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20
这是伟大的悲剧课文概括,是优秀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伟大的悲剧课文概括第 1 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概括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2)、积累课文中的成语和近义词,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的障碍。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分析,体会关键词和作者所颂扬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内容。
(2)、学会快速阅读、圈点批注重点、给全文分段分层的阅读方法。
(3)、学习文章由叙而议卒章显志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本文南极探险悲剧所折射出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重点】
1、整理关键的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快速阅读、圈点批注重点、给全文分段分层的阅读方法。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4、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教学难点】
1.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及标题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
【教学方法】 勾画圈点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展示南极地图图片及南极风光图,导入课题。
师导入: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一面向世人展示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近百年来,无数探索者在南极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为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板书课题),体味斯科特一行五人的生死之旅。
(设计说明:课前播放配乐图片,目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自然由优美的景色转入本节课的课题)
(投影显示)
【学生活动: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识记学习目标】
三、整体感知(要求:速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1、了解作者
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罗曼·罗兰》、《三位大师》,唯一的长篇小说《焦躁的心》。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学生活动:阅读了解作者】
2、检查预习:(投影显示字词)
3、纵览全文,按照叙事的要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温馨提示:注意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明确:本文讲述了1912年斯科特一行五人,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不幸遇难的过程
【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2、交流展示。】
5、请用一两个词概括读完全文后的感受。
伟大 悲壮
(设计说明:本环节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并能够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力求凝练,为进一步理解事件的悲壮、伟大奠定基础。)
(师过渡语: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下面请同学们细读文章,深入体会斯科特一行五人的“悲壮”表现在什么地方?) 四、研读探究
请思考以下问题:
1、整个事件的悲表现在哪里?
明确:失败之悲:斯科特比阿蒙森迟1个多月到达南极点。 作证之悲:为阿蒙森成功作证。 死亡之悲:归途中5个队员全部牺牲。
(师过渡语:我觉得斯科特等人的失败死亡之“悲壮”之旅更是蕴含着精神“伟大”,那么大家讨论一下“伟大”精神表现在哪里?)
2、小组讨论:从文中找出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师点拨: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为阿蒙森的成功作证,而这正是他所热烈追求的事业。)
坚毅,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师点拨:他们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没有对探险的执着、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牺牲时,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师点拨: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们都做到了。) 无私的爱。
(师点拨: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他最后的遗书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请学生先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教师作点评和指导,然后再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设计说明:本环节是本课堂的重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深入理解文本所要表现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兴趣,向着更高的理想奋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伟大的悲剧课文概括第 2 篇设计思路
首先,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通过快速默读课文(在十分钟内默读完)紧抓课文的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的能力。其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让学生围绕选题自由选点品析,并运用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第三,重点朗读体现主旨和充满情感的句段,让学生直接与作品对话,激发学生主体感受,从而受到情感的薰陶,获得思想的启迪。第四,发散思维的有效训练,多侧面地探究主旨,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力求使他们的思维有所拓展和创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预设目标
1、收取信息,概括要点,梳理故事发生的整个过程。把握文章中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2、学习积累文中出现的生词、成语,品味文章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
3、感悟南极探险队员所折射的人文精神,理解南极探险的悲剧意义。
教法学法
默读法、朗读法、复述法、竞赛法、讨论法、质疑法、问答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根据需要选有关资料。
2、准备幻灯片。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南极资料。
2、预习课文,使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略读全文
l、默读课文,十分钟内读完。
2、按时间顺序,勾画关键时间词。
3、按人物故事,勾画文中关键人物。
二、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2段(1912年1月16日至1月18日)斯科特一行五人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了。
第二部分3—13段(1月18日至3月29日)斯科特一行在归途中遇到不可逾越的困难,最后一个个悲哀地死去。
第三部分14—16段(10月29日至11月12日)基地伙伴寻找英雄的遗体遗物,强调了他们尽管失败了,但却是一个时代的伟大悲剧。
三、复述课文
1、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
明确:恶劣的气候、没有食物、没有热能、心理压力、全靠脚行……
2、文章中较详细地描写了哪些探险队员牺牲的情况﹖你想到了些什么﹖
明确:较详细地记叙了埃文斯、奥茨、其他三人的牺牲情景。学生想到的可能有:人的勇敢和脆弱;探险意味着冒险……
四、积累词语
1、抄写词语
坚持不懈 夜不能眠 精疲力竭 闷闷不乐 毛骨悚然
耀武扬威 洋洋得意 怏怏不乐 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疲惫不堪 畏缩不前 鲁莽大胆 唸唸有词 精打细算
2、用下列的词语造句:
1、风餐露宿
2、语无伦次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上节课,同学们略读了课文,了解了本文的故事情节,现在老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二、回顾课文
我们就课文内容进行阅读抢答竞赛。(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体验文中所描述的特定环境,了解特定环境下的人物。)
1、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是哪一天到达南极点的﹖
2、谁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时,还拖着十六公斤重的岩石﹖
3、他们中间谁最先死去﹖
4、奥茨是怎样走向死亡的﹖
5、谁的日记一直写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6、你能说出最后死去的三名探险队员的姓名吗﹖
7、五名探险队员悲壮覆灭是与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到来分不开的,请从文中找出描写了南极恶劣气候的句子。[幻灯]
(1)荒无人烟的白色雪原上,……
(2)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
(3)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
(4)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
(5)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冬季比平常来得更早。
(6)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
(7)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
(8)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
三、品读课文,多角度与作品对话
1、请同学们选择你感受最深的细节,有感情地朗读,品读中再现英雄的形象,走入他们的心灵,感受作者的挚情。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简析这一细节给你带来怎样的体会与感受。
3、以班为单位,分细节进行交流。
(1) 学生选择情节。
(2) 学生选择朗读方式。
(3) 小组代表阐述体会与感受,其他同学补充。
(4) 老师点拨,归纳。
学生可能选择的细节有:
(1) 斯科特接受为胜利者阿蒙森作证的任务。
(2) 威尔逊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仍拖着十六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3) 奥茨独自走向死亡。
(4) 斯科特极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四个细节的选择,学生因感受不同,顺序是随机的,应按学生所提供的顺序来赏析,不应拘泥。但每个部分的探讨应深入。在归纳的过程中对学生所谈的环境恶劣、命运悲惨及探险家的精神高尚、伟大进行板书,提升学生对主题的认识。)
四、质疑讨论,品味意味深长的语句
1、学生速读课文。
2、学生提出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
4、以班为单位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
(1) “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2) “于是决定不再迈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这里为什么用“骄傲”一词﹖
(3) 作者为什么不去给胜利者写书,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作传呢﹖
(4 ) 奥茨走向死亡时其他人为什么不去阻拦他呢?奥茨为什么把选择死亡轻描淡写为“我到外面走走”呢?
(5 ) 斯科特为什么要把“妻子”改为遗孀呢?
(6 ) 斯科特他们为什么要为竞争对手阿蒙森作证呢?
(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随时都可能质疑,许多问题可能教师不曾预设,应该随时解决。两个环节不应生硬脱节)
5、齐读最后一段。
6、总结。
五、深入评说,多侧面探究主旨
1、根据课文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怎样看待失败?请分组讨论。
2、例证[幻灯]
从高峻的山峯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的海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祕,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探索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悲壮。成功者拥有了一切,但这些伟大的失败者也应有他们的位置。你所知道的伟大悲剧又有哪些呢﹖
(1)1986年,世界上第一个漂流长江,探索长江的中国探险家尧茂书,在金沙江上游翻船身亡。但万里长江自古无人漂流的历史从此结束。
(2)1996年,徒步走中国的上海探险家余纯顺,在温度高达70度的戈壁沙漠中一去不返。但他400万字的日记和一万余张照片给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
(3)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解体坠毁,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1986年的“挑战者”号的悲剧再次上演。但依然激励着人类对太空进行探索。
总结:未来的道路并不平坦,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禀承他们伟大的精神去探索人类未知领域。
六、作业设计二选一
1、分组整理积累有关名言警句。如:失败与成功;征服自然与挑战自我;理解“悲剧”……
2、以组为单位办一份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手抄报或电子报,报名自拟
伟大的悲剧课文概括第 3 篇一、学习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把握课文条理清楚的特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
2、结合作者的评论,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意义,着重理解“伟大”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做简单的评论,并能根据要求写一段话。
二、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整堂课的教学以“粗读──浅议──精读──品味──朗读──写作”为脉络展开。重点应放在对“伟大”一词的理解上,即文中所赞颂的队员们的优秀品质。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应在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搜集课文的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最好适当创设情景,以启发引导为主,步步深入。首先是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教师要提出阅读的要求,要求必须简单明确,学生易于领会操作。然后是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目的是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深刻意义,把文字变成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场景等,再要求学生通过思考用自己的语言把对课文的理解表述出来。在一步步的引导下,学生逐步明确“悲剧”与“伟大”的含义,完成课文的情感教育。课文学习后设置写作练习是考察学生对课文主题把握的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首要的,要自己动手整理课文信息,这是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叙述条理清楚的特点,完成课文的知识教育,搜集相关资料,积极讨论思考,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精髓,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完成课文的教育价值。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资料)
注:可采用学生课前搜集的历史上南极探险的资料。
导语:南极洲是地球上最遥远最孤独的大陆,它严酷的奇寒和常年不化的冰雪,长期以来拒人类于千里之外。数百年来,为征服南极洲,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前仆后继,奔向南极洲,表现出不畏艰险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光辉的名字。(多媒体展示资料) 自由阅读多媒体展示的资料。进入学习情景。二、学习课文 课文《伟大的悲剧》就记录了南极探险史上最为悲壮的篇章。请快速阅读课文,列出课文所写的主要事件和发生的时间。 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列出课文所写的主要事件和时间。
学生完成后展示自己列出的时间表。 教师用多媒体给出参考表格。提出问题: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指名学生回答。 提问:在刚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为什么?(可将学生回答中的关键词板书。) 学生自由回答。 提问:你认为作者所说的“悲剧”是指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可能只认识到探险队成员的.死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要加以引导。)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反复说“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学生回答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探险队员的死亡无疑是一个悲剧,可是更为深刻的悲剧在于,历尽艰苦后他们发现,他们的探险成果已由别人捷足先登而取得,对于探险家们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伤心绝望呢?因此,作者所说的悲剧具有这两层含义,也使这个悲剧带上了更惨烈的色彩。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提问:文中的哪些语言描述让你感受强烈?为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示例。) 学生思考,然后四人一组交流,然后回答。先朗读找出的句子并在全班交流。 同学们所选取的语句都能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那么我们怎么去理解作者所说的“伟大“呢?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
结论:“伟大”是指在这个失败的探险中,队员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意志。
具体表述哪些精神和意志:人类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勇敢面对失败、国家荣誉高于一切、诚信、博大无私的爱等等。
作者在文中最后一段才点题,为什么?(让学生理解传统的卒章显志的写法。)“伟大的悲剧”到底指什么?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指名学生回答。 作者记录了人类历史上一次失败的探险,却没有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为什么?这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请把你的感想用两三句话写出来。 写自己学习后的感受并自由交流,学生间互相点评,推荐出写得好的文句全班欣赏。 结束语: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胜利和失败不能单看结果,“伟大”也不在于成功的辉煌,真正的伟大是人们面对成败的态度。 二、教学反馈 建议练习检测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后面的练习。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⑴ 为什么斯科特上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写日记呢?
⑵ 作者为什么说“生命的最后一息”而不说“生命的最后一天”?
⑶ 怎样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
⑷ 这段文字使你感受到人物怎样的精神?
参考答案
1、表现出斯科特的镇静和伟大的科学精神。
2、用“生命的最后一息”更能表现出斯科特在生命快要结束时对朋友、同伴、妻小、祖国和人民的无私的爱。
3、真实地描写了斯科特痛苦而又悲壮的内心,歌颂了他勇敢的牺牲精神。
4、感受到队员们勇敢面对失败、国家荣誉高于一切、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博大无私的爱。
三、教学反思
伟大的悲剧课文概括第 4 篇一、教学意图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节选。
目标确立为:
1 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阅读速度。
2 深入理解“伟大的悲剧”的含义。
3 分析重点句子,理解探险者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4 学习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勇敢顽强意志。
二、选点切入
作家、作品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传记《三位大师》等。
本文节选自《夺取南极的斗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舒昌善译。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茨威格(最会讲故事的人)的传记名作之一。
在中国,早在八十年代,该书就曾深深影响一代大学生们,堪称经典的“校园书籍”。该书共收入了他的历史特写14篇,分别展现了14个决定历史的瞬间。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三、散点包抄
1 生字注音:
拽 zhuài 搂 lǒu 堡垒 bǎolěi 凛冽 lǐnliè 吞噬 tūnshì 厄运è yùn
羸léi 弱 怏怏yàngyàng不乐
姗姗shānshān来迟 忧心忡忡 chōngchōng 海市蜃shèn楼
2 新词解释:
羸弱:瘦弱。羸,瘦。
告罄;指物资用完。罄,尽、空。
堡垒:在冲要地点作防守的坚固建筑物,也比喻难以攻克的事物。
辜负:亏负,违背了别人的好意、希望。
姗姗来迟:姗姗,原指女子走得缓慢从容。 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来。
忧心忡忡:十分忧愁。忡忡:忧愁不安的样子。
语无伦次:说话没有条理、层次,说得乱七八糟。
海市蜃楼:原指海边或沙漠中出现的虚幻的楼台城郭。比喻虚无飘渺的事物。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3 词语积累:
战栗 癫狂 夺眶而出 闷闷不乐 毛骨悚然 耀武扬威 洋洋得意 扬扬得意 姗姗来迟 贮藏 疲惫不堪 雪橇 念念有词 语无伦次 踉踉跄跄 羸弱 蹒跚 步履 告罄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遗孀
(英国探险家———斯科特)
4 课文整体梳理:
第一部分(1—3段):斯科特探险队,精疲力尽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只好沮丧地踏上归途。(希望而去,失望而归)
第二部分(4—13):描写南极气候异常恶劣,探险队员在严寒搏斗中壮烈牺牲的经过。 (归途不顺,壮烈牺牲)
第一层(4—7):埃文斯神经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
第二层(8—10):奥次独自走向死亡。
第三层(11—13):另三个探险队员死去。
第三部分(14—16):英雄牺牲后,受到人们的悼念和崇敬。(勇敢顽强,后人怀念)
(人力拉补给)
四、重点突破:
1 作者说,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是“伟大的悲剧”。“伟大”何在?“悲”又因何?
(伟大之处:勇于探索,勇于挑战,勇于牺牲,诚信守约,集体主义,爱国爱家;
悲剧在于:失败之悲,作证之悲,失望之悲,死亡之悲,功亏一篑,心有不甘)
2 “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这是作者站在斯科特他们的角度说的,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样认为,作者为失败者斯科特立传,就很好地否定了这句话。学生同意与否,言之成理即可。)
3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你认为斯科特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会这样做吗?
(斯科特他们虽然与阿蒙森角逐失败,但他们一方面忍受自己失败的痛苦,又勇于承认失败,另一方面并愿意为他人的成功作证,体现了他们诚实守信、求实高洁的品行。学生有犹豫,真实想法。)
4 “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次———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大家都清楚奥次独自走向雪地意味着什么,但奥次的存在无疑会拖累队伍,这体现出斯科特一行强烈的团队精神,顾全大局的意识,和奥次对自己荣誉的珍视,关键时刻,保护同伴,勇于牺牲。)
(艰难科考)
五、补充质疑:
斯科特一行比阿蒙森早出发约两个月,却迟到了3 1天才到达南极点,这又是因何?
材料补充:1909年4月,美国海军中校罗伯特第一次将星条旗插在了北极点上。北极被征服的消息,几乎同时被两个人得知,40岁的英国鱼雷专家斯科特和37岁的挪威极地探险家阿蒙森,北极已被征服,那么南极呢?
于是,两方人马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对于南极这块人类尚未踏足的地方,一场较量拉开了大幕。
在斯科特发出南极探险声明后不久,阿蒙森向斯科特寄来了一封电报,表示他们也要去南极,希望来一次友谊比赛,共同征服人类最后发现的神秘莫测的新大陆。
斯科特激动回复:极点见!
(挪威探险家———阿蒙森)
对于探险家来说,在一望无际的南极大陆上,衣物、食物、补给、温度等,全部维系在交通工具上,因此,交通工具的选择,至关重要!
八年前,斯科特曾经到过南极,当时,他用的是爱斯基摩犬拉雪橇进行探索,在他看来,在食物极度匮乏的南极大陆,爱斯基摩犬的高食量难以承受。所以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这次极地探险,他基本上没有选用爱斯基摩犬,而是带了大量健壮且耐饥渴的西伯利亚矮种马,三台供油的履带拖拉机雪橇(结果油流光了,后来发现是装油的焊锡纸,在低温下变成粉末),以及他相信的秘密武器,人力拉雪橇。
对于阿蒙森而言,身为训犬专家,且在过去的极地探险中几乎用的都是爱斯基摩犬,这次冲击南极点的探险中,他毫不例外地带上了近100只善拉雪橇的爱斯基摩犬。
爱斯基摩犬在机械化生活之前,是极地居民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厚密的皮毛,惊人地耐寒,忠诚的性格,可靠的能力,在阿蒙森看来,无疑是这次冲击南极点的有力伙伴。
斯科特和阿蒙森先后出发了,两只探险队,在冰天雪地的南极大陆上,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荣誉之争。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