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预习案

日期:2022-05-29

这是《杜甫诗三首》导学案预习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预习目标:1、熟读杜甫诗,了解作者常识及文体常识;2、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内容

  1、熟读本单元的几首诗歌,争取背过。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及诗歌风格。

  (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2)作者生平:

  ⑴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⑵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⑶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的谏官,地位虽不高,却是杜甫仅有的一次在中央任职的经历。但不久就因上疏申救房琯的罢相而触怒肃宗,后于乾元初被贬斥为华州司功参军。由于战乱和饥荒,杜甫无法养活他的家庭,加之对仕途的失望,他在乾元二年(759)丢弃了官职,进入在当时尚为安定富足的蜀中。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剧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大量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充满危险和艰难。而他的诗歌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⑷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到成都不久,杜甫依靠朋友的帮助,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后来,杜甫的故交严武出任剑南东西川节度使,对他的生活也多有照顾。当严武第二次镇蜀时,并表荐杜甫担任了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此称他为“杜工部”)。杜甫是为了避乱谋食来到蜀中的,最初二年多时间,他闲居草堂,生活确实比较安逸,当时所写吟咏草堂周围自然景物的诗篇,也显出一种清新闲淡的韵致。但这种情形并没有维持很久。从全国来说,安史之乱虽于公元七六三年宣告结束,但唐王朝的瓦解之势并未因此而停止。外患方面,有吐蕃的严重侵扰,甚至攻入长安,迫使代宗仓皇出逃;内乱方面,则出现普遍的军阀割据或半割据状态,而政治的腐败、官吏的横暴,也是有增无减。从蜀中地区来说,它既是吐蕃进攻的一个重点,也是容易发生军阀割据的地方。就在严武二次镇蜀的间隔时期,就曾发生一场严重的军事叛乱,杜甫因此一度逃离成都,携家流浪。一场暴烈的动荡转化为持续的衰乱,这使得杜甫对国家的前途更觉失望,他后期的诗歌,情绪甚至比安史之乱中更显得沉重。永泰元年(765),严武去世,蜀中重又发生大乱,杜甫在成都的生活也失去凭依,他又带着全家老小,登上一条小船,过起流浪逃难的生活。先是在云安居住了一段时间,后又在夔州居住了近两年。到五十七岁那年,终于乘舟出三峡,却仍是在湖北、湖南一带的水路上漂泊,最后于大历五年、五十九岁上,在耒阳附近客死旅舟。杜甫艰难漂泊的一生,在这里得到一个凄凉的结束。

  (3)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3、课内素材开发

  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一生却在贫困交加中度过。

  杜甫起初在长安的几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后来加之父亲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导致生活陷于困顿,他有个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杜甫对此感慨万分,所作《示从孙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具论。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飱。勿受外嫌猜,同姓占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后凄凉心境的表露。后来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流落到了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开锅了。杜甫自己有所记载:“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小儿饿得实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顾不得父子之礼,冲着父亲一阵怒吼,叫他赶快到邻居那里去讨口饭回来吃。没有办法,当过几天小官的杜甫实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拉下面子,给老乡彭州刺史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

  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九天。当地县令用小船将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理想与现实”“命运”等相关话题的作文中。

  【预习自测】

  1、字音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ɡ) 布衾(qīn) 大庇(bì) 辚辚(lín) 荆杞(qǐ) 啾啾(jiū)

  2、词语释义

  ①高者挂罥长林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忍能对面为盗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长夜沾湿何由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哭声直上干云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禾生陇亩无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生女犹得嫁比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名岂文章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背诵《旅夜抒怀》

  东平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学案

  班级: 姓名: 编号:

  科目: 语文

  课题: 杜甫诗三首

  编号:

  课型: 新授

  使用时间:

  批阅时间:

  主备人: 栗心军

  审核人:吴绪磊 李思伟

  级部审核:

  探究案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兵车行》

  (一)整体感知

  诵读诗歌,理解大意,根据老师提的问题进行思考。

  (二)再读诗歌,重点突破

  1.片段一:送别场面

  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

  2.片段二:征人控诉

  ⑴“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⑵征人从哪些方面具体展现“点行频”所给征人带来的苦难?

  (三)三读诗歌,鉴赏名句

  本诗中有许多含蓄蕴藉、具有朴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的诗句,你最喜欢其中哪些诗句,为什么?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四)四读诗歌,鉴赏技巧

  1.本诗的场景描写很生动,请举例说明

  2.本诗在写作技巧上还有那些地方值得称道?请指出并举例说明。

  《旅夜抒怀》

  请根据学案上列出的研读思路思考探究本首诗歌,可以进行小组探讨,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通过“旅”字看背景: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 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东平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学案

  班级: 姓名: 编号:

  科目: 语文

  课题:杜甫诗三首

  编号:

  课型: 新授

  使用时间:

  批阅时间:

  主备人: 栗心军

  审核人:吴绪磊 李思伟

  级部审核:

  训 练 案(100分)

  一、基础考查

  1.选出词语注音有误的一组(  )

  A.兵车行(xínɡ) 声啾啾(jiū) 塘坳(ào)

  B.车辚辚(lín) 生荆杞(qǐ) 危樯(qiánɡ)

  C.干云霄(ɡān) 生男恶(wù) 俄顷(qīnɡ)

  D.马萧萧(xiāo) 挂罥(juàn) 陇亩(lǒnɡ)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武皇开边意未已 已:停止

  B.名岂文章著 岂:难道

  C.纵有健妇把锄犁 纵:放纵

  D.哭声直上干云霄 干:冲

  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公然抱茅入竹去

  B.耶娘妻子走相送

  C.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5.名句名篇默写。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描写天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写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美好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的《兵车行》描写了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________,________。

  二、类文阅读

  (2010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岁 暮①

  [唐]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6.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案

  1、字音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ɡ) 布衾(qīn) 大庇(bì) 辚辚(lín) 荆杞(qǐ) 啾啾(jiū)

  2、挂结。忍心。将近。被子。通,达。庇护。突兀,高耸。见,同“现”,出现。冲。行列。同乡。闻名。

  探究案

  《兵车行》

  (二)再读诗歌,重点突破

  1.片段一:送别场面诗歌开篇就呈现出悲惨的送别场面,它是如何描写出来的?

  明确:从视觉、听觉以及动作等方面,给读者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来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者连年发动“开边”战争,所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2.片段二:征人控诉

  ⑴“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 (即唐玄宗)对最高统治者的强烈抗议,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

  ⑵征人从哪些方面具体展现“点行频”所给征人带来的苦难?

  戍边——无休止 家园——尽荒芜

  索租——何太急 青海——群鬼哭

  (三)本诗中有许多含蓄蕴藉、具有朴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的诗句,你最喜欢其中哪些诗句,为什么?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这两句写社会心理的变化。在封建社会里,人们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可是现在不同了,反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这种变化是由繁重的兵役负担和士兵大量死亡的事实造成的,反映了人们心灵受伤害之深。这样的不平常的心理变化实际也是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政策的有力控诉。

  3.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明确:连续的四个动作,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的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集中展现了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也表现了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对人民命运的关切。

  (四)四读诗歌,鉴赏技巧

  1.本诗的场景描写很生动,请举例说明。

  诗的开头写士兵家属前来送别的场面。前两句为“宾”,写出征士兵。“辚辚”“萧萧”是听觉形象,令人有人马杂沓之感,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弓箭各在腰”是视觉形象,表明一切准备就绪,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后四句为“主”,写士兵家属,突出地描写了他们的动作细节。“走”,表明这些人闻讯后立即跑了来,心情万分急切。他们料定,很可能这是生离死别,所以一见面就“牵衣”而泣,“顿足”而呼;待到队伍出发了,他们拦在道上,不让自己的子弟离去,而且哭得更厉害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了震天巨响,仿佛吞没了一切……诗人用这些细节给这个场面渲染了极其凄惨的气氛,借此表达了人民对无休止的“开边”战争的怨愤,使这首诗具有明显的倾向性。

  结尾写青海战场的景象,好像是用摄影机拍下的一个全景镜头:漫山遍野,白骨纵横,在阴沉的天色和蒙蒙细雨中,不时地闪出磷火,传来凄厉的鬼哭声。如此阴森的景象,真叫人不寒而栗!诗人这样来描绘古战场,其意仍在讽今——揭露“开边”政策的罪恶,颇能发人深思。

  2.本诗在写作技巧上还有那些地方值得称道?请指出并举例说明。

  巧妙构思。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引出征夫的满腔悲切和哀怨的倾诉。前文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自诉是诗人亲耳所闻,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诗的“诗眼”,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征夫牺牲、土地荒芜的根源。接着,由征夫之口,从三个方面控诉了战争造成的巨大灾难。最后,又以哀怨的语调,描述了古战场上的悲惨现实。其情其景与开头悲怆场面相呼应,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尽情抒发,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得以淋漓尽致的揭露。

  善用口语。这首诗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选用了乐府体裁,运用了俗语口语,加上民歌中常见的顶针修辞格,读来清新自然,明白如话,造成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旅夜抒怀》

  请根据学案上列出的研读思路思考探究本首诗歌,可以进行小组探讨,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通过“旅”字看背景: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 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平野、月、 江流。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明确: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训练案

  一、基础考查

  1.解析:选C。C项,“生男恶(wù)”应为“生男恶(è)”;“俄顷(qīnɡ)”应为“俄顷(qǐnɡ)”。

  2. 解析:选C。C项应该解释为“纵然”。

  3解析:选D。A项,高阔/(飞得)高;B项,怎么/安稳;C项,将近/对着;D项,都解释为“确实”。

  4. 解析:选A。A项,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相同,都是“公开地、毫无顾忌地”。

  5.答案:(1)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2)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3)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4)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题目要求结合全诗对诗人“寂寞壮心惊”的原因进行分析,首先要读懂诗歌前四句对吐蕃进犯而导致战争的背景描写,然后弄明白下三句“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是分别从朝臣、自己两个方面发出的“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6.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杜诗向来是将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融合于一体,短短的40个字,就将借代、用典(还应该有对比、夸张)等手法融合一起,体贴入微,精雕细刻,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自己想报国而不能的细致的心理。解答的关键是要读懂诗句,要对诗歌逐句解读,比较分析。

  答案:①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的“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