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日期:2022-06-14

这是《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材透视】

  《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两首古诗都描写了西子湖畔夏日的景象。古诗格律整齐,文字优美,诗句生动,读来琅琅上口。其中《望湖楼醉书》生动地记叙了夏天西湖疾雨急来急去景色的变幻,表现了景物的动态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中没说送别,则显示了夏天西湖荷花在早晨阳光的映照下的美丽,是诗人通过写景抒情寓情于景的一首脍炙人口诗篇。

  【设计思路】

  古诗是一种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灵体验上,尊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建构以及多元认识是古诗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要真正理解古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让学生和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这样,学生 才能把古诗读写真切,理解得更透彻,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情感的熏陶。

  签于上述认识,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达到资源共享,追求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努力锺炼语言,诗化课堂,以情感为线,语言为链,建立起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和谐对话,使学生双方都能在充满诗意的课堂中共同获得美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2、感情诵读古诗。

  过程与方法:

  1、认真阅读古诗,在理解每首诗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重点】

  以“情”为线索,以景为辅佐点,理解、感悟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内涵。

  【难点】

  教师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动的反馈的调控。

  第一课时

  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熟读成诵”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悟诗—品诗—诵诗,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玩中理解、感悟,默诵这首古诗。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同学们,了解西湖吗?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记忆忧新,回味无穷?

  2、过渡:是呀,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景色的诗很多,今天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样的?

  电视、书本上或耳闻目睹的有关西湖的信息。纷纷踏来,交汇,共享。

  看似不经意的一问,链接了学生的记忆,勾连出大量的阅历和体验。丰满学生的认知世界]。

  二、动漫欣赏,引生入境,初读感知古诗。

  1、播放两首古诗的动漫。

  2、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读 两首古诗。

  3、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欣赏动漫

  放声初读

  谈谈初读后的感受

  初读是学生文本对话的第一个回合,并尊重其对文本的独特感受。

  三、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出题、解题:题目交待了什么?“醉”字何意?

  2、这首诗是谁写的?你对他了解吗?

  3、教师出示学习要求:自读古诗,对照插图,自主感悟,可以小组合作学习,并利用好手中的工具书。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解题。

  依据搜集的资料简介苏轼。

  利用工具书自学,小组合作交流诗意。

  “醉”字的理解是关键,这里巧设疑问。

  这一环节为学生自主感悟阶段,放手让学生学习,教师巡回点拨。

  四、师生交流,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师配乐吟诵。听了老师的诵读,你的脑海浮现怎样的画面?2、我已读了许多遍,对诗意自己的理解,下面我们都跟着音乐把这首诗吟诵一遍。

  2、学生交流对这首诗的理解,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听诵读说说自己眼前浮现的画面。

  自读后再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原则,不宜作过深理解。

  五、咬文嚼字,感悟诗的意境美、文字美。

  1、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季一场雨的特点?猜猜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

  2、“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个特点能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2、你认为哪些地方写得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未遮山、跳、乱、忽吹散、水如天等

  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是西湖这场雨的主要特点。

  学生会咬文嚼字,感受语言美。

  六、激发兴趣,吟读成诵。

  1、你会读这首诗吗?(老师出示第一句范例:黑云/翻墨/未/遮山)。

  2、这首诗写出了西湖夏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在诗中有几个字词表现出这个特点,如“未”,所以在读的时候要强调一下。

  3、利用分组读、齐读、站立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以至熟读成诵。

  4、指名配乐诵读这首诗

  学生标2、3、4句的节奏。并根据节奏读诗。

  学生练习读诗,读出节奏美,韵律美,意

  境美。

  潜移默化让学生感悟到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七、师生总结,扩展延伸。

  1、师:再回头看题目,这个“醉”字又作何解释?

  2、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观,黑云翻墨、白雨跳珠、雨过天晴、水天一色。诗人以高招的笔法:写景抒情,寓情于景,让我们高呼:“一切景语皆情语”。

  西湖美景让我们醉了,更醉倒了诗人。

  “醉”字一解,感情升华,苏轼喜爱西湖美景的感情跃然纸上。

  八、观看动漫,集体诵读

  1、播放动漫,回味全诗

  2、让我们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用甜美的声音诵出对西湖美景的无限赞美之情。

  集体配乐感情背诵

  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第二课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人杨万里描写的是晴朗天气下西湖中莲叶荷花的壮美。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景在议后,目的是突现景美。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1、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说说古诗的内容。

  集体背诵,并说说内容

  复习上一首,为下一首学习作铺垫。

  二、初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早晨,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谁了解作者?

  3、老师诵读古诗后,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达到琅琅上口,并且说说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

  4、谁来说说你的画中有什么?

  5、放媒体欣赏:西湖荷花

  交流了解到的有关杨万里的资料。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说话训练,描述头脑中的画面。

  用一个词来形容怎样的荷花?

  诗文整合,新旧知整合,课内外整合,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积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再学古诗,理解诗意。

  1、非常投入地朗诵诗,生也听边看图。自由吟诵。

  2、 出示诗句。

  3、 指导合作学,理解诗句。

  小组共同学习古诗, 互说诗意,品评诗文。

  通过合作学习,初步了解古诗内容,培养自学、协作合作能力。

  四、引导学生感悟诗境。

  1、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送别诗,诗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眷恋。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刚才读到的是一份怎样的情?用最恰当的词表达出来。

  2、诵诗咏诗情:整首诗描写了西湖畔荷花的美丽,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离愁,就让这悠扬的乐声,穿透时光的河流,把我们带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真挚的明友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重现千年前的这场送别。

  学生反馈,自由读书,谈谈这份情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师生和着音乐,看着画面共同诵读古诗

  为学生创设了生动逼真的情境,调动了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表现欲望。

  充分地感受了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诵读,是一次提升了,声情融汇地读是积累,更是情的抒发。

  五、指导朗读、背诵。

  朗读此诗

  扩大了信息量

  把代表教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

  六、补充略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七、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背写夏天的诗。

  课后反思

  在本课例中,教师针对这个进行了四次有效引导:第一次,让学生听音乐,想象听到的画面,把学生带进自己的想象境界;第二次,让学生说说想象中的西湖,因为学生平时接触的材料比较多,因此,他们在说中感受到了西湖之美;第三次,两次运用音乐,让他们结合古诗谈谈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实际上是将学生自我生命个体与古诗画面结合的一次朦胧引导,有了前面的想象基础,古诗读的基础,于是使得画面越来越清晰,生活中看到的一幕幕仿佛就出现在眼前;第四次,教师巧妙的运用了一次疑问,让学生真正在疑问中解答了杨万里送林子方时,为什么以景为题材,而不是平常那些送别诗歌所反映的以情为题材,学生的回答是多元的,但这种多元不是凭空的,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认识上的思考结果。这四次引导,使得整堂课学生不是在为学古诗而学,是在享受古典的文化生活味。

  “小孩子学古诗,你要朦胧引导,鼓励他,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怕幼稚,到了思想丰富以后,他的认识自然会丰富的。”

  板书:

  望湖楼醉书 晓出净慈寺

  云 雨 风 水 无穷碧

  翻墨 跳珠 卷地 如天 别样红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