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桃花源记》原文及解读赏析

日期:2022-06-01

这是《桃花源记》原文及解读赏析,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解读: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世外桃源一直是古人甚至是今人也心驰神往的理想之国,之所以称之为“理想之国”,是因为人们都认为那种和平、恬静、安逸、梦幻般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是,我想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真实的桃花源。

  古人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感叹,那只是看到了读书功利的作用,这时的书,成了追名逐利的阶梯——很俗,但很实在。然而,我想,读书也可以是一种精神的修养生息,也可以是心灵的沐浴荡涤——前提是读好书。

  再说陶渊明所记述的桃花源。说一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一不小心,顺着小溪,来到了一处桃花林,此处是“落英缤纷,芳草鲜美”,由于被眼前美景吸引,情不自禁,继续前行,发现一个小山洞,“仿佛若有光”,顿时心生疑惑,要探个究竟,于是便深入山洞,“初极狭,才通人”,但他并没有因这段狭窄难进的路而放弃探索,“复行数十步,便豁然开朗”!由于渔人的坚持,他终于道达了一个开朗、美妙的另一个世界,发现了不为世人所知的世外桃源。

  其实,读书的过程,就如这渔人探寻世外桃源的过程。但凡每一本好书,总会在开头就先吸引一个读者,正如渔人缘溪而上首先发现的那片桃树林和山洞,会有“缤纷落英”和“鲜美芳草”,也会有若隐若现的“理性之光”;继续读时,也许会发现,一些地方让人迷惑,甚至“举步维艰”,几乎要放弃,这个过程好像渔人进入山洞,走过那段“才通人”的艰难之路,但只要坚持读下去,最终才会发现一个新的境界,所有的迷惑便会“豁然开朗”了,读者的精神才会升华到一个美妙、恬静的世界,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世外桃源!

  所以,还是读书好,能让一个人在这样的一个浮华世界里心灵沉静,能让一个人在这样一个污浊的空气中神躯自洁。也许应该给古人的感叹中再加上一句“书中自有桃花源”。

  背景介绍及鉴赏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负盛名的作家,也是屈原之后李白之前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诗人。他一生坎坷,怀有一身抱负却苦于无法施展。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陶渊明本想利用自己的才能兼济天下,为百姓、为国家效力,施展自己的抱负。年轻时怀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他生不逢时,陶渊明生于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度腐败,对外一度投降,安于现状。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们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再加上当时的门阀制度,陶渊明根本就无立锥之地。面对这种恶劣的环境,陶渊明毅然写下《桃花源记》。

  陶渊明的田园诗最为出名。陶渊明在归隐田园之后,整日与农民为伍,他的不少诗歌体裁都离不开农家的田园生活。“躬耕自资”的田园劳作、自给自足的社会风貌,无不给予他创作的源泉。

  《桃花源记》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本是《桃花源诗并记》的一个序言,但它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在桃花源里人人平等,环境恬静和谐,人与自然融而为一,所以《桃花源记》比《桃花源诗并记》更为世人所知晓。

  《桃花源记》以武陵人进入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给读者描绘了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环境;百姓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和谐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写照,更是社会人们的追求与向往。

  《桃花源记》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情感真切深厚。文章的开端,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描写了一幅农家生活的景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一个没有阶级的和平国度里,百姓安居乐业。“往来种作”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素生活,没有功名利禄,没有阶级斗争,这一景象作为黑暗官场、污浊社会的对立面而加以描写、进行赞美。渔人无意闯入这世外桃源,桃花源人不但没有敌视渔人,反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用最丰富的食物来款待外来人。文章语言虽平淡,但无不透露着一种亲切自然,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其中无不透露着对平淡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的语言虽平淡,但整篇文章浑融完整,意境高远。“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村中“鸡犬相闻”,男女往来种作,老少怡然自乐,而百姓能拥有这样的生活归功于“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没有阶级统治,没有苛捐杂税,百姓才能安居乐业。文章浑融完整,情、景、理三者融合统一。“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桃花源诗》)。百姓不需要再面临欺压,没有统治君主的存在,他们才能实现幼有所养,老有所寄;才能过着平定安稳的生活。

  人们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这句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虽有美好的愿望但仍然要回归现实,渔人出来后“处处志之”,但最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想要过归隐生活,但却被世俗之事缠身,无法潇洒离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的矛盾思绪。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唯有寄托于虚无缥缈的世界,借此来抒发自己对和平、平等的社会的向往,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美好情趣。

  生活在一个处处压制,动荡不安,无法做自己最想做的社会上,无疑是最痛苦的。怀有一身抱负,却没有属于自己的舞台,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最后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对着一堆黄泥诉说自己的凌云壮志,想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这种能力。在这种环境下,陶渊明只能通过塑造一个没有阶级斗争,没有赋税徭役,百姓安居乐业、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的和平社会,这种社会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