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语文高一必修1第八课《优美的汉字》教案

日期:2022-05-28

这是语文高一必修1第八课《优美的汉字》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一、从整体上了解汉字,了解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

  二、积累并梳理汉字的起源、形体、构成、文化等常识,学会自主探究学习。

  三、培养对祖国文字的热爱感情,珍惜并且写好汉字,用好汉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构思】

  一、中国人学语文,必须了先解和掌握汉字。

  本单元涉及大量汉字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有关资料。可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甲骨文、金文、篆文,历代书法艺术珍品等,培养学生学习汉字,运用汉字的兴趣与热情。

  二、教学中要注意课堂上的研讨与交流,可要求学生在课前查找相关资料。

  在学习汉字形体演变、六书时,要求学生在梳理、体悟具体可感的、有代表性的汉字过程中去掌握。邀能够体会中国语言文字发展的悠久历史与光辉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与维护中国文字纯洁规范的责任感。

  三、在“课外延伸”中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成研究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写出有个人感悟与成长体验的文章。

  这项学习任务不是一两节课所能完成的,可以给学生提供参考书目(可参照“有关资料”中的“参考书目”),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整理资料,整理出学习成果。

  有关资料

  一、汉字寻根(周有光)

  人要寻根,字也要寻根。

  50年代,考古学者发掘出五千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其中彩陶上有分散的几十个刻划符号。有人认为这或许是甲骨文的祖先。

  70年代,考古学者又发掘出六千年前的临潼“姜寨遗址”,其中彩陶上有分散的刻划符号102处之多。又有人认为这或许是甲骨文的祖先。

  汉字与岩画同出一源。有的字形与岩画相同。有的字形与岩画相似。岩画是汉字的父母。中国各地逐渐发现了不少岩画。岩画的历史大约有一万年。汉字的历史从甲骨文算起大约有3300年。

  岩画以圆圈代表太阳,与甲骨文相同。岩画以月牙代表月亮,与甲骨文相同。岩画中的“弓”,与甲骨文相同。岩画中的“田”(土地),与甲骨文相似。岩画中画的动物,有全身,有半身,有直立,有蹲坐,有侧面,四足只画两足,扩张具有特点的部分,如马有长脸和长鬃,虎有大嘴和利齿,诸如此类的手法,跟甲骨文完全一样。岩画的雕刻技法,跟甲骨文和金文也极为相似。

  岩画以象形为主,指事为副。指事例如,数目用线条表示,有些图形上加上了小的标记。这些方法,也是原始文字的创造方法。

  (选自《语文闲谈》,三联书店1997年版)

  二、白水县仓颉庙(王利)

  在陕西省白水县东北30公里处,有座雄伟壮丽的古建筑,这就是仓颉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白水县阳武村人,享年110岁,为轩辕黄帝左史官。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

  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黄帝感他功绩过人,乃赐以“仓”(仓)姓,意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仓颉去世后,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处修有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取名为“史官村”。

  庙内《仓圣鸟迹书碑》最为珍贵。这28字相传为仓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之本形。字形若图若画,不易辨认。宋代王著《淳化阁帖》破译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仓颉为杰出代表的汉文字创造者,终于终结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开创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后世誉之为“文字初祖”。

  仓颉庙(图片)

  仓圣鸟迹书碑(图片)

  文化之祖(图片)

  仓颉陵(图片)

  仓颉庙汉文字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及远大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仓颉文化旨在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决定了仓颉庙将会成为国内外的热点。仓颉庙是国内唯一仅存的纪念文字发明创造的庙宇,2001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选自2002年8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三、关于汉字的构成

  甲骨文中的形声字占2724%。《说文》小篆中占8739%。宋代楷书中超过90%。

  (选自王宁《再论汉字简化的优化原则》)

  清代王筠统计:《说文》9353字中,形声字占82%(7697字),其余18%是会意字(1653字),象形字(264字),指事字(129字)以及转注字、假借字。

  (选自《语文闲谈》)

  象形字

  象形字源于绘画,容易辨认,易于区别。如“人、目、山、火、木、鱼”等等。“元”是开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个象形字,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国殷商时代的青铜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最早的汉字像画的画儿,如“月”字,多像弯弯的月牙;如“山”字,多像偏山,上头还有三个高高的山尖。

  会意字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组成的汉字,它的意义往往就是它包含的几个汉字的意义组合成的。比如:“明”是由“日、月”两个字组成的,因为“日、月”都是能发光、明亮的东西,所以,“明”也就是“光亮、明亮”的意思;像大家学过的“尖”也是如此,上面“小”,下面“大”,可不就是“尖”吗?最有意思的,还要数“泪”字,它是由“水”和“目”两个字组成,“目”中的“水”,就是眼泪。

  形声字

  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字,就叫形声字。由于古今字音、字形的变化,今天形声字声旁的表音作用已十分有限,但适当利用这有限的作用还是必要的。因为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字形不能直接标示字音,除了需要依靠拼音字母来注明字音外,声旁也可以帮助提供字音信息。

  文字游戏——在空白处填上相应的文字:

  1、山石____上古木____ 此木是___。(岩、枯、柴)

  2、____泉边____好____真妙。(白水、女子、少女)

  3、____是柴山山____。(此木、出)

  4、因火生____夕夕____。(烟、多)

  四、关于汉字文化

  从文字字形来看,今天世界分为五大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代表儒学文化和后来的佛教文化,包括中国、日本、朝鲜等国,以及以华语作为民族语言之一的新加坡。

  印度字母文化圈,代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包括印度、孟加拉、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老挝、柬埔寨等。

  阿拉伯字母文化圈,代表伊斯兰教文化,包括阿拉伯国家(埃及、沙特阿拉伯等)以及信伊斯兰教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伊朗、巴基斯坦等)。

  斯拉夫字母文化圈,代表东正教文化,包括俄罗斯、保加利亚、南斯拉夫(一半)、外蒙古等。

  拉丁字母文化圈,代表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文化,后来突出科技文化,包括英美等世界多数国家。

  文化相互渗透,没有清一色的文化,国境线不等于文化圈的边缘。文化像人生,有幼年、青年、壮年、老年。五大文化圈年纪老少不同。

  有人说:“西欧民族多为曲折语,多趋向复音,故适宜于拼音;中华民族为单节语,多趋向于单音,故不宜于拼音。”这是“语言特点决定文字类型说”。

  另一说:“文字的类型不是决定于语言的特点,而是决定于文化的传播;汉字文化圈证明了这一点,其他文化圈也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文化传播决定文字类型说”。

  (选自《语文闲谈》)

  五、参考书目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刘又辛、方有国《汉字发展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版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吴东平《汉字文化趣释》,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张金玉《当代中国文字学》,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刘又辛《汉语知识丛书——汉语汉字问答》,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张晓虎《最新汉字趣味字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周有光《语文闲谈》,三联书店1997年版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考古和文献记载说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国的文字——汉字,已经诞生并日趋成熟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历史,基于现存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汉字起源的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历史,所以通常我们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国的文字从出现至今,已经历了早期的图画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及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要求而逐渐派生出来的各种印刷字体等漫长的发展历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们看作是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在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因为那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显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

  金文

  甲骨文之后的汉字书体是金文。由于这种文字多铸于各种青铜器上而得名,也称为钟鼎文或青铜器铭文。至今所见最早有铭文是商代中后期的青铜器,文字书体近似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铜器铭文。铭刻在各种器物上的文字,较甲骨文长且完整,字数少者数十字,多者数百字。

  大篆和小篆

  篆书又分为大篆和小篆,是汉字书体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隶书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凝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急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楷书

  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反之。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的字等。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因为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现存实物中,只有魏时期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今天的楷书,其笔画端庄,是由古隶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书之上者”,是由八分隶再简约其点画,以便于书写之字体)。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这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草书

  草书,又称破草、今草。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发展成"今草",即人们习称的"一笔书"。唐朝之后又出新体,即张旭之“狂草”,但狂草写出来他人多不能识,只能作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而失去了它作为记载和传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