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5
这是《祭十二郎文》导学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的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的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的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知识链接】
1.文体介绍及本文与一般祭文的区别。
(1)祭文(悼词)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生平事迹,评价其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品质精神。
(2)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铭状、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念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
2、写作背景: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名老成。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而后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他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他的主要贡献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4.基础知识(见新学案p85)
【自主学习与检测】
一、词类活用
1、西: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
2、东:东亦客也(方位名词作动词:在东边居住。名词“客”用作动词,客居)
3、夭: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动词使动,使……夭折)
4、业: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事业)
5、视:而视茫茫(动作名,视力)
6、致:将成家而致汝(动词使动,使……来)
7、全: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形作动)
8、殒: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使……丧亡,使动)
二、句式
1、惟兄嫂是依(惟……是,宾语前置)2、吾佐董丞相于汴州(介词结构后置)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宾语前置)4、从兄嫂归葬(于)河阳(省略句)
5、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其,固定格式,表选择,是……还是)
6、未可以为信也(省略句。“以”之后省略宾语“之”)
7、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即“汝从我于东”)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我幼年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
(2)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
(3)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4)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5)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实在不敢把它当作真的啊!
来。
(6)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
(7)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
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
2、此文与一般祭文的不同点在哪里?
此文不拘常格:虽沿用四言,但破骈为散,文意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写亲人之间的日常琐事,在叙述中抒发苦情与悲情。
整体上按“回忆往事---寄托哀思—再回忆往事—再寄托哀思”展开。
3、追叙往事的情感触发点是什么?由此分哪几个时段追述了哪些往事来寄托哀思?
触发点:惊闻噩耗
追叙往事 寄托哀思
时段:少时 相依--------孤苦零丁、骨肉情深
成年 相别-----聚少离多、悔恨自责
相思--------惊愕怀疑、凄苦悲伤
相隔---------痛责内疚、沉痛之极
【合作探究,问题生成】
1、课文梳理 正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2-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二自然段诉说自己的家世不幸,在不幸中叔侄二人“未尝一日相离”,情同手足。
第三自然段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恶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从此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第四自然段哀叹自己未老先衰本应该早死而未死,十二郎年少康强,不该早死而竟死,两相对照极度悲哀。
第五自然段倾诉自己遭受巨大打击精神恍惚,对十二郎的死不愿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惨烈心情。 第六自然段表达自己希望“从汝而死”,死后与侄儿相见的愿望,倾诉视死为幸的至悲至痛。 第七自然段联想到自己的和侄儿的孩子,说他们难以健康成长,悲痛至极连忌讳和不吉利都不顾及了。
第八自然段推断侄儿猝然而死的病由,倾诉自己“未始以为忧”的痛悔之情。
第九自然段推测侄儿的死期,倾诉自己不能确切知道只而死期的悲哀。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之事。
第十自然段吊慰遗孤,为侄儿安排身后事,告慰侄儿在天之灵。
第十一自然段为侄儿的死而归罪自己,恸哭长号,告诉侄儿自己已是万念俱灰,仅存替侄儿教子嫁女的心愿而已。
第十二自然段全文结束,“眼有穷而情不可终,为侄儿的死悲痛不已。”
全文十二段环环相扣,以悲痛之情为线索组织全文,体现思路的发展,先回忆叔侄相依为命,感情至深,这时前提;接着围绕侄儿的死续写自己的惶恐、痛悔和强烈的感情震荡。为高潮奠定基础;最后诉说自己的心迹,在恸哭长号中伤痛之情达到高潮,全文写来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后令人潸然泪下。难怪东坡先生会有“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的说法。
(一)、第一部分
1、这部分主要抒写了什么感情?生离之情:
①、幼时为伴,未曾分离; ②、三别三会,聚少离多。
2、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①、在叙事中饱含感情。忆之深是因为情之切,处处流露真情。
②、叙事是抒情的基础。这里叙生离为后面的死别奠定了抒情基础。
3、找出最为感人的细节,在诵读中体味感情。
细节: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情感: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怜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二)、第二部分
1、第5、8、9段,依次疑死讯、究死因、推死期,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侄儿已死,疑似非真,何其悲伤;不明死因、不知死期,何其悲哀。
2、第4、6、7段,写自己未老先衰和子孙们的幼弱,这与悼十二郎有关吗?
当然有关。写自己的未老先衰,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
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侧面表现出作者的哀痛之情。而子孙幼弱,幼年丧父,尤其可悲也。
3、第5段在语言上有何特点,在诵读中体会情感
这段文字共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也”字,表示不愿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个“乎”字,表示虽不愿相信而事实俱在的矛盾心情。五个“矣”字,则表示不得不信这一噩耗的无奈。
4、这部分主要抒写了什么感情? 4、死别之情:
①、惊闻噩耗, 疑似非真; ②、若死有知, 愿从汝死; ③、子孙幼弱, 睹之生悲; ④、病因死期, 萦绕于心。
(三)、全文
1、全文以悼十二郎为主,寄托着哪些情感?
①、悲家世不幸,人丁不旺; ②、悔“旅食京师”,仕途失意; ③、叹未老先衰,从汝而死;
④、恨英年早逝,兄夭其嗣; ⑤、哀后辈孤苦,少年丧父; ⑥、疚丧葬难周,自责悔恨。
2、祭文之初,作者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明确】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
3、文章开头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请说明理由。
【明确】细节: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情感: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怜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
4、在写十二郎之死时,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明确】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同时写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5、十二郎之死,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还要反反复复的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第8.9段),甚至对死讯本身,也疑其非真而梦?
【明确】推究死因、推测死期、疑死讯非真而梦,均反映对十二郎忆念之深。
【拓展探究】
1、祭文开头一节叙写身世、家世的不幸有什么作用,请分两点陈述。
参考答案:(1)表明两人只好孤苦相依,未尝一日相离,因而感情特别深厚,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2)叙写嫂嫂“抚汝指吾而言”的一席家常话,更值得品味,流露出无比凄凉、无比悲痛之情。
2、文章细叙“二人三会三别,终因谋官求禄,行踪漂泊无定,不得会合而成永别”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作者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叙写,意在指责自己,反省自己为“求斗斛之禄”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悔恨,使人读来无限悲哀。
3、文章中写自己“想到双方幼子的抚养和期望,又不得不回到求生的现实中来”时,连用两个“呜呼哀哉”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文中连用两个“呜呼哀哉”,表现了思绪的起伏跌宕,神情的无可奈何,使读者也不自觉地产生共鸣,坠入哀痛迷惘之中。
【能力提升】请你以书信的形式,写一段话劝慰处于极度悲痛中的韩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