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及反思

日期:2022-06-10

这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及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能够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引导学生进行背诵。(重点)

  2、能够品析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难点)

  设计意图:

  这篇诗歌相对而言较长,如果留给学生课外背诵的话,学生兴趣可能不高,因此将朗读、评析与背诵相结合起来,力求让大部分学生能当堂成育,以此作为课堂的教学重点。背诵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能体会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是一难点,因此创新性地设计了“一字评析法”,让学生抓住每一句诗歌中一字加以评析,化长为短,又由一字延伸,达到体会诗诗歌感情的目的。

  课堂实录:

  班长:起立!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师生相互鞠躬敬礼)

  师:同学们来到初中学校学习已经一个多学期了,在这一个多学期中,有没有处得比较好的同学?

  生:有。

  师:处得比较好之后,这种同学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什么了?

  生:朋友。

  师:朋友是我们一生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一份子。以前囿于交通工具的限制,朋友之间分别总是感慨万千,因此,许多文人就将文人就将这种离别情写成诗歌,就变成了……

  生:送别诗。

  师:没错。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我们也学过许多古代送别的诗。并且出现过许多不绝于口的送别名句。接下来我们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眼中的送别诗是谁的哪一句诗。

  师:请同学们不要拘谨,自己站起来回答,回答完之后自己坐下。

  生1:我眼中的送别诗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师:很好,这一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表现出作者对于离别时开阔的胸襟。还有没有同学起来表达一下?(老师板书“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生2:我眼中的送别诗是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老师板书“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生3:我眼中的送别诗是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出自哪一诗的?

  生:(默然)

  师:这是出自《渭城曲》。同学们没有学过这一首诗,却可以说出这首诗中名句,可见同学们对这一句诗是印象颇深,也足见这一句诗的魅力。(师板书“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4:老师,我还有一句。

  师:那请说说吧!

  生4:我眼中的送别诗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一首又是谁送谁啊?

  生:李白送孟浩然。

  师:在哪里啊?

  生:黄鹤楼。

  师:去哪儿啊?

  生:广陵。

  师:题目是?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板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尽在这14个字中表现出来了。今天我们也是要学习一篇送别诗,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表达送别的不舍之情的。(师板书题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生:(生才恍然大悟,翻开书本找到文章。)

  师:作者是谁?

  生:岑参(cān) 岑参(shēn)

  师:应该念shēn。好同学们先自己自由念念诗歌,可以小声念,也可以大声念,可以默读。同时标注示出自己念不懂的字。

  生:(七嘴八舌地念)

  师:(贴上准备好的全诗的书写内容)

  师:(两分钟后)念完了没?

  生:完了。

  师:好,我们听一听范读,听一听我们刚才的读音是不是和录音机里的一样,或者哪些字的拼音不懂的话,在这一时候注意听一下。同时要注意划分诗句的节奏。

  (师放录音,生对照书本听范读。听录音的过程中,老师板书较为重要的字)

  师:听完录音后,大家看黑板上的几个词,大家对这些进行注音。(对“即、散、薄、羌、掣”进行正音。)

  师:刚才同学们也划分的诗歌的节奏,那我们就一起按照节奏来念一念全诗。

  生:(全班齐读)

  师:从刚才大家念的内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生:送别诗。

  师:除了是一首送别诗外,同学们再想一想,它还是一首什么诗?

  生:(默然)

  师:除了写送别的事之外,是否还写到了其他的东西呢?

  生:雪、景物、环境

  师:景物。没错,什么景?

  生:雪景。

  师:哪里的雪景?

  生:塞北、北方。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胡天。

  师: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作者是一个什么的诗人。

  生:边塞诗人。

  师:很好,岑参是盛唐时的一位边塞诗人。那时也有一位和他同时代的诗人叫高适的,知道吗?

  生:知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对了,《别董大》也是一首很著名的送别诗。他们两个合称为“高岑”。

  师:了解完作者之后,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一首又是写景的又是写送别的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大家请看黑板。(黑板展示全诗的内容)

  师:我们学过诗歌知道,诗歌是一种文字非常精炼的文体。很多诗句都值得我们细细推敲。现在我们就拿这一诗来品味一下,要求同学们对诗中的每一句话进行品析,并抓住其中的一个字来进行分析品味,来体会诗歌的意境或者情感。老师自己给这样的方法取名为“一字评析法”。(老师标句序,共九句)

  师:举个例子来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中“闹”字写出了声音和动作。“僧敲夜下门”中“敲”字本来是用“推”,作者想了很久,决定用“敲”来衬出夜静,同时也产生出了“推敲”这个词。再请同学们想一想,“春风又绿江现岸”中哪一个句用得好?

  生:“绿”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绿”写出来春风的动作,拟人的手法。

  师:通过了对刚才几个字的分析之后,大家也来用“一字评析法”对这一首诗进行赏析。首先看第一句,同学们先一起念一下。

  生:(齐读第一句)

  师:请同学们起来评析一下第一句。

  生5: “折”写出了北风的风力大。

  师:好,其他同学继续。

  生6:我认为“胡天八月即飞雪”的“飞”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雪很大。

  师:很好,有不同看法:前面写风大,后面写雪大。(板书“飞”)老师也来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老师认为“即”用得也不错。为什么呢?“即”是什么意思呢?

  生:立即、就。

  师:好,再看看时间?

  生:八月

  师:嗯,八月就下起了“飞雪”。所以一个“即”写出了雪下得怎么样?

  生:早.

  师:从题目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出是在写雪的。通过对第一句话的评析之后,相信大家对这一句话有了更深的了解了,接下来请同学们立即在头脑中将它记住,将它背诵下来。

  生:(小声背半分钟)

  师:会背的同学举手看一下。(有八成左右的同学举手)很好,接下来看第二句话。哪一字又是这一句的“诗眼”呢?

  生7:“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忽”表现出雪下得很突然。

  师:很好,突然。这一字可可以对应上文哪个字?(板书“忽”)

  生7:即。

  师:说得没错,两个字都体现了……

  生7:雪下得急。

  师:同时,这一句话又是写雪的名句。为什么呢?

  生8:因为它用了梨花来写雪花。

  师:说得对,它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花来喻冬雪。同时还写了春风来加深真实的比喻感。让我们用朗读来加深对这一句的理解。

  生:(朗读)

  师:相信这一名句已经有很多同学能背了。

  生:是。

  师:同学一起背一下。

  生:(背)

  师:很好,第三句。

  生9:我认为是“散入朱帘湿罗幕”中的“湿”字,因为它写出了雪花飘入帐内后,融化沾湿了罗幕。

  师:其实也是在写“雪”。不错,很细心。(板书“湿”)从整句话来看是写出了什么特点?

  生:雪大。

  师:哪一句可以更加说明雪大呢?

  生:狐裘不暖锦衾薄。

  师:好。写气温如何?

  生:冷。

  师:对,写冷其实也是侧面写出……

  生:雪大。

  师:同学们把这一句念几遍,争取在课堂上将它背下来。

  生:(七嘴八舌地背)

  师:(半分钟后)好,大家一起背一下,会背的同学闭起眼睛,不会背的同学可以看一下黑板。(学生背完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第四句。谁想起来试一下?

  生10:控,写出天冷雪大。

  师:不得控什么意思?

  生:不能拉开弓。

  师:为什么拉不开呢?

  生:冷啊。

  生11:我认为“难”字最能体现天气的奇冷。

  师:为什么呢?

  生11:天冷啊(作哆嗦状),做什么事都难啊,甚至战衣都“难着”。

  师:嗯,不错!(板书“难”字)同学们再试着背诵一下。

  生:(七嘴八舌地背)

  师:可以了吗?

  生:差不多了。

  师:好,接下去第五句,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好?

  生12:我认为“凝”字写得好?

  师:为什么呢?

  生12:表现出一种意境。

  师:什么样的意境?

  生12:天空阴灰灰的,天上的云都聚集在一起了,显得多么的悲凉,这也是离别时的悲凉。

  师:非常好!不但将诗人写景的意思表达出来了,还将诗人融的情感悟出来了。同时,诗中再加上一个“愁”字,诗的所流露出来的情感就不言而喻了。(边板书“凝”和“愁”)此时诗中人要……

  生:离别了。

  师:离别了,心情如何啊?

  生:不舍,伤感,伤心……

  师:是啊,甚至连云也愁了,这就是……

  生: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用景物描写烘托心情……

  师:对,大家说的都对。这一句话不但写了景,还抒了情。现在我们再看前面我们所分析的几个句,都是侧重于写什么?

  生:景,雪,天气。

  师:对,而这一句话写景也写情,而下文比较侧重于写……

  生:情。

  师:没错,所以第五句在全文中起着一种什么样的作用?

  生:过渡。

  师:对,过渡,从写景过渡到写情的。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作者到底想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分别的感情。

  师:分别是什么样的情感呢?作者没有一下子写出来,而是先写到什么呢?(老师指着诗歌的第六句话)

  生:饮酒。

  师:“饮”是何意?

  生:喝。

  师:(笑)喝归客啊??应该是宴请。“置酒”宴请即将要远离的朋友。除了酒之外,还有什么呢?

  生:还有音乐。

  师:对。从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字用得好的,是……

  生:饮。

  师:“饮”表现出朋友之间的情谊多么深厚啊,一切尽在不言中,一切尽在杯酒中。(板书“饮”字)好,背一下这一句。

  生:(七嘴八舌地背)

  师:好,课后再巩固一下。接下去第七句。

  生13:“冻”字,写在这样的天气下,连红旗都飘不起来了,冻住了,写出天气非常的冷。

  师:很好,大家好像都找到感觉了,学会运用“一字评析法”了。(板书“冻”字)那接下去我们继续来看一看你们更精彩有表现。“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生:(跟着老师念)“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满”字。

  师:非常好,同学们一下子就找到了,关键是如何对这个字进行评析呢?我们要分析这个字的语言环境。

  生14:“满”是在写雪的,写雪堆厚了天山的路。

  师:嗯,天山都是雪。(板书“满”字)可前面已经写了那么多的“雪”了,为什么还写雪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看一下第九句。

  生:(学生不自觉念出)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师:知道为什么还在写雪了吧?

  生15:我知道。诗人在送朋友离去,写雪是为了表现两人的依依不舍。

  师:怎么讲?

  生15:在下大雪的时候诗人依然前往送别,可见他们的不舍。

  师:好。谁来找一下最后一句的重点字?再不起来回答可就没机会了。

  生16:“空”说明雪景的凄凉,路上没有一个人。

  生17:我认为“空”字写出诗人一直望着友人的离去,写出了依依不舍的感情。

  师:对啊,一直看着友人离去,直到只剩下马蹄印。所以,这个一“空”字可以相当于哪个一个字?

  生:只。

  师:(板书“空”和“只”)看到这一句话,不由会让我们想起哪一句和它所表现的意境是一样的?

  生:我看和刚才说过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挺相似的。

  师:的确。两句都是表现诗人在送别友人之时目送到友人看不见为止,表现出离别的不舍。只是他们的交通工具是不一样的。再看看“只”和“唯”又是多么的相似啊!让我们一起把第七、八、九句念一下。

  (师生一起朗读)

  师:刚才我们选择了几个字来作为文章的重点字来分析,其实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内容。请几个同学概括一下。

  生18:有写到雪景。

  生19:有写到离别时的情景。

  师:对了,其实这两个内容我们不看诗歌就可以知道,你知道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吗?

  生:题目。

  师:聪明。其实题目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是很很重要的。题目交代了两个内容:其一,歌白雪;其二送友人。写白雪如何?写送别又是如何呢?

  生:白雪的大,冷。送别表达作者依依不舍的心情。

  师:谁来用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全诗的内容。

  生20:。大雪烘托不舍的离别。

  师:好,既全面又形象。(板书“很大的白雪,不舍的送别”及用“烘托”来串联两句)让们一起再来看看那大雪,想想那不舍。一起来把全诗朗读一遍。

  生:(朗读,有的同学还盖起书本背起来)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了这一首写雪又写送别的诗,以雪衬别,表现出朋友的深厚友谊。同时诗人又有“今日我送君,明日谁送我”的无奈。课后完成一个作业:根据这一篇文章所写到的雪景,来想像一下塞北之雪景为如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描写雪景的文字。

  师: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学:谢谢老师!

  (师生相互鞠躬致敬。)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笔者在康美中学开展的泉州市课题——微格教学所上的示范课,并且为南安市级微格教学的研讨课,后笔者根据录像进行整理而成文。

  从时间安排上,整节课显得紧凑明快,环环相扣,能较好的完成预先设定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条理清楚,师生双边互动好,整堂课动静结合,有沉静的思考,也有活跃的师生交流,学生的思维、参与得到充分的体现。最值得一提的是创新性地使用了“一字评析法”的教学方法,抓住每一句诗歌的“眼”加以分析,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展示,学生从这一个方法不但尝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而且还让学生学到一种较新的学习方法。“一字评析法”不但在本节课可以使用,而且可以运用于大部分诗歌的学习中,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仍觉得在导入上花费的时间过多,入题不够快,导致在开始时有些拖沓。学生在评析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只停留于表面的评析,过于肤浅。当堂成诵相对于一小部分学生还有些难度,需要在课后加以督促与加强。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