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七下《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日期:2022-06-09

这是七下《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并积累词语。

  2、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

  1、揣摩精彩的段落和语句。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 )_嗥鸣( ) 斑斓( ) 谰语( )亘古( )_镐头( )召唤( )

  默契( ) 田垄( ) 污秽( )怪诞( ) 蚱蜢( )( )泛滥()桦树(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炽痛:________ ② 谰语: __________

  ③亘古:____________ ④污秽: ________ _

  3.文学常识填空。

  ①《土地的誓言》的作者是 ________,原名 ________,________ 作家。

  ②本文是一篇___ (文体),充溢着___ 、______ 的爱国情怀。

  4、 对课文的分析,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 标题“土地的誓言”应理解为“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C. 教学设计>文章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D. 作者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5.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从全文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课内探究案】

  一、歌曲播放、激情引读:

  1、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感。

  2、“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诵:

  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

  a注意把握教师的语气语调重音;

  b划出你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c感受文中的情感。

  ②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要求:

  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

  ①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②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③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2、品读赏析:

  ①、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

  例:“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昔日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已经“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学法指导: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联系上下文,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②本文大量的使用排比,其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地的誓言》导学案及答案(2)

  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为什么不用“它”?而到了后面却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什么?

  四、回味赛读,互动释疑

  1、回味赛读:回味文章情感、语言特色等,进行朗读比赛。再度感受课文洋溢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组内交流解决。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拓展检测案】

  一、课内语段阅读。

  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________着一种热情。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③________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睛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④________的狂风……这时我听见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词: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

  2.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

  3.“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她召唤”?“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

  4.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

  5.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试摘出课文中回忆“我”在故乡成长足迹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二、课外语段阅读。

  父亲,你是座耸立的山

  ①小镇的汽车站到了。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说道:“到学校给家里写信。”这是走了十几里山路后父亲说的第一句话。我答应了声,木讷的父亲就再没开口,只是默默地看车来的方向,手中拿着我简单的行李。我从侧面看了一眼父亲,内心一阵酸楚。父亲太苍老了,但我却要离家远行去读大学,他那已经布满皱纹的脸上又不知要爬上几道皱纹了,我这长子能给这个家带来什么,弟妹小,母亲身体又不好。父亲肩上的担子……我忍不住又看了眼父亲瘦小有些干枯的身体,我担心他会被艰辛的生活压垮。车来了,我跳上汽车,父亲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一遍,挨个儿拍了拍,才递给我。我站在车门口,等着父亲还有什么话,但他只是眯着眼睛,看了我几眼,终于没说一句话。车开了,父亲还站在那儿,直到变成了一个黑点,被汽车掀起的漫天尘土裹住。

  ②放寒假了,又回到了熟悉的山村熟悉的家。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父亲去山上干活还没回来,母亲正在屋内张罗着给鸡喂食。我没有听从母亲的话坐在屋里,找了把锄头上山去找父亲。

  ③村子四周都是山,山上向阳的一面开垦着许多梯田。我忘了问父亲在哪座山上,只得一个个山去寻找。我爬上一道山梁,站在高处向四周张望,见对面一个山脊上有一个人正躬着腰。那背影是我十分熟悉的,远远看去,父亲显得那么瘦小,要不是正挥着锄头,真疑心那不过是山上的一棵树,—块石头,一点也不起眼。我走过去,父亲直起腰看清是我,笑着问:“回来啦?”“回来啦。”“回去吧?”“不,锄一会儿吧。”父亲便没再坚持,我又像从前在家一样跟在父亲旁边锄起地。山坡上很静,我们都没有说话,像从前干活一样,能听见有节奏的锄地声。

  ④天渐渐黑了,山脚边的村子里炊烟袅袅,传来女人唤鸡和狗吠的声音。父亲站起身,抹了抹额头上的汗,拍拍身上的尘土,说道:“回去吧。”我扛起锄头,沿着小路,慢慢向山脚走去。父亲走得很慢,头上的咖啡色毡帽上有些尘土,我几次想替他掸去,但终于停住了手,我不想打搅正在专心走路的父亲。

  ⑤几年过去了,到了四年级,研究生考试开始报名了。但我却犯起了踌躇,左思右想总下不了决心,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那双疲惫的眼睛,还有几个年幼正在上学的弟妹的满是热切盼望的眼睛,然而放弃多年的心血……我有些濒于绝望了,但我终于决定回家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对我的突然回家只略微有些惊讶,却没有问。吃过晚饭,收拾好后,父亲和我坐在厨房里的桌边,母亲在一旁纳着鞋底,小弟弟坐在旧桌边做他的作业。我艰难地开口了:“我想读研究生,特地回家来商量,我只是担心……”我没有说下去,看着眼前苍老的双亲,看看古旧被烟熏得昏暗的墙壁,我突然想骂自己。父亲长时间地沉默着,脸上仍是那平静的表情,母亲停止了纳鞋,一会儿看看我,一会儿看看父亲,嘴张了几下终于没说。屋子里一阵凝固般地寂静,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

  ⑥父亲打破了沉默,声音很安详:“考吧,别担心家里。”我刚想张嘴,父亲又说:“读书是好事,不能误了。坐了一天车,早点歇吧。”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屋内又沉默了。我没有再说什么,站起来向里屋走去。

  ⑦第二天父亲送我上路了,我们一前一后走着,和第一次送我上大学一样,所不同的是,没背行李,但我却多了份重压。车来了,父亲道:“到学校好好考。”我使劲点点头。车已经开得老远了,我还能看见父亲仍站在那儿。

  ⑧父亲,回去吧。

  1.“父亲放下肩上一直背着的我的行李”句中,将“我的”去掉是否不影响原意?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中哪两个细节表现了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②段中哪处体现了“山村的生活依然重复单调,平平静静”? (2分)

  ____ _

  4.在第⑤段中哪些文字说明了“我”的“踌躇”和开口的“艰难”?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既然“艰难地开口”了,为什么还要“突然想骂自己”呢?“我的心悲哀起来,为父亲也为自己”,为“父亲”什么?为“自己”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怎样理解“母亲停止了纳鞋,屋里一阵凝固般地寂寞”,“母亲纳鞋的声音又响起来了, 屋内又沉默了”?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怎样理解第①段中父亲说的“到学校给家里写信”,“我答应了声”;第⑦段中父亲说的“到学校好好考”, “我使劲点点头”。 “我”的“反应”互换位置是否可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说父亲“木讷”,怎样理解木讷的父亲“是座耸立的山”呢?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强调是“我”的,加重表现了父亲是替“我”背着的,强调了父爱。 2.①到学校给家里写信;②在扎得结实的行李上又仔细地察看了一遍。3.父亲上山干活,母亲在屋喂鸡。 4. “眼前老是晃动着父亲疲惫的眼睛,……盼望的眼睛。”5.家里实在无力支付自己的学费,自己应该帮父母一把。 父亲支撑这个家实在是太艰难了;自己的“心血”要“绝望”了,自己的不懂事。 6.通过母亲纳鞋的声音的停、响,来反衬这件事的难度,表现父亲的难处和爱。7.这是父亲说的非常关键的两句话,报平安家书,对于还不太谙事的“我”只能是“答应了声”,而经过了四年的风风雨雨,“使劲点点头”表现了对父爱的一种深刻领悟。8.“木讷”和“山”在此是如此协调,山之无语,但山之巍峨,正如父亲一样崇高。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