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8
这是《兰亭集序》说课稿,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兰亭集序》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序文,也是叙议结合的游记散文。它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佳作,更是享誉中国书法史的名作,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作者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王羲之。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略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同时要求,应学会运用工具书读浅易文言文。根据这些理念,我确定了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全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分析作者状物抒情的特点。
(3)情感目标: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理解作者的生死观。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4、重难点
本文虽是一篇书序,却“以抒情的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因此我是这样确定文章的重难点的: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鉴赏。
依据:
①教材中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要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朗读和背诵。”
②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美文,通过鉴赏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难点:如何正确看待作者的生死观?
依据:文章是写美景的,作者为何产生人生易逝的感慨?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想特点?我们该有怎样的生命价值观?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在了解课文内容后,深入思考、讨论,并结合社会实际和作者生平来理解。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本文是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佳作,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引导探究、拓展训练等方法进行教学。
本文格调清奇,行文流畅,琅琅上口,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客观上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但由于高一学生的思想深度有限,且由于作者生活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作者生死观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师应重点突破。但同时要注意,《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语文课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课堂上应努力通过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倡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获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兰亭集序》是古代名家名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获得语感,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正确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言简而意深,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了兰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那些参与聚会的文人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有利于激发情感。
3、探究法与讨论法结合:以学生自我实现、学生间自我讨论为主要形式,深入探究,特别是在对作者生死观的分析上,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互相补充观点,不断深入挖掘主题。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学会学习”,讨论探究后所获得的知识要比被动接受的老师灌输的知识记忆深刻得多。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
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教学步骤
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之乐。
具体教学程序:
1、激情导入,介绍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一个好的导语设计无疑就是点燃火把的火种。在教学之前,我从课本插图开始,从王羲之在书法中的重要地位入手导入课文。
2、指导朗读。
①播放课文磁带录音(再出示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②正音,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语气、节奏、重音。
提示:第一段语调舒缓,体现作者的欢快的感情;二三段缓慢低沉,读出“痛”、“悲”。
③自由读。
本文骈散结合,行文流畅,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生字词比较多,而且感情起伏较大,因此朗读指导是一个必要的环节。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①了解序的题材特点。
②本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及变化?
由乐生痛,由痛生感,由感言悲。引导学生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走近兰亭,走进王羲之的感情世界。
③分小组讨论,概括段落要点。
叙宴集盛况 发人生感慨 明作序要旨
4、赏析第一段,体会作者之乐。
①找出本段中心句——“信可乐也”。
②分析乐从何来。
联系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具体分析这四美。
5、布置作业。
①结合课后习题一背诵课文(指导背诵方法) ②深入分析课文
六、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这堂课的板书如下: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乐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各位老师,我今天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二十分钟的陪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