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5
这是《祝福》导学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学习目标】1.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学习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学习重点】1.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体会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学习难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学习方法】阅读、探究、讨论、展示、总结
【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学习要点】整体感知课文。
【学习步骤】
一、预习新知:
1.品读名家(见《非常学案》“助读平台”)
2.课文背后(见《非常学案》“助读平台”)
二、阅读课文:
1.基础知识(见《非常学案》“基础落实”)
2.行文思路(参考《非常学案》“文脉梳理”)
(1)快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完成下面的表格,明确本文的情节内容。 叙述顺序 情节 内容 时间
倒 叙
序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 祥林嫂凄然死去 (3—33) 三个半月 开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34—53) 两年 发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 (54—65) 约两年 高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66—110) 五年 尾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2)作者用倒叙的手法,回忆了祥林嫂的一生,小说的整个思路是“现实——过去——现实”。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标志作者思路转换的句子。在结构上采取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师生讨论,教师总结)
句子:“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作用:造成悬念;形成对比,增添悲剧气氛;突出主题。具体讲: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一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吸引读者: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死去?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初步理清祥林嫂的人生历程。
2尝试分析、归纳祥林嫂和鲁四老爷这两个人物形象。
第二学时
【学习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和鲁四老爷的形象。
【学习步骤】
一、分析祥林嫂形象:
1.讲述祥林嫂的故事,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评析、补充。归纳、总结完成下面的“祥林嫂年谱”简表。
祥林嫂年普简表表 到鲁镇以前 在卫家山和比自己小十岁的丈夫结婚,后来的一个春天没有了丈夫。 到鲁镇一年 二十六七岁,冬初逃到鲁镇做工,很勤劳。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 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 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 第二任丈夫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 春天阿毛被狼吃掉。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 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 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被主人允许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反应迟钝。 到鲁镇九年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到鲁镇30年 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 2. 鲁迅先生曾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试找出文章描写祥林嫂外貌(特别是眼睛)的地方,画上横线,大声朗读一遍,并想一想有什么变化?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特点?然后完成下列表格: 找 眼 睛 论 特 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 安分 再到鲁镇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故事——直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 门槛后——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 ——失神、窈陷 再受打击 行 乞——眼珠间或一轮 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 一丝希望 小结: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作者对她眼睛的描写可见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生动具体地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其形象特征如下:①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②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劳动生存下去;③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二、简析鲁四老爷形象:
1.同学们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描写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的呢? 手法 体现 作用 环境描写 敬奉“陈抟老祖”,是把他当作卫道的护法神;对联:崇信理学,是封建卫道士的化身;几部书: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点明了鲁四老爷的政治身分和思想基础,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 语言描写 两次“可恶”,“然而”;骂祥林嫂是“谬种”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 第三学时
【学习要点】1.分析四婶、柳妈和“老女人”“我”的形象。2.探究主题。
【学习步骤】
一、分析四婶、柳妈和“老女人”“我”的形象:
1.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反映大不相同,为什么?比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祥林嫂第一次是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了,可以被“宽恕”了。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她的精神崩溃了。两句话的语气很不一样,后者命令的意味更强烈,态度也更严厉。
2.有人评说,柳妈和鲁迅的许多作品中的看客一样,他们既是那个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被损害者,又不自觉地成了畸形的社会制度的维护者。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她成了杀害祥林嫂的帮凶,另一种角度来讲她自己也是封建道德、封建思想的受害者,为什么?
明确:她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矛盾说明柳妈是以剥削阶级统治人民的思想——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的,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同情他人,也把他推向深渊,这更显示出悲剧的可悲。柳妈正是这样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
3.“特意”“满足”表现了老女人怎样的心理?
明确: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国民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压抑和迫害,造成民众的愚昧和冷漠。这些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悲惨的故事,并不是真心地同情她,而是作为无聊生活的一种调剂。“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猎奇之后得到一种“满足”,以他人的痛苦,填补了自己空虚的生活。
4. 对于祥林嫂的疑问,“我”是怎样回答的?为什么这样回答?“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末路人的烦恼,而对于祥林嫂是一个似疑实断的回答;“也未必”——意识到增添了祥林嫂的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其实“我”完全知道答案,知道是封建迷信,但在祥林嫂的面前,“我”却始终没有否定它,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总之,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二、探究本文的主题思想:
1. 丁铃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为什么?
明确: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2. 本文为什么以“祝福”为题目?
明确:(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2) 鲁四老爷家正是通过祝福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祥林嫂又死于祝福欢笑声中,通过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者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表现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3)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三、布置作业:《非常学案》“实践导练”部分的内容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