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五年级下册《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日期:2022-06-25

这是五年级下册《游园不值》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材分析

  《游园不值》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诗歌前两行叙述事情:游园未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这本是扫兴之事,后两行却话锋一转,吟出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耐人寻味的诗句。这首诗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景,有情,有理。教学时,从文字表面挖掘开来,用朗读、吟诵、想像、谈话等方式,深入感受诗歌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科学自然观和美的教育,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城里的孩子,他们相对农村孩子来讲,可以说是“见多识广”,表达欲望强。新课标倡导,要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多元化思考、独特性表达、创造性运用”。因此,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了“三基”中的“基点——生发点”,“四步”中的“精读——感悟”环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读课文,用自己的心灵来想问题,用自己的嘴巴来做评价。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能理解古诗,想像体会古诗的“景、情、理”。

  2. 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并通过想像说出诗歌“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这首古诗的教学,感悟古诗选词炼句的精妙和丰富的内涵,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教学时,从文字表面挖掘开来,用朗读、吟诵、想像、谈话等方式,深入感受诗歌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渗透科学自然观和美的教育,是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设计理念

  诗歌的文字很少,所描绘的画面也比较单一。而这,只是诗歌的表象,谁都知道,诗歌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怎样才能透过诗歌的表象,去更好地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体会诗中情、感悟诗中理呢?如果我们把教学定格在那较少的文字、较单一的画面中,去就文说文,就景说景,那是很难实现的。诗歌的思维是跳跃的,而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是连续的,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找到一种方法,变跳跃思维为连续思维、化点式单一画面成面式多个画面。

  诗人们说:“想象是诗歌的翅膀”,这是就写诗而言的,这是一个“场景或感慨——想象——诗歌”的顺向的过程。我觉得,就学诗而言,我们也可以运用想象,让学生经历一个“诗歌——想象——场景或感慨”这样的逆向过程,把学生拉到作者写诗时的场景,引入到作者写诗时的感慨中,那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诗中事、领略诗中景、体会诗中情、感悟诗中理。

  本课教学,我采用粗线条设计,利用自己从十年语文教学中总结的“三基(抓基础、找基点、定基调)四步(初读——通;再读——懂;精读——感悟;品读——升华)教学模式”的变式“读——解——背——想”施教。整个教学过程以二十世纪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新三中心论”为指导,真正去实践一次“以学定教”,由学生来定目标,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层层深入达到目标。教学中,把课堂教学主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想像、说话、评价等形式,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活动状态中,动笔、动口又动脑,在活动中去感知,去理解,去感悟,去升华,去创造。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现代教育手段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让平面的教材立起来,让静止的文字动起来,从而为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起到更直观的“激活”作用。本次课件设计,我主要通过简单的Flash动画“春意盎然”营造课堂场景;“游园不值(文——图)”体会铅字背后的内涵;“园内景致”激活思维,进一步体会诗的“词约旨丰”;“诗卡片”和“歌卡片”还原诗歌本来面目,用诗配画,用诗配歌,进一步体会诗中的画,诗中的歌。在课件制作和使用上,尽量做到求真务实,不流于形式。)

  过程设计

  一、 复习导入

  师导:现在正是寒冷的冬天,作家雪莱说过这样一句话“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提前去触摸春天,感受春天。(多媒体出示“春意图”)

  请慢慢睁开眼睛,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春

  导:有人说,春天是动听的歌;有人说,春天是七彩的画;老师觉得,春天是美丽的诗……在我国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春天的诗句。你最喜欢哪首,请背出来。

  1. 指名背。

  2. 全班齐背。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知识的前后是有联系的,这里所说的联系,有横向联系,有纵向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间的联系。学生掌握知识是由浅入深的,每一门学科的教材编排都有一定的梯度,前后都有一定的联系,这就是纵向联系。从知识层面上看,要是你忽略了这种联系,那么学生所学就是散的,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就像一盘珍珠,若不串起来,就易散、易落;从方法学习上看,忽略了这种联系,你也就忽略了对学生分析、类比、概括、综合等方法的指导运用。)

  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板书“古诗”、出示古诗)

  二、 读

  师导:学习古诗,先要怎样?(板书“读”)

  1. 自由初读古诗。

  2. 指名自选行数读古诗。(师生共同正音)

  3. 评价朗读情况。

  4. 齐读古诗。

  (“语文”是“语”和“文”的结合。语文教学,“读”是根本,要实实在在地把课文读通。有位老师曾提出,优秀的老师只是多了一点“琢磨”,即在细微处下功夫,小语姓“小”,要把基础打实。切记不可让形式冲淡了内容。)

  三、解

  师导:古诗会读了,又该怎样呢?(板书“解”)

  “猜”是一种理解方法,你能猜一猜古诗的意思吗?

  1. 指名初解古诗。

  师导:要求甚解,就得要查阅不少资料。请大家拿出已准备的工具书,分四人小组查一查、议一议。

  2. 详解古诗,重点理解“怜、扣”的意思。

  3. 指名理解诗意。

  4. 解题:想一想,“游园不值”到底是什么意思?强调“值”的意思。

  (“我们不能带领孩子去周游世界,但可以教给孩子走路的方法。”学法指导,就是为了“教给孩子走路的方法”。通过查、议、说等方式,调动学生更多的感官参与,能更好、更深入地感受课文、理解课文。)

  四、背

  师导:读了那么多遍,老师相信已经有同学会背了。背,是今天学习的一个要求(板书“背”)

  1. 同桌互背。

  2. 指名试背。

  3. 全班齐背。

  五、想

  师导:在“读、解、背”的基础上,为了帮助大家深入体会古诗内涵,老师再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想(板书“想”)

  师导:诗歌,是“有声有色”的(板书“有声有色”),它的“声、色”在哪儿呢?

  1. 请学生闭眼,听教师范读古诗。

  2. 指名说一说: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轻轻的敲门声、木屐踏地声、叹息声、赞叹声……)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颜色?(杏的红、苔的绿、春天的万紫千红……)

  师导:古诗内容很少,但在这很少的铅字后面,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多媒体出示古诗文熔解到图的过程)

  3.师导:其实,古诗的内涵很丰富,不但“有声、有色”,还“有 ”(板书“有 ”)

  4.指名说一说,填一填,步步深入体会诗歌的内涵:

  A.有景——声、色(第一层次)

  B.有情(第二层次)

  师相机引导:

  (1)诗人满怀希望想去游园,却没遇到主人,此时,他的心情怎样?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二行。

  a. 指名试读。

  b. 齐读体会。

  (2)正当诗人绝望之际,却意外地发现了一枝伸到墙外来的红杏。此时,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三、四行。

  a. 指名试读。

  b. 齐读体会。

  (3)齐读感受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没有情感的语言文字,是一种词藻的堆砌;没有真情的语言文字,会显得非常的苍白无力。忽略了情感的因素,你上得再生动,语言文字抓得再扎实,也是不到位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情感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真我”,露“真情”。当然,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受课文的情感因素时,不可忽略了教师的示范和影响,教师应成为“课文的晴雨表”,用自己的神态、语言、情绪等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使他们和课文同悲、同喜、同激动、同平静……只有这样自外到内的学习,才谈得上提高语文素养,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学习。)

  C.有理(第三层次)

  师导:想一想,“关不住”的还有什么?(满园春色、春天的生机……)

  5.小结:诗词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有景、有情、有理,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很多(在“有理”下面打上省略号)。

  (随机出示多媒体“园内” 启发想像景中景)(板书“词约旨丰”)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不同。在交流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些都是孩子心灵和课文碰撞产生的火花,它没有好坏之别,没有对错之分,是最珍贵、最纯真的心灵独白。

  “启迪思维”是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课堂,也带着问题出课堂,让学生的思维跳出教室,跳出课本,跨越时空,去任意驰骋……)

  要深入体会诗歌内涵,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学习方法。“读、解、背、想”,这既是目标,也是方法,除此之外,也还有其他方法(在“想”下面打上省略号)。

  A.可以“画”:点评学生所做的诗歌小卡片

  (多媒体进行诗配画“游园不值”示范);

  B.还可以“唱”:

  a.列举四川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会唱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唱几句;

  b.列举山东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教师范唱两句;

  c.出示教师为《游园不值》谱的曲《杏语》,范唱,师生哼唱。

  (何为“诗歌”,现代汉语词典上这样描述:“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最早的诗歌是用来唱的。根据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教学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还原诗歌的本来面目,去“歌之”、“颂之”……)

  六、巩固延伸

  发歌谱《杏语》,回家填词(默写)。

  想一想,老师为什么把这首歌取名“杏语”?这“杏”告诉了我们什么?

  板书设计

  古 诗——词约旨丰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读  应怜屐齿印苍苔, 有声

  解  小扣柴扉久不开。  有色

  背  春色满园关不住,  有情

  想  一枝红杏出墙来。 有理

  ……      ……

  练习设计

  发歌谱《杏语》,回家填词(默写)。

  想一想,老师为什么把这首歌取名“杏语”?这“杏”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学反思

  玉溪曾和中央电视台联合进行了一次“抚仙湖探密”活动,结果不尽人意,但主持人说的一句话却给我留下较深的印象,她说“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参与了这一过程”。在“运用想象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也许想象不一定合理,但多少合理的事,不是由无数次的不合理改进而来的吗?我的初衷,只是让学生感受学习一种方法,使诗具体化,从而去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内涵与外延。就这一点来说,我个人觉得,这可以称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本首古诗,我设计过两个教学方案:

  第一方案,我在想像环节中有一个特色设计,让学生想像:“诗人想去游园,结果没遇到主人,心中感到很失望,却意外地看到了一枝长出墙外来的杏花。透过这枝杏花,诗人同样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和春天勃勃的生机。我们进行一次假想:带着这意外的惊喜,诗人往回走,没走多远,诗人遇到了外出返回的园主人。想一想,诗人怎么说什么?怎么做?”这样的设计,学生的思路是打开了,充分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释放了作者的所感,并且,诗歌跳跃的点成了连续的面,学生好理解多了。

  在第二方案中,我把这一环节删去了,为什么呢?因为题目“游园不值”强调的是没有遇到,这其中隐隐透析了一种缺憾美。而我进行的特色环节设计,尽管是假想,但很多同学真把它当成了游园的结果,即园主人一开始没遇到,最后却在半路上遇到了。这就把作者诗歌的原意改变了。效果再好,改变作者原意,这也是不应该的。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