿,我们一块来读一读,起——

  生齐读: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同学们,在乡下人家啊,房前屋后的瓜啊、藤啊,还有花儿、竹啊,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东西。我们到了乡下人家,随处都可以看到。但是,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却读出了它们的几分独特和……什么啊?

  生:迷人。

  师:难怪作者要这样的赞叹,一起读——

  生:乡下人家,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五、诵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积累语言

  师:这么美的风景想不想记在心里?

  生:想。

  师:哎,那我们刚才品读过的一、二自然段中,有哪些句子你特别喜欢?来,赶快来背一背,把它积累下来,自己背一背,试着。

  生诵读一、二自然段。

  师:可以大声地背一背,发出声音来。

  生大声诵读。

  师:谁会啦?谁想来展示一年级下册?你来。

  生1: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师:好的。这是它生机,又让我们看到了……你来。

  生2: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该在门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瓜架,爬上屋檐。

  师:真能干!这么短的时间就能背出来了,其他同学也跟他们一样把会背的在自己的座位上大声地背出来吧!

  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真能干呀!同学们,下一节课我们还要继学习这样读着者课文想着画面,抓住重点的句子和词语来细细品味的方法读读后面的课文,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写出其他风景的独特、迷人的,好不好?

  生:好。

  师:那这节课我们先到这儿,下课休息一会儿。下课——

  第二课时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连着上了两堂课,你看!个个眼睛还是亮亮的,腰板儿挺得直直的,还精神特别饱满!真棒!忍不住要表扬你们!

  [上课]

  一、复习巩固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写几个词,怎么样?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

  (指名生上前)

  师:其他同学拿出练习纸,写在第一题下面的横线上。两位同学准备好了吗?大家都准备好了吗?

  棚架风趣装饰鸡冠花大丽菊鲜嫩

  师:同学们,看一看都写对了吗?(对着一名学生说)你写对了吗?好!奖励自己一个五角星,画在上面。真能干!都对了!好!把笔放好了,人坐挺!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自然段,随着课文,你看到了哪些独特、迷人的风景呢?你也可以用上这里的词儿来说一说。

  生1:我看到它的屋前的棚架上有瓜藤,到了秋天的时候,结出青的红的瓜。

  师:还看到了?

  生2:它们的屋前有棚架,棚架上有许多鲜红的瓜,便成了别有风趣的装饰。门前还种着鸡冠花、大丽菊,房后还有鲜嫩的笋。

  师:一口气都说出来了。同学们也都一样,看到了这些独特、迷人的风景,是不是?对呀,

  它们是那么得诗情画意,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读一读

  出示句子: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生齐读)

  二、学习课文第3—6自然段

  (一)自主学习3—6自然段

  师:我们也在对比、想象中领略到了瓜、藤、鲜花和嫩笋的独特、迷人之处,那么其他的风景怎么样呢?作者又是怎么把它们写得独特、迷人的呢?我们继续来欣赏!打开课文,同学们读一读3到6自然段,你觉得那一个风景最能让你感到独特和迷人的?找出来,好好地读一读。和刚才一样,画出描写风景独特、迷人的句子。还是把感受简单地写旁边,开始吧!

  (生自主学习)

  (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师:大部分同学都用行动来告诉我他们已经好了,那谁来交流你的学习收获呢?

  生:请大家跟我看第三自然段。“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鸣,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在城市里,人家养什么动物都是关在笼子里,自己出去活动。而在乡下,都会让动物们自己活动,很自由。

  师:对,它们自由你读出来了,从你刚才读的这个句子当中。那刘老师把它们请到大屏幕上来。

  师:看看,她从这些句子当中读到了,乡下人家他们养的鸡很自由。那么我们该怎么来读好它们?同学们,你们来试一试,怎么把它们读好。

  (指名生读)

  生1读后,师:同学们,你看,他把一制雄鸡的威武的样子读在了我们的前面。谁还来读一读?

  生2读后,师:你看,一位慈爱的妈妈带着小鸡们在觅食,多幸福哪!还有谁想来读?

  (男女生读)

  师:还有很多同学,那这样吧!女同学来读读母鸡的句子,男同学读雄鸡的句子。

  师:你看,多温馨的画面呀!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的脑海中不禁浮现了我们上学期老舍先生的《母鸡》中的片段。自个儿读读。

  师:发现了吗?同样是写鸡,在不同的作家笔下,用不同的方法写,他们的效果怎么样呀?(不一样)老舍先生写母鸡,是抓住了这些进行了细节。那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中的句子。乡下人家的这些鸡为什么能这么自由自在呢?

  生1:因为城市里,大家都很喜欢小动物。可是小动物需要一定的生活条件,可人不能给它生活条件所以就没法养。而乡下里的鸡都有一定的很好的生活条件,都可以到处跑。所以它们很自由!

  师:乡下人家把很好的条件给了它们,那就说明乡下人家对这些鸡怎么样啊?一起说出来,是什么呀?

  生齐答:喜爱

  师:同学们读出了这份喜爱,难怪呀这个自然段开头就强调了,读——

  生齐读:鸡,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

  师:是呀!那你想,乡下人家照例除了养鸡之外,还会养什么呢?

  生:鸭

  师:噢,鸭子。除了养鸭还养什么?你说——

  生1:养狗。

  师:狗帮他们看门呢,还会养?

  生2:我觉得会养猪。

  师:是的!猪又怎么在这儿生活的?还会养?

  生3:还会养牛。师:还会?

  生4:还会养猫。

  生5:还会养鹅。

  师:你说——

  生:还会养羊。

  师:对呀!同学们,还会养鹅呀、猪呀、羊呀、牛呀,说到了,还会养?

  生1:还会养牛和马。

  师:是呀,那么它们在乡下人家又是怎么生活的呢?摸能不能学着课文的样子,也用一两句话来写一写你熟悉的一种,行不行?行吗?好!相信你!你可以仿照课文中的开头用几句话来写它,也可以自个儿写一个开头,写一段话。行不行呀?好!拿出练习纸,想想乡下人家还会养什么,它们在这儿又是怎么生活的?

  (师配乐,生练写)

  师:写完的同学,自个儿读一读。你写一段就可以了,写好的读一读。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啊?

  生1:狗,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的。从他们的门前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狗,自由自在地散步;或是瞧见那只狗,对着陌生人“汪汪”地叫,好象在说:“你是谁?不许进来!进来我就咬你!”

  师:他把这只狗给写清楚了,是吧?句子写得很通顺,还把这只狗当成了乡下人家的好伙伴!还有谁也来读一读?你来——

  生2:牛,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头的。从前地里犁地这可是必不可少的。而在门前的草地上走动的母牛,也会象母鸡一样带领着它那可爱的牛宝宝,成群地去吃那鲜嫩碧绿的草。

  师:你写得非常得清楚,用词很恰当,还有谁也想来读一读的呀?

  生3:鸭,乡下人家照例总要养几只的。在河面总能看见游戏水中的小鸭子;或是看见正在忙着下蛋的母鸭,餐桌上的鸭蛋全都是母鸭的功劳。

  师:好!同学们,听了他们的朗读,你再读读自个儿的。看看是不是要修改一年级下册,怎么样改可以把它变得更生动更有趣。来,自个儿改一改。

  师:改完的同学读给同桌听一听,俩人再相互欣赏欣赏。

  (同桌互相欣赏中……)

  (三)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师:好!刘老师看到了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相互欣赏,真棒!现在把笔放下吧。这边的同学动作非常快。我发现,我们的同学特别厉害。你们写的,和作家笔下的鸭是一样的。你看,自由自在。作者是怎么写鸭的自由自在?哪句话,你读出来了吗?

  生1:他们的屋后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边。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它们也从不吃惊。

  师:你把这段话读给大家听了。哪一句话能读出他们的自由自在?你说——

  生2: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还它们也从不吃惊。

  师:是不是呀?那大家一块儿来读一读。就读这一句,起——

  生齐读

  师:是呀,你看。在乡下人家,鸡成群,鸭戏水。还有同学们笔下的狗啊,还有鹅啊、羊啊、牛啊,他们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生答:家)。是呀,这真是一派和谐的景象呀!让我们进一步地体会到了,乡下人家——

  生接读: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四)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师:还有哪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也吸引了你。你说——

  生1: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这段话说都是他们的好友,而且还绘成了一幅很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就是说他们天天呆在一起,就很有感情了,所以说很和谐。

  师:那是因为他们在哪儿吃饭呀?

  生1:他们在门外吃饭。

  师:我们在哪儿吃饭呀?

  生齐答:家里。

  师:区别在哪?

  生1:我们都喜欢在家里觉得外面太脏了,而乡下人家却乐意把自己融入到自然当中去。所以我从这里知道了,乡下人家绘成的一幅自然和谐的风景画是非常美丽的。

  师:她说的这段话中有一句特别好。把饭菜桌椅搬到门前,是把自己融入了——(生齐答:自然)。是呀,你看,课文中有一个词特别形象地表达了这个意思,哪一个词?一起说——

  生:天高地阔。

  师:同学们,乡下人家在门前吃饭是一种天高地阔的享受。那除了享受吃饭,他们还天高地阔地享受什么呢?刚才其实有同学已经说到了,大家再读读这些文字,看看,还想说什么呢?你说——

  生1:享受着大自然中的和谐的风景画

  师:和谐的风景画表现在哪儿呀?有什么呢?你说——

  生1:有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

  师:是呀,傍晚的红霞就是(什么啊?)晚霞、火烧云,火烧云是……我们学过了,它会千变(生接:万化)。想想,有时像?你说——

  生1:有时像老人

  师:有时又像——

  生2:有时又像大门前的石狮子。

  师:有时还像——

  生3:有时还像骆驼。

  师:这么美的景象,是一种享受吗?(生答:是)那时侯还有向晚的微风,这是什么季节呢?(生答:夏天)同学们,想象一年级下册这样的风吹在身上,是——(生答:凉爽)对呀,鸟儿都回来了,在天上飞过,我们在门前吃饭,能够听到它们的(生答:叫声)。多享受呢!还有哪些好友来了呀?还有那些好友来和他们相伴了呀?你想想,河上有——(指名说:鸭子),院子里还有?一起说——(生齐答:鸡)对呀,这些好友都来了,还有屋前瓜架上的——(生齐答:青、红、绿的瓜)对了,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生齐接: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如果你也在这儿吃饭,会有什么感觉?你说——

  生1:就会非常得凉快,非常得舒服。

  师:那你就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

  生1朗读

  师:还会有什么感觉?你说——

  生2:我会感觉这样真是太爽了!

  师:那你也来读出来。

  生2朗读

  师:是的!同学们,这样的一幅自然和谐的风景画,能不独特、迷人吗?来,大家一块儿把这个自然段读一读。起——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真能干!读着课文,想着画面,还抓住了重点词和句,感受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的独特、迷人之处。这样的风景呀,无处不在。你听——

  (五)学习课文第6自然段

  教师播放纺织娘的叫声。

  教师配乐朗诵课文第6自然段: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师:同学们,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1: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所有人随着纺织娘的歌声甜蜜地进入梦乡。

  师:你呢?

  生2:月亮映在水中非常得美。

  师:那谁能把让你感到特别宁静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呢?

  生1:秋天到了,纺织娘寄住在他们屋前的瓜架上。月明人静的夜里,它们便唱起歌来:“织,织,织,织呀!织,织,织,织呀!”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

  师:这样的画面呀,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这一句诗,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知道什么意思吗?噢,刘老师来告诉大家:蝉因为安静了,蝉和鸟的叫声显得特别悦耳动听;也是因为有蝉和鸟的叫声,使得山林就变得更加得清静了。你看,课文也是这样,通过描写纺织娘什么样的歌声?(赛过催眠曲的美妙的歌声)来写出了乡下人家夜晚的(生:宁静)对了,同学们,这也是乡下人家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吧。

  生配乐齐朗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乡下人家走了一个来回。欣赏了作家笔下的乡下人家的美景,让我们由衷地感受到了——(生:“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三、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请你快速地浏览课文,作者究竟写了哪些时候什么季节的风景?哪些时候哪几个季节的风景?找一找

  生:春天。

  师:还有?

  生:夏天。

  师:还有?

  生:秋天。师:除了这三个季节,还写到了哪些时候?你说——

  生1:傍晚。

  师:对呀,还有?

  生2:还有凌晨。

  师:这是夜晚,还有其他的几个自然段,写的都是乡下人家的什么时候呀?(白天)让我们来说一说,乡下人家不论白天、傍晚、夜晚,不论春天、(生接:夏天、秋天),他们的房前屋后都有一道(生接:独特、迷人的风景),尽管构成这些的风景的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事物,可是作者抓住了它们的特点,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运用了恰当的表达,也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这些普普通通的事物中也都蕴藏着独特、迷人之美。同学们,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诗人都非常用心地描绘过乡下人家,引领着这独特、迷人的田园风光。记得吗?上学期我们学过孟浩然的(生接:《过故人庄》),美美地来背一背。

  师:还有一首,《游山西村》,也这样美美地来背一背。

  师:刘老师这儿还有几首,同学们,你们来读一读,读着读着,仿佛看到了什么?自个儿读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谁能用朗读来表达出来?你想读哪一首?你说——

  生1读《四时田园杂兴》

  师:同学们,听着她的朗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说——

  生2:看到了金黄的梅子,还有果肉饱满的杏子。

  师:是呀,你看,诗人就是这样,抓住乡下人家这些景物的颜色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田园风景画。来,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还想读另外两首?

  生3读《雨过山村》

  师:你看,在诗人的笔下,这鸡鸣和妇姑相唤的声音也是那么得迷人、独特!还有一首,谁来读?你来吧——

  生4读《山居秋暝》

  师:多美的景象呀!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你看,相同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中,他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诗人们就是抓住了它们的色彩、声音和生活的场景,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景色各异的乡村风光图。那像这样的古诗你还会背吗?还会!那就美美地背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师:像这样的古诗还有很多,我们这个单元的第23课,我们还会学到三首。课外呢,大家还可以去找一找更多的,来读读、背背、体会体会。我们现代诗人戴望舒写过一首小诗《在天晴了的时候》,它就藏在我们的104页“阅读链接”。下课以后,同学们可以去读一读,感受大自然的清新气息。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乡下人家,读到了乡下人家是一幅画,一幅自然(生接:和谐的田园风景画)。想不想亲自去感受感受?(生:想)那课后咱们就可以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我们到乡村去走走,去感受乡村的风景,感受乡村的生活,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用我们的笔来记录美,还可以用我们的心灵好好地去感受。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了。下课——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