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30
这是泊秦淮讲课重点,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 借题发挥
商女 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六、积累:
1、《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翻译]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简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杜牧的《泊秦淮》这首诗从文字的面上看似乎批评的是歌女,而实际上是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
“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这首诗写诗人所见所闻所感,语言清新自然,构思精巧缜密。
全诗景、事、情、意融于一炉,景为情设,情随景至。
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
这首诗感情深沉,意蕴深邃,被誉为唐人绝句中的精品。
尤其是诗中说,金陵歌女“不知亡国恨”,还唱着那《后庭花》曲。
其实,这是作者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2. 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
1.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2. 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学习“借古讽今”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翻开《唐诗三百首》,读一首唐诗,便如拔出了一支锈迹斑驳的古剑。精光黯黯中,闪烁着一尊尊成败英雄不灭的精魂:死生契阔,气吞山河,金戈铁马梦一场,仰天长啸归去来……都在滚滚大浪中灰飞烟灭。多么豪迈的唐诗呵!读一首唐诗,宛如打开一枚古老的胭脂盒,氤氲香气中,升腾起一个个薄命佳人哀婉的叹息。思君君不知,一帘幽怨寒。美人卷帘,泪眼观花,多少个寂寞的春夜襟染红粉泪!多么凄美的唐诗呵!浅斟低吟,拭泪掩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杜牧的一首诗歌《泊秦淮》。
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
(杜牧《山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另一首诗歌《泊秦淮》。
唐代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
(李白、杜甫)
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
(杜指的是杜牧,李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
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一首诗歌《泊秦淮》。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生活于晚唐时期。文宗大和时中进士,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官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
(江苏省)
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秦淮河自古为金陵(今南京)胜地:歌楼舞榭,鳞次栉比;画船游艇,南来北往。
晚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诗人夜泊于秦淮,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七绝。
三、朗读指导。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朗读带,全班齐读。
笼( ) 泊( ) 秦淮( )
四、理解诗意。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评】
烟:指像烟一样的雾气。
笼:笼罩。
寒水:清冷的河水。
月:月光。
沙:沙滩。
夜泊:因天晚而抛锚停船。
秦淮:秦淮河上。
近:靠近,接近。
酒家:酒店。
商女:指以歌唱为生的乐妓。
不知:不能理解,不懂。
亡国恨:国家灭亡的悔恨或遗恨。
隔江:乐妓在酒店替人唱歌侑(yòu)酒,从船中听去,有一段距离,故云隔江。
犹:副词,还。
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在金陵时,荒于声色,作《玉树后庭花》舞曲。一天到晚与狎客、妃嫔们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终于亡国。据记载,歌词中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之句,时人以为不祥。《旧唐书·音乐志一》:“前代兴亡,实由子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也。”
【译文】
烟霭笼罩着清冷江水,月光洒满滩头,(月光之下,烟水迷漾,风景如画。)
夜晚泊船在秦淮河畔,左近都是酒楼。 (叙事,补足前句,说明景色为夜泊所见。引起下文,商女所唱,是近酒家所闻。)
商女全然不懂国破家亡的深切痛苦,
隔着江水仍然能听到在唱后庭遗曲。 (明说商女不知所唱为亡国之音,实际讽谕听歌之人,推而广之,慨叹当时风气。)
译文:
秦淮河上的秋水荡漾,暮霭象轻纱般的舒卷飞翔。
秋水披一身迷人的烟雾,两岸金沙随夜色沉入溶溶的月光。
我在停泊的小船上静静眺望,对岸酒家的灯火一片辉煌。
歌女如春,“游客”颠狂,《后庭花》的歌声弥漫江上,可有谁想到了国破家亡?
五、赏析诗歌
1、“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
(写景)
2、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3、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4、“笼”是什么意思?这两个“笼”字好在哪儿?这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笼罩,“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轻轻的烟雾和淡淡的月光笼罩着寒水细沙。两个“笼”字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淡雅的景象,创设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
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
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柔和幽静,迷蒙冷寂),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
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5、“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
(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
6、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
(心的冷)
7、“夜泊秦淮近酒家”这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①点题。诗的题目是“泊秦淮”,此处“夜泊秦淮”照应题目,有点题作用。
②在结构上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思想内容方面则由景及情,为后面的抒情做好了准备。
“夜泊秦淮近酒家”写诗人的小船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酒家的地方。“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现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
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象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8、“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商女”是什么意思?
(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9、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10、“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
(不是)
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11、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12、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
(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
13、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似乎是批评歌女,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六、全诗小结。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诗人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首句写景,先竭力渲染水边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叙事,点明夜泊地点;三、四句感怀,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由歌曲之靡靡,牵出“不知亡国恨”,抨击豪绅权贵沉溺于声色;由“亡国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调,借陈后主之诗,鞭笞权贵的荒淫。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
八、板书设计
借题发挥
商女 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九、课外积累
《题临安邸》[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翻译]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简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一、导入:《山行》
二、朗读古诗:
三、理解古诗:
1、结合朗读,说说对诗歌的初步理解。
2、出示相关词语,明确诗歌意思。
“笼”“泊”“商女”“犹”“后庭花”等
3、解释重点词,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补充翻译。
“秦淮”“亡国恨”“后庭花”
4、学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结合“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理解诗歌蕴含的深刻情感。
揭示杜牧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从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6、知识拓展延伸,领会其他诗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情感升华。
四、反复朗读,背诵古诗。
反思:
问题:本次讲课教学流程基本符合了本来的设计方向,但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首先,导入设计本来想以历史背景导入,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晚唐的社会、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诗,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引导不到位,没有达到预想效果,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完全投入其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其次,在讲授诗歌的过程中,作为绝句,应该注意体裁,要把握住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的特点要求,但是我在讲授诗歌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在讲解过程中,没有更好地关注学生思考、表达,对于简单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理解,感知,以后要注意改进。
课外的一些思考:讲课结束后,我想了很多,为什么这些问题静下来的时候,自己都能找出来,而在讲课过程中却没能及时纠正呢?当我走下讲台的那一刻,我已经清醒的认识到,说什么都不是理由,认真备课,抓紧一切时间,尽可能做好本职工作,才是硬道理,才不会给自己留下遗憾。讲课如此,生活亦如此。加油!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