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春江花月夜》赏析解读

日期:2022-06-13

这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春江花月夜》赏析解读,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我们接着来学下一句: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芳甸”,有的人可能会解释成花草丛生的原野。芳嘛,就是花的意思。这样理解,就有点浅了。我们讲,这首诗要从“若虚”处理解,不要从“若实”处理解。大家想一下,这个时候能看到花花草草吗?真实的花花草草是看不到的。这个“芳甸”,重在于“甸”,这是古语的一种表现方式,如芳香两字,重在香,轻在芳。如果把芳香理解成芳草一样的香就错了,重在香;同样的,这里的芳是形容词,不是名词,是虚指,实指在于“甸”。这里先强调说明一下,我们后面再来讲,就更有意思了。

  月照花林皆似霰。这里的“花林”,也是如此。花是形容词,轻在花,重在表现林。所以,有的人释义或是理解成在花树上,或者理解成月光照在花上、树上,那就有点浅了。这里的花,怎么理解呢?我们说花花世界,这里的花,不是指真实的花草之花,指的是多变、复杂。这里的花林,如果我们理解成树林形态不一就更为妥当了。“霰”,这个字好理解——有点象冰雹,但比冰雹小,质量比雪大比雹小,很小很小的如雪似冰的小颗粒。如此,我们就勉强来翻译一下: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原野;月光照在树林里,就好像是细密的霰。我们没有译芳甸的芳,也不译花林的花。

  现在我们再来讲这两个意思。刚才,我们讲到了苏东坡描写西湖的诗,是淡妆浓抹的,是有绿肥红瘦的,因为那是白天,是阳光照射下的场景。而在本诗中,是晚上,是月夜,那么这一切就是素色的,是没有花肥绿瘦的,是由黑白两色所构成的一幅画。正如中国的水墨画一样,是用墨色的浓淡来构图;而不是像白天,是靠赤、橙、黄、绿、青、蓝、紫来构图。因此,这里我们要理解成:芳甸之芳,是因为原野上地势不平,月光照在不同的地势上所形成的图案,如花一般;同样的,花林的花,也是因为树林的高低不同,月光照在这高低大小不同的树林上,所形成的不同图案,丰富多彩。花花世界的“花”,就是丰富多彩。当然,还是要强调,这里的丰富多彩,不是颜色,而是形状、大小。

  我们通过与苏东坡关于西湖的诗一对比就会感受到,本诗写的是明月之夜,原野、山树因形状不同而感应的光照不同,于是就构成了一幅如中国水墨画一样的美景。这个美景是以素取胜,是以纯取胜,是以黑白两色的明显反差而形成的一幅“月夜春江花”。再强调一下这两句的“芳”与“花”,不要简单地理解成实有的“花”与“芳”,那是在月光的照射下,各种反光物的样子,如芳、如花、如原野、如树林。

  讲到这里,为了说明这里讲的“芳”与“花”字不是名词,而是一个形容词,我们再来进一步探讨一下。我们知道,本诗的题目是《春江花月夜》,但是如果我们认真细读的话,这个“花”的情景作者却没有描写过,或者说,没有直接地描写过。大家不要误以为有“花”字就是描写花了,那么作者真的没有描写过“花”吗?不是!这个“花”便是我们现在学到的这几句。这个“花”不要简单地理解为花草的花,要更深地理解为花花世界的“花”。花花世界的“花”,是丰富的意思,花样很多的意思。如果明白了这个“花”,是一个名词做形容词用了,我们才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也就是说,这样的一个月夜,非常的好看,山川地貌、江河湖水、原野树木,在月光的照射下,各显姿态,各呈千秋。这个“花”是花样繁多,不是花草的花,明白了吗?

  接下来,我们还要做进一步地探讨。要知道在古语里面,这个“花”与“华”是一个字,不是两个字。在这里,我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华”字,当然,这个“华”字应是繁体的。这个“华”字意思就很广:比如光华,这个“华”就与光照有关;比如我们说年华,这个“华”就与时间有关;比如我们说英华,这个“华”就跟花有关。大体来说,这个“华”的原始意就是这几个。表示时间、光照、花朵,这是原始意。再引申,就有了精华、浮华、华丽、华美等等。我们从根上来理解这个原始的意思:一是时间、二是光照、三是花朵。我们如果再细细的品味,站在一个更高的境界去品味的话,这个“华”其实讲了一个意思,“盛景不常在,好花总会败。”好是好,美是美,但不会持久。

  我们接着再来品味,现在作者讲的月是什么月?讲的是水中月!那么第二句应怎么讲?空中华,或者说是空中花。我们再试着去品味一下前面我们讲到的诗。刚才我们讲到了水中月、空中花,有一些朋友们就开始惆怅上了。呵呵,没有听我把下面讲完愁上了,这便是水中月、空中花啊!因为这个时候,作者还没有讲到真正的月,也没有讲到真正的花,现在讲的这一切都是虚幻。

  我们现在来学下两句: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刚才我们讲到了“华”,空中之华,水中之月,这也是作者的笔触。现在作者笔锋一转——更为现实,更为客观。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流霜”是比喻光线、光照。我们用手电筒来照射时,是可以看到流霜的——流光,但是因为月亮光照四方,所以就是普照,是公平的、合理的。光照是公平的,不公平的是你自己。为什么会有光影?不是因为有光影,而是你有不平。如果一样东西是平的,光给的它布施也是平的;如果你心头有波波坎坎,光照着你,就呈现波波坎坎。此时,作者表达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情怀,这也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道理。水本无分别,但到了你的肚子里,是因为你有了分别。光照亦复如是,没有分别,但因为对象有分别,所以光的投射才显示出有分别。“空里流霜不觉飞”要表达的,就是这样一层意思:没有所谓的流霜,没有所谓的飞不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也是一样的道理。

  作者站在一个更高、更远的角度来看,实际这一切都看不见,月光除却了世间万物的花样、十色,那些花样、十色(水中月、空中华)都是假的。于是,作者就得出了一个更高、更智慧的结论: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在这个世界上,月色中,其它的都是纤尘,唯有皎皎空中一轮明月才是真的。清明澄澈纯净,才是世界的本来。

  我们再来引用一下《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样的一轮明月,不就是自然,不就是世界的一个德的化身吗?这个德才是真的,别的外在的“潋滟随波”、“春江月明”、“芳甸”、“花林”、“空里流霜”、“汀上白沙”,全是假的。明白了吗?

  有的朋友讲,还是有点没有听懂,我们就再作一点现实的补充。先前,我们群里有朋友谈到了感情问题,谈到了其它的苦恼。苦恼从何来?是从短浅来!这也正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意思。人的一生,七老八十,如果我们的眼光,只是盯在眼前:今天吃什么?明天穿什么?老公回不回来?孩子听不听话?这不是很苦吗?!过一天算一天,不计长远,必定是苦的。上班挤公共汽车,你上火;遇到老板批评,你上火;晚上回家没有做饭,你上火;孩子作业写不好,你还是上火。岂不知这些东西都是水中月、空中花啊?!我们以前讲过,有的家长,晚上孩子作业做不好,上网来发火,发完了,第二天早上,对孩子又是亲亲、又是乖乖了。这个火,不正是水中月、空中花吗?明月当空照,小鸟回家了,呵呵。

  讲到这里,我们说一个故事。曾经有人问佛祖:“月亮在哪里?”佛祖用手一指,说:“那是月亮!”那个人看着佛祖的手指,说:“这分明是手指啊,怎么会是月亮呢?”以手指月,要认月,不要短视在手指上。还是那句话,人生所经历的一点坎坷、波折、磨难,在历史的长河中又算得了什么呢?月亮当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接而引申,人类的一切,在历史的长河中又算得了什么呢?

  我们讲了十句,但还是有一些朋友没有更好的理解,所以我就特意画了一幅画,供大家更形象地感受。为了更好地说明,我又在画上加了几句话。

  从写作的角度讲,作者是从低写到中,再到高;从近再写到了远。这也表明了作者告诉我们的一个事实:芳甸、花林、流霜、白沙,全都是水中月、空中花,而唯独空中的一轮明月是真实的。真实到什么程度呢?无纤尘——干净、清明、纯洁、一尘不染。通过一轮明月,揭示了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同时也揭示了人心。从更高的宇宙观来看,只有一尘不染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人心也同此理。这也是经典中庄子、老子他们讲的一个人有如婴儿、有如赤子之心一样。婴儿、赤子之心就是没有受到污染的,这才是真心。

  在这里,作者揭示了一个真相,这个真相就有如《滕王阁序》里所讲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讲的大体意思是:宇宙是无穷的,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作者也用诗来揭示了这一真相。但他的层次要比王勃更高,王勃只是看到了一个人生命的短暂,并没有告诉我们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讲的便是这个意思。

  那么,有些人就会问,这样讲是不是太悲观、太戚戚了?有朋友曾在群里讲到了感情问题,她很纠结。纠结的原因是什么?是想得到一个事实真相,因为这个事实真相求之不得,所以舍也不是,不舍也不是。那么,我们来想一想,是不是一个人糊里糊涂地过,两眼不看,双耳不闻,就可以幸福快乐了呢?这是自欺欺人的快乐!鲁迅先生有一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大胆套用的话,也可以这么说:一个真正的聪明人,敢于直面真相。用佛家的观点来看,什么是乐?什么是真正的乐?知苦为乐,离苦得乐!只有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苦,才能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乐。进而我们来讲,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这样的:有好多的虚幻,有好多的假象。我们看破这些假象,就得到了真相;得到了真相,才可以明白人生的至理。

  《老子》中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自然、天地、万物的真相。天地永不变,而万物在天地的价值观里,就跟纸做的狗没有两样。生了死、死了生,天地涵养万物,滋生万物,照顾万物,但万物死了、烂了、朽了、腐了,天地不会为之动容。天行健,该怎么运行,还要怎么运行?明常明,该什么时候起,该什么时候升?该起之时就起,该升之时就升——这才是宇宙万物的真相。所以说一个人的悲喜、离合、得失、成败,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宇宙的运行中,能算什么呢?!我们讲这些,就是要大家体会一个道理:明白事实的真相,才是得乐幸福的基础;活在虚幻谎言和睡梦中的快乐幸福,都不是真的幸福。因此,我们要正知、正见地认识到,作者并不是悲观的,而是积极的、正面的,不去回避,不去躲逃,是直面事实,哪怕这事实鲜血淋漓。

  我们再套用《论语》中对《关雎》的一个评价: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作者此时讲的人生,讲的宇宙,同样也是哀而不伤。人生虽短,但绝不绝望;盈虚有数,但充满热爱。终有一天,身会老死,但每一天、每一刻,都要活在当下。前不久,看到一个大师讲了一句话“天天求死,时时为生。”不怕死,所以天天求;活得精彩,所以时时为生。这也是孔子在《论语》中教我们的——不知生,焉知死。

  我们接着来看下面两句: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这两句,看上去很绕。但从写作文的角度来讲,就是摆关系。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旧人已去,新人再来;旧的去了,新的来了,但月亮还是没有变。

  接下来,还是以经解经地来讲这两句,我们来讲《楞严经》中与这个相关的一点内容,先来看一下原文: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否。

  王言。否也。世尊。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这是《楞严经》卷二的一段话。当然,我们现在不是要讲解《楞严经》,而是用《楞严经》中相关的内容来讲这一首诗,所以就不一一细释,而只是讲一个文字意。对其中一些与本诗无关的东西,我们也不细讲。

  这是如来与波斯匿王的对话:

  第一句:佛言。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如来说:大王,你初见恒河时是几岁?

  第二句: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波斯匿王说:在我三岁时,经过这条河,那时我就知道了恒河。

  第三句: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如来说:大王,如你所说,二十岁时比十岁时衰老,如此直到六十岁时,你的身体日日月月年年都在流化迁变,那么你三岁时看到的恒河,与你十三岁时看到的恒河,它的流水有变化没有?

  第四句: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波斯匿王说:恒河水仍然如我三岁时所见,没有什么变化,直到如今我六十二岁了,也没有什么变化。

  第五句: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否。

  如来说:今天你感叹自己白发皱皮,认为容颜必定比童年时衰老,那么,你现在对于恒河的认识和你童年时对于恒河的认识有没有什么不同?

  第六句:王言。否也。世尊

  波斯匿王说:没有不同,世尊。

  第七句: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如来说:大王啊,虽然你的容颜衰皱了,但是你的认知、观见的精微、本性并没有衰皱。衰皱就是迁变,没有衰皱就没有迁变。迁变的事物会灭绝,那没有迁变的事物,本来也就没有生也没有灭。

  第八句: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听了如来说法,波斯匿王确切知道身躯死亡,并不是意味着生命归于寂灭,而是舍弃了现前的生命,又走向了新的生命。于是,他为大众获得了如此未曾有过的领悟而欢欣快乐。

  大家好好学一学这一段《楞严经》,用一句话来讲这段经文,就是恒河水不会变,但人却慢慢地变老了。同样的,在我们讲的诗里,也是讲这个道理:月亮年年不变,但故人、新人全不见。

  正是因为作者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这两句诗的后面,又紧跟了一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用老子的话来讲就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你生也好,死也罢;你走也行,留也可,地球还不是照样转吗?苹果还不是照样要掉到地上吗?

  人生的道理,其实就在于顺其自然,在于道法自然。只有明白了自然,才敢说出“天天求死,时时为生”的话来,日子才可以这样好好地过,孩子也可以这样慢慢地教,强扭的瓜不会甜。再来看《易经》,什么叫顺其自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那么,我们又回到本诗的第一句诗上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不就是顺其自然吗?这不就是道法自然吗?这不就是自强不息吗?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