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日期:2022-01-05

这是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第 1 篇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的必要性.

  2. 比较熟练地掌握应用边角边公理时寻找非已知条件的方法和证明的分析法,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初步掌握“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或直线的平行、垂直关系等”的方法.

  4. 掌握证明三角形全等问题的规范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三角形的边角边公理证明问题的分析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实例演示,发现公理

  1. 教师出示几对三角形模板,让学生观察有几对全等三角形,并根据所学过的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动手操作,加以验证,同时写出全等三角形的数学表达式.

  2. 在此过程中应启发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 可用移动三角形使其重合的方法验证图3-49中的三对三角形分别全等,并根据图中已知的三对对应元素分别相等的条件,可以证明结论成立.如图3-49(c)中,由AB=AC=3cm,可将△ABC绕A点转到B与C重合;由于∠BAD=∠CAE=120°,保证AD能与AE重合;由AD=AE=5cm,可得到D与E重合.因此△BAD可与△CAE重合,说明△BAD≌△CAE.

  (2) 每次判断全等,若都根据定义检查是否重合是不便操作的,需要寻找更实用的判断方法——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判定.

  (3) 由以上过程可以说明,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必判断三条边、三个角共六对对应元素均相等,而是可以简化到特定的`三个条件,引导学生归纳出: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画图加以巩固.

  教师照课本上所叙述的过程带领学生分析画图步骤并画出图形,理解“已知两边及夹角画三角形”的方法,并加深对结论的印象.

  二、 提出公理

  1.板书边角边公理,指出它可简记为“边角边”或“SAS”,说明记号“SAS’的含义.

  2.强调以下两点:

  (1)使用条件: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分别对应相等.

  (2)使用时记号“SAS”和条件都按边、夹角、边的顺序排列,并将对应顶点的字母顺序写在对应位置上.

  3.板书定理证明应使用标准图形、文字及数学表达式,正确书写证明过程.

  如图3-50,在△ABC与△A’B’C’中,(指明范围)

  三、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1.充分发挥一道例题的作用,将条件、结论加以变化,进行变式练习,

  例1已知:如图 3-51, AB=CB,∠ABD=∠CBD.求证:△ABD≌△CBD.

  分析:将已知条件与边角边公理对比可以发现,只需再有一组对应边相等即可,这可由公共边相等 BD=BD得到.

  说明:

  (1)证明全等缺条件时,从图形本身挖掘隐含条件,如公共边相等、公共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等等.

  (2)学习从结论出发分析证明思路的方法(分析法).

  分析:△ABD≌△CBD

  因此只能在两个等角分别所在的三角形中寻找与AB,CB夹两已知角的公共边BD.

  (3)可将此题做条种变式练习:

  练习1(改变结论)如图 3-51,已知 AB=CB,∠ABD=∠CBD.求证:AD=CD,BD平分∠ADC.

  分析:在证毕全等的基础上,可继续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对应边相等,即AD=CD;对应角相等∠ADB=∠CDB,即BD平分∠ADC.因此,通过证明两三角形全等可证明两个三角形中的线段相等或和角相关的结论,如两直线平行、垂直、角平分线等等.

  练习2(改变条件)如图 3-51,已知 BD平分∠ABC, AB= CB.求证: ∠A=∠C.

  分析:能直接使用的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只有AB=CB,所缺的其余条件分别由公共边相等、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这样,在证明三角形全等之前需做一些准备工作.教师板书完整证明过程如下:

  以上四步是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的基本证明格式.

  (4)将题目中的图形加以有规律地图形变换,可得到相关的一组变式练习,使刚才的解题思路得以充分地实施,并加强例题、习题之间的有机联系,熟悉常见图形,同时让学生总结常用的寻找所缺边、缺角条件的方法.

  练习 3如图 3-52(c),已知 AB=AE, AD=AF,∠ 1=∠2.求证: DB=FE.

  分析:关键由∠1=∠2,利用等量公理证出∠BAD=∠EAF.

  练习 4如图 3-52(d),已知 A为 BC中点, AE//BD, AE=BD.求证: AD//CE.

  分析:由中点定义得出 AB=AC;由 AE//BD及平行线性质得出∠ABD=∠CAE.

  练习 5已知:如图 3-52(e), AE//BD, AE=DB.求证: AB//DE.

  分析:由 AE//BD及平行线性质得出∠ADB=∠DAE;由公共边 AD=DA及已知证明全等.

  练习6已知:如图3-52(f),AE//BD,AE=DB.求证:AB//DE,AB=DE.

  分析:通过添加辅助线——连结AD,构造两个三角形去证明全等.

  练习 7已知:如图 3-52(g), BA=EF, DF=CA,∠EFD=∠CAB.求证:∠B=∠E.

  分析:由DF=CA及等量公理得出DA=CF;由∠EFD=∠CAB及“等角的补角相等”得出∠BAD=∠EFC.

  练习8已知:如图3-52(h),BE和CD交于A,且A为BE中点,EC⊥CD于C,BD⊥CD于 D, CE=⊥BD.求证: AC=AD.

  分析:由于目前只有边角边公理,因此,必须将角的隐含条件——对顶角相等转化为已知两边的夹角∠B=∠E,这点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实现.

  练习 9已知如图 3-52(i),点 C, F, A, D在同一直线上, AC=FD, CE=DB, EC⊥CD,BD⊥CD,垂足分别为 C和D.求证:EF//AB.

  在下一课时中,可在图中连结EA及BF,进一步统习证明两次全等.

  小结:在以上例1及它的九种变式练习中,可让学生归纳概括出目前常用的证明三角形全等时寻找非已知条件的途径.

  缺边时:①图中隐含公共边;②中点概念;③等量公理④其它.

  缺角时:①图中隐含公共角;②图中隐含对顶角;③三角形内角和及推论④角平分线定义;

  ⑤平行线的性质;⑥同(等)角的补(余)角相等;⑦等量公理;⑧其它.

  例2已知:如图3-53,△ABE和△ACD均为等边三角形.求证:BD=EC.

  分析:先选择BD和EC所在的两个三角形△ABD与△AEC,已知没有提供任一证两个三角形全等所需的直接条件,均需由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提供.

  四、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1.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可由定义的六条件减弱到至少几个?边角边公理是哪三个条件?

  2.在遇到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或用全等证明线段、角的大小关系时,最典型的分析问题的思路是怎样的?你体会这样做有些什么优点?

  3.遇到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而边、角的直接条件不够时,可从哪些角度入手寻找非已知条件?

  五、练习与作业

  练习:课本第28页中第1题,第30页中1,3题.

  作业:课本第32页中第6,7,8,9,10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需2课时完成.

  1.课本第3.5节内容安排3课时,前两课时学习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重点练习直接应用公理及证明格式,初步学习寻找证明全等所需的非已知条件的方法,以及利用性质证明边角的数量关系及直线的位置关系,第3课时加以巩固并学习解决应用题和两次全等的问题.

  2.本节将“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必要性“列为教学目标之一,目的是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到了研究判定方法的必要性,才能从思想上接受判定方法,并发挥出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3.本节课将“分析法和寻找证明全等三角形时非已知条件的方法”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意在给学生归纳一些常用的解题思路,以便将它作为证明全等三角形的一种技能加以强化.

  4.教材中将“利用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或角相等”的方法做为例5出现,为时过晚,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提前到第一、二课时,就教给学生分析的方法,并从各种角度加以训练.

  5.教师可将例题1和几种变式练习制成投作影片(图3-5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使用时,重点放在题目的分析上,并体现出题目之间图形的变化和内在联系.

  6.本节教学内容的两课时既教会学生分析全等问题的思路——分析法和寻找非已知条件的方法,又要求他们落实证明的规范步骤——准备条件,指明范围,列齐条件和得出结论,使学生遇到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既会快速分析,又会正确表达.学生学生遇到证明三角形全等的题目既会快速分析,又会正确表达。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第 2 篇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2、能用分式表示简单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解释简单分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3、能分析出一个简单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4、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分式的值。

学习重点

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学习难点

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教学流程

预习导航

一、创设情境:

京沪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462km,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如果货运列车的速度为akm/h,快速列车的速度为货运列车2倍,那么:

(1)货运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2)快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3)已知从北京到上海快速列车比货运列车少用多少时间?

观察刚才你们所列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些式子与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合作探究

一、概念探究:

1、列出下列式子:

(1)一块长方形玻璃板的面积为2㎡,如果宽为am,那么长是

(2)小丽用n元人民币买了m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 元。

(3)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为 度。

(4)两块面积分别为a公顷、b公顷的棉田,产棉花分别为m㎏、n㎏。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 ______㎏。

2、两个数相除可以把它们的商表示成分数的形式。如果用字母 分别表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那么 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呢?

3、思考:

上面所列各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对以上几个实际问题的研讨,学会用 的形式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把分数推广到分式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分式的概念:

4、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 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式,其中分子为被除式,分母为除式,分数线起除号的作用;

② 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而分子中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这是区别整式的重要依据;

③ 如同分数一样,在任何情况下,分式的分母的值都不可以为0,否则分式无意义。分式分母不为零是隐含在此分式中而无须注明的条件。

二、例题分析:

例1 : 试解释分式 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例2:求分式 的值 ①a=3 ②a=—

例3:当取什么值时,分式 (1)没有意义?(2)有意义?(3)值为零。

三、展示交流:

1、在 、 、 、 、 、 、 中,是整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分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

2、 写成分式为____________,且当m≠_____时分式有意义;

3、当x_______时,分式 无意义,当x______时,分式的值为1。

4、 若分式 的值为正数,则x的取值应是 ( )

A. , B. C. D. 为任意实数

四、提炼总结:

1、什么叫分式?

2、分式什么时候有意义?怎样求分式的值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第 3 篇

【考点透视】

1.了解分式的概念,能求出分式值为零时字母的值,知道分式无意义的条件

2.会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式的加、减、乘、除及混合运算与分式的化简求值。 3.能正确求出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根,能结合实例解释解分式时产生增根的原因,能结合现实情境列分式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识梳理】

1.分式的概念:分式: 2.弄清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和值为零的条件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无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为零;值为零的条件是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弄懂这几个条件是做分式题很重要的一点.

3.分式基本性质的.灵活应用

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约分: 分式的通分: 最简公分母: (注意: 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熟练进行约分和通分,这是分式运算的基础,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时,要注意分子、分母同乘以和除以不为零的整式.) 4.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2)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3)分式的乘方

(4)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四则运算主要出现在化简中,与通分、约分、分式的基本性质联合,要保证最后结果为最简分式.

5. 分式方程

(1)解分式方程:步骤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6. 条件分式求值的常用技巧 (1)参数法:当已知条件形如化简的分式时,通常设代入所求代数式。 (2)整体代换法 像已知把1x?

1x?1y?3,求

2x?3xy?2yx?2xy?y

xa?yb?xazc?yb?zc

,所要求值的代数式是一个含x、y、z、a、b、c而又不易

?k(k就是我们常说的参数),然后将其变形为x?ka,y?kb,z?kc

的值这样的问题, 合化

所求

数式

?

已1y

知条件变换成适的形式

?

,如35

?3化为x?y??3xy,代入

2x?3xy?2yx?2xy?y

中,得

(2x?y)?3xy(x?y)?2xy

?6xy?3xy?3xy?2xy

,这样就

达到整体代入、化简求值的目的。 7.裂项法

裂项法即把一项化为两项,使计算得以顺利进行。 常用裂项有:

1n?(n?1)

?1n?

1

;

1

?1(

1

?

12n?1

).

n?1(2n?1)(2n?1)22n?1

【考题例析】

1.识别分式的概念

例1. ( 2011重庆江津)下列式子是分式的是( ) A.

x2

B.

xx?1

C.

x2

?y D.

x3

例2、如果分式

|x|-1x?3x?2

2

的值为零,那么x等于( )

A.-1 B.1 C.-1或1 D.1或2 例3. (2011浙江杭州)已知分式

x?3x?5x?a

2

,当x=2时,分式无意义,则a= ,当a

时,使分式无意义的x的值共有 个. 2.分式的基本性质的识别 例2、下列各式与

x?yx?y

相等的是( )

A.

(x?y)?5(x?y)?5

; B.

2x?y2x?y

; C.

(x?y)x?y

2

2

2

(x?y) D.

x?yx?y

2

222

点评: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一切分式运算的基础,分子与分母只能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而不能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

3.化简求值题 例3、(1)已知a+

1a

=5, (2)已知

x?4x?3x?1

x

2

2

=0,

a?a?1

a

2

42

=________. 先化简后求

m?nmn

2

2

x?3

?

93?x

的值.

例4. (2011 江苏南通,)设m>n>0,m+n=4mn,则A.

1m

22

的值等于

D. 3

2

例5. (2011 四川乐山)若m为正实数,且m?4.分式方程的解法及应用 解下列分式方程: 例1.(1)

xx?2

?

6x?2

?3,则m?

1m

2

?1 (2)

2x?1

?

3x?1

?

6x?1

2

例2.用换元法解方程x2?

1x

2

?x?

1x

?4,可设y?x?

1x

,则原方程可化为关于y的方程

是 .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函数y=

1x?1

2

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A.x≠-1 B.x>-1 C.x≠1 D.x≠0

2、若分式

x?9x?4x?3a

b

2

2

的值为零,则x的值为( ).A.3 B.3或-3 C.-3 D.0

3、化简

a?b

?

a(a?b)

的结果是( ).A.

a?ba

B.

a?ba

C.

b?aa

D.a+b

4、当分式

|x|?3x?3

2

的值为零时,x的值为( ).A.0 B.3 C.-3 D.±3

mm?3

mm?3

mm?3

m3?m

5、化简

m?3m9?m

2

的结果是( )A. B.- C. D.

6、 将分式

xyx?y

中的x,y都扩大2倍,分式的值 ( )

A.扩大4倍 B.扩大2倍 C.不变 D.缩小2 7、化简 A.

12m?9

2

2

+

2m?3

的结果是( )

2m?3

m?6m?9

B. C.

2m?3

D.

2m?9m?9

2

二.解答题 1.计算:

3.化简:(

4.(2011重庆江津)先化简,再求值:

【中考链接】

11?x

?

x1?x

. .先化简,再求值:

x?1x?1

2

+x(1+

1x

),其中

-1.

aa?1

?

2a?1

1

)÷(1-

1a?1

). 4.化简:m+n-

(m?n)m?n

2

.

x?1x?2

2

?(

1x?2

?1),其中x?

13

·

1.(2010.潍坊中考)分式方程

xx?5

?

x?4x?6

的解是_________.

2.(2011江苏泰州)(a﹣b﹢

b

2

a?ba?ba

)?

a?ba

2ab?b

a

2

3. ((2011山东济宁)计算:

?(a?)

ab

ba

4.(2011·山西)已知a-6a+9与│b-1│互为相反数,则式子(

1x

1y

66x?3

2

?)÷(a+b)的值为____.

5.(2011·天津)已知

?,则分式

60x

2x?3xy?2yx?2xy?y

的值为________.

6. (2012.潍坊)方程?

a

2

?0的根是 .

7、(2012吴中区一模)化简 (A)

1a?1

a?1

?a?1的结果是( )

(B)-

1a?1

(C)

3a?1

2a?1a?1

(D)

2

a?a?1a?1

2

8. (2012.辽宁营口市)先化简: 作为a的值代入求值.

9.(2011.呼和浩特)若

Ax?5

?

Bx?2

(?a?1)?

a?4a?4

a?1

,并从0,?1,2中选一个合适的数

?

5x?4x?3x?10

2

,试求A、B的值.

10.(2011·广东)如图1-16-1小明家、王老师家、学校在同一条路上,小明家到王老师家的路程为3km,王老师家到学校的路程为0.5km,由于小明的父母战斗在抗“非典”第一线,为了使他能按照到校,王老师每天骑自行车接小明上学.?已知王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3倍,每天比平时步行上班多用了20min,问王老师的步行速度及骑自行车速度各是多少?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第 4 篇

分式的概念教学设计

《分式的概念》.本节内容选自华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7章第一节。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材处理、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几点思考这四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式概念以及掌握分式有意义、分式值为0的条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并以小学所学分数知识为基础,对比引出分式的概念,把学生对“式”的认识由整式扩充到有理式.学好本节课的知识,是为进一步学习分式打下扎实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函数、方程等问题的关键.

2.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可能会用学习分数的思维定式去认知、理解分式,但是在分式中,它的分母不再是具体的数,而是抽象的含有字母的整式,会随着字母取值的变化而变化。

1.教学目标: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掌握分式的概念;

②能求出分式有意义及分式值为0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对分式与分数的类比,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从整式扩充到分式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比转化的思想方法来研究数学问题;

②学生通过类比方法的学习,提高了对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又是变化发展的辩证观点的再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联系实际,探究分式的概念,能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增强与他人的合作意识.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式的概念.

难点:理解和掌握分式有意义、无意义、分式值为0的条件.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由于有部分学生容易忽略分式分母的值不能为0这个条件,所以在教学中,采取类比分数的意义,加强对分式的分母不能为0的教学.

教学方法和教材处理

教学方法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发现有些数量关系仅用整式来表示是不够的,引发认知冲突,提出需要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类比分数探究分式的概念,形成师生互动,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法引导在本节课的学法引导中,我将采取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观察发现,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能够学会主动探究-主动总结-主动提高,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因为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我引入了3个生活实例,其中第一道小题的答案是整式,而第二道小题和第三道小题的答案就已经无法用整式来表达了,分母中出现了字母,与以往所学的整式不一样.因此,我提出问题:这两道小题的答案与我们小学所学分数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情趣,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分式的概念.

2.形成分式的概念后在我的问题引导下,让学生仔细观察第二道小题和第三道小题答案的表达形式,与小学所学分数的表达形式极其相似,又有所不同,让学生来观察不同之处,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发现的结果展示在同学面前,学生有可能得出的答案是:它们都是分数;分母中都含有字母;只要两式相除,就是分式等等。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我加以总结,进而得出分式的概念。即:形如 ( 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B≠0 )的式子,叫做分式.其中A叫做分式的分子,B叫做分式的分母.为了加深学生个人对概念的理解,我对分式概念进行以下说明: 1.分数线可以理解为除号,并含有括号的作用 .2.分式的分子分母为整式,分子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有字母,但分式的分母必须含有字母. 3.分式的分母必须不为零,否则无意义. 同时纠正只要两式相除就是分式,分数就是分式等错误思想.并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举几个分式例子.

3.巩固训练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按照分层递进的教学原则,我首先安排了概念训练例1,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概念,巩固概念,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在训练中出现了整式和分式,所以在此环节给出有理式的概念,即整式和分式统称为有理式.为了再次加深分式概念的理解,我又给出例2,但题目变为“求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其目的仍然是让学生理解分式的概念.为了拓展学生思维能力,同时引出本节课的难点,我给出两道思考题:思考题1是在学生理解分式有意义的前提下,让学生思考分式在什么情况下无意义,体现了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能力.思考题2是让学生先思考如何使分式值为0,由于学生刚接触新知识,在思维定式下,可能回答只要分子为0即可.这时,我会引导学生重新理解分式概念,若想分式值为0,首先要求在分母不为0的前提下,分子为0,才有意义,否则无意义.从而引出例3,再次强调在保证分式有意义的情况下,令分子为0,即分母不为0,分子为0.给出正确的板书,从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为了更好的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配有两个由低到高、层次不同的巩固性练习,希望学生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巩固训练一是分式无意义及分式值为0的综合运用,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巩固训练二是思维拓展题,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根据本节课所学分式值为0的条件,大多数学生能够想到只要分母不为0,分子为零,即(x-2)(2x+5)≠0,x-2=0,就能得出该分式值不能为0.但有的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由于分子分母中都含有因式(x-2),所以可以将分子分母中的(x-2)约去,化简结果中分子得1,所以分式值一定不为0.对于学生的这种想法,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加以说明,由于在分式有意义的前提下(x-2)(2x+5)≠0,所以(x-2)一定不得0,所以分子分母才能同时约去(x-2),从而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也同时为下节课分式的基本性质奠定了基础.

4.归纳小结 布置作业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这节课的教学实施中,许多结论都尽量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分层递进的学习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这种方法.本节课我采用的知识结构安排为: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由实例引入,提出问题,利用类比思想形成概念,并加强反馈训练和巩固,最后总结概括归纳小结,整个过程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关于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

1.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关于形成概念的思考:类比分数定义,得出分式概念,突出重点.

3.关于技能形成的思考:通过不同层次的训练,使学生对于分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4.关于归纳总结的思考:通过学生归纳、总结、反思、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分式概念 例题 习题。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