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1
这是《安塞腰鼓》课间课堂实录,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上《安塞腰鼓》之前,看了王君老师的博文《单元小结:语文静悄悄》,看到以下文字:
教《白杨礼赞》,我把它定位为写作型文本。我说茅盾是王老师最好的学生。你看,他特别听话,平时老师在教你们应考作文时候提到的那些要点,茅盾同学全做到了:比如反复点题呀,比如排比句的应用啊,比如先抑后扬啊,比如先形象后精神啊……孩子们都乐疯了。其实我自己不是很喜欢《白杨礼赞》这样的一本正经声竭力嘶的文本。但是把它作为象征写作的入格文章,还是可以的。没有十全十美的文本,就好像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我们就教它的优点就可以了。
我细细琢磨,觉得《安塞腰鼓》和《白杨礼赞》一样,也是属于写作型的文本,不如依葫芦画瓢,拿人家先进经验为我所用。
课堂上,活学活用;博客上,现学现卖,是有此“课堂实录”(两节课连上)。担心我这小和尚把王君老师的好经念歪,所以今晚吃饭不多,准备好了足够的肚量来装大家的批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况且,我也不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遭“炮轰”了,用沃夫法则的道理解释,成了一粒“铜豌豆”了。
《安塞腰鼓》课堂实录 导入我有趣 师:看大家迷迷糊糊的样子,就知道中午没有休息好。来吧,我们先一起玩个游戏。同学们用双手拍打桌面,开始的时候可以随便打,一分钟后根据老师的手势找到班级共同的节奏,和着节拍拍打。
(学生异常兴奋,激烈地拍打桌子,教室里一片响。教师用手势统一拍打节奏,教室里的“隆隆、隆隆”越来越响,越来越强,直至整齐划一,保持整齐节奏拍打一分钟,然后骤然喊停。)
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游戏的感受。
生:我感觉自己不由自主地被带入了统一的节奏中。
生:我也是,当我打错节奏的时候,我觉得非常尴尬。
生:当节奏整齐划一的时候,我觉得我和大家的心连在了一起,好像连呼吸都是一致的。
生:我感觉耳朵里隆隆作响,听不见任何其他声音,好像教室的墙壁都在隆隆作响。
生:当突然停下来的时候,我觉得感觉怪怪的,不适应,觉得这个世界很陌生。
生:对,就像做了一个梦,突然被惊醒了,但是心思还是停留在梦境中。
生:我想起了小时候我们打腰鼓,也是按这个节奏。
师:对啊,老师就是想通过这个游戏,叫你们找到打腰鼓的感觉。不过,我们今天要看的腰鼓表演,不是我们在学校小舞台上演出的那种,而是在黄土高原这个天地大舞台上演出的安塞腰鼓。闭上眼,想象黄土高原的情境。
(学生闭眼想象)
师:黄土高原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因此人们渴望在集体艺术中寻找与人的沟通;黄土高原沟壑纵横,辽阔苍凉,因此造就了人们豪迈奔放的性格;黄土高原有着厚厚的黄土,孕育了激昂奔放的安塞腰鼓,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一种艺术,让我们随着课文朗读,去感受安塞腰鼓那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 听读我有感 (播放课文朗读)
师:说说你听了课文朗读后的感受。
生:声嘶力竭,好像他在用整个身体朗读。
生: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我觉得我的耳朵也在隆隆作响。
生:粗犷豪放,节奏感强,就像打鼓一样。
生:我感觉到心灵在振动,生命在升华。
生:我注意到读到“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朗读的背景音乐也
停下了,因此对比很强烈。
生:对啊,就像我们拍桌子突然停下来时一样,真是有一种陌生
的感觉,作者的描写真实细腻。
师:你们听得认真,感得准确,一句题外话,你们觉得,陈烊文
和周元这两位广播站的播音员谁更适合朗读这篇文章?
生:肯定是陈烊文,周元的声音太甜美了,读《观舞记》还差不
多。
师:的确,每个人的声音都有各自的特色,适合读不同的文章。如果这篇文章由珠圆玉润的女声来朗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任何艺术,都会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接下来我们进入朗读环节,同样根据形式和内容统一的原则,本次朗读采用小组集体朗读的方式进行,请各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我想,待会的课堂上,我们将看到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 朗读我有情 (小组练习朗读,每一个学生都专心致志,竭尽全力。集体朗读犹如一条河,所到之处,收集能量和支流,最终汇聚成浩浩奔腾的力量。正像课文所说,我们的朗读也“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分小组表演。
(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朗读排演,分合、男女、抑扬、缓急都有明确的分工。)
表演、点评。
师:刚才第三小组读14-17段,表现不好,我提议给他们一次重读的机会,然后全班在“隆隆,隆隆,隆隆”处配合他们拍打桌子。
(第二次朗读,第三小组终于达到了评价等级的A+,他们幸福地笑了。)
师:看吧,有时候只需要再来一次,我们就可以做得更好。生活中,我们要记得,给别人也给自己第二次的机会。”
(最后三段,因为比较静,由我朗读。当我刚开始准备读“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话筒没有预告就没电了,扩音效果“戛然而止”,学生望着我笑)
师:扩音器在这个时候戛然而止,真是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天作之合啊!请大家欣赏我原生态的朗读吧。”
(真是心诚则灵?!)
师:刚才我们尽情地朗读了课文,我感觉到同学们从来没有如此投入地朗读过,我也从来没有发现一个小组六个同学可以爆发出如此蓬勃的能量。
生:对啊。
师:古人朗读,讲究“高声朗读,以昌其气;密咏恬吟,以玩其味”。朗读是一门艺术,好的朗读,能够让冰冷的文字焕发生命的热度,能够让平面的文字变得立体而可感,我们不仅在课堂上,在课后也要重视声情并茂的朗读。 研读我有据 师:老师今天要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课文的作者刘成章是卢老师的学生,而且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学生,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来,我平常教你们写作文的方法,他在《安塞腰鼓》里都很好地遵循了。小组讨论,看看你们的师兄刘成章是否深得卢老师真传。特别要注意,你们的每一个探究结果,都必须立足文本,有文本的依据。
(学生面有惊疑之色,但是这个问题如此具有吸引力,小组讨论马上热烈地开始了)。
交流。
生: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脉络清楚,采用了总分中的结构,分成击鼓前、击鼓中、击鼓后三部分,您平时就是这么教的。
师:先布置一个小作业,上完课后,我们可以画出课文的结构图。
生:我觉得更明显的是在在击鼓中采用了排比段的形式,从宏伟的场面、雄壮的响声、击鼓的后生、奇丽的舞姿四个方面表现安塞腰鼓的特色。卢老师好几篇文章都是这样的结构,例如《有个男孩叫胥平》、《春暖三月,爱在221》以及《精彩221》等。
师:确实,我喜欢采用排比段,省略了文字的过渡,使文章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还注意了细节的真实,例如“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一看就知道这是北方,我们南方就没有高粱地。
生:关于细节的真实,我还补充一点,14段和15段说山崖和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隆隆地响,我觉得很真实,因为我刚才敲桌子就觉得耳朵里隆隆作响。
师:细节的真实确实是我一贯的观点,我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首先是真的。
生:老师,你总是说语言要准确而优美,刘成章也特别注意用词的准确,例如“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这里三个词语就不可以换动位置,因为分别和前面的三个词语“束缚、羁绊和闭塞”一一对应。
师:你们组的探究结果非常有创意,找找看,其他地方还有没有这样准确的表达。
生: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这几个词语也是不能调换位置的,因为他们的意思是层层递进的。
师:的确,排比本身就有逐层推进的意味。如果首先就没命了,还发什么狠啊!
生:还有一处,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词语也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来排列的。
生:老师,您经常说言为心声,三句不离本行,我觉得刘成章的语言还富有地方特色,例如茂腾腾,我们这里就不这样说。
师:嗬!你的知识真是渊博,解读又很细致。喜欢用叠词确实是陕北的方言特色,例如山沟沟,兰花花,羊羔羔,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你们以后接触到信天游就会有更深的体会。
生:刘成章还喜欢引用其诗歌俗语,例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这样显得比较有底蕴,也是老师常常教我们的。
生:我们讨论是结尾,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言简意赅,有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师: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余音绕梁的结尾。
生:我们组来讨论文章的修辞,老师说过,修辞是根魔法棒,点到哪儿哪儿就亮。这篇文章用的最多的修辞是排比和反复。
(举例略)
师:我们刚才细细品味了文章的排比和反复,为什么这篇文章会大量采用排比和反复呢,这同样也是出于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的需要。安塞腰鼓如此强烈地震撼着作者的心扉,使他的感情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非得排比和反复才能抒发胸中的感情。请同学们对照“研讨与练习三”,体会排比和反复的表达效果。
(学生自学)
师:我们今天牛刀小试,用一组排比句来概括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
集体交流,总结:
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了!
歌颂黄土地上的阳刚之美!
歌颂了承载生命的黄土地!
歌颂了黄土地上生活的人! 疑读我有理 师:从我们今天的讨论看来,刘成章的确是一个听话的学生,卢老师教他的写作方法他都用上了,你们只要努力,也会达到这个水平的。不过,就像你们一样,刘成章上课也会开小差,你看,他的很多处标点符号的用法就值得商讨。再读课文,看看,你能否对课文标点符号的使用提出什么异议。
安静思考。
生:我觉得课文结尾应该用省略号,刚才我们说了,是言已尽而意无穷,省略号能给读者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而且,可以写出听众灵魂出窍半天没有回过神来的感觉。
生:我也发现了两处应该用省略号,就是14段和15段的“隆隆,隆隆,隆隆。”这里都是用句号,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这种隆隆声在山崖之间回荡,肯定是连绵不绝的,用句号就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了。
师:完全同意。戛然而止,活学活用啊。
生:我觉得23段,“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这里四个句号都应该改成感叹号,才能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生:“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把逗号改成感叹好更好,这样句子更有力。
师:同意,这样句子变短,显得铿锵有力。
生:那这里“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也应该改成感叹号。
众生笑。
生:这里本来就没有强烈的感情。
师:不要激动,更不要为了纠错而纠错,否则就会矫枉过正了。否则,作者会不高兴的。我们在对待课文的时候,即不能迷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不能过于苛刻,这样很不厚道,也不利于我们取其精华。还有问题吗?
周元:老师,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问你,刘成章真的是你的学生吗?
师:呵呵!同学们刚才讨论得太热烈了,被老师大大忽悠了一把,你们看课文下的注释,选自1986年10月3日《人民日报》,那时,你们卢老师我,芳龄五岁,还在幼儿园混呢,别说没有方仲永的天赋才能,就是有,也当不了人家的老师啊!
生:啊……
师:书上的话不可全信,老师的话也不可全信。不过质疑,是一种可贵的品质,这话你们可以相信。
自我评价:敲得有趣,读得有情,析得有据,疑得有理,学生喜欢,我很开心!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