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4
这是《送东阳马生序》课例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教材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出自四年制人教版第六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二课。本文是作者给同乡同学的临别赠言。教材选编本文,不但要理解作者的思想,这学习作者的语言和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在反思中形成良好的学习观、生活观、人生观。
六、
说
教
法
教
学
方
法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结合注释,可以理解本文内容,所以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译、互译、置疑、答疑,对重点词句,师生研讨,教师点拨等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深入探究,从而使学生挖掘文章主旨。
二、
设计
理念
在设计过程中,我力争做课标与教材统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导入—析题—导学—讨论”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手段
以幻灯片、录音机为辅助教学手段。
三、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能力
全文围绕“勉励好学”这个中心来写,寓道理于事实之中,因此确立知识与能力的目标是:1、掌握体裁的特点。2、对比分析,推导结论的手法。3、体会文章的主体。
七、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比教给他们知识更加重要,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会利用合作法、分析法、讨论法,以及处理信息资料的学习方法。
过程与
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大胆质疑,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八、
学情
分析
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来学习课文,能通过预习完成课文生字,课文译文的疏理工作,所以无须在此多下功夫,而学生会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讨论的教学环节,并领会文章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古人专心致学的优秀品德,激励学生自勉。
九、
教学
背景
分析
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学习活动,这些是现代教师在课堂上应有的教学能力,所以这一课也是走进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新阶段。
四、
教
学
关
键
1、教学重点及
确定
1、教学中在解决了阅读与释讲之后,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论叙、议论、描写的自然结合。以及作者善用对比分析的手法来推导结论的巧思,因此,对比分析是本文的重点之一。
2、作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不但没有说教的刻板而且语气委婉,循循善诱,亲身经历的说服力不必说。因此以记叙为主,适当加以议论分析,使说理不显浮泛空洞,是重点之二。
十、
教
学
过
程
1、导入:古人有云“书非借不能读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谈求学之难。今天我们要学习明代学者宋濂所作的《送东阳马生序》也是论述“求学”的问题的。(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自然导入学习内容,引起学习兴趣)
2、介绍作者、解题: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朝浦江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与刘基,高启合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他曾主修《元史》,著有《宋学士文集》、《古文观止》收其《送天台陈庭学序》及《阅江楼记》。
序,古代文体,也称“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文字,内容多为勉励、推重,赞许话等。“东阻”县名,在现在浙江省;“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设计意图: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析题实际上是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思路与方法)
3、范读课文(放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感受,初步熟悉课文内容,并画出其中的生字,难词及不易懂的句子。
2、教学难点及
确定
理解作者作本文的意图,挖掘本文的现实意义,教育学生勤勉治学,不怕吃苦,树立正确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教学关键,更是一个难点。
五、
重点难点的突出与突破
在教学过程中,本着“教学有法,教无写法,贵在得法”的原则,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而这个过程就是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过程,运用讨论法,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教
学
过
程
4、新课讲解(导学)
(1)请一位学生提出在预习中碰到的不懂的字、词、句,其他学生帮助解答,较难的由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督促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消除理解的障碍,为后面的互译打下基础)
(2)理解字词:(出示幻灯片)
援(引、提出) 质(询问) 假借(借) 叱咄(训斥、呵责)
媵人(服侍的人)烨(光彩照耀) 馁(饥饿)
(3)找出通假字(出示幻灯片)
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 言和而色夷
(4)古今异义字:
走送之 持汤沃灌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本文重点实词,了解古今通假和古今异义现象)
(5)同桌互译:
要求:(1)一人译,一人听,听者指暇校正,每人一段轮流进行。
(2)翻译时能落实字词,可增删调补,要求句意通顺。
(3)将两人都不能译通的句子做上记号,译完后提出来, 大家共同解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课文内容的能力及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
(6)讨论:
a、作者介绍自己少年时读书的情况,我们有何体会。
b、作者介绍自己求师问难的经历,请你们谈谈对比的看法。
c、作者反复写求学的艰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这一点?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d 、马生之就读太学的条件比宋濂年轻时好在哪里?通过对比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e、这篇赠序主旨是什么?
f、这篇文章写法的特点?
g、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态度?
(设计意图:在问题的讨论中要求学生尽可能用概括性的语言归纳总结,由学生置疑、答疑,教师点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并且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7)引申扩展:
古代和现代的生活条件,环境都有很大变化,宋濂的经验、态度、方法和思想,在今天是否还有价值或参考价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求学经历,谈谈自己为学习所受
教
学
过
程
的苦,并与宋濂相比较,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分析总结能力,树立良好的学习观、生活观、人生观)
(8)小结: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己归纳本课所学的知识,谈谈学习体会,教师最后总结道:
从这篇赠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德高望重,宽厚仁爱的前辈学者,对后进晚辈的提挚教诲,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在反思中我们要形成良好的学习观、生活观、人生观。
(设计意图: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优势,完成小结。学生总结,并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认识,既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教师的总结,用来加深学生印象,增强学生的兴趣)
(9)布置作业:
写一篇日记,谈谈自己对学习的看法。
十一、
板
书
设
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余———家贫———勤
对比
太学——优裕——不专
十二、
教
学
评
价
这节课的教学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发展的人本精神,在对课文的质疑讨论中,加深了对这篇文言文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形成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在讨论思维的碰撞中促进了对课文的深入探究。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