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8
这是《陈情表》教学教案优秀案例,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诵读――画屑深浅入时无?
学习这篇文本之前,我布置的预习要求是:1.朗读文本,参考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扫除诵读障碍。2.初步读出感情。上述两个要求,实际上体现了诵读的两个层次。检查预习时,-我发现,由于预习充分,第一个要求已经比较到位了,但是学生还没有进入角色,绝大部分学生的朗读对感情把握不准确,甚至是无感情地读。我在备课的时候,曾听了好多种示范朗读磁带,感到《千古流韵》系列的诵读对李密异常复杂的感情把握得最为到位,但依然存在值得商榷之处。我先让学生倾听欣赏,主要借鉴朗诵者对感情的把握,看哪些地方和自己的把握相同,哪些地方不同,怎样处理更好。要求听读时注意做好标记,并认真体会,然后进行评点。他们预习时已经读了很多遍,有些地方正苦于不知怎么把握,正处于“愤悱”状态,所以听得很专注。听完后,大家有豁然开朗之感,但也对个别地方提出了异议,对此先在小组内进行评议,再自由诵读、体会,而后由几名学生朗读,大家做了一些评点,全班又齐读了一遍,基本达到了第二层诵读的要求,但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对作者感情的深层把握,尚需进一步的引领、开掘。
二、品赏――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节诵读指导课,使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对作者的感情也有了初步的感受和把握,接下来我没有讲解文本,而是设计了一个学生自主进行的个性化鉴赏活动:要求学生反复诵读文本,选取文中自己感受较深的一处描写――一个场面、一句话、一个词、一个细节均可,自行设置一定的情境,展开想象,进行生动的描述。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选“悯臣孤弱,躬亲抚养”,有的选“乌鸟私情”,有的选“夙婴疾病,常在床褥,臣侍汤药,不曾废离”,有的选“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等等,想象、描写得很精彩。下面仅举两例。
1.乌鸟私情
祖母安详地坐在院子里,门前的柳丝依依在微风的抚摸下轻舞,斜晖穿过柳丝,笼罩着祖母,仿佛是一层迷离的纱。
我望着慈祥的祖母,不禁泪意盈然。
天空中飞过一只年轻的乌鸦,它一定是为父母觅食归来。我轻轻走到祖母身边,像幼时一样依偎着她,跟她一起看天边绚丽的晚霞疏淡着残阳。那一刻,我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
2.郡县催遁
诏书又一次下达了,李密却只是把它藏在枕下,丝毫也没有对祖母提过。州官严厉而焦急地督促他赶紧上埠,州官嚷得那么凶,李密希望州官的话祖母都没有听到。
昏暗的小屋,李密掀起破旧的门帘,捧着药来到祖母床前。刘氏听到有人来了,微微睁开眼,见到是孙子李密,脸上不禁浮起一丝虚弱的微笑,问道:“上午,家里来客人了吗?”李密捧着药碗的手不禁一颤:“没……没有。”刘氏又说:“又有人催你去做官了吧?”“祖母你放心,我不会离开你的。”牵密放下药碗,悄悄擦了擦湿润的眼眶。 ’
“孩子,我老了,不能再这么耽误你。你去吧。”
她使劲支撑着自己坐起来,双手紧紧握暑刊,儿的大手。
“祖母……”李密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刘氏慢慢地摇了摇头,躺下,眼角缓缓地流下两行浊泪。
三、探究――不畏浮云遮望眼
尽管学生的个性化鉴赏文字,有感情,有文采,小作者朗读时压抑不住由衷的喜悦,同学倾听时流露出陶醉与赞叹,但我发现,学生几乎都是从亲情这一角度展开联想与想象,解读较为单一。为此我设计了下一个教学环节――质疑。学生提出了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但依然对李密所陈之情停留在亲情这一层面。鉴于此,我适当地补充了一点背景知识,予以点拨,让学生结合文本相关内容重新审视题目中的“情”,通过反复诵读,学生的认识终于有了突破。有的谈了对“逮奉圣朝,沐浴清化’’的理解,有的在第三段内容中读出了李密的战战兢兢的恐惧之情,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第一段所陈“孝”情又有了新的认识:作者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状写得如此恳切,是为了获得晋武帝的体恤,这种亲情的背后缠绕着他的难言之隐和无限酸楚。李密的内心里不只有对祖母的孝心,也许还有对旧朝君主的忠心,还有对司马氏政权的戒心,或者经历朝代更迭风雨沧桑之后对官场的厌倦之心,以及这一切除孝心之外其他都不能直接言说但必须找出足够的理由来保全自身的尴尬与无奈。而这些,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文本,从整体上品,从整体上悟,从整体上解读、鉴赏,时时刻刻都注意扣住具体语境来把握。
四、诵读――书声琅琅惹人醉
有了上述对文本的深层的多元的理解与感悟,要求学生进入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于是,学生们再次走进文本,反复诵读,真正做到了“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而且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与李密进行心灵的对话,对文本的解读也发生了质的飞跃。有的同学联系人间百相,世道沧桑,真切地体会到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是多么的珍贵;有的同学动情于民族文化中亘古不变的孝敬之情以及这种情在家庭民族国家中的凝聚力;有的同学对社会转型期人的生存危机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有的同学陶醉于作者平实而生动、整齐而错综、流畅而婉转的语言艺术……
就这样,从第一步到第四步,诵读贯穿其中,而且在反复的品读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逐层深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把握逐渐准确,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咀嚼逐渐到位,这几方面都呈螺旋式上升状态。实际上,中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有着不同的层面,诵读的逐层深入依赖于内在的生成而绝不是外在的模仿,而内在的生成又依赖于对文本的自主或合作的品赏与探究。由此,我和学生有了一个很深的体会:挚情之文,非读无以学也。也从具体实践中得到了一个启示:诵读不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手段,而且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 《陈情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中国1.赏析品味李密高超的劝讽艺术。
2.研讨李密内心深沉的哀痛。
二、教学重难点
1.解读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本文悲恻动人的原因。
2.把握本文的陈述层次,体会情之深、理之透。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点拨法、归纳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步骤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陈情表》这篇古文从字词的角度进行了疏通和归纳,今天我们将从文章的情感表达以及劝讽艺术两个方面来继续学习这篇传世名作。
我们以前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等文章,都是以臣子和君王面对面对话的方式成功地进行劝讽,而李密则是以撰写《陈情表》的方式来说服晋武帝使自己得以辞官终养祖母。作为“陈情”的载体,“表”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又有哪些文体特色,或者说这种文体对作者的写作会预先产生哪些要求?
(温故知新,同中见异,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
明确:“表”又称“奏议”,是古代臣属给帝王所上的陈述己见的文书。内容多是劝进、辞免等,常含有诉说心曲之意。既然是臣下对君上的上书,并且希望得到准许,那么在书写的内容以及方式上需要满足以下三种要求:1.所陈内容必须真实无误,不可虚假欺君;2.态度要恭敬,语气要委婉;3.理由充足,逻辑性强,有说服力。
【过渡1】
在把握了“表”的文体特征之后,我们首先就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李密对晋武帝都“陈”了什么“情”?是不是真情?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分类分条进行归纳,并形成发言提纲,确定主发言人。(10分钟)
(抓住“表”的文体特征,由形式到内容顺利实现教学环节间的转换,富有逻辑性。)
明确:(1)苦情:文章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营造出凄苦悲凉的感情基调,接着叙述了自己苦难的身世,并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刻画自己的孤苦形象,引发晋武帝的怜悯同情。(2)亲情:文章先写“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体现出祖母对自己的大恩大德,又写祖母病笃,“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孤单无依,体现出母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浓浓亲情,从而引出自己乞求终养祖母的浓浓孝心。(3)恩情:自己作为一个“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却“过蒙拔擢,宠命优渥”,表达出自己受宠若惊的感激。(4)忠情:面对“非臣陨首所能上报”的恩情,李密表示将“尽节于陛下”,“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用铮铮誓言展现了自己挚诚的忠心。(5)为难之情:忠孝如何选择,确实让李密感到进退两难。
无论是苦情、忠情还是亲情、孝情,作者都用了充满感情的笔调去书写,并且毫无虚言,都是真情。正是因为作者所言都是至性至真之言,所以才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语文是语言的,也是人文的,是实践的,也是立魂、立人的,因此语文课须和学生的生命以及灵魂对接。可喜的是,该教学设计在此处扣住“情感”内核,调动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寻找有用信息、归纳各种现象的主动性。如果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能够将作者的情感和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形成一种有效互动,必将令人耳目一新。)
【过渡2】
然而,仅用真情动人或许有些冒险,因为要面对的毕竟是皇帝,而皇帝更关心的是臣子是否发自内心地忠心事主。“忠臣不事二主”又是古代儒家为官者的基本原则,李密的辞官举动很可能会引起晋武帝对他并非真心归顺的怀疑,李密又是通过何种策略来打消晋武帝疑虑的呢?
(结合陈情对象的身份、立场,有意识地将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
明确:(1)以理服人:作者紧紧抓住“孝”作为自己的立足点,援引晋国的治国思想作为自己的理由,指出自己的做法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如果准许自己去尽孝,就会带来一定的政治影响,进而巩固晋国统治。(2)直面现实:面对可能存在的怀疑,李密并不回避。你怀疑我会反对新朝,我就称其为“圣朝”;你怀疑我心念旧主,我就称蜀为“伪朝”;你怀疑我“有所希冀”,我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即使是“亡国贱俘”,也“沐浴清化”。句句都体现自己对新朝的悦纳和热情洋溢的歌颂,对旧主决绝的忘却和自己甘愿竭忠尽智的拳拳之心。(3)化解矛盾:在“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的现实境况下,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解决方案来化解矛盾。(4)语言运用:李密在整个文章之中,用词极其谦敬、恭谨,充满敬畏之情。通过层层铺垫,直到最后才提出“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要求。
总结:纵观全文,李密正是恰当地运用了“表”这一文体,“陈情”真实、委婉而有说服力,从而彻底打动了晋武帝。
【过渡3】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经历、思想以及时代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只有在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以及时代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客观、正确地把握作品复杂的思想情感内涵。所以,在品味过李密的劝说艺术之后,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
(发挥思维的发散性,由文章内容的分析过渡到李密其人、其世,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文章的情感内涵。)
(1)展示背景资料。
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公元265年,司马炎(晋武帝)废魏帝曹奂,以威逼魏帝“禅让”的方式篡得天下,建立西晋。然而内部矛盾重重。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安抚蜀汉旧臣,以减少灭吴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在这种情况下,李密上《陈情表》,乞求终养。
吕安以“非汤武而薄周孔”被司马昭所杀。向秀眼见好友被杀,只得胆战心惊应诏入洛,连写《思旧赋》也“刚开了个头就匆忙结束”,而刘伶只好喝酒写酒度日(只留《酒德颂》一篇传世)。山涛被拉拢而“非吏非隐”,刚正直率的嵇康写下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后,也被司马昭所杀。“竹林七贤”中保全性命者只有阮籍一二人而已。
《晋书》记载李密“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曾出为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并最终因调动不成而发牢骚,被司马炎免官而终老于家。
(2)通过阅读背景资料,引导学生结合当时国家政局的高压变动、知识分子的艰难处境以及参考李密本人的最终结局,思考李密在《陈情表》一文中透露的更为隐秘的深层情感。
点拨: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在强权势力面前,在乱世之中,想要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是何等的艰难。当我们感叹于《陈情表》高超的写作技巧的时候,你是否也能触摸到李密写作《陈情表》那颗徘徊于乱世而隐伏着悲痛的心灵呢?
(引导学生感受乱世文人李密的复杂心态,视角新颖,能够从常人忽略的地方获得新的发现,使课堂在有限的时空中迸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文章的情感主题得到多维、深层的呈现。)
【结语】
让我们带着复杂的情感,合上书,穿越时空,和李密一起向晋武帝“陈情”吧!(齐背结束)
(整体点评:该教学设计的最大亮点就是,它以富有吸引力、衔接紧密的问题为中心,思路清晰,层次深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牢固树立“教学服务”意识和“思维引领”意识的理念。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希望授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展示、自主创新的空间,激发学习主体的参与意识,优化学习主体的学习方法,提升学习主体的协作能力,对现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不断的修补和完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