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0
这是《寡人之于国也》总结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寡人之于国也》可以读出许多东西,其一便是孟子的论辩艺术。
可以说,面对以贤自居的梁惠王,孟子与他的话语交往充满了论辩色彩。
在梁惠王看来,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却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面对梁惠王的困惑,孟子采用的是“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
所谓“引君入瓮”,就是论辩中常用的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孟子面对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原因,却设了个圈套。总体上用刚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然后提出问题;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样?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这也是逃跑。这样,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跳进了孟子设的圈套,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没能实行仁政。因此,不能希望民之加多。
接下来便是用“连锁推理”形式阐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径——实行仁政。
“连锁推理”即用前边推出来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又用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如是往复。孟子首先从“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推出“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论。又用“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这个结论作前提,推出“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个新的结论。又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个新的结论作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王道之始”。
这种“连锁推理”形式强调了实行王道要从不违农时,发展生产,解决百姓最基本的吃穿问题人手。论述时,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增强说服力量,显示了孟子雄辩的艺术。
同样的推理,又指出要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进而接受教化,懂得“孝悌之义”,以解决精神文明问题。有了“王道之成”才能使民心归附,国家兴盛。
可以说孟子的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的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孟子善于掌握梁惠王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层层深入与论辩的跌宕生姿。
2、孟子准确地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文章“五十步笑百步”的设喻明白晓畅,寓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文章第五段的三种措施和第六段的四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韵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家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3、孟子论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文章三个部分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和深沉的特质。
4、孟子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魁在《论文偶记》里所说:“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孟子的论辩,集中到一点,这就是“犀利”。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