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6
这是《荷塘月色》教学创新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大凡学过《荷塘月色》的人(以下简称《荷》文)的人,都会对这篇散文有这样一个印象:美。可是,具体美在何处?恐怕,能言出一二者,凤毛麟角也。何也?这样一篇经典散文,为什么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感受会如此淡薄呢?我想,这恐怕要归咎于我们的教者了:我们是否用自己的思维设计了学生的思维?我们是否用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学生的悟解?我们是否留给了学生充足的阅读讨论空间了……这恐怕就是症结的关键吧。
这不是危言耸听,现在的中学语文,仍然是“姥姥不亲,舅舅不爱”,备受“歧视”,尽管语文教改,如“大浪淘沙”,但仍未淘出多少语文教学中的“风流人物”,一部分教师仍然沉浸在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套路式的教学中,这不仅影响了语文这科的整体教学,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新的时代,呼唤新的育人理念。美学老人朱光潜能够推翻定论,赋予“咬文嚼字”这一词语以新意,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与决心的。我们作为新一代的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具有这种求知,求新的探索精神。所以,在教学《荷》文时,我做了如下新的探究,以就教于同仁。
(一)教学设想上的新探
《语文教学大纲》上说: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大好基础。本着这个目的,再针对以前语文教学的弊病,做一下教学设想:完全放开学生手脚,让他们不在“羁鸟恋旧林”,而是“做个自由飞翔的美梦”①,遨游于优美的“荷塘月色”。
可以说,这个教学设想是合情合理的:
1、渗透了研究性学习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方式上,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单纯的接收性学习为探究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融入了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时现代教学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在本课教学设想中,多个问题的探究问答以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一些清新美丽的荷塘月色的图片及部分说明文字)的引进,为学生的研究性探究创造了理想的情境,有利于学生解读文本,激发探究兴趣。
(二)教学方法上的新探。
有了新奇的设想,也就有了新奇的教学方法。一切方法,皆在于人。本课教学方法的精髓,就在于四个字:自主探究。也许这不是最新的,但对于本课教学而言,我想“自主”二字,未免不是一个大胆而新奇的尝试。事实证明,我们的尝试是成功的。具体如下:
1、自读式阅读课文。自己阅读,自己疏通词句及语段,自己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教师在做此设计:这虽是散文,但请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主要内容复述一下。“一石激起千层浪”,散文也能复述主要内容,太新鲜了,年轻的心毕竟是最踊跃的,很快就有同学纷纷举手,他们复述的都很好。现摘录其一:
因为这几天心里很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总该有另一番样子,于是就去看看,沿着荷塘的路平常是有些吓人的,但今晚却很好,我可以享受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的确很美,荷塘清幽淡雅,月色朦胧迷人。荷塘四周非常幽静,只有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最热闹,而我什么也没有。忽然又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那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无福消受了。采莲令我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回到了家里。
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更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综合感知了课文内容,可谓“一箭三雕”啊!
2、自主提问,自主解决。如果学生提出的是同范畴的问题,就整合剪接;如果学生与教师所提相同,就以学生所提为主。说真的,事先,我心里一点底也没有,不知道他们会提什么样的问题,但最终的结果却令我大吃一惊:学生的潜力真是不可估量啊,原认为他们不可能提的问题,竟然一个个都被提出来了。如“峭楞楞如鬼一般”一句与宁静美似乎不协调,该怎么理解呢?是啊,这是我在备课时都未想到的,但学生们却独具慧眼,说明他们真的钻进去了。整合学生所提出的这些问题,姑且称之为“《荷塘月色》二十问”,印发出来,课上讨论,气氛热烈极了,有的是自己质疑的问题,在别人的启发后竟然能豁然开朗,自己解决了。现举其中的一个精彩之处:“‘平常的自己’,‘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各是什么样的?”学生的回答,真是令我自叹弗如啊!一说“平常的自己”诚恳、谦虚、温厚、朴素,为了使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了,他们竟然举出了叶兆言的《狷者朱自清》②一文中的话作为例证:“朱自清是一个十分平和的人,……没架子……”;另一说是清高、自傲、曲高和寡,举出他不买美援面粉等事例,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来学生的活动能力是如此之大。
还有许多问题如:⑴为什么说“我们现在无福消受了”?⑵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⑶“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否矛盾?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的“且”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提的精彩,回答得也很精彩,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放开手脚充分验证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这过程中,教师要耐心、诚心、热心地听取,并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敏感性”、“独特性”、“发散性”、“创新性”等创新性发问的品质,加强“求新求变,引发创意”的问题设计意识。因此,在发动学生发问的同时,教师也不能等闲视之,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并且把握好一个参与的“度”,做到在参与中指导,在指导中激励。
总之,我们不仅在教学设想,教学方法及文章主旨上进行了新的探究,而且还在文章的语言运用及作者的散文道路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旨在开发思维、开卷有益吧!本文所写之处,有很多不妥之处,望得到前辈们的指正。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