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前儿童美术创作的一般特点及心理分析PPT课件这个PPT共65页,该文件包含了PPT课件。主要包含学前儿童美术创作的一般特点,涂鸦期幼儿绘画的发展特点,象征期幼儿绘画的发展特点,形象期幼儿绘画的发展特点等,欢迎点击下载。 学前儿童美术创作 的特点及心理分析
第一节 学前儿童美术创作的一般特点
理解学前儿童美术创作的一般特点,不能局限于单方面,单角度,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学前儿童美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二、学前儿童美术的形态
三、幼儿的年龄特点
一、从学前儿童美术作品的层次结构上分析
1、美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第一层次----物质材料(引起主体的特定感受)
第二层次----形式构成(作品中的点、线、色彩、形体之间组织关系都蕴含着一定的意味)
第三层次----描绘对象(作品的物象、事件、情节的指称含义和表现意象)
第四层次----文化意义(a、物象和情节的象征意义 b、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社会生活观念)
2、从学前儿童美术作品的层次结构上分析儿童绘画作品,学前儿童的作品中充满了人物和故事,甚至当他们囿于技能的限制,画不出清晰可辨的形象时,他们会以语言补充,完成对形象和事件的创作。第三层次在学前儿童美术作品中表现更强,不可缺少。
写实是学前儿童美术创作的主要倾向。
启示:以故事结构课程引导学前儿童创作,往往能激发其创作灵感和思维。
二、从美术的形态上分析
1、美术的形态的三种类型:
写实形态----既模仿物象,又具幻觉真实的美术形态
形式形态----不以任何物象为描写对象的抽象形式之间有规律的组合的美术形态
装饰形态----既以特定的物象为根据,又被创作者根据需要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的美术形态
2、任何美术创作都不是绝对单纯地只属于某一种形态。
幼儿在画眼前的和经验中的事物时会加进自己的想象,画想象性的作品时又会融入自己的经验,画喜欢的事物时不忘对其进行装饰,画装饰画时又要将自己喜爱的事物排列于上。
从美术的形态上分析,幼儿创作的一个特点是再现、想象与装饰融合。
三、从幼儿的年龄特点上分析
1、特点:幼儿年龄越小,画面中的形象越简略;随着年龄增加,画面越复杂丰富,有细节和较个别化。
2、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涂鸦期
象征期
形象期
第二节 涂鸦期幼儿绘画的发展特点
一、对象:两、三岁幼儿
涂鸦现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此时的幼儿都喜爱拿他们能接触到的工具(如铅笔、粉笔、蜡笔、钢笔,甚至树枝、木棍等),在能留下痕迹的平面材料上(纸、书、墙、地板等)又涂又画,而当他们看到自己画出的线条时会感到高兴和满意,这就是涂鸦现象。
二、表现:
四种涂鸦线条:
(一)杂乱线
(二)单一线
(三)圆形线
(四)命名线
(一)杂乱线
杂乱线中很少有重复画出的线条;
画出的线条中包含横线、竖线、斜线、弧线,还有点、锯齿线、螺旋线等掺杂在一起;
线条长短不齐,极不流畅,手的动作显得毫无把握。
(二)单一线
幼儿能重复地画出长短不齐的倾斜线或旋转画出螺旋线;
幼儿能够了解到用同样的动作画出同样的线条,但把握不大,主要是体验重复动作的节奏。
(三)圆形线
在对动作和结果加深了解之后,尝试画出图形,重复画出各种大大小小、封口不封口的圆形;
幼儿学习控制动作的方向、力量和幅度。
(四)命名线
幼儿逐渐将图形与线条结合起来,偶然地能认出某些形状,并发现与他们经验中的某些事物相似,于是,为自己的线条起名字,并注释和说明。
三、原因、分析
幼儿的涂鸦没有表现的意图,只是一种画线活动,而且涂鸦线条是凌乱的、不成形的,也不代表任何事物。
出现幼儿涂鸦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一)生理
(二)心理
(一)生理
幼儿两岁左右手的骨骼、肌肉发育,有一些力量和准确灵活性,神经系统也有所发育,脑眼手之间的协调关系基本建立,脑和视觉对手有所控制和调节。
在此基础上,幼儿开始动作练习,尝试控制一些简单的物体,(比如重复地抓握摆弄东西,一遍遍抛出或拉动物品,等等。)涂鸦是这一时期的动作练习之一。
(二)心理
1、心理分析学派的解释——报复和反抗的行为
2、模仿说的解释——模仿
3、美术教育家的观点——肌肉运动产生的满足与快感
4、皮亚杰的解释——感知运动水平上的活动
1、心理分析学派的解释
观点:他们认为涂鸦是一种报复和反抗的行为,藉此引起注意和关怀。
(类似于幼儿弄脏衣服、弄湿尿布、弄坏各种玩具的行为)
局限:我们观察到幼儿在涂涂画画时,表情专注,甚至带有喜悦,看不出明显的反抗和报复的情绪。这种解释适合一小部分在心理上有问题的幼儿出现的非正常的涂鸦行为。
启示:儿童的绘画与他们的心理活动是有联系的,可以从绘画中分析儿童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2、模仿说的解释
观点:成人或其他幼儿画画、写字引起幼儿模仿的动机。幼儿涂鸦并非完全无意识的纯动作活动,而是当幼儿的智力和肌肉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外来刺激使他们开始模仿他人的涂写行为。
局限:(1)在没有模仿的条件的情况下,是否就不产生涂鸦行为。
(2)为什么小一些的孩子没有涂鸦行为,再大一些的孩子也不涂鸦,涂鸦只出现在特定年龄?
(3)孩子对成人的模仿只是模仿外部动作,涂涂画画,并不能模仿成人写出字或画出东西来。
启示:指出促使孩子涂鸦的外部因素,良好的文化活动环境有利于涂鸦的产生和进行。
3、美术教育家的观点
观点:他们认为肌肉运动所产生的满足与快感是幼儿涂鸦的原因。(被动的快感、主动的满足)
幼儿开始涂鸦时只是享受蜡笔在纸上涂抹的那种有节奏的、主动的“动”的快感,是一种无控制的动作,没有任何创造的意向。渐渐地,他们发现自己的动作与纸上出现的线条之间的关联,这种发现增强了他们对涂鸦的兴趣,在手、眼、脑之间产生协调,他们想要在纸上画一些东西。涂鸦是达到动作协调的关键,是导向创造的桥梁。
意义:指出了涂鸦的根本原因是幼儿主动的“动”,而这主动的“动”又是生命的属性,触到了涂鸦的实质处。
局限:没有深入说明“动”的内部心理过程。
4、皮亚杰的解释
观点:涂鸦是感知运动水平上的活动,涂鸦的性质和感知运动水平上的唯一游戏——练习性游戏的性质一样,是重复习得的动作,以适应外界,取得欢乐。
真正的绘画需要具有象征性功能,处于涂鸦期的幼儿不具备此功能。他们不能模仿客体,不能创造出形状象征它物,只能重复画的动作。
意义:进一步揭示了涂鸦的心理实质和心理过程。
第三节 象征期幼儿绘画的发展特点
一、对象:三岁左右的幼儿
二、现象:
1、幼儿开始产生表现的意图,能用所掌握的极简单的图形和线条将事物的特征表现出来。由于此时幼儿使用的形状有限,类似的形状在每个幼儿的作品中或同一个幼儿的不同作品中可能代表极其不同的事物。
2、幼儿能明确地说出他画的东西。幼儿在画画时,边画边自言自语,饶有兴趣地讲述他画的东西。
3、绘画的水平是不稳定的,绘画的构思过程也极其不稳定。
三、幼儿绘画的构思过程不稳定的表现:
(一)动笔后构思
(二)事先构思和随意涂画穿插
(三)绘画内容转移
(四)形象含义易变
(五)易受他人影响
象征期是幼儿绘画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他们尝试建立艺术表现的信心,同时表现动机和信心脆弱,是敏感的时期。在这一阶段,教育者切忌以看成人作品的眼光去看幼儿作品,更不要挑剔幼儿画中不合习惯的地方,应多给予鼓励和支持。
第四节 形象期幼儿绘画的发展特点
一、对象:四岁左右的幼儿
幼儿有意识地用所掌握的图形和线条表现自己的经验和愿望。
二、表现:
(一)构思
(二)造型
(三)构图
(四)情节
(五)设色
(一)构思
1、什么是构思?
构思指的是创作中作者对绘画整体的思考活动,包括对表现的主题内容、形式方法的思考。
2、涂鸦期——没有构思
象征期——边画边构思
形象期——构思阶段
3、形象期构思的阶段发展:
学前初期后段(小班第二学期)
——在动手绘画之前能够简单构思,并在绘画过程中坚持设想的内容不变。
学前中期(中期)
——构思的稳定性增强,作画过程较少受到他人或环境的影响。
学前末期(中班末期和大班)
——在动手绘画之前能够想好要画的主题,然后按照主题去画去做。
(二)造型
幼儿以何种方式构成画面中的每一个形象,其造型经历了一个由不分化到分化的发展过程。
表现:
1、形状的发展变化
2、形状组成关系的变化
3、形状在表现物体深度关系上的变化
4、画面形象的发展
1、形状的发展变化
幼儿用简单的形状组成形象(如直线、圆形、方形、三角形等,)这些形状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时具有表现意义,可以代表某些事物,而分离开或局部离开整体,不再代表任何东西。
简单形状结合之形象
幼儿慢慢用越来越多和难度越来越大的形状去组成形象,画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容易辨认。
局部有融合痕迹之形象
幼儿能够将丹丹形状构成的形象的某些部分融合成为一个共同的轮廓线。
完整轮廓之形象
2、形状组成方式的发展
(1)放射的关系——从一个点出发,将若干线条或形状结合起来,
(2)垂直水平关系——无论物体成多少度夹角,幼儿都用90度去表示。
(3)倾斜角度关系
3、表现物体的深度方面的发展
(1)统为一形
此类形象缺乏各个面与深度关系,仅可见物体的重要视觉特征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功能与连接。
(2)正侧面同在
幼儿能够觉察到物体各个面,希望完善表现出来,于是他们把物体的正面、侧面,甚至背面都并列在画面上。但是形象的立体感模糊。
(3)单一面——幼儿为了避免正侧面在表现上的模糊性,追求明确性,只表现从一个角度看物体时所见的单一面。
(4)多面变形——幼儿将一个形象的有些面变形,显示出物体的立体性。
4、画面形象的发展
(1)简略形
(2)功能形
(3)细节与装饰形
(4)同类物体中出现自然差别
(5)借物表现之动作
(6)社会角色
(7)表情
(8)独立表现之动作
(1)简略形——未分化的形象
(2)功能形——将物体的主要功能分化
(3)细节与装饰形——在形象上出现了装饰形的细节
(4)同类物体中出现自然差别
(5)借物表现之动作
(6)社会角色——对周围生活的理解加深,造型能力发展,表现人物时能够辨别出他们的社会功能
(7)表情——幼儿表现人物的表情较难
(8)独立表现之动作
(三)构图
1、形象数量的增加
2、画面形象排列方式的发展变化
(1)零乱式
(2)平行式
(3)并列式
(4)散点式
(5)多层并列式
(6)遮挡式
3、形象主次关系的变化
(1)罗列形象
(2)以空间关系安排形象
(3)形成背景与主体
(4)形成特定环境
(1)零乱式——画面无上下、前后之分,无方向秩序
(2)平行式——形象相互垂直平行,有上下一致的方向
(3)并列式——画面中的形象排列成一队
把形象画在画面的同一排表示他们同一水平高度,物体的空间关系较清晰。
(4)散点式——处于一排的形象开始分解离散,分布于画面下部的广大部分
画面中存在竖式空间和水平空间,画面中的同一个位置既是一个高度又是一个水平点。
(5)多层并列式——并列式与散点式的结合
各排内部是并列关系,排与排之间是散点关系。形象处于一排的代表它们相互临近,处于不同排则表示互相分离。
(6)遮挡式——明确的前后关系,空间感
(1)罗列形象
各种形象之间无太多联系,幼儿只是把想画的东西一个个罗列在画面中。
(2)以空间关系安排形象
(3)形成背景与主体
(4)形成特定环境
主体的角色特征及其活动与其环境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表现特定事件。
(四)情节的发展
所谓的情节是指主要形象之间的活动联系。幼儿作品中的形象主要由人和动物构成。
发展过程:
1、无活动
2、独自活动
3、共同活动
4、相互作用之活动
1、无活动——独立的个体、无明显动作变化
2、独自活动
主题与某物在画面上的接近或者有功能上的联系,但是主体与主体之间还未发生不可分割的联系。
3、共同活动——若干个形象同时进行一项活动
4、相互作用之动作
在同一画面中,各形象的动作虽不同,却都是为完成一个共同的活动。幼儿对活动中主体之间的关系认识加深,组织画面情节的能力提高。
(五)设色
1、选色
2、涂色
(1)涂色面积的变化
(2)涂色质量的变化
1、选色
色彩运用的阶段:
(1)第一阶段:涂抹阶段
——探索和认识色彩。初期,画面一般是单色的,不太考虑画笔的色彩,用什么都行。
(2)第二阶段:装饰阶段
——对色彩产生极大热情,喜欢的色彩多起来。幼儿吧自己认识和掌握的颜色用到处运用,画什么东西都涂得五彩缤纷。
(3)第三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
——幼儿有了再现物体固有色的想法,但是在不影响表现真实的情况下,他们还是尽其所愿的给对象涂色。
——
2、涂色
(1)涂色面积的变化
用画笔勾画出一个轮廓上色
给画中形象的某些部分上色
给形象大面积涂色。
(2)涂色质量的变化
三四岁的幼儿涂色,杂乱无顺序,笔道不分化,涂抹不均匀,有的地方过于浓密,有的地方又过于稀疏甚至留下空白,
五六岁的幼儿能够顺着形象的轮廓,用方向一致的线条均匀涂抹,不留空白,不出边。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