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日期:2022-05-25

这是《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及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材说明]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前两首诗分别是《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

  [设计思路]

  一、 指导思想:本课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审美、思维及表达能力训练的要求;在围绕三维目标展开教学时,注意使用循序渐进的启发法,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并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品质。

  二、 教学目标:1、读准读熟诗歌,读出感情意味。2、围绕诗眼“归”展开对诗歌的分析,并概括主题。3、深层探究作者对“心灵自由的勇敢追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4、设计对比阅读和读写结合的仿写练习,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写作方法的综合迁移训练。(以上内容均制作成反映教学完整流程的课件,用红色字强调,加入动画的分条呈现,增强视觉效果。)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为目标2,难点为目标3、4

  [教学准备]

  1、 翻阅《陶渊明集》及《陶渊明传论》,探寻与本诗有关的诗歌、评论背景信息,以便于上课时回答学生的临时生成问题。

  2、 在网络上查找和引用相关资料。

  3、 在网上认真聆听并模仿朗读录音。

  4、 制作好PPT课件,提前检查放映效果。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的作者,你们应该不陌生吧?他就是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学生可能会接背原文,也可能说出作者),他还写过什么诗?(学生可能会答“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名是什么?《归园田居》(其三)。我们今天要学的是同一组诗中的第一首:《归园田居》(其一)。它起着统领全组五首诗的作用。(2分钟)

  二、 范读:老师以最准确的字音和饱满的感情朗读,学生给难字注音。

  学生先试读一遍。再次纠正、强调字音。(3分钟)

  三、 正字音:羁鸟(j)、守拙(zhu)、暧暧(ài ài)、墟里(x)、桑树颠(din)、樊笼(fán)

  教学方法:对“羁”和“樊”进行字形分析;强调“拙”是阴平而非阳平;由“暧”的字形引出本意“昏暗不明”,继而推知“暧昧”中的“暧”引申义为“态度不明朗”;墟、墟里有“村落”之意;强调“颠”与“巅”都有“顶部”的意思,但又有区别。(3分钟)

  四、 学生齐读并自读:读出词义,读出感情。教师巡回在教室解答字词、诗句上的问题。(3分钟)

  五、 整体感知:(5分钟)

  1、 本诗最能体现中心思想感情的词是哪个词?(诗眼)

  教学方法:学生可能还无从下手,启发学生从题目和诗歌中找有明显感情倾向的词语。如爱、恋、思、返等,但都些零碎。继续找更有概况力的,其实就是题目中的“归”。

  2、 围绕诗眼“归”,作者写了什么?

  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归”是全诗的线索,它可以将诗分为哪些层次?“归”向何处?学生会答“田园”。那对应诗歌中的哪一句?即“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那这两句前面和后面的内容分别写的是“归”的什么?学生就很容易总结出“为何而归”、“归后怎样”。如果还有困难,就让学生自读,与同桌交流,仔细揣摩。

  六、 整合探究:(12分钟)

  1、 为何而归?

  教学方法:从词语到概况提炼,得出答案“厌弃官场,渴望回归田园”。顺便加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背景,加深学生理解。

  2、 归后怎样?

  教学方法:回归后的生活有丰富的场景,让学生找出意象,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夜吠之狗、晨鸣之鸡、户庭、虚室等,总分总可以看出归后生活的惬意、闲适、宁静。这段描写在语言上使用了比喻、对偶、叠词、反衬等修辞方法,仔细体会。

  3、 尝试总结本文的主题。

  教学方法:归纳问题1、2就可以得出主题思想,即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回归田园的渴望、满足和惬意之情。但还有点浅,鼓励学生继续挖掘。

  4、 以上的主题概括你满意吗?你觉得是否说出了作者最本真的情感?请自己思考,并前后四人一组继续探究。

  教学方法:诗歌的讲解很容易流于惯性思维,遮掩诗歌本身的光彩。可以用“改写法”启发学生对比,比如去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似乎也不影响主题啊!随便列举几个意象就行,为什么不避繁复?在启发中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官场生活对于陶渊明精神生活的折磨之深,也可看出其厌弃之重;也可用《归去来兮辞》中的语句佐证,如“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用课件中的红字打出,供学生参照)描写不避繁复的意象,不仅仅是为了凑成一个观景的整体,分析它的由近及远及近的空间层次,以及早晚观察体验的时间层次,更向我们描述了诗人回到乡间一年多后深入生活的切身热爱和百看不厌的欣喜。也是对当初选择的形象回应:我找到了,找到了我想要的生活,我徜徉其中,享受着,思考着!

  5、 对诗歌主题再次概括。

  对于心灵自由的勇敢追求。

  七、 深层探究:为什么说本诗表达的是对“心灵自由的勇敢追求”?(10分钟)

  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说,从平凡人的角度,现代人的角度,学生的答案应该是有褒有贬。至少让四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可以辩驳,大约5分钟。

  补充资料(课件呈现)

  1、 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先师遗训,余岂之坠?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四十岁时写

  2、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拟古九首》(其八)五十五岁时回忆

  3、 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汗隆,孰能如此乎?——梁萧统《陶渊明集序》

  教学方法:提示学生看课下注释,陶渊明(365—427),62岁,写作本诗时是405年,实际从组诗描写的季节特点看,应是第二年,41岁。(《陶渊明集》作家出版社,1956年8月版,第36页)。让学生“借力发力”,深入理解陶渊明选择田园生活时内心的搏斗与坦然,即儒家的隐士生活,即“穷则独善其身”。自陶渊明始,归隐成风,但真假莫辨。陶渊明是彻底向往并实践心灵自由的人,对后人也有诸多启示。正因为“真”,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评论陶诗是“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八、 拓展迁移(作业)(2分钟)

  1、 请将本诗与刘禹锡的《陋室铭》作对比阅读,任选角度写一段话。

  2、 请仿照诗中的写景层次、修辞、精神追求,写一段话:

  走在乡村的街道上,我看到……

  九、 板书设计

  为何而归? 厌弃官场、向往田园

  归 归向何处? 田园 对心灵自由的勇敢追求

  归后怎样? 惬意、满足、闲适、宁静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基本流程可以完成,但有些环节学生纠缠的时间过长。其实一首经典诗作可以做多角度的解读,不必一定按着预设的教案内容生搬硬套,学生作为接受者,体验是五花八门的,不应斥责,教师的作用就是尽量拉近他们与文本的距离,教会他们紧密结合文本阐发感悟。

  合作探究中,学生热情不是太高,这可能是我高估了他们的能力,应降低要求,只要做到理解课文的主线就行。同时把精力放在他们的认知难点上。比如有同学对“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表达手法始终不理解,我就让他们联系生活经验,反复启发,学生终于体会到是反衬,以动衬静。

  我在教学中,扩充了材料,增加了学生思维的铺垫,事实证明,对于理解陶渊明的精神追求和审美心理,效果较好。但是本课在讲出“诗味”方面做得还不够,在意境的整体感悟上应再设置一些环节。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