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4
这是《乡下人家》说课稿案例,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第一课《乡下人家》。以下我将从教材解读、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程序七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解读
1.教材特点
(1)从课文的思想内容来看
就全篇而言: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这与下一课《牧场之国》不同,《乡下人家》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乡村生活的美好,赞扬拥有这样美好生活的乡下人的美好品质,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而《牧场之国》,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向人们介绍荷兰的特点,落脚点在于体会荷兰的美景。
就局部而言:课文中有不少重点难点的词句需要多层面、深层次的分析解读。如“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中体会“探”字运用的准确性,拟人化的手法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从“成群地”一词中体会雨后春笋的茂盛,进而引导学生想象泡泡语中“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最后向学生出示图片,更形象直观地感受画面,为有感情的朗读做好铺垫。
(2)从课文的语言表达上来看
就结构而言:本文采用先分述后总述的构段方式。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即最后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就表达方式而言:本课善于运用白描和勾画的写法突出景物特点。
就遣词造句而言: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拟人的手法来表达对乡村景物的喜爱之情。如,作者将青的、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与高楼门前的石狮子或是竖立的两根大旗杆作比较,在作者看来前者更可爱;将纺织娘夜里的叫声,称为“唱起歌来”,从这里不难看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进而表达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就语言风格而言:文章语言质朴、清丽,让人读后不自主的呈现出一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
2.教材位置:
(1)人文专题的位置
《乡下人家》所在的单元是以“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为人文专题的,他在小学十二册的教材中,是相对独立的专题。在本册教材中上承“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等相关知识,下接“认准目标,不懈努力”这一专题内容。对于前面学习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新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
(2)训练重点的位置
《乡下人家》编排在人教小学语文四下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旨在让学生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本篇课文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也对后文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这篇课文的学习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1.了解学生相关的知识基础与积累
(1)弄清学生相关的已知领域。
我所在的学校位置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大多是外来务工子女,来自农村。对课文中的某些景物有一定的了解和生活经验。
学生在前面课文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各种构段方式,那么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就很容易找出本篇文章的构段方式为“先分述,后总述”。
(2)了解学生相关的未知领域
学生虽然大多生活在北方农村,但像课文中“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景象,学生并不了解,这就为学习课文,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课前准备相关乡村生活的图片、资料及课件。如出示“纺织娘”的图片及资料。
(3)推测学生的相关难知领域
文章的语言看似平淡,那如何从较熟悉的景物中看出新意,从平淡的文字中读出美感,是学生的难知领域。
2.了解学生相关的阅读基本功及现状
(1)学生在学习四上第一组教材时,已学习 “读文章,想画面”的阅读方法,在本课的学习中即可运用;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要求、方法,去体会重点词句的内涵、情感或表达作用;让学生运用已知道、掌握的构段的知识,了解本课的构段方式。
(2)继续训练“读文章,想画面”的阅读方法。
3.了解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关注点
在此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可能对文中描写的乡村景物较感兴趣,但对通过文字深入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并不关注。本课教学中我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学生由具体形象的感知,体会文字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好句,培养语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通过描写和乡下人家最密切相关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运用“读文章,想象画面”的语文学习方法,体会课文情感。让学生亲历“朗读——理解——想象——感悟”的学习过程,学习品味语言,体会课文按时空交叉顺序进行描述和动静结合描写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读文中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获得美的享受;体会拥有这样美好生活的乡下人的美好品质;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
四、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画面,感受乡下生活的独特迷人。
教学难点:
体会和谐的景色之美及劳动创造美的内涵。
五、教学准备:图片、资料、课件
六、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七、教学程序:
在课堂教学中,我构想通过:识字学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音画同步,创设情境感知美——整合媒体,以读促悟品味美——整体回归,拓展迁移升华美这四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识字学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此环节重点掌握多音字“冠 ”的读音,采用比较记忆的方法,识记“辛苦”的“辛”,理解“时令”“向晚”两词的意思,做到扎实有效的学词。同时通过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音画同步,创设情境感知美
上课伊始,教师先出示乡下风光的多媒体课件,配乐旁白:这是顺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绿藤蔓;这是依着时令次第开放的鲜花;这是茂密竹林中破土而出的春笋;这是觅食的鸡群戏水的小鸭。这里就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乡下人家。同学们,乡下人家美吗?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乡下人家吧!
这一环节多媒体的运用,目的是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乡下人家的美丽风物,给学生以初步的感观体验。学生在感受音像带来的美妙之余,对乡下人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美。同时有声有色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求,这就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整合媒体,以读促悟品味美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教师引导学生直奔中心:“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再抓住中心词“独特、迷人”来统领全文教学。首先用课件出示下列探究问题:
1、“独特、迷人”的风景是什么样的风景?乡下风景“独特”在哪里,“迷人”在何处?
2、能否用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独特、迷人”的风景?
在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交流,相机生成一首小诗:“长藤绿叶瓜架,春雨竹笋鲜花。雄鸡悠闲自在,小桥流水戏鸭。清风夕阳鸣鸟,最美乡下人家!”再由这首小诗展开全文教学。
这里的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起到了提挈全文的作用,目的是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进行探究,以便对乡村生活有一个感性认识。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独特迷人”的风景,我设计了下列三个教学板块:
(1)动静结合赏“景美”
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写了瓜架、花草、翠竹这些景物,表现出朴实的自然之美。教学这一部分,我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让学生反复读文,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建构画面。
A.捕捉色彩。“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我适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解读,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瓜棚藤叶”的色彩之美,进一步体会“别有风趣”的意韵。
B.体验动静。第二自然段写了乡下人家的花与竹,“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这里花开不断,朴素华丽,这是它的独特之处,我们可让学生反复品读,并相机出示次第开放的百花图,引导学生品出朴素,品出华丽,品出花仙子的静态之美。
乡下人家的竹让人感受到盎然的生机,“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一个“探”字进行品味,通过换词比较,如“冒、长、伸”等,让学生体会出“探”字所蕴含的“奇妙和生机”。然后多媒体出示繁花修竹,把花与竹连起来品读,让学生尽情感受其动态之美和静态之美。
在这一环节中,电教媒体丰富的色彩和柔和的音乐感染着学生,使他们受到美的熏陶同时,身心愉悦地享受着学习。
(2)水陆相间品“物趣”
当学生沉浸在如诗如画的乡下美景之时,教师话锋一转:“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随着一阵鸡鸣鸭嘎之声,屏幕上出现了鸡鸣中天、鸭戏水面的场景。借着学生兴趣高涨之时,教师引导学生图文对照,赏读课文,读出悠闲,读出声色,读出快乐,读出人与景、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意境。
(3)夏秋交替悟“人和”
课文第6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月明人静,纺织娘轻声吟唱催人入梦,意境深远。怎样把孩子带入意境?我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以媒体音乐渲染情境,以情感语言描绘情境,力求把孩子们带入文本所特有的意境中。在舒缓的音乐伴奏下,教师深情地范读课文,再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个性化读文,然后教师相机启导:“读着课文,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扣住“辛苦”“甜甜蜜蜜”二词让学生咀嚼品味,促使学生真正走进乡下人家,体会出乡下人家正是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美丽的家园和美好的生活,进一步感悟“劳动创造美”的内涵。
这里的教学,电教媒体跨越时空,把景、物、人自然融合,再现出一幅恬静美妙的“物趣图”和“乡夜图”,它消除了学生思维的障碍,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整体回归,拓展迁移升华美
在学生感知、理解、品悟了文本后,为了升华学生情感,我让学生反复品读课文的中心段,以加深学生对“独特、迷人”关键词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进行阅读链接《天晴了的时候》。这样课内外融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进一步感受到“劳动创造美”“和谐共生”的真正内涵。
板书设计:
21 乡下人家
独特 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雨后春笋图
劳动创造美
迷人 鸡鸭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夜睡梦图
这个板书说明了乡下人家的景色如画,自然让人心生向往之情。
以上我从七个方面阐述了这节课有关设想,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