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7
这是《送元二使安西》解读,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从敦煌开始的。那一年的冬天,下着雪,他向阳关寻去。回来在县城的一家小旅馆里写下了《阳关雪》,然后,“向路人打听邮筒的所在,把刚写下的那点东西寄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就这样,《文化苦旅》诞生了,《山居笔记》诞生了,《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二十世纪的散文创作在经历了长期的沉寂之后,突然放射出了一道耀眼的光辉。
那么,是什么东西吸引着余秋雨走到了阳关?他说,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孩提时背诵的诗,通过诚恳而逼真的想象,自行搭建起了诗人所描绘的城、楼、寺、塔,还有关。待到年长,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故乡的寻找,对离散亲人的查访。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余秋雨就是冲着王维的这首诗去寻阳关的。那么,王维在这首诗中又藏了什么法术呢,吸引着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不远千里、万里来到墩墩山,那座残存的烽火台下?
春天的一个早晨,刚刚下过一场小雨,空气是清新湿润的,景色是明丽宜人的。渭城外,一座小小的客舍,客舍外环绕着刚刚放叶的柳树,柳叶经春雨洗过,那么青翠鲜亮。诗人王维在为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行:“干了这杯酒吧,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知心的朋友了!”语言清新谈雅,明白如话,场景和事情也都能够想象得出来,没有人读不懂;那怕再过一千年。哪里有什么法术可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但老子也留下了五千言呢!
在那样一个时代,“生离”往往就意味着“死别”,更何况,还要“西出阳关”?但送别者是王维,想来被送者品位也不差。所以送别是在春天一个空气清新,景色明丽的早晨,而不是愁云惨淡,甚或凄风苦雨;送别是在微笑中,在殷勤的劝酒声中进行,而不是长吁短叹,悲悲切切,甚至歇斯底里。十八世纪德国古典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所阐述的那种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我们的祖先早就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更何况是在一千多年之后的盛唐,更何况是王维!
是反衬?送别友人的感伤情怀寄寓在春天雨后的美好景色中!如果这也是“法术”的话?
但“术”毕竟不是“道”。有人说:“从频频的劝酒中透露出诗人对朋友的难舍之情和对朋友以后孤寂生活的关怀之情。”那么,诗人有没有对自己的关怀?诗人自己孤寂吗?诗人想对朋友说些什么?又能说些什么?
算了,还是什么也别说了吧。面对这样一首诗,任何的解说,可能都是一种糟践。只要你也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朋友,有过对朋友也是对自己的真诚牵挂,就再吟诵一遍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何况,这首诗在当时就曾以歌曲的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末诗人陈陶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琴歌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连续反复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琴歌名大家都知道——《阳关三叠》。我们还能欣赏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