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优秀教案案例

日期:2022-06-24

这是三年级下册《鹬蚌相争》优秀教案案例,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鹬蚌相争》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关于寓言的这种文体,李竹平老师在讲座中说过:寓言可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寓言是穿着外套的真理。作家严文井说过一段有趣的话:“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向你走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从这个表述来看,寓言要教两个内容,一个是故事,一个是哲理,两者还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让学生言意兼得。

  那么怎样做到?今天观看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一、以“读”为经,以“悟”为纬,感悟语言,学得语言。

  《课标》上说,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为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理念。理所当然,寓言教学的第一关键词也应是语言。怎么学语言,宋朝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

  观薛老师的《鹬蚌相争》一课的教学,薛老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寓言精美的语言,进而体会寓言中的形象。薛老师课堂上组织的朗读是很有层次的。

  第一层次:读准字词、读通语句———“闻其声”。

  读准字词、读通语句,是学习任何一篇课文的最基本要求,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在薛老师的课上,先让学生自己练习朗读,接着通过指名读等形式检查自读效果,做到读通读顺,为后面的深入朗读扫清障碍。在朗读的过程中,薛老师以三个问题“鹬和蚌怎么争起来的?怎么争的?争的结果如何?”弄明白故事内容,顺势引导概括故事大意。这样的读,让学生对故事情节及人物有了一个初步的感受,做到了“虽不见其人,但可闻其声”。

  第二层次:赋以神情、练读对话———“见其形”。要让文中的人物活起来,仅仅“闻其声”是不够的,还需依托文本,根据书上的插图、句中的提示语或者联系生活经验,体验其心理状况,拉近学生与文中人物的距离,引导他们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时的读就能让人“见其形”了。薛老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鹬蚌相争”地读书、争辩,老师添油加醋,“要不要道歉?要不要让?要不要争?要不要斗?退一步吧?不要争了……”学生真的就成了鹬,成了蚌,誓死不相让,争个你死我活。课堂妙趣横生,薛老师似乎在逗一群孩子玩耍。可玩得那么有趣味,有深度,有收获,所以公屏上有人说是乐中学的典范。

  第三层次:熟读成诵,把握形式——“学其言”。在课上,薛老师给足时间让学生朗读,尤其是熟记鹬和蚌说的话。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持”“谁也不让谁”等关键词,明确鹬和蚌之间的相争不仅限于书上写的一次,而是有好几个回合。接着了解争的后果,明确鹬和蚌都很傻,便引出课文中“傻子”的话语方式:今天不怎么样,明天不怎么样,你就会怎么样。然后借用课文中“傻子”的话语方式规劝两个傻子。这个句式的特点是:用连续性的行为推断出一个确定的可怕后果,以此让人警醒,达到规劝的目的。学生所写的语句,不仅仅是对寓意的领会,更是言语能力的提升。学生学得了言语,实现了言意兼得。

  薛老师的课,不是简单地读、读、读,不是机械地记课文语言,而是非常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不管是什么体裁的课文,朗读是手段,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发展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感。我们在进行寓言教学,尤其是对话类的寓言教学时,就要以“读”为抓手,走入人物的内心,与人物对话,让鲜明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文中之境历历在目,深化自己内心的理解和体验,让哲理水到渠成地展现出来。

  二、组块教学,层次清晰,学生学习如登山观景,一路喜悦。

  薛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上曾经评过这节课,他对组块教学是这么定义的:小学语文组块教学基于心理学中的组块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为核心目标,将课文中散落的教学内容,整合成有内在关联的教学板块,并设计成适合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组块教学体现出“目标集中、内容明确、活动充分、效果明显”的特点。我也用薛老师的思路说一说我的浅近理解。

  这节课呈现了三个教学内容板块:“拆分”识字、内容概括、寓意表达。

  识字板块的教学简洁有效。在“鹬”字的教学中,薛老师运用“拆分法”,一步一步地把好“鹬”字,拆成了三个独立的汉字“矞、矛、囧”。学生在饶有情趣的拆字、识字中,不但认识了生字,而且把握了“鹬”字的构造规律,字形、字义及字音便难以忘记了。如果仅仅是看看鹬的图片,说说鹬的生活习性,看似内容丰富,实质上对“鹬”字的识记没有多大实效。根据汉字的构造规律,运用拆分法教学笔画复杂的汉字,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识字,由具体的字到造字方法,再到识字方法,教学指导细致准确。当然,这里如果再安排写字指导和写字练习,就更好了,既然教了就写写。

  概括板块的教学扎扎实实。设计了三个问题,以问促读:鹬和蚌怎么争起来的?是怎么相争的?相争的结果怎么样?在朗读中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语句进行概括;而后又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两个词语概括;最后添上标点,用一句话概括。这样的教学清楚,教给了学生概括的方法,缘着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渗透了概括故事内容的不同形式,可以用三句话概括事件,可以用最精确的词语高度概括,体会语言的凝练。在概括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抓住两个关键的动词“啄”与“夹”,抓住两个表示后果的词“干死、饿死”,帮助学生准确概括。所以,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在教师一步一步的“教”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表达板块的教学匠心独运。寓言教学的旨归,不仅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寓意;更要帮助学生对文本产生属于自己的感性体验、入情体验,要帮助学生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发乎心性的领悟。这样高的要求,在薛老师的课堂上简单地出奇,你看寓意的揭示是以劝诫方式阐述的:你这只傻()啊,今天不(),明天不(),你(们)就会(),记住()。文中句式的学习运用与寓意的领会结合得天衣无缝。这就是大师吧,以高超的智慧将普通的语言焕发成精品。

  薛老师爱学生,是真爱;上公开课,是真上。他不曾卖弄一点自己深厚的文化功底,学识素养,他的眼里就只有学生和对学生现状的懂得,于是教材只是薛老师引导学生玩味语言、链接生活、提炼感悟、习得语言运用技能的凭借。学生感受到课堂就是生活,课本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丰富的生活故事,老师就是那个带他们去语言文字王国里游玩、历险、挑战的大朋友。(摘自网络)

  评课《鹬蚌相争》

  湖北江志伟

  一为简约而不简单的板块教学鼓掌

  这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板块:1识字2概括3明理。整个教学思路十分清晰,也并不复杂,看似简单但是因为组块教学而教学目标清晰,就意味着教师不会越位,通过识字来读通课文,再通过朗读来理清脉络,练习概括能力,最后还是通过读来促悟,巧妙的引导学生通过句式的模仿总结了寓言的道理。教学过程聚焦了矛盾焦点,读通读透,可以说是“读”占鳌头。

  二为教师巧妙的搭建言意平台鼓掌

  为了达成言意的桥梁,教师巧妙的构建了两个方面的策略: 情境性 学生对于语言的模仿转换比较,大胆的表达白哦大自己的意见是需要一定功力的。如何亲近文本呢?叶老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我想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时尤其重要。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师巧妙的引导学生运用旁观者的姿态,进入情境,来说一说,评一评,激励学生用三句话,来劝解下它们,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来了意象不到的效果。 阶梯性 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明白寓言的寓理是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们且看薛老师巧妙的推手,可以说是一步一步,步步相扣。我们常说的言应当时语言形式,《《后汉书》中写道:以言为主,以文传意,它就是课程标准里所说的工具性,意就是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也就是人文性。两者的和谐统一,需要教师将其筋脉打通。熟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以充分的读来促进学生的悟。以句子形式的模本构建了打通意的路径,以劝解的形式激活了学生个性思维,为意的通畅保驾护航。使原本模糊的“意”变得思路清晰起来,达到启思启智。言意之间是“思”打通了桥梁,文心雕龙里只有解释的:意是思的精化,也是思的成熟。反过来,思是意的成熟,也是意的过程。

  纵观整堂课,教师幽默的语言,灵动的机制为我们带来言意兼得的美餐。当然我也有些不成熟的思考:

  1识字上有待商榷。“鹬”字的教学很巧妙,从擦去到重建,把字理和字义相贯通,也总结了方法。但是仅仅一个字是不是少了一点,能不能将方法投射到本文其他生字?让学生迁移,运用,内化。词的教学也没用明显的给予学生主动权,也可能薛老师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吧。

  2朗读机制的问题。在角色扮演中,教师不断的制造矛盾,激发矛盾,为的是激发学还是呢个的情感和情绪,从而外显,让读更水到渠成,融会贯通。但是那个孩子的笑场,多少让这一招有点异化或变味,当然融入角色是很难的,但也说明学生没有能够接近老师营造的氛围里,是不是进入角色的铺垫还不够呢?

  4这节课好像给学生自主思考,质疑的机会不多。教师的层层递进,手到擒来,好像使学生主动思考好像少了味道。

  5概括能力的培养方法是什么?只是言语实践就可以了吗?能不能让学生总结经验或方法。

  以上手我的发言,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鹬蚌相争》听课体会

  四川蔡兴江

  首先,感谢鲲鹏小语团队给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提供的这个平台,凭借他们所搭建的平台,我们这些草根,可以在一个新的平台上有了新的更好的学习机会,也有了能腾飞的可能,更有了不停地反思的实践的模本。

  其次,今天薛老师的这节课,是来自苏教版第四届课堂教学大赛中的课,听了之后我有以下几个想法,说来与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1、把一节课分作几个部分。整节课把课堂分作几个部分,即开始的识字教学,学习“鹬”字;中间的概括部分,即学文后,抓要点用两三句进行的简要语言的训练;后来的领会寓意部分,即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鹬蚌相争的部分,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写话教学训练。前段时间,有专家提示我们,其实,把一节课分作几个部分,简单实用,是的。这也正是薛先生自己提出的“组块设计、智慧教学”的理念,那就是倡导“简约”,追求“智慧”,体现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的教学理念,“为言语智能而教”去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的现实,真正做到:语文组块教学就是为了给学生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

  2、老师整堂课的提问只有一个半。曾经在参加一次培训活动中,来自我们四川省师培中心的专家,就提出自己的一个研究结论:我们的很多赛课特等奖、一等奖获得者,或是优秀特级教师的优秀课堂教学实录中看得出的满堂全是提问,老师的引导显得淋漓尽致,但是,一节课就成了老师问,学生答,最终听完课后,参与听课的老师深受感动,但是,学生呢,可能能够记住的就只剩下自己所答过的问题了吧!而在这节课中,薛老师却只有一次提问:即你是怎样学好的,读好的?另外半个问题,就是开课时老师问学生认识“鹬”字吗?如果,算的话,可能只算是半个了吧。而其课堂的引导语全变成了引读式,师说前半部分,学生说后半部分,师生互动起来,课堂显得有生气了。

  3、老师蹲下身子与学生学习。整节课可以看得出,老师总是把话筒递给一位位学生,时不时的还蹲下身子或是俯下身子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与他们对话,真正是做到了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领者而不是课堂主宰者。还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只是顺势引导,小学生偶尔有答不出来的问题或做的不到位的地方,适时地给予学生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比如:有一个学生读鹬蚌相争论的地方,读不出“威胁”的味道,就提示他,怎样算是有威胁的味道,后来学生读好了,问:你是怎样学好的,读好的?,学生答说是老师引导的,多好的妙答啊!特别是对“渔翁”的理解,学生理解为第三者,他巧妙地说成第三个人,就把学生可能说成的成人理解的第三者区分开来,不着痕迹,这也只有大师级的薛老师才能处理的这么好吧,像我可能就直接给学生说,不是你们想的那样,但是,经由薛老师的口中出来之后,你就会自然而然回到课堂之中来了。

  第三,今天晚上的学习主题是:组块学习,言意兼得。其实,前面我也讲到了薛老师的“组块设计、智慧教学”的理念,就是倡导“简约”,追求“智慧”,体现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的教学理念,“为言语智能而教”去解决语文教学中的“高耗低效”的现象,真正做到:语文组块教学就是为了给学生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最终促使学生达到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我们在一节课中,采用分几个小块,也便于设计,更便于实施,让学生在一个小块有一种收获,那一节课就算有两三个,一周语文课该有多少,一月呢,一年呢,小学六年呢,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如果,我们尊重学生每天一个收获,或许,我们的语文老师,将来会感到很安慰:而这就是---我们中华几千年的文字文明带给整个世界的那将是无与伦比的贡献。可是,纵观当下的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呢,学生打字的速度越来越快,说话也有了明显的变化,然而,在书写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的确是在下降。而我以上所谈,可能也有了一点言意兼得的味道了吧!

  最后,谈谈我的心声。自参加鲲鹏小语的活动以来,我从原来的想停下来歇息歇息中,又找到了“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理由,虽然,现在的我还会阅读一些与教学相关的文章,偶尔也会码码文字,书写自己的点滴经验,但是,已经没有了想前进动力,更没有想进一步提升的想法,可是,在我的一位同学的邀请下,参加了鲲鹏小语的几次活动,聆听了许多老师的发言之后,我为自己的想法汗颜。因为,在鲲鹏小语这个团队活动之中,不时有来自一线教师的真真切切之感,也有来自专家教授的专业引领,更有来自鲲鹏大哥对个团队倾注的殷殷心血。他们总会让我有了一丁点的共鸣,有了些许的反思,更有了一丝丝想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共同分享的冲动,而这,可能也就是鲲鹏大哥在创立网络研修的初衷吧!那么,老师们,插上你的麦,上台说出来与大家交流;拿出你的笔来,写下你的点滴感受与我们分享;把你写下的文字寄出去不论发表与否,为把自己的一个成功之感与想进步的小语界的同行交流。

  谢谢大家!!以上就交流发言中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细读课堂,一教一得

  陕西省旬阳县城关小学危才波

  对本节课的浅见: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用课文来教语文。

  一、整体印象:

  1、语言幽默风趣(一贯特色),课堂灵动。

  2、发挥课文语言力量,以此为抓手,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

  3、既注重个别指导,有关注全体学生提高(心中有学生)

  4、目标很明确,课堂教学简约但不简单,很大气。

  5、紧扣文本,教学很有实效,不空泛。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完美结合。

  (一)理解内容与关注语用的关系处理:理解语言运用并重。

  新课标大力提倡关注语用。在薛老师的课堂上体现的很明显。语言文字运用、不光是学习运用课文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我认为能够把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是语用。在本节课上,可以看出,朗读指导不是单纯的技术型的指导,而是与理解内容、运用语言形式完美结合的。先要关注课文内容的理解,体察文中角色心理、情感,其次才能是在此基础上关注语言形式、关注语言文字运用。所以,我认为新课标强调“语用”,不是说不要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了,而是把原先我们忽视的语用这一块补上,做了强调了而已。语言文字运用在我们实际课堂上有些变样、变味(如动不动就要学生仿写呀什么的。)试想,我们是学生、对这种与课文内容结合不紧的练习,会作何想?

  薛老师的课堂上,把语言文字运用巧妙地同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这样既为理解文本,领悟寓意服务,又让学生习得了这种语言形式。

  (二)从文本特点出发,灵活选择教法。

  先说教法,任何一种教法都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他们本身没有优劣高下之别,没有可比性,只是在和不同文本结合运用时,才显现出不同教法的优劣。我们校现在教研很不好,一点就是片面地关注教法高下,优劣之别。不顾及文本特点。我们也听过薛老师的另一节寓言故事课,《揠苗助长》,同样是一种文体(寓言)但我们看得出两节课运用的方法截然不同,《揠苗助长》运用讲故事,让学生理解文本,领悟寓意。本节课重在朗读指导,在读中理解文本,把握概括主要内容,领悟寓意,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揠苗助长》是教人做事的,文中没有人物对话。而本文不仅有故事,更有角色对话,所以朗读就显得更重要了。如果我们拘泥于某种教法,把寓言故事的教学模式化了,那研修价值就要打八折了。

  (三)朗读指导与每个板块有机结合,不是为读而读。

  ①紧接着前面的教法说,谈到朗读指导。我们可以看出,薛老师的朗读指导并没有机械地剥离出来,而是与每个板块有机结合,但又是很清晰的。

  开始先大声读正确,再小声地读流利。接着大屏出示文中每一段,抽读,在这个过程中,一步一步指导学生读流利。在理解寓意时,先指导读出感情。我们可以看出,在概括主要内容板块,从朗读指导入手,引导学生读流利的同时,兼顾课文的关键词,为概括内容降低难度,打了个手脚架,同时也兼顾了理解词义,如“啄”“翁”的意义,“抓”和“捉”的细微区别。

  ②朗读指导不仅关注个别,更照顾到整体。如“不禁”这个词,我当时在想,我可能会直接告诉这个举手的学生就完事了。但薛老师并没有简单地只告诉他一人,而是马上想到,可能其他学生也有类似问题,这就是关注学情,心中有学生。再如“牢牢”一词,并非纯技术性地指导,语感这东西除技巧性东西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表达。个别指导后及时地让全体学生再读,不仅指导个别学生,更关注整体提高。

  二、本节课给我的启示。

  1、深入地细读文本是备课第一步,备课先行,才能教得成功。

  2、同一文体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不能模式化,一化就僵了。

  3、为学生服务,心中有学生,课中个别指导,还有写话交流展示环节,都体现了这一点:舍得花时间,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谈话交流共抽查了7、8个学生,不是水过地皮湿,这些地方正是教学中需要着力引导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还是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既大气灵动,又实在高效。

  4、力求用一根有形或无形的“线索”把整堂课贯串起来。本节课就是用“朗读指导”这一语文教学的根本大法把学习生字、概括内容、领悟寓意串起来的,不见雕琢,拼接的痕迹。(由此想到:评课也要细读课堂,教学也要一教一得。)

  区区管见,仅供参考。

  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山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张永强

  每次听薛老师的课,都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薛老师的课自然、淳朴,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让人越品,越感到陈年老酒一样的香醇。回味整个教学过程,师生之间是那样的融洽和谐,教学进程是那样的贴切自如。让人流连忘返。毫无疑问,这是一节很好的三年级课,很值得我们学习。归纳起来,本课有以下特点:

  一、教学目标明确、恰当: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识字、朗读指导、归纳主要内容的训练,以及理解寓言寓意和由读学写,这样几项,整个安排适合三年级的教学任务和本课的特点,也适合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因为,除了归纳主要内容和理解寓意、了解寓言这两个教学重点,其它教学点都是常规的教学任务,学生并不陌生,难度不大),所以,目标准确、恰当,正是这一节课自如和谐的基本保证。

  二、教学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教学中教师较好地做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在师生和风细雨般谈话中,就完成了教学,丝毫没有给人以“教学生”的感觉,这正是我们应大力倡导的。这就是润物细无声,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成功的教学。

  三、教学方法正确、恰当、精到。主要表现在:1、重视识字教学,方法巧妙,如,一开课的“鹬”字的学习,薛老师采用“拆分法”重点教学,起到了“化难为易”、“举一反三”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兴趣的作用,可谓”一石三鸟。当然还有后面的随文识字“捉”的教学,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翁”等,都似信手拈来,却又独具匠心。

  2、朗读指导,循序渐进,扎实有效。薛老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求学生第一遍慢读,要求读正确,并画出生字词,第二遍读,要求快读,强调读流利,加上老师的范读、引读和随机指导,以及后来的角色体验朗读,让学生真正读有所得,读有所感,读有所悟,达到了既得言又得义的目的。这课里教师没有强调情感朗读,正是对三年级教学部面和任务把握准确的体现。

  3、概括主要内容的指导,训练适度,学法得当。教师首先要求大家用两三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试用“开始……,然后……,最后……”的句式概括,使学生很快学会了言之有序,初步掌握了概括叙事性文章的基本方法,看似有点“扶”,但对刚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三年级学生来讲,却十分必要,也非常有效。这就是“授人以渔”。

  4、全体参与,角色体验,感悟寓意。寓意的理解,是教学的难点,薛老师让全体学生分组扮演角色,既让学生积累了语言,又让学生有所思考,然后在几组学生的展示中,薛老师耐心等待,学生在反复的争论中,渐渐有所感悟,而这种感悟,正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获得的。

  5、读中仿写,适时迁移,突破难点;在学生若有所悟时,薛老师并没有急于求成,把寓言的寓意告诉学生,而是通过仿写的过程,让学生从“劝”的角度,近一步体验,“今天不…….,明天不……,你也会……”的仿写练习,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积累了语言,而且把读写紧密结合,降低了写的难度,又使写变得很有意义,更加可贵的是学生通过写“劝”,真正感悟了寓言的寓意,这样对寓言故事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又是一举多得的设计,令人赞叹。

  然而,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如果求全责备的话,还有以下几点建议:

  1、学生的主体意识再强一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学生能做的,教师就不要越俎代庖。首先,教学的起点,应建立在学生学习的基础,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他们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对课文也理应有所了解,所以,教学的开始应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基础,如,课文的朗读,生字词的预习,以及有什么问题等等,然后,由此开展教学,可能效率更高一点。另外,如“鹬”字的教学,如果让学生看看如何记住的,学生也能找到“拆字”的方法的,效果可能更好,对提高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更有帮助。

  2、再多关注全体学生一些。教学中,教师对个别朗读和概括不好的学生给予耐心的指导和等待,很值得学习,但如果指导后能及时让全体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加以练习,然后再让学生回答问题,这样就能让全体学生得及时到练习和提高,效果可能更好。我们的课堂应努力让每一位学生有尽量多的学习实践的机会。

  3、个别教学环节的设计再严谨些。如,“鹬”字教学中的“冏”字的偏旁时,老师引用了流行电影《人在囧途》和《泰囧》的“囧”字,虽然让学生很快记住了“冏”字的读音(而且在古代这两字也通用),但从书写上讲,此“冏”非彼“囧”,对于小学生来讲,尤其不能混淆。

  以上建议仅为一孔之见,难免有失偏颇,不当之处,敬请见谅。

  当然瑕不掩瑜,毫无疑问,薛老师作为全国最优秀的特级教师之一,他的教学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示范作用是极大的,正像有的老师说到的,整节课上“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开心”,这正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语文课堂,让我们努力像薛老师那样,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在语文课上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也祝愿所有的教师也能在教学中幸福地成长。

  五、专业引领

  黑龙江王传贤:

  我感觉,我们评的味道还是多了一些,从这里面我们要学到的,如果我是一个一线老师,我更想听的是什么?这节课里面给我们的启示在哪儿?我们回过头来,在这种课上我们到底能学些什么,跟薛老师学点什么?

  1.寓言教学而言整体的教学思路是不是值得我们去学。说版块,分了几个版块?为什么要设置几个这样的版块,这个我们是不是要有思考。

  2.薛老师我个人觉得听到他的课里面并不是很成功的一节课。原因就是在这节课上薛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这种融入和学生之间的这种沟通还始终隔了一层。为什么会隔,我们可以考虑一下这里面,尤其到后面,到寓意的揭示这一块,我们的孩子似乎并没有达到我们所想象的预期,他对这个寓言的寓意的理解和我们预想的好像还没有达到一致。那么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什么原因?这节课徐老师的朗读和指导是大家一致赞同和认可的,这样的朗读对于三年级的这样一个篇课文而言是不是就是一个一定要做的这个事情,它的意义又是什么?这节课薛老师大概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安排了这样的环节,这是寓言两则中的一则,这样的时间分配是否合适。我总觉着这节课还是需要我们更多的去思考,我觉着多提出一些问题,多思考一些问题,而不是说一味的给他评价这个好那个好,还是从一线老师的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到底能学到什么,或者是一招两招。比如薛老师这节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觉着对词语的提炼,和对把握文章的内容这样的循序渐进,这里面学个一步两步三步我们如果能把它们提炼出来应该是很不错的。还比如说后面薛老师设计的你真是一只傻鹬,傻蚌,填空的设计,我觉得前面那个空的设计对于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个推进,只是后面的一个空对于三年级的孩子的孩子来讲稍稍难了一些,怎么让它再浅一点,这个地方才能说的更好。我们这里面说三年级,为什么三年级就得教这些?三年级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大家是不是关注一些脑学习,脑科学的这些的研究内容,你比如说脑科学的研究证实,供学习者使用的学习策略越多,学习效果就越好,那么就在这样的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之下,在我们教室的环境之中,老师到底是做了些什么?我们到底给了学生一些怎样的策略。希望大家再琢磨琢磨!

  黑龙江王首朋:

  小语课堂一直是我们小语界老师所关注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也是备受小语课堂这些挚爱者进行探索,不断的在小语课堂探索着。那么小语课堂我们在利用文本进行小语教学,我们在读读好课文的法宝那就是读,那么怎样的读呢?我们老师也经常会用这种随着课改涌现的词语,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经典的话语诠释我们的小语课堂。新课标颁布以后,我们又改变了以往注重人文性向工具性转变的这样的一个口号,我们又谈到了言意兼得的说法,新课标颁布以后,又提到了注重实践,要落实语言文字的一个训练,那么怎么样才能进行得更好,进行实践呢?我们大家不约而同的把读作为重点,怎么去读好,把这一简单的读的这个策略用好,实际在我们的课堂上并不是很容易的。共同关注怎样是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怎样运用好读这一个策略,言意兼得的!

  薛老师在这个课上更想达到一个教学目标,所以他这样的呈现要达到他的预期是肯定超时的!我们总是在观课和看课,老师们是不是拿着教案,你就真正的把薛老师的课就学到手了,或者是我们观课、议课就有收获了!首先我们肯定的说,几位老师的评课每个人都能从这节课上梳理出我们要学的东西,应该肯定的。关于概括内容,应该是从三年级起步,看看薛老师用的是什么方法,方法是很多的,老师们在网上也能搜到一些,薛老师拿出的词和字,为什么拿出这个词和字,他的目的是什么?这个是我们应该注意观察的。为什么在后面要设计那个规劝,实际他不仅在这里进行一个语言文字的训练,更深化哲理,道理的问题。寓言故事的哲理,言意兼得的很好的一个做法。

  可学的地方,鹬蚌相争的对话这部分,学生会带着词语的意思进行争论,目的也是把提示语前面着急的词语,为什么孩子在没有进入情境的时候,他在这个地方设置一个情境让孩子去争议,实际在争议的过程中,孩子会带着得意洋洋这些词语的意思在进行争论,在争论对话的过程中,目的也就是把这个关键的词语词义的表达争辩的过程中体现出来,这样就内化了。应该是我们学习的一个点。还要进行一个思考,各位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难能可贵的是提出自己的思考,这是我们观课议课更重要的一个生成点。薛老师很重视读,不管他是在几年级,在这节课中充分的运用读,来体验文本的感悟,通过读让孩子去清晰的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线的教学当中,常态的教学中应该是扎扎实实的向薛老师学习。薛老师在这里面还有范读的地方,可能在这里花费的地方很多,我们在常态课中,中段的时候,教概括的时候和对词语的理解上一些方法时,还应该是做实了。常态课就是扎扎实实的做。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