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语文高一必修一第五课《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

日期:2022-05-28

这是语文高一必修一第五课《荆轲刺秦王》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备课思路: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完成《学法大视野》上24页25页的预习作业。

  二、第一课时:

  1、梳理文学常识,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指正读音。学生自读,并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反复诵读。

  2、学生朗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并粗略说说喜欢的理由。

  3、学生自评朗读,或再次诵读该段落。

  4、讲解重要文言现象,让学生识记。

  5、了解文意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文章情节。

  (提示:为什么刺?——怎么刺?——结果如何?)

  行刺缘由——行刺准备——易水诀别——秦廷行刺——失败被斩

  6、讲解:行刺缘起

  第二课时:

  讲解“行刺准备”和“易水诀别”,以第三段和第九段为主,深入朗读感悟,分析人物形象(荆轲、樊将军、太子丹)及人物描写方法,场面描写(各种手法的运用)

  第三课时:

  1、讲解“秦廷行刺”和“荆轲被斩”,以第十四段为主,进行研读,抓人物描写方法,通过对比等手法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2、拓展延伸:群文阅读,联系表达交流《人性光辉——写人要凸显个性》,进行写作指导。

  教学反思:

  依稀记得第一次上该文时,因为文章较长,不知道从何下手。虽然听了师父的课,自己也有认真备课,但几堂课下来,总觉得不太满意。再上该文,觉得有几点做得较好的方面:

  1、重难点突出。突出能表现人物个性的细节,突出人物描写的各种手法:语言、动作、肖像、心理、侧面描写等,抓“易水诀别”这个场面。

  2、剔除了自己想要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这课可把握的人物形象多,重点抓荆轲这一主要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文言字词上,杜绝一字一句串讲,也不会给学生拓展过多文言知识,就针对该课讲解重点难点。

  3、以读代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事实证明,是可以充分的相信学生的。以1712班为例:预习任务布置下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熟悉度,预习作业均能有效完成,这就为课堂上学生的积极参与提供了保障。

  4、群文阅读与写作训练。对于阅读,纯粹是我个人的爱好。而以课文带作文,则是我以往教学中做的不到位的地方,希望自己能慢慢改进。

  不足:

  对学情把握不足。所教两个班情况不太一样,可能因为是班主任,12班课前准备会充分些,课堂上自然就积极主动些。可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并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差异,所以一度出现了学生找不到地方的现象。

  学生基础较差,课文讲解之后做练习巩固时,发现很多文言知识,学生没有落实。站在考试的角度来说,这又是极其重要的问题。

  对于荆轲会出谋划策,“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去刺秦这一行为,学生提出疑问:就因为爱国就要这样吗?当时我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让他们课后思考。事实上课后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证实作为卫人的荆轲绝不仅仅只为解燕国灭国之危,或者说是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原因。所以说学无止境,不要仅仅拘泥于文本,一篇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课文,只要认真挖掘,里面有大量的文章可做,并且很多是前人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何不好好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充盈自己的头脑。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