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孙权劝学》课题教学反思

日期:2022-06-24

这是《孙权劝学》课题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第一次听同组年轻老师的课,这次听的是芳的《孙权劝学》。

  她是用读来进行文本学习的。

  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读准字音;第二环节,读懂大意;第三个环节,读出感情。她将第三个环节作为重点。

  对于这堂课,我的整体评价是一堂好课。作为一个参加工作第二年的新老师来说,课堂的条理这么清,结构这么稳,目标这么明确,确实很不简单。想我没参加工作的那会,除了满腔热情以为,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那些课是怎么上过来的。而他们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要干什么,该怎么来干,而且还有能力干好,真让人羡慕嫉妒恨呀,我怎么就不生在这样的时代?那时的我,甚至现在的我,怎么就那么懵懂?

  她的课,首先还是从导学案说起吧。

  我觉得这个导学案简练,课程进展的线索清晰,对于文言词句掌握的检测比较具体。

  但是,在整个课的进行中,除了让学生在导学案上写下了文言词的解释、文言句式的翻译以外,其他时候都没有用到导学案。

  我就在想,导学案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语文课堂要不要用到导学案呢?导学案的作用到底是“导”还是“学”?如何在学案中体现“导”的作用?

  老实说,我的课堂上也没有用过什么导学案。我在别人的课堂上见得多的导学案两个功效:1.练习题,就如芳今天的导学案,只是让学生做一做练习;2.摆样子,整堂课根本就不需要涉及导学案,或者导学案上的东西,老师都用PPT打出来了,学生完全可以不看导学案。

  上次,我去印一点资料,发现印资料并不便宜。黑不溜秋的纸张,每张要收一毛五,另外,每份资料还要加收蜡纸费20元。以一个班55人算,一套资料就是0.15*55 20=28.25,如果一周五节课都用导学案,那么就要近150元,如果七科都用的话,数学和外语与语文持平,其他四科每周只有两节,是语文的2/5,每周就是60元。这么算来,每周用于导学案的钱就是450 240=690元。一个学期我们只以15周新课计算,用于导学案就是一万多块钱。这笔钱肯定是学生承担,办公室经费里不可能有这笔费用的。那么,学生一期人平就是188元,这188元可是额外支出呀!

  所以,导学案的设计必须实用、有效,如果只是追求形式,最好别浪费学生的钱,别浪费纸张。节约纸张是为环保考虑。

  第二,我觉得她的课用读来提起全课,是一个较好的角度。读,既是她的切入点,又是她的线索,还是她的教学目标。所以,读能够起到纲举目张提携全篇的作用,很好。

  读的三个层次读准、读懂、读出感情,也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抓住了重点,难点也基本突破了。

  读的练习多,形式也多样,课堂上可以看到效果。

  第三,在进行感情朗读的训练时,对重点语句挖掘得深,分析透彻,不但帮助形式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还对学生的感情朗读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是,作为新老师,虽然课的框架出来了,形式出来了,在细节的处理上还是显得有些粗糙。他们总是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计划,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课堂的反馈。

  比如,读懂大意这个环节,她是这样进行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全文进行翻译,并且完成学案上面的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的题。学生完成后,老师将学案上面的词语解释和句子打到了屏幕上,指名口头完成,其实就是对答案。

  词语解释的这道题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句子翻译,很多学生的翻译就不完整。按理来说,课堂出现的错误,是最好的教育契机。老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让孩子们发现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怎么纠正。而且,老师在导学案的知识链接中还有文言翻译的五字法,老师完全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复习这五字法。当然,这种复习绝对不是把五字法全部回忆一遍,而是学生错在哪就点哪。这样,不但旧知巩固了,新知也落实了,一石双雕,何乐而不为呢?而不应该是学生没有讲正确,老师就马上补全,然后将翻译的句子打出来,一闪而过。老师将译句打出来很好,但是,是否可以让学生读一读,至少看清楚呢?

  老师检测的只有部分词语和句子,在老师没有检测的地方,学生是否还有不懂的呢?因此,我以为,很有必要问一问学生,看他们是否有疑问,如果有,提出来大家讨论。

  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读出感情。

  老实说,当时在议课的时候,我就提出来了,读出感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但需要老师有深厚的功底,还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你不能告诉学生,这里应该读出高兴的感情来,学生就能读出高兴的感情来。很多时候,学生也知道应该读出高兴的感情来,但等到他们读的时候,有可能比哭还难受。不是他们不知道要用什么感情,而是他们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这种感情。

  试教的时候,我没有时间去听课,不知道是如何操作的。今天的课堂上,反应出来的问题,正应正了我的担心。

  老师想让学生读出感情来的是文章中的几个对话的句子。

  老师先用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找出这几个句子。几个问题是:为什么要劝学?怎样劝学的?劝的结果怎样?

  这几个问题是逐个解答的。没解答一个问题,就引出了一段或两段对话,于是老师就引导学生分析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读。比如,“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这个句子,经过分析,发现包含有坚定、期盼、关爱等感情。

  我认为,这种分析是细腻的,挖掘得比较深。但是,在这种分析的时候,老师和学生都只是贴标签,没有分析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而且很多时候,似乎老师的主观意愿多,学生的发现少。

  我觉得,这种分析应该要抠字抠句脚踏实地进行,要带领学生在文本中寻寻觅觅,让他们学会读书。不管收获多少,都是他们所得。而且,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有不同的声音,有不一样的领会。

  知道一句话包含什么感情,这还只是一个层次,能够读出这种感情来,却是另一个层次了。

  老师也许是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吧,(这是年轻老师的通病,生怕一节课的任务完不成)没有在读上面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点名让学生读了,但是,读过之后,只有笼统的评价,如好呀,不够好呀等。

  既然读是这节课的任务,而读出感情又是这节课的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读出感情成了他们的难点,老师就应该在突破难点上有具体的措施。

  那么如何突破读出感情这个难点呢?

  我觉得,可以老师示范读,老师读完之后,可以让学生说老师读出了怎样的感情,老师是怎样读出这种感情的?如果学生还发现不了,老师可以提示,是否有重读的字词?声调有变化吗?长短呢?当然,也可以不范读,而直接由学生读,对学生的读进行点评。

  然后,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读(或挑战读)。读稳了以后,可以鼓励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情,可以问学生自己你想表达什么感情,你通过哪些方法来表达这种感情。也可以让其他同学来点评,你听出了什么感情,他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达这种感情的等。

  最难的是第一句和第二句,因为这时候是教给学生方法的时候,也是学生学习读书方法和练习读书方法的时候。等他们摸出了一些门道了,后面的句子就容易了。

  另外,我觉得,这些重点句子应该一句一句地打在屏幕上,每次出示一句。这样的好处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起到各个击破的作用,以免让学生觉得句子太多,而感到压力太大松弛。

  我以为,指导学生读好一个句子或一段文字,远比指导学生理解一个句子一段文字要难。因此,这个环节要多练习,要及时点评,要强化他们的优点。总之,这个时候老师急不得,要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这个环节搞好了,后面的分角色朗读就会出彩。

  总之,这堂课总体来说很不错,细节的优化需要慢慢来。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