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这是《五人墓碑记》教学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五人墓碑记》是明代张溥为五位普通的百姓树碑立传的文字。清代林云铭在《古文析义》里盛赞该文:“文中有原委,有曲折,有发挥,有收拾。华衮中带出斧钺,真妙篇也。”议论随叙事而入,感慨淋漓,激昂尽致,如此文言妙篇,在语文课堂上却总是好读难教。五人激于义,《五人墓碑记》的教学又该激于什么?本期镜头我们一起前去探寻。
我们说,语文好课必须是有活力的,要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他们想学、乐学,还是要借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语文教学手段,以“读”激趣。曾国藩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金克木先生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文言文教学首先要将朗读进行到底,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是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的最好方法。文读百遍文,其情自见,与其说仲彩燕老师是要学生“说说”感受,不如说是要“读读”感受。说前先读,说后又读,读出情感,读出内涵,这样学生在阐述《五人墓碑记》的阅读感受时就能紧紧扣住文章的关键句,反复的诵读,慢慢地品味揣摩、领悟,最后把文章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仲老师的读,不是随意的读,而是要求学生读出内隐于文字之中的情感,包括不同句式、文言副词等等,这样,既能理解“文”又能感知“言”,远超传统的教师单一讲解文章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字词句法的效果,可谓读而得法,事半功倍。尤其“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这看似平淡的一句的重点品读,印象深刻。
以“问”激趣。“除‘谁为哀者’是事件叙述而外,其他五个句子都可咀嚼。”洪建老师引导学生逐一探讨五个问句的作用与意义,而后把思考的重点落在“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何故哉?”这一问上,由此探寻文本的写作意义,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是渐入佳境、水到渠成。以文中之问设疑提问,课堂在《五人墓碑记》中的问句丛中绽放出花香,教学视角独特灵动。“作者采用特别的表现形式,一定有特别的用意。”洪老师这样的提醒不仅是给学生的,也应该是给我们语文教师的,“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对特殊的句式给予关注”。客观地说,洪老师的教学还过于简单和粗糙,像“独五人之皦皦,何也?”这样的问句其实都是很有教学价值。这些问句如何串联文章的整体内容,如何带动学生因这些问句而阅读问句以外的其他文字,真正做到“牵五问而动全身”,是洪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要继续思考并完善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以“问”激趣,这“问”源于教师的设计,也出自学生的阅读发现,后者自然更有教学意义。“谁为哀者”为谁而哀?高培圣老师就是在学生自主的发现上荡出一池春水的。在学生提出“谁为哀者”这一句时,高老师不露声色,用轻轻的一问“这个‘为’字该读哪个音”炸响课堂,引发学生思辨,让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发表不同意见和独创性的意见。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的疑问与解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不仅真问出了生动的现场,问出了文本细微处的名堂,而且学生的文言文水平和阅读能力得以真正地提高。高老师之问,是在转变以记为主的思维模式,变成以思考为主的学习方法,这就是我们“阅读文言文本应有的一种态度”。
以“活动”激趣。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以教师串讲为主,多半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无味。能否换种形式教文言文?“古”文“今”教,借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课的形式来突破该文,周康平老师就做了有益的探索。做“新闻报道”来熟悉文章内容,召开“记者招待会”来了解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再由“深度新闻报道”帮助学生深化主题问题,镜头中,我们能感受到学生的创意激情和参与的主动性。开放的学习体系,为课堂的有限时空注入了无限张力。要注意的是,尽管周老师已经关照到活动形式和文本内容的结合,但因“活动”而带来的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流失依然是个问题。课本内容将如何处置?文言文知识将如何落实?兴趣与落实如何转换?会不会因这样的新颖与丰富而冲淡了文章悲愤凝重的情绪?课堂有生命力了,文本的生命力又怎样去维护和彰显?这些,都是我们要去思考的问题。周老师积极变革教学形式,徐雪斌老师则是灵活拓展教学资源,引进“五人之墓”插图三幅,这是让文言文课程立体“活动”起来。徐老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插图,说说这“五人之墓”、这“墓碑记”与通常看到的“墓”或“碑记”的不同,目的在于从“异”中窥“记”,这就多了种抵达文本深处的途径。新课程强调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文言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然不能忽视。比如,清代文人李玉写过剧本《清忠谱》,纪念苏州五人,其中《吊墓》一折有诗一首:“奸祠一旦已成灰,义骨常存万古堆。人生自古谁无死?路上行人口似碑!”教学《五人墓碑记》,我也曾把这首诗引入课堂,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与李玉诗相应的语句。所以,教活文言文,既是形式,也在内容。
文言文教学,“趣”向何方,“激”在何处?五人激昂大义,我想,语文教学也应“激于义”。这“义”,说到底就是合乎规律的语文教学大义与正义。失却了语文本真的教学,会让文言文这精美绝伦的文化遗产变成艰涩苍白的文字壁垒。激于“义”,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成为教师生命价值体现的舞台,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激于“义”,让我们像青草一样呼吸!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