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这是《少年闰土》教学杂记解读,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闰土是一个见多识广、聪明能干、勇敢机敏、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值得注意的是,闰土这一印象是在和“我”——一个少爷的友谊的发展过程中塑造出来的:他们虽然出身不同,但因为年幼纯真,还没有被封建社会的阶级观念所左右,所以能在偶然的条件下相识,在自然的状态下交往,一块儿谈心、玩耍,建立起纯厚的友谊。因此,教学这篇课文,要抓住两个要点:一.闰土少年时的形象;二.“我”和少年闰土的友谊。抓住这两点,就易于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少年闰土》思路清晰,层次井然。作者首先从印象最深的“瓜田刺猹”途径入笔,描写了奇丽的海边月景和一个勇敢的少年形象。然后用“这少年便是闰土”过渡,交待“我”和闰土相识的原因以及我盼望闰土早来的急切心情。“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自然地写到闰土的外貌。闰土和年龄相仿的“我”一见如故,双方无所不谈。从谈话中,我了解到许多稀奇的事,对闰土由衷地佩服。本来这种友谊是很有价值的,但“可惜”——作者笔锋一转,写分别时两人的难舍难分。他们终因出身不同,道路不同,“从此没有再见面”。课文十七个自然段,段与段之间都有词句关联,使全文衔接自然,通会贯通,给人以丝丝入扣,一气呵成之感。
《少年闰土》遣词造句极为精当。例如,课文开头即“深蓝”“金黄”“碧绿”等浓重的色彩,描绘出月夜海边瓜地的明丽画面。那诗一般的意境,诗一般的情调,衬托了现实生活的黑暗,寄托了作者的美学理想。又如,闰土谈雪天捉鸟一段,一连用了“扫”“支”“撒”“看”“缚”“拉”“罩”七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述出捉鸟的全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闰土的聪明能干。
由于鲁迅先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独特风格,时代性和地方性较强,加之课文所描述的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在学习时会遇到一些障碍,这是教学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学时要从实际出发,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俗习惯作适当的、必要的介绍。课文的要点,教师要做点拨;关键的词语,要帮助学生理解。
《少年闰土》是鲁迅名篇《故乡》的一段插叙。这段插叙为中年闰土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有了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更显出中年闰土变化的巨大;把少年闰土写得越可爱,就越能反衬出当时社会的罪恶。因此,《少年闰土》的中心思想与《故乡》的主题虽有差别,但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少年闰土的健壮、机敏与中年闰土的衰弱、麻木;少年闰土与“迅哥儿”天真无猜的友谊与三十年后重逢时双方的隔膜,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对比,揭露了造成这种不幸隔膜的社会原因,反映了作者对下一代能过上“新的生活”的热切愿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