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这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今天我执教的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节课作以说明。
一、说教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本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选编此文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闲居的喜悦、内心的宁静,激发学生亲近自然。
根据文本特点,依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单元 “触摸自然”的单元主题,“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语文要素。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理解诗意,感悟词中所描绘的意境。3、结合诗句,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体会作者闲居乡村时内心的宁静、喜悦。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想象画面,理解诗意,感悟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结合诗句,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体会作者闲居乡村的喜悦和内心的宁静。
二、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教学中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品读感悟法。讲授法便于教师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谈话法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更好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的学生很少有用心触摸自然地机会,基于这一点,我巧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学生走进诗歌米描绘的美丽意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
三、说学法
《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中央。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借助插图注释,大胆想象等学法,理解词意感悟词的意境美,体会词人表达的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本环节旨在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出示作者资料,让学生快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了解写作背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读通——与文本对话。
正确流利地朗读是读懂古诗的前提,本环节我先请学生自读,读正确读流畅,读准节奏、读出诗的节奏。教师随机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示范,为深入学文扫清障碍。随机出示有关通假字的诗句,深化学生对这一语言现象的了解,突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三)读懂——与作者对话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又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本环节我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阙,借助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理解诗意。结合诗句想一想: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引导学生解读古诗动静相衬,声色相衬的写作密码,感受乡村夏夜景色之美,在朗读品味中体会作者偶遇喜鹊的惊喜与展望丰收的喜悦及内心的宁静。学习下阙时我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和插图,展开想象,理解诗意。再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说说:词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抓词扣句,推己及人,走进词人的内心,感受词人由最初的喜悦,到山雨降临无处躲雨的焦急,再到峰回路转茅店忽现的喜悦的心路变化过程,体会作者夜游山林之趣。阅读时结合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生活实际想开去的学习方法得以践行。“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单元语文要素得以体现。
(四) 读透——与时空对话
本环节我引导学生将本词与《宿建德江》对比阅读,发现其异同,深化学生对“月”这一意象的了解,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五)拓展延伸
身为师者一定要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古诗教学亦是如此。因此我打破课堂界限,引入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以词带词,拓宽学生的知识积淀,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与壮志难酬的无奈,让学生对词人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本节课我设计作业是:
1、(必做)背诵并默写《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2、(选作)
(1)将古诗改编为一篇小短文。
(2)搜集词人辛弃疾的诗词。
读写结合,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七)板书说明
板书展示了诗的核心内容及诗人的思想感情。清晰明了地呈现了课堂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诗歌的脉络和词人的情感愿望。
当然,以上只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个简单的预设,课堂是动态的,随时都会有新的生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