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桂花雨》解读

日期:2022-06-05

这是《桂花雨》解读,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文本解读:

  《桂花雨》,作者是现当代女作家琦君,也许大家对琦君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提起一部电视连续剧,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周迅主演的《橘子红了》,作者就是琦君。琦君从1949年奔赴台湾,这篇著名的散文《桂花雨》于1976年,也就是她到台湾的十七年后回忆家乡的桂花而写成的。很多人说琦君的散文文字清浅淡雅,就像一张张老照片,温馨中带有淡淡的忧伤,承载着深厚的回忆与怀念。那么,在这节课上,我的目标落实在哪里呢?第一,入乎其内感悟思乡之情;第二,出乎其外升华拓展阅读。

  目标设定:

  一 感悟思乡之情:建构、解构和重构

  什么是情?什么是思乡之情?也就是思念家乡,是吗?情感是一种模糊性、笼统性的东西,它本身是不确定的,是很难用语言尽然的。在文学作品中如何传达内在的情感呢?很多作家在诉诸内在情感的时候会将情感对象化于具体的事物,如这篇散文中,琦君对家乡的思念就高度凝聚在一株笨笨的桂花树上。

  我们都知道,散文就是作家生活特殊性和情感特殊性的猝然遇合。《桂花雨》中,这种遇合的契合点就在于桂花,因此,要让学生体会到琦君文字背后对于故乡深刻的怀念,必然要让学生认识、感悟到桂花树这一意象的特殊性。可是,认识、感悟如何具体化呢?从哲学的维度来说,我是以否定之否定规律对学生心理情感图式进行建构、解构和重构。

  建构亲切感

  如果说家乡的桂花树美在哪里的话?那就离不开一个字:乐!也许大家看到我是让孩子们先找从哪里闻到了桂花的香再引出摇花乐的,其实这也是我有意设置的一种情感上的递进,先由闻香,让学生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构建心理上的美感场,再具体去感受摇花所产生的快乐,这种乐其实是离不开香的,如果没有那浓郁的桂花香,那份摇花乐是难以找到归属感的,是缺乏意蕴美的。而由文字切身体会到摇花产生的愉悦,正是符合孩子们活泼好奇的心理特点,也由此搭建他们与故乡桂花的那种亲切感。

  解构亲切感

  当然,这种亲切感是很浅表的,故乡的桂花树所承载的并非仅仅只是那份乐,由浅层到深层,这中间就要有一个情感冲击,让它越出常规,形成对比性,这个冲击点就是在一句话上: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说: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那里面包含着某些“空白”,只有读者才能填充这些“空白”。杭州的桂花树就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空白点,让学生通过文字对比杭州和家乡的桂花,简介满觉陇的桂花再配以异彩纷呈的桂花图片,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冲击,解构由摇花乐建立起来的对家乡桂花的亲切感,不由自主会萌发对满陇桂雨的向往。当学生的情感图式发生微妙的变化时,母亲的话无疑会造成一种错位。

  重构亲切感

  从文学理论上说,文学创造的价值原则在于真、善、美。但是,真善美并非是完全统一的,很多时候,往往是错位的。从真实的生活的角度来说,家乡那一株笨笨的桂花树跟满觉陇的桂花是没有可比性的,天壤之别。但是,在母亲的眼里,家乡的桂花却有不可取代的价值,这就是一种情感的变异,真善美的错位,恰恰就是这种错位让人物的内在情感得以强化。

  我说过,情感是模糊性的,母亲对家乡的思念在这篇课文里是否具体化了呢?是的,大家应该注意到了文中有两个自然段提到了母亲在家乡的生活情景,一处是第三自然段母亲担心来台风,一处是第五自然段母亲让大家摇桂花。这两段文字向我们传达了母亲在家乡那种与邻里之间融洽的关系以及那种忙碌的充实感,而这些在杭州是根本体会不到的。本来,按照我的设计思路,就是让学生从文中找母亲说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的依据,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层次,我把这个环节简化了,让学生自行谈原因,只要孩子们说得差不多,感悟得到就可以了,如果太过牵强拔高,反而适得其反。

  二 拓展升华阅读:图案式的扩展

  如果说前面我所讲的,是对于文本的学习感悟,大家一定发现了我这堂课的重头戏并非在感悟思乡之情上,而是这后部分的拓展资料阅读。

  琦君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在我们小学课本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女作家,如写《城南旧事》的林海音,《呼兰河传》的萧红,冰心等等。我们老师都知道,学生学习语文的奥秘大多数都在于丰富的课外阅读,然而,这些经典文学要想播撒在孩子心田上,必然要牵线搭桥。

  也许有人会说,这篇文章很浅显,不就是通过家乡的桂花来表达那种深厚的思念之情吗?升华到母亲身上,是不是有些牵强?不!如果没有儿时叶梦兰对她的呵护备至、体贴关爱,让琦君从小在失去双亲的境遇下被浓浓的母爱包围,试问,琦君会对家乡如此的怀念,对儿时的生活如此眷恋吗?如果你熟读琦君文章,你一定会发现她写得最好的一些散文都是关于她的母亲。她的《髻》、《粽子里的乡愁》、《春酒》这些有名的散文中的关键性人物只有一个就是她的母亲!在她的笔下,塑造的是一位有着“佛心”的旧中国典型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因此,要让学生更多地认识琦君、解读琦君,母亲这个形象就是一个有力的切入点。在这里我就采用了古代诗歌的写作方式:图案式的扩展来达成我的目标。将学生的视点高度凝聚在母亲这一形象上,举三为一地从不同的方面塑造母亲,让母亲这一人物变得鲜活丰富起来,让学生以此感悟到文学的可亲可近!当然,一次的唤醒并不代表觉醒,但是如果没有唤醒没有点化,觉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传播经典,拉近孩子与经典的距离,这也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