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日期:2022-06-26

这是《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朗诵并品读这首词。

  2、理解本词情感,掌握手法。。

  3、了解悼亡诗及其特点、手法。

  【教学重点】:赏析精妙词句,体悟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本词虚实结合、对写等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著名女作家方方说过:“如果我生活在苏轼的时代,我一定想方设法嫁给他。”的确,苏轼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个天才,不但诗词文赋样样精通: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为豪放派鼻祖;散文上位列“唐宋八大家”;又写出了光耀千古的前后《赤壁赋》。而且,他一戏墨,就开创了中国文人画之先河;他一写字,就成为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豆腐”等各种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怪不得大学者林语堂用这样惊人的语句来称赞他:天纵大才!

  但苏东坡吸引我们的,不光是他惊人的才华,还有他身上所蕴含的无穷的人格魅力。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今天,我们再来了解苏轼人格魅力的另一面——深情。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朗诵并品读这首词。

  2、理解本词情感,掌握手法。。

  3、了解悼亡诗及其特点、手法。

  三、解题

  《江城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这首词的?题目。乙卯是什么意思?(提问,乙卯年) “乙卯年”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法。《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说明这首词记的是一个梦。那作者的梦中人是谁呢?(苏轼的妻子王弗)

  公元1075年,苏轼刚到密州任知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夜,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这也是文学史上第一首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四、初读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全词,初步理解这首词的内容和情感。

  诗言志,词言情。学一首词,首先要体悟词中的情感,方能读出情感。下面我们就去细细地读,慢慢地品。

  5、探究品读(一)

  1、赏析词的上半阙:

  “十年生死两茫茫”

  “茫茫”一词什么意思?(消息不通,音容渺茫)这一句中含有苏轼什么样的情感?(思念和悲伤)十年了,还没有忘记亡妻,说明思念之深。请学生再读一遍,老师指导,语速(舒缓)、语气(低沉)和重读(十、生、茫茫)。开头第一句也为下文定下了悲伤和思念的感情基调。苏轼是怎样思念他的亡妻的呢?我们看下面两句。

  “不思量,自难忘。”

  明明思念妻子,为什么却说不想去思念呢?(提问明确: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太伤人,故而不敢思量,但结果却是“自难忘”。。“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说不思量,即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不一定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所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所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词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深切的思念之情)请学生再读一遍。老师指导,语速(舒缓)、语气(低沉)和重读(不、难)。

  苏轼深切思念的妻子王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来看参考资料。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书达礼,作为进士之女的她,一开始并没有向苏轼夸耀自己通晓诗书。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所以,王弗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更是事业上的贤内助。

  可惜的是,他们的幸福生活只保持了11年,王弗就因病早逝。苏轼从京城(开封)一路护送妻子的灵柩,回到四川老家,把她葬在母亲坟墓旁边。苏轼在安葬爱妻的山坡上,种下三万棵青松。苏轼有诗句记载此事:“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苏轼天性是个粗枝大叶、处处对人不设防的人,而聪慧的王弗正好弥补了他这方面的不足,二人性格互补,除了恩爱外,在人生的道路上更能共同抵抗风风雨雨,而今爱妻英年早逝,这种失去知音的痛楚哪里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因此,苏轼自然发出下面的感慨: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这时身在密州,密州在现在的山东省,而他的亡妻葬在四川,两地相隔千里,自然倍感凄凉。正所谓: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总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请学生再读一遍。老师指导,语速、语气和重读(千、孤、话,凄要拉长音)。

  苏轼为什么感到凄凉呢?除了孤独,还有什么原因?我们往下看。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一句什么意思?(提问学生,纵使相逢也认不出我了,因为已隔十年,我已经灰尘满面,鬓发如霜一样白了)苏轼为什么感到凄凉呢?(提问,感伤衰老)苏轼年方四十,怎会如此衰老,这分别的十年他又经历了什么?

  教师补充: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放外任,左迁,历尽沧桑,备尝艰辛。

  所以,让苏轼内心倍感凄凉的不仅仅是思念的痛苦,对衰老的感伤,更多的是宦海沉浮、身不由己的人世沧桑之感。“鬓如霜” 不光“为伊消得人憔悴”更是是艰难苦恨烦霜鬓,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请学生再读一遍,老师指导,语速(舒缓)、语气(低沉)和重读(纵使、应不识、尘、鬓)。

  六、探究品读(二)

  2、赏析词的下半阙:

  “夜来幽梦忽还乡”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急切。

  老师指导,语速、语气和重读(忽还)。回到家,他看到了什么?

  “小轩窗,正梳妆。”

  这两句写出了妻子的什么特点?温婉贤淑。这老师指导,语速、语气和重读(正)。接下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相别十年的夫妻终于见面了,夫妻二人相见后的场面是怎样的?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两句是什么意思?(互相看着对方,一句话也没有,只有留下的千行热泪)这两句是一个相逢的场面描写。十年不遇的两人终于在梦中相见了,这时肯定有千言万语要互诉衷肠,可二人为何却相对无言呢?

  我们来赏析“无言”和“泪”这两个词。(提问)为何无言?(感情太深太浓,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所以一切尽在不言中。所以这时的“无言”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吧。)

  泪中含有哪些情感?(提问学生。再次相见时的激动、惊讶、喜悦和不易。)

  老师指导,语速、语气和重读(无言、泪、千)。

  同学们看下一句,还是写梦中吗?(不是。)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提问,料想得到妻子每年因思念我而肠断心伤,在明月高悬的夜空下,在长满矮小松树的山冈上)这一句为何不写苏轼思念妻子,而反过来写亡妻思念苏轼,这时什么手法?(提问学生。对写法。从对方落笔。)这样的手法有什么样的作用?(提问,表面上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写自己对妻子思念,这样会使作者思念亡妻的感情表达得含蓄、深沉,诗句更加精炼、涵义更加丰富)老师指导,语速、语气和重读(肠断)。

  通过大家细细地读,慢慢地品,我们对这首词应该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和体会。那么就让我们有感情地再把这首诗大声朗诵一遍吧。

  3、分析情感手法:

  板书: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首词,虽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语调。

  虚实结合,对写法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对写法",也即从对面写来,也叫对面落笔,主客移位。诗人思乡怀人,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将作者自己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七、高考链接——悼亡诗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现在广义的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

  悼亡诗的特点:

  1、意象生活化,多为日常生活的细节。

  冷火残灯,陈箱旧筐,孤帐空床,荒闺尘窗,未完针线等。

  例如:元稹《遣悲怀》(其二)“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2、触景生情,虚实结合,用典,对写等手法。

  诗歌创作一般采用回忆、梦境和想象的方式,表现对妻子或亲人的深切思念。

  例如:白居易《梦微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八、布置作业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②,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 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晞:晒干。此二句化用古乐府丧歌《薤(xiè)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1.这首词上片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进行赏析。

  答案 比喻,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枝叶凋零,生意索然;而池中原先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也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肯定也经历了失伴之苦吧!以“梧桐半死”和“鸳鸯失伴”为喻,将自己丧偶之痛和老来孤独之境表现得格外悲凉。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下片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厚感情和无限思念。“原上草,露初晞”,借景抒情,既实写坟场之杂草凄凄景象,又暗示妻子逝世不久,感叹人生短暂,以引发下句“旧栖新垅两依依”的深情。最后两句通过细节描写来写人。作者躺在妻子曾睡过的床上,聆听着南窗的夜雨,遥想当年妻子在深夜里为自己补衣的情形,沉痛地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