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人生的境界》优秀解读案例

日期:2022-05-26

这是《人生的境界》优秀解读案例,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今天晚上,一个人看电视,挨着选台,最后定格着周国平在“浙江人文大讲堂”讲《人生的境界》,上部分略有耽误,笔记如下:

  直接阅读经典。

  精神要丰富,包含两个意思,一是“智”,智力的智,二是“情”,情感的情。

  精神要宁静,包含一个意思,“意”,道德的范畴,比“智”,“情”更高深。

  书籍和电视的区别——

  其一,书籍中存在着一个用文字记载的传统,阅读使人得以进入这个传统;电视以现时为中心,追求信息的当下性,看电视使人只活在当下。

  其二,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必须同时也是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结论:书籍使人成为文明人,电视使人成为野蛮人。

  你要搞清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你认为最重要的会体现在孩子身上。(无意识识字,周国平的女儿啾啾五岁就能看懂《窗边的小小豆豆》)

  应付应试教育,得到一点东西,失去的会更多。

  幸福+优秀这就是成功,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

  让孩子讨厌学习是最失败的。

  精神要宁静,“意”的部分,我们更应该向内心寻找。价值观上不知道要什么?看别人。

  心灵的家园:丰富的精神生活(内在的);在在这个世界上最喜欢的事(外在的)。

  但职业和事业不吻合是,解决的办法有两条:一学习,二兴趣到底在什么地方。

  人最重要的是生命(基础),灵魂(追求),这样做就宁静了。

  后附我在网上找的周国平的《听周国平谈人生境界》,略有不同,但事例说的具体,朋友们可以参考这看:(周国平的BLOG)

  生命单纯,内心丰富而宁静

  ——听周国平谈人生境界

  现代人的心态,正处于一个很不健康的状态:生活很复杂,每天总有让人焦头烂额的事;斗争很激烈,周围的慈眉善目随时可能成为对手;内心很焦虑,忙碌半辈子,房子车子仍无着落。人是怎么了?这个社会怎么了?

  无论从人类,还是从个人来说,什么样的生活才算是有意义、有品质?我认为人活个境界,这是判断我们生活质量的最重要标准。

  人生的境界我用三个词来概括:单纯、丰富、宁静。老天给我们一条命和一颗心,人生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照看好,把灵魂安顿好。

  生命越单纯越好

  这个时代,人们遭遇的最大迷雾,是混淆了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欲望。

  从金钱角度说,生命本身并不需要奢豪的享受。之所以大家在拼命追求金钱所能满足的需要,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所以,我们应该把生命本身的需要和物质的欲望区分开来。物质欲望,是社会刺激,人与人之间攀比而来的。

  道家强调“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人要保护原初的真性情,不要让物质过度损害了生命。但是人类现在却跟这种正确的生命认识背道而驰——损害对生命必需的条件,在并不必要的需求中沉溺。

  先说自然。人类为了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无止尽地破坏,这是在伤害生命本身的行为。苏东坡当年夜游承天寺,对老友感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古时候,人们因为没有闲情享受美景遗憾,现在可好,人依旧没有闲情雅致,更糟糕的是,明月、翠柏都一去不返了,何其可悲!

  再说安全感。生命只有在保证平安的前提下,才能得到享受。但现在我们的生命却处在了极其不安全的环境。恶性事件越来越多,越来越离谱。这不仅是凶手精神正常与否的问题,这是社会体制出了问题——贫富状况相去甚远,生命待遇天差地别。

  三说健康。现在的畅销书排行榜上,最火的全是关于养生,吃出来的病怎么吃回去,求医不如求己……但我觉得其实这么做并不幸福。对待健康,人还是应该有从容而自然的态度。那天我跟蒋雯丽见面,她说:“你怎么还那么年轻啊,说说你的养生之道。”我告诉她,我也抽烟、喝酒、熬夜,当然我喜欢游泳,每天散步。最关键的是我不紧张,觉得很快乐。

  另外就是家庭亲情,这是人生的宝贵价值。我刚出了一本书《宝贝,宝贝》,写我12岁的女儿啾啾。我真的觉得,对孩子的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相对于孩子这段一去不返的成长时光,作为父母,还有别的什么不值得为之舍弃?

  幸福的最高境界:平凡生活

  德国诺贝尔奖文学奖获得者波尔,写过一个故事:一个旅行者到意大利的一个偏僻的小渔村旅游,他在海边看到一个青年渔夫躺在渔船上晒太阳打瞌睡。他觉得这个场景很美,他俩聊起天来。旅行者对渔夫说:“你这么年轻,不应该躺在这里,应该出海打鱼。”渔夫问:“然后呢?”“卖钱。”“然后呢?”渔夫又问。“买到一条大渔船,然后再打鱼,再买一条大的渔船。”“然后呢?”渔夫还问。“然后……可以在船上打瞌睡。”渔夫笑笑:“我现在不就在晒太阳了吗?”

  我们应该正视平凡的生活。我们大部分人的生命不会是可歌可泣、轰轰烈烈的,而只是由平凡组成。这种平凡的生活,包括心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踏实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它们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础和核心。

  法国哲学家蒙田讲过,一个人如果能够和家人和睦相处,这是人生的重大成就。有了这一点平凡生活的快乐,你的人生基本上可以说是相当美好的了。

  幸福指数比GDP更有价值

  去年博鳌论坛曾邀请我就“经济危机下个体如何生活”发言。我想了想,觉得我没有资格参加。这场金融危机我始终没有看懂,从我这个外行看起来,坏账不就是银行犯错了。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并没有发生全球大自然灾害,基本的物质资料没有减少,怎么就危机了?这是人出了问题。

  我去年去了一趟不丹。这是一个弹丸之地,只有几十万人,但是他们治理很有意思。他们把幸福作为治国目标——政府每做一个决策,一定要调查一下,这个决策能否让人民快乐。这个国家治理得相当有序,医疗、教育全免费,大自然环境保护得非常好。不丹的一项重要国家收入是靠旅游,但他们限定每年旅游入境人数只有5000人左右。并且他们的签证是要国王亲自审批。在一定程度上,国民的幸福指数比GDP更有价值。

  生命真正快乐,才能实现其价值。真正值钱的东西是钱买不来的,亲情、爱情是这样,真正的健康也如此。当然并不是说金钱是没有用的,在这样一个商品社会里面,我不主张太清高,钱还是有用的。只是钱是好东西,但不是最好的东西。你不能为了这个钱去牺牲那些最好的东西,你应该把钱作为去为那些最好的东西服务的手段、工具,金钱永远不能成为目的。

  读图娱乐,人类被高科技野蛮化

  一个人真正的生活质量、人生的意义、人生的境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精神素质的高低。精神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在生活中逐渐积累而来。

  人要丰富心灵,要多读书,有计划地读书。每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开始我对“世界读书日”这个提法感到难受,读书还有哪一天读的问题?这该是一个日常习惯。后来我觉得无奈且有必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一个世界读书日,是针对现代人越来越忽略阅读的这种生存状态,为了提醒人们读书是重要的。

  全媒体时代的强势媒体电视、网络,占据了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的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这种海量信息泛滥造成的结果,是成年人孩子化——不读书,只读图,看电视,智力退化到孩童水平;而孩子则在飞速成人化——知道了很多在他的年纪不该知道的事情。这是不正常的。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书籍是文化。读书的人是有文化的。

  人通过读书,进入全人类的精神传统,然后你开始自己进行思考,这就是文化。所以真正有读书习惯的人、爱读书的人是有文化的。而视频是很娱乐化的,娱乐让我们的精神死去,如果你光看电视,你还是一个被现代科技成果野蛮化了的人。

  读书学习:追求结果何需太急

  读书是自然的事情,不能刻意强迫。啾啾喜欢看书,她5岁的时候,就能读《窗边的小豆豆》这些书。我发现只要给孩子一个好环境,他们的智力、理解力就会自然生成,你无需去灌输。现在很多家长很可悲,逼孩子学习,适得其反。郑州一对企业家夫妇,强迫3岁的女儿认字,将孩子毒打致死;湖北的一个8岁孩子,因为不愿去课外班补习,也被父母打死。何其愚昧!可怜的孩子!

  我对孩子标准就是两条:幸福,优秀。成功是优秀的副产品,啾啾没上过一个课外班,但她做作业也比较轻松,在班上始终数一数二。有人说你的孩子很聪明,天资好,其实未必是这样,我觉得还是方式对头,孩子整体素质好了,应该问题不大,这种情况下哪怕成绩差一点,关系也不大,但一定要把那最重要的东西得到。

  一个人从小就从书籍里面感到快乐,他就知道知识才是能让他快乐的东西。现在的教育理念,让人感到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那怎么能学好呢?让一个孩子讨厌学习了,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找到心灵所向,灵魂才能宁静

  心灵应该丰富,灵魂应该宁静。其实一个人有丰富的心灵的话,他应该比较容易感到宁静。现在大家都好像人心惶惶,到处在外寻求名利来抚慰自己,却很少从内心去探索和生活有关的东西。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你内心仍然比较空虚。如果你真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有一个很充实的内在生活的话,你不会太在乎名利,因为你有好得多的东西,那些东西给予你的享受比名利大得多。

  现在很多人的价值观是盲目、糊涂的,他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要的东西往往随大流,他觉得大家都在争的东西就是好东西,这个人是可悲的,他不能当自己的主人。

  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要有自我认识:你想要什么,能要什么,什么东西对你是最好的,一定得想想这个问题。

  人生意义,发现自己喜欢做的事

  人人都有心灵的家园。它有两层含义:内在的,就是丰富的心灵,丰富的精神生活。还有一个外在的含义,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上一定要有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你做的所有的事情,不能全是上司指挥、生活安排的。

  有时候人的职业和事业可能不吻合,你的事业可能并不是你喜欢的,是你为了生存必须做的,但你千万不能放弃你内心真正喜欢的事。

  我举我自己的一个例子。我从北大毕业以后,被分到广西一个山沟里面,做县政府的理论干事,后来分到一个县委党校当教员。当时我做的事情是给公社干部读报纸,讲上级指示。这些差事和我喜欢的哲学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我很快理清楚了我应该怎么做决定:如果我很看重成功,我可以去拍领导的马屁,求得升迁,掌握更多权利来实现自由;或者我就按自己的本性做,自己给自己松绑。我选了后者,我对领导直言自己的观点,我坚持看书,写文章,不顾人家说:“周国平还是一个臭知识分子,骄傲,脱离群众……”我还是想要精神生活。

  跟教育孩子的理念一样,我把优秀作为第一目标,把成功作为副产品。我自己是这样走过来了,老天最后给了我机会。只要你真的优秀,真的坚持,你还是能得到你应有的成功。

  实际上,如果说你没有得到自己所喜欢的职业,这并不可怕,你还有希望,但是如果你没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那就很糟糕了,你是没有希望的。

  怎么着才能有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一,学习,一个人任何时候学习都不晚,真正的学习远远不止在学校里那几年光景。另外一条,好好问问自己,兴趣到底在什么地方,想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想清楚自己的内心所向,加上知识的扎实积淀,你的人生不会暗淡,你的灵魂不会浮躁。

  后附周国平的《读书》:

  1

  我不认为读书可以成为时尚,并且对一切成为时尚的读书持怀疑态度。读书属于个人的精神生活,必定是非常个人化的。可以成为时尚的不是读书,而是买书和谈书,譬如说,在媒体的影响下,某一时期有某一本书特别畅销,谈论它显得特时髦,插不上嘴显得特落伍。

  2

  人生有种种享受,读书是其中之一。读书的快乐,一在求知欲的满足,二在与活在书中的灵魂的交流,三在自身精神的丰富和生长。

  要领略读书的快乐,必须摆脱功利的考虑,有从容的心境。

  3

  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

  4

  严格地说,好读书和读好书是一回事,在读什么书上没有品位的人是谈不上好读书的。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过一种心智生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在活泼的状态。世上真正的好书,都应该能够发生这样的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5

  智力活跃的青年并不天然地拥有心智生活,他的活跃的智力需要得到鼓励,而正是通过读那些使他品尝到了智力快乐和心灵愉悦的好书,他被引导进入了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心智生活之中。

  6

  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7

  经典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

  8

  书籍和电视的区别——

  其一,书籍中存在着一个用文字记载的传统,阅读使人得以进入这个传统;电视以现时为中心,追求信息的当下性,看电视使人只活在当下。

  其二,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它要求阅读必须同时也是思考,否则就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结论:书籍使人成为文明人,电视使人成为野蛮人。

  9

  读书的心情是因时因地而异的。有一些书,最适合于在羁旅中、在无所事事中、在远离亲人的孤寂中翻开。这时候,你会觉得,虽然有形世界的亲人不在你的身旁,但你因此而得以和无形世界的亲人相逢了。在灵魂与灵魂之间必定也有一种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超越于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超越于生死,当你和同类灵魂相遇时,你的精神本能会立刻把它认出。

  10

  读那些永恒的书,做一个纯粹的人。

  11

  读贤哲的书,走自己的路。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