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PPT课件 > 幼儿园PPT课件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学习解读PPT课件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学习解读PPT课件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学习解读PPT课件这个PPT共85页,该文件包含了PPT课件。PPT的教学目标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
                学习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核心
四大理念:
        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三大内涵:
        专业精神、专业素养、专业发展。
四大理念
幼儿为本
       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内容:一切为孩子,原则:为了孩子的一切(全面),为了一切的孩子(个性)
师德为先
      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反面例子?)
能力为重
    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如,
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
条件性知识(教育学 、心理学等知识);
实践性能力(教师在面临或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能力,如课堂管理、活动设计、活动策划、教学实施、生成应对、解决即时性问题、总结提升经验和思想等方面的能力;班级管理等能力)。
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吃老本,应付?)
三大内涵
专业精神(理念):
敬业精神、合作精神:
2.理解幼儿保教工作的意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57.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教师日记:相互学习,团结协作
            一个班两位老师之间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任何教师都必须有高度的集体协作精神,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充分考虑工作纵横联系,从大局出发,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才能促进整个教育进程顺利进行。在我们这个班集体里,可以说我们真正的做到了团结合作。
              回想起9月初班级两位老师共同加班加点的布置环境,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在我耳边常常回荡的总是配班老师这样的话:“我们这样布置好吗”“还有什么是我能帮忙的”……当时的我听到配班老师的这句话真的是觉得再忙再累都充满干劲,因为我们两位老师都是一条心。最近一段时间由于多了一项电脑方面的工作,有时常常要请她带看下班级,俞老师不但没有一句埋怨,还把班级工作做的井井有条,每当我有歉意对她说:“不好意思,辛苦你了。”她总是回答我:“客气什么,都是一个班的,你去忙你的吧,有什么事跟我说一声就可以了。”其实这一切的一切,我都记着,感激着,因为我相信所有的老师都知道,如果一个班的老师不能很好的配合,相互的包容和理解的话,班级的工作是绝对开展不好的。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老师之间的亲情。人们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可是在这里却是没有小肚鸡肠的老师,大家在一起像是好姐妹,有事大家来帮忙,这是经常的事,不用多提,你看,俞老师旅游回来了,总会给我带来一份小礼物,虽然只是纪念品或特产小吃等,却传达了一份心意,增进了一份感情。再看,我们一起外出购物、买一样的物品,共同分享逛街的乐趣,有时甚至是在激烈地争论着,可是这是在陈述自己的观点、见解,事后大家还是和和气气、亲亲热热,没有一点隔阂。
日记分析:
提高工作效益:幼儿园的工作需要多方人员的配合才能得以良好的运作,幼儿教师彼此之间经常处于一种工作中的合作态度,有助于教师间潜能的充分发挥。由于幼儿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有极赋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和智慧特长,如果只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其效能也是有限的,需要群体的力量加以整合使之产生多种效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一种集体行为,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一种整体效应,新型的幼儿教育管理思想倡导打造团队精神,提倡团队力量,更强调集体意识、集体荣誉对个人及团队发展的重要作用。
影响孩子成长:在教育实施中,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团结互助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使幼儿在活动中自觉地懂得了合作的实际意义,学会了怎样与同伴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了成功的快乐。
有助攻坚克难:同心山成玉,协力土成金。干事创业,离不开攻坚克难的精神,更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
理念和政策法规: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三岁前小儿教养大纲》、《江苏省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方案(试行)》等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含合格公民的要求)
6.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将保护幼儿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7.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幼儿有安全、健康、被关爱与被尊重的基本权利。)
21.了解关于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26.熟悉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和基本原则。
教师日记:用心尊重孩子的个性
           我班有个叫王金鹏的孩子,那简直是一个标准的“天不怕、地不怕”。在园的每一天里,他总是惹点儿乱子,不是把这个打哭了,就是损坏了哪样东西。有时别人拿了什么吃的,只要他想要,就得给他,如果不给,他不是打,就是抢;有时甚至人家不在他就拿。每天我不知批评他多少次。但他对待老师的话,只当作是耳旁风。平时在家里,他也是不听大人的话,满小区乱跑。
          对他,我也曾用多种方法教育过他,但是都没奏效,心想:由他去吧。平时做游戏,我也一般不理他,上课很少提问他,只要一犯错误,我就不给他好脸,有时别人的错,我也加在他的身上,反正就是看他不顺眼。这样一来,他更加放肆,搞得班里整天不得安宁,每天告他状的接连不断。有时我就想:这个看似聪明的孩子,为什么就是不知好坏,毛病一犯再犯就是不改呢?
一次家访,和他的家长谈起了他在园的表现,希望家长协助共同管理,没想到,他的家长一提他也感到头痛,说:“在家里很调皮,不是不管他,也没少打了他,就是不改。都是他爷爷、奶奶把他惯坏了,不过他很听他爷爷的。”当时我想:有说了听的就好办。爷爷说的话,他为什么能听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又走访了他的爷爷。他爷爷说:“这个孩子心眼不坏,就是个性太强,越不让他干的,他越是干,是个‘顺毛驴’。”
            回来后,我对过去的教育方法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改变了对他的管理方法,从尊重他的个性出发,因势利导,平时做游戏,我让他当小组长,放学回家站队,我让他当路队长。平时,努力发现他的闪光点,多采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引导他:“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人人夸的好孩子。”等等。教育方法的改变,使他的变化更大,现在的王金鹏和过去的他,真是判若两人。家长也非常高兴地说:“在家里也很听话、很懂事了,多亏了老师的教育。”
案例分析:
             每个人都有尊严,小孩子也不例外。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表面上看似乎不懂事,但是他们的自尊心更脆弱,更需要加以呵护,特别是对那些调皮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尊重他们的个性,不从各种角度去分析原因,不采取得当的教育方法,一味地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一旦损伤了他们的自尊心,恐怕你永远也教育不好他们。
             要尊重孩子个性,呵护孩子自尊,是优化教育方式的前提条件,违背了这一点,我们的教育往往是徒劳的。尊重不是把成人的要求强加于幼儿,而是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相信幼儿有自己的见解。
           对于幼儿而言,什么个性的幼儿都有。无论什么个性的幼儿,都有他的内心发现。教师就应该要从心理上理解、了解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智力、气质及性格,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支持引导每个幼儿的发展。
专业素养:
师德:基本的做人道德底线和作为教师的职业操守。
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14.重视自身日常态度言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16.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7.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18.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21.了解关于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教师日记:我会拼图了
         游戏开始后,然然来到了建构区,只听见建构区的小朋友大声说道:“已经五个人了!”我马上建议他去其他的区域活动,可是他却撅着小嘴巴,还一脸生气的“哼!”了一声。他环视了一下四周似乎没有他想要去玩的地方,我便建议道:“去玩拼图吧?”他马上回答:“不高兴!”我明白他心里在想什么,我马上安抚道:“不会没关系,老师帮助你,我们一起来拼好不好?”他犹豫了,我便顺其自然地把他带到了操作区,拿出最少块的拼图——“猫和老鼠”。
起先,然然拿了一块拼图左看看右看看不知道拼在哪里,我便从颜色着手引导他,我问道:“然然,你看看这块拼图是什么颜色的?”“黄色的。”“对!”你再找一找哪里也有黄色的,他找到了拼图模版边上的黄颜色,我请他尝试着把他拼到模版上,他试了一下,我问道:“是不是拼在这里?”他点点头,我又问道:“你猜猜这是什么?”他说:“老鼠!”看到他有一点感兴趣了,我又继续引导他自己开动脑筋,问道:“你找一下老鼠的脚在哪里?”他不知所措起来,我问道:“你看一下有没有黄色的拼图了?”他仔细地找了又找,又找到了一块,我让宝宝仔细观察每块拼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里凸,哪里凹,凸的大的地方和凹的小的地方能不能拼在一起?拼在一起的图案对不对?通过先观察——后尝试——最后检验的办法,让孩子逐渐明白怎样来玩拼图。当我指导了大半块拼图后,我请他自己独立完成最后的几块拼图,他认真地拿了一块拼图把四个方向都尝试了一遍再通过颜色比较确定是不是拼在这里……
终于过了许久,他完成了拼图“猫和老鼠”,开心地喊着:“老师,老师!我拼好了。”我又继续问道:“你看到现在完成的猫和老鼠他们是在做什么呢?刚才你猜的对不对?”之后,我又把拼图打乱了告诉他:“上次老师帮助了你,这次老师想看一下宝宝自己能不能把拼图完成。”他没有拒绝,点了点头……
案例分析: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耐心是保证幼儿教育质量的一部分,也是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俗话说得好:“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这正是耐心的一种深刻的体现。英国心理学家瑞恩女士在其《耐心的力量》一书中,对“耐心”也做了较深刻的阐述。她鲜明地指出“耐心是一种能力”!每个人都知道遇事得耐心,但很多的人在很多时候,一遇到具体情况,却都无法耐得下心来,这不能不说耐心确实是一种能力。
幼儿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尤其是幼儿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年龄较小,根本没有自我服务能力或自我服务能力很弱同时又富有自身特点的孩子,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要耐心地去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并努力使集体教学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
专业技能:
      将教育理念落实到教育行为上的能力——开发、整合、实施课程的能力;观察解读幼儿的能力;面向全体和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能力;反思提升的能力;与家长社区沟通的能力;环境创设的能力;组织实施游戏的能力等。
8.信任幼儿, 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10.注重保教结合,培育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1.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发掘幼儿的兴趣爱好。
12.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
13.重视丰富幼儿多方面的直接经验,将探索、交往等实践活动作为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15.重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
22.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23.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掌握对应的策略与方法。
24.了解幼儿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适宜的对策。
25.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与方法。
27.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一日生活安排、游戏与教育活动、保育和班级管理的知识与方法。
28.熟知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预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
教师日记:因材施教,绘画带来的反思
                班上有个名叫丁丁的幼儿,开学初每次绘画中,总是坐着不画,我问:“你怎么不画呀!”他说:“我不会画”。针对这一情况,我开始对他进行了几天的观察,发现他不是不会画,而是胆小不敢入手画,画坏了生怕老师要批评,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自信心。
             一次,我在绘画《小兔》活动中,发现他开始画了,但画得很脏,一张白纸上有好几处黑疙瘩,每当我走到他身边时,他都会紧张地用双手捂住画,双眼注视着我,我知道他是不想让我看见他的画,怕被老师批评,收画时我又向往常一样一个一个地收起来,可是经验告诉我,这时不能去批评他,要找出他好的地方去鼓励他,因为这样的孩子,最怕老师批评他,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于是,我就说:“丁丁小朋友画画有进步了,你们看:他画的花草多好看呀!”听了我的表扬和鼓励,他高兴地露出了微笑。接着,我又说:“但就是有点脏,希望他今后画得干净一点,好吗?”以后,每次在画之前我就先提醒他,注意画面的干净,采取有目的地引导,少批评,多鼓励的方法。一段时间后,他逐渐的能从老师的肯定与信任中,获得强大的推动力,开始对自己有了信心。现在,他的绘画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绘画的兴趣也增强了。
案例分析
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体现在幼儿的原有经验、发展水平、认知特点、能力倾向上。每个幼儿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幼儿的独特性中蕴含着他独特的成长方式和生长点。教育只有切实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做到《标准》中的“信任幼儿, 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对幼儿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做一个有心人,仔细观察幼儿的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重视把幼儿的“个体差异”考虑进去,为那些在集体中很放不开自己的孩子们提供能让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条件,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有所收获,促进每一个孩子的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教师日记:善于捕捉孩子的兴趣
           有一天中午,吃完午饭的小朋友,像往常一样围在走廊外的花圃边,在边看边说着什么。我没有立即去打扰他们,而在旁边听着…… “这是什么呀?”“这是小虫”“它在这里干什么呢?”“你看它在动呢,”“它没有脚用什么走呢?”文杰伸出手试着要去抓,可是又把手缩了回来,这时,泽桦走过来大声说:“这是小蛇呀!”听这么一说有好几个人“呀”的往后退,看到我在旁边连忙告诉我:“老师,这边有条小蛇呢!”我笑着告诉他们:“这不是蛇是蚯吲,是一种生活在地里的小动物。”
           这时其他的小朋友也走过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小蚯蚓你怎么会在这呢?”“它是不是生病了?”“小蚯蚓有没有嘴巴呢?吃什么东西呢?”“它能听到我们说的话吗?”等等,小朋友的兴趣是越来越高,我心一动,这不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科学活动吗?我便不急于马上告诉他们答案,而是找了个玻璃瓶放了一些土把蚯蚓放在里面,告诉幼儿蚯蚓现在迷路了,想和你们交朋友,让我们给它一个暂时的家吧。我把它带回教室让小朋友们观察,然后设计了一个关于“蚯蚓”的主题活动,结果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
          兴趣是幼儿自觉学习和发展的动机力量。 案例中的“蚯蚓事件”说明,小朋友对小动物的兴趣始终保持在最高点上。
          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对于孩子们探索的火花,我们是否能发现,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是个有心的人。孩子对周围事物探索的表现是不同寻常的,有时可能与我们的常规做法相违背。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我们不能对孩子“违背”常规的举动只说:“不能这样”,而应该学会把握教育契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孩子探索的火花,使每个孩子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老师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去耐心倾听孩子在说些什么,去仔细捕捉孩子的兴趣,分析孩子的需求,努力读懂孩子这本书。
教师日记  激活孩子的想象力
            这是大班的绘画活动《长颈鹿》,孩子们正在兴致勃勃地绘画。老师巡视在孩子中间,看着一只只或笨拙或稚气或可爱的长颈鹿在孩子们的笔下跃然于纸上,心中是说不出的高兴。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孩子大胆作画,老师又一一走到他们身边引导提示:你的长颈鹿在干嘛?它喜欢和谁在一起呢?它有好朋友吗?……这时老师看见小雄的画纸上画着一只大长颈鹿,背上还有只小长颈鹿。就问道:“小雄,能跟老师说说你画的是什么吗?”“这是长颈鹿妈妈,它背着小长颈鹿,它们一起在森林里散步呢!”嗨,没想到这孩子的想象力这么丰富!赞叹之余,老师兴奋地举起小雄的画让全班孩子欣赏:“瞧瞧,小雄多能干,画得多好,他的长颈鹿妈妈背着宝宝散步呢!”
          本以为用小雄小朋友的画启发大家,孩子们一定能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出极富个性的作品。没想到孩子们交上来的作品却令老师大跌眼镜:不仅有创意的作品极少,而且居然有半数以上的孩子画了和小雄一模一样的情节。
案例分析
     老师能注意引导幼儿发挥想像,并对小雄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方式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这一点上做得无可非议;但她在幼儿绘画过程中对小雄作品的当众称赞和作品展示,却在无形之中给其他幼儿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画长颈鹿妈妈背宝宝散步可以得到老师的夸奖。结果使本该充满想像的创造活动退化成了机械的模仿。
          那么,如何处理比较合适?
案例描述我班有个家委会
            与家长沟通是做好家长工作的重要一环。但因自己年轻,缺乏与家长沟通的经验,再加上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打交道,所以做家长工作时心里总是犯怵。如何打破我班家长工作的被动局面呢?我想到了家长,如果能找几位热心的家长帮帮我就好了,对!我要建一个班级家长委员会(简称家委会)。
            有了这个主意后,我开始对家长察言观色,偷偷物色人选。我发现,天天和睿睿的妈妈在交往中很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时还能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卿卿的爸爸和辰辰的妈妈不仅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定的方法,而且外向的性格使他们在家长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一次,离园后我把他们留了下来,说出了自己做家长工作的难处,并真诚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他们热心地劝慰我,表示如果我在家长工作中遇到什么问题,他们愿意帮助我。于是,我就顺势把成立班级家委会的想法告诉了他们。他们非常赞同并对如何开展家长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一次家长会上我把成立家委会的事情告诉给全班家长,并宣布了家委会成员名单,鼓励家长积极与家委会代表或老师沟通。
不久,家委会代表在和我碰头时,向我反映很多家长不了解幼儿园是如何开展教育活动的,他们认为孩子来园后就是玩。针对这个问题,我和家委会成员一致认为,应通过参与活动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生活,针对家长当前出现的“来园后就是玩游戏”的思想进行讨论,使大家对游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于是,我们宣布每月举行一次家长开放活动,欢迎家长参加。。”
        在家委会代表的建议下,我们组织了几次观摩和亲子活动,这样,家长不光是看,还亲自参与、感受游戏活动。这样的活动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新的认识。
家长参与教育的热情虽然高涨起来,但遇到具体问题时却又不知该怎样教育更恰当。针对这一新的情况,我和家委会代表商量,大家决定根据出现的具体问题共同商讨教育方法。我们分几个主题进行研讨,家长根据自己的情况自愿参加。家委会代表主持研讨活动,我从侧面协助组织。有的家长谈了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困难,其他的家长则结合自己的育儿体会谈了自己的做法。研讨结束时,有的家长还意犹未尽,跑到我的面前和我交换意见。
             一段时间后,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班的家长工作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了:家长们开始主动和我交流,在交流中我也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家园间增进了理解,关系更融洽了。
案例分析 :
         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幼儿教师深谙沟通的技巧,与家长的沟通时非常顺利、融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标准》指出:要重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加。教师只有以一种平等友好的态度来对待家长,将家长视为朋友,尊重家长的意见,虚心诚恳地听取家长的建议,才能赢得家长的尊敬和信赖,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信息交流,彼此相互理解,彼此接纳对方观点、行为,彼此协调,达到默契的过程。很多教师认为与幼儿相处比较容易,而与家长相处时则常常感到有些为难,有很多教师不那么自信,有时容易紧张,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情况,甚至产生矛盾与冲突。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学会同家长相处,以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案例描述幼儿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与适宜的对策
片    一天早饭后,大班小朋友们都在院子里玩,明明在桌上玩塑料小人,小华跟别人踢沙包,一不小心沙包掉到桌子上,塑料小人被碰倒了,小华赶快跑过去把小人扶起来,还直给明明道歉,可明明还是狠狠地朝小华的后背捶了一拳。
      为培养大班孩子分辨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请大家回班,针对这一问题讨论。先请两个当事人谈事情经过,明明理由十足地说:“他把我的小人碰倒了!”小华马上承认,并如实讲了上述事实。接着我请小朋友对事情的是非对错进行分析,并出出主意:怎样做就变错为对了,怎样做就更好了。
      小朋友们认为小华做得对,因为他不是故意的,而且还马上道歉,帮助把小人扶好;出的主意是:下次再踢包时,注意离玩桌面玩具的地方再远点。大家认为明明打人不对,出的主意是:明明不打人,和小华一起把小人扶起来就对了。
      这时,我看到明明眼皮一耷拉,向下斜视着,显得很不服气。于是,我请明明谈谈自己的想法,他不说话,我告诉他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想错了也没关系。他说:“噢,他把我的小人碰倒就白碰啦?对不起也碰倒了!”
     我问大家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小兴说:“小人是玩具,又不知道疼,扶起来就行了。小华是大活人,你打他,他多疼啊。”我马上加一句:“真是,小华的心脏还不大好,到现在跑起步来还有点吃力。”(在小班刚入园时,我发现小华一跑就有些喘,经询问得知他小时曾患过心肌炎,他妈妈还告诉我:医生说没关系,锻炼锻炼就会好,所以我从未提过此事。)
小朋友们一听“心脏不好”就谈开了,这个说,小华心脏本来就不好,你再捶他后背,他多难受啊;那个说,如果打得他心脏病犯了可怎么办啊,我奶奶犯心脏病可难受、可危险啦,还得送到医院去抢救。
      我看明明刚才那股不服气的劲儿在消失,马上说:“明明都难过了,觉得自己刚才打人太不应该了,想想真后悔,真把小华打坏了可怎么办啊?该多着急、多心疼啊!”我一边说一边注意明明的表情:开始只是不那么不服气了,我一说,他低下了头,听着听着他眼圈红了,我马上加了一句,明明后悔得都快流眼泪了。我问明明有什么要说的,他马上站起来流着眼泪走到小华面前,深深地给小华鞠了一躬,真诚地说:“小华,我错了,我不该打你,请你原谅我吧!你哪儿疼我给你揉揉。”
     他的真情感动得小华眼圈也红了,忙说:“没关系,我不疼了。”事情很好地解决了。
案例分析
    老师通过 让幼儿对问题进行反思,利用对事不对人的讨论,引导明明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其知道自己行为不适宜的地方,及不适宜行为给对方带来的影响和可能产生的后果,激发了明明的内在情感:自责、内疚,甚至有些后怕,从而引发了发自内心的主动道歉。
    案例中,这位教师尽量平和的态度,使她能面向事件双方,面向全体幼儿,用双方公平陈述、全体讨论的方式,引导负面行为方的幼儿也流下了后悔的泪水,体验到的是对方的感受与可能受的伤害,并真心悔过。同时使全体幼儿清楚了不适宜的攻击性行为对他人的不利影响和伤害。
但开展这样的活动是有条件的。首先,当事人(错误的一方)与老师之间要有较深厚的情感,应对老师充满信任,深信老师是喜爱他的。否则,如师生感情有隔阂,会使其产生误解,以为老师故意与他过不去,组织大家“整”他,从而产生抵触,更加深对立的情绪。再有,也要针对孩子的不同性格,因人而异。明明是个外向开朗的孩子,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表现在行动上,不愉快不会憋在心里。老师较容易掌握情况,避免给他带来新的伤害。对于较内向,有事爱憋在心里,承受能力差的孩子,这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总之,要给当事人充分的发言权,了解他的真实想法,才能解开他心中的疙瘩。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要多观察幼儿的反应,掌握好火候。尤其对当事人,在他开始有了感悟、有了情感变化时便“适可而止”,把调整的主动权留给他。教师要把握同伴发言朝着善意的、帮助他出好主意、解决问题的方向,使有过错的孩子感到真诚与温暖。
案例描述: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第一次看见超超,我不禁对这个眉清目秀的孩子产生了好感,听到他姑妈和妈妈不无担心的话语:“不知道这个孩子来幼儿园以后能不能适应这里的生活”时,我当即信心十足地答道:“放心吧,肯定不会有问题的。”两位大人听了我的话,脸上闪过一丝愉悦,想再说些什么,但最后还是忍住了,什么都没说,就带着超超匆匆离去了。
      再次见到超超已经是好多天以后的一个早晨,也就是超超正式来幼儿园的时候了。那天,超超的母亲刚将孩子领到教室门口还没来得及和我打招呼,超超就已挣脱母亲的手,飞似地冲进了教室。当时,班里所有的孩子都在认真地做角色游戏,超超边大声叫喊边舞动双手在教室里狂奔,他所到之处就像刚刮过“龙卷风”一样,玩具倒了,椅子倒了,连在游戏的小朋友们也都被推倒了,整个教室乱成一团,孩子们看着这个从未谋过面的新朋友,不知如何是好。而我也呆呆地看着这突如其来的场面,不知该如何出言制止。超超的母亲则在教室门口大声地训斥他,叫他不要乱跑,但超超好像根本没有听到母亲的斥责,照样跑着、喊着、笑着、跳着……此时我有点回味出当初超超家长所谓的“不适应”的真正含义了。
在和超超进一步的接触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到超超的特殊性了。超超是个控制不住自己行为的孩子。每天,许多孩子的玩具不是被他抢到手中任意糟蹋,就是被他扔到教室外面;孩子们常常会在莫名其妙的情况下挨他打、被他推,好多次被推孩子的头撞到了墙上、桌角上,疼得哇哇大哭,我们老师看了又是心疼又是害怕,万一孩子的头撞破了,可怎么向他们的家长交代呀;上课时,超超更是满教室跑,一边叫喊一边将桌上、黑板上的学具、教具往地上扔,严重影响了其他孩子的学习和班级的常规;吃饭时,他会将自己不爱吃的饭菜扔到别人的饭碗、菜碗和汤碗里;而最让人担心的是他特别喜欢离开集体,只要老师稍不留意,他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跑出教室,到他想去的地方去,我常常会因为突然不见他而感到心惊胆战……
      对于这样“特殊”的幼儿,该怎么办?是放弃吗?不!答案是肯定的!但如何着手去指点他、去教导他呢?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才会对他有效呢?为此,我费尽了心思和精力。
每次游戏活动,是超超最兴奋的时候,走动的孩子,有趣的玩具,都能使他激动得忘乎所以,因此,这时的他最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走丢”的概率也最高。为了使他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地参加活动,我每次总是领着他的手,带着他一起游戏。但是易怒的他常常会一边用力扳我的手一边大声叫喊:“我要跳楼,我要将幼儿园炸掉。”好多次,我的手被他抓破了皮,拉出了血,但在我的耐心劝导下,他想擅自离开集体的念头一次次地被打消了。
      超超进餐时的挑食现象也是非常严重的,他不吃的菜很多,没有吃过的菜他拒绝进口,如果你喂他,他会一边躲着你,一边皱着眉头说:“这菜很难吃的。”这时,我会变着法哄他,告诉他:“这菜很有营养的”,“这菜会帮助你长高的”,“这菜会使你变聪明的”……当他吃上一小口他不喜欢吃的菜时,我会拼命地表扬他,然后他很兴奋地再吃上一小口,我就再表扬他,直到他将碗中的饭菜全都吃光。现在,他吃饭情况比以前有了很明显的好转,挑食现象也改好了很多。
对于静不下来、智力发展又远不如别人的超超来说,上课、学本领是他一天中最痛苦的事。老师在上面讲课,他感觉像在听“天书”,感到无聊的他就会满教室的跑,使老师无法讲,学生无法听。为此,我将他的座位调到离我身边最近的地方,以减少他随便离开座位的可能。数学活动时,我多提供给他操作教具、学具的机会;绘画活动时,我尽量帮着他一起完成绘画作品……渐渐地,超超能和同伴一样坐着听课了,对老师所教的内容开始产生兴趣了,学到的本领也比以前多多了。
      在和超超交往的同时,我与他的家长也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沟通。刚开始,超超的家长矢口否认自己孩子的特殊性,认为教师对他的孩子有偏见,和老师说话时总带有很明显的抵触情绪。为了消除家长心中的不快,达成彼此的共识,我除了和他们多交流以外,还经常请他们来园看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主动上门拜访,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看到自己的孩子日渐进步、成熟以后,我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了超超家长的首肯。
案例分析
      教育事业应该是一门爱的事业,我们的孩子应该在爱的环境中健康地学习和成长。正常的孩子需要教师的关爱,“特殊”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爱。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源自于爱,有了爱,相信这些“特殊”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得到,一定会有感人的时刻出现。这就需要我们都来毫不吝啬地给予这些“特殊”的孩子更多的关爱。
      那么在教育实践中,我们教师给如何针对性的开展工作,怎样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起来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调整角色,关爱胆怯、依恋性强的孩子、多提供表现机会、多鼓励表现结果 。
 二、 坚持正面教育,引导调皮、行为习惯不好、自私自利的孩子
三、  用积极的态度、博大的胸怀,启发自我封闭及多动的孩子
四、争取家园配合,共同关爱“特殊”孩子
29.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
30.了解0-3岁婴幼儿保教和幼小衔接的有关知识与基本方法。
33.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
36.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幼儿感到温暖和愉悦。
37.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幼儿感受到安全、舒适。
38.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
39.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
40.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
41.科学照料幼儿日常生活,指导和协助保育员做好班级常规保育和卫生工作。
42.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43.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事故,危险情况优先救护幼儿。
44.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
45.充分利用与合理设计游戏活动空间,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引发和促进幼儿的游戏。
46.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
47.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48.制定阶段性的教育活动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
49.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
50.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体现趣味性、综合性和生活化,灵活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教育方式。
51.提供更多的操作探索、交流合作、表达表现的机会,支持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52.关注幼儿日常表现, 及时发现和赏识每个幼儿的点滴进步,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积极性、自信心。
53.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
54.有效运用评价结果,指导下一步教育活动的开展。
55.使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进行保教工作。
56.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
58.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59.协助幼儿园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教师日记:秋雨图与杨树花(激发幼儿主动表达的兴趣)
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孩子们说:“张老师能把刚才小朋友说的这些话,编成一个下雨的新儿歌,你们愿意听吗?”孩子们睁大了眼睛看着我,我边用手比画边说:“千条线,万条线,落在地上画圈圈,跳到手上和我玩。”说完,我又热情地对孩子们说:“看,我们小朋友多能干,可以自己编儿歌了。”孩子们可高兴了,七嘴八舌地抢着“认领”儿歌中的哪一句是他说的。有的小朋友却提出:“老师,我说的水坑,你还没编到新儿歌里去呢?”我指着雨中的水圈对他说:“你看,你说的这一个一个小水坑,不就像雨点画的圈圈吗?你说的意思,老师已经编进儿歌了。”他接受了我的说法,高兴地走了。又一个孩子噘着嘴来找我:“老师,我刚才说的像针,你没编到新儿歌里。”我想了想,对她说:“雨是挺像针的,不过你看,新儿歌里有一句,‘跳到手上和我玩’,要是针跳到手上……”不等我说完,她抢过话来:“那手就该疼了。”
看到孩子们都愉快地认可、喜欢上了新儿歌,我趁机和孩子们一起边朗诵边比画。几天后,等孩子们完全熟悉了这首儿歌,我提议他们根据儿歌把下雨的情景画下来,孩子们边说儿歌边画,而所用的绘画技巧又正是符合孩子水平的短线条和涡轮线。当孩子们画完后,我把这些画艺术地剪贴到一张大白画纸上,在画面四周添画了云、雾、树、花等,我还特意把花设计成小手的形象,并加上一个拟人化的小雨点,使画面更契合儿歌中的表达。最后,请家长帮我们把新儿歌抄写在画面上,一幅《秋雨图》就完成了。
         墙饰里小雨的诗和画吸引着孩子们,让他们重温着成功和喜悦。
诗中的杨树花
     冬去春来,伴着明媚的阳光和徐徐的春风,我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上游戏。玩了一会儿,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被掉在地上的杨树花吸引住了。有的孩子捡在手里不愿意放下,有的孩子互相逗闹。“老师,你看!我捡了一个小毛毛虫。”小柯大声喊到。其他的孩子听到也跟着应和:“我也有,我也捡了。” 菲菲不同意,质疑说:“这个毛毛虫怎么不爬呀?”听了菲菲的话,我看孩子们开始仔细的研究起来,有的说:“它不会爬吧?”还有的说:“是不是死的?”……看来,孩子们还真不认识这杨树花。
听着孩子们的话,我感叹着大自然的奇妙,明明是植物的花,却生得像动物的毛毛虫,这是多么好的一个儿歌素材,天然地蕴涵着比喻和联想。于是,我也捡起了一朵杨树花晃了晃,同时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它是从哪来的吗?”孩子们开始四下寻找起来,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争先恐后地指着大树:“在那儿,老师你看。”“它挂在树上呢!”“哦,原来它是从大树上掉下来的。”“它是毛毛虫吗?”我告诉孩子们说:“它当然不是毛毛虫,它是这种树开的花。”孩子们惊奇之余开始议论:“这花好难看!”我笑着说:“花有各种各样的,这花的样子其实挺可爱的,不然干吗你们都愿意和它玩?”“它真像毛毛虫。”“它还像小狗狗的尾巴。”我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树吗?”孩子们纷纷说出他们所知道的树的名字,但还是没有猜出来。在孩子们的期待中,我为孩子们揭晓了正确的答案,告诉孩子们这棵大树叫杨树,树上的“小毛毛虫”当然就是杨树花。
正说着,一阵春风又吹落下来不少的杨树花,孩子们叫着跑着追着捡。看着兴致勃勃的孩子们,我即兴把他们刚才的交谈整理成一首儿歌,并大声朗诵出来:
          小小杨树花,高高树上挂。
          春风轻轻吹,花儿落地下。
          好像小小毛毛虫,不会往前爬。
    孩子们一听,高兴地说:“我们又编新儿歌了!”愉快地跟着我大声朗诵起来。当家长来接时,“毛毛虫”和新儿歌,成为孩子们向家长描述得最多、最兴奋的的话题。
案例分析
           在《秋雨图和杨树花》的案例中,该教师主要是利用自然界为我们提供的良好的教育契机,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提出可以引发他们感受并愿意表达的问题,将孩子们零散的话语收集起来,用诗歌、儿歌的格式加以串连,让幼儿感受到语言和诗歌之间的关系,也体会日常语言和诗化语言之间的转换。
          经过这样的活动也让教师对幼儿语言学习活动有了更新的感悟。幼儿的语言来自于生活中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他们对于词汇的理解,对于语句的形成,都是和自己的直接体验密不可分的。教师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幼儿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活动,来引发他们积极的语言表达愿望和动机;教师还要给予及时、到位的引导,让幼儿主动学会表达。
案例描述  观察幼儿,才能走近幼儿 
        随着进行曲的响起,孩子们陆续收起了手头的玩具。我走到美术角的架子旁,忽然发现放胶水的碗没有像往常那样摞在一起,而是一字摆开。每碗中都有一些胶水。“这是谁干的?收玩具了,怎么胶水倒得每碗都是,过会儿会干掉的。这多浪费呀!”这么想着,我皱起了眉头,喊了一声:“是谁倒的胶水呀?”随着问话声,尹军不声不响地站在我的身旁。我刚想埋怨她几句,转念一想,也许她有什么理由,不妨问问。于是,尹军细声细气地讲了起来:“我想每碗都倒上胶水,让小朋友用完一个再用一个,不用老倒了。”多么善良、美好的一颗童心,原来她是要帮助小朋友,为小朋友制作美术作品提供便利条件。另外,孩子这样做,也是为我怕美工角的胶水被孩子们洒得哪儿都是,每次都由我抽空倒造成的。
         我被尹军的爱心感动了,也为她爱动脑筋而高兴。但我注意到,尹军考虑到小朋友用着方便,却不知道胶水暴露在空气中会慢慢蒸发干的道理。如果让她把胶水倒回去,她虽然以做到,但肯定不理解胶水为什么不可以倒到每只碗里(敞开的)。因为她没有看到结果。另外这样的处理方式,会使她创造性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关心小朋友的情感受到压抑。
于是为了鼓励孩子们互相关心,大胆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在集体中表扬了尹军,同时又向她及全班小朋友提出了观察任务:“我们看看过一两天倒在碗里的胶水会怎么样?”有的小朋友不用观察就知道胶水会干,而有的孩子还真得亲自跑过去看。当然,最后的结果孩子们都看到了。后来,我们把胶水桶换成瓶,放在美工角让幼儿自己倒。
     像尹军倒胶水这样的小事,本是孩子自发的行为。如果我没有发现或者发现后没有思考就予以否定,不仅会挫伤尹军独立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还会使她失去一次主动学习的机会。如果这样的活动总是没有被老师发现,不受重视,得不到很好的引导,那么,像尹军这样的孩子也许只会听从成人的摆布,而没有自己的主意。这显然不利于她今后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观察和了解幼儿的行为,发现和体验幼儿的成长,给予有效的指导。
案例分析
         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幼儿的需求和行为中已经具有教育所要追求的价值。例如,在这一事件中,已有的教育价值有:帮助和方便同伴的爱心,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不依赖、等待老师的自助精神,认识胶水会干的特性。
           另外,环境对幼儿思想和行为的自然反馈,是幼儿主动调整自己认识的主要来源。案例中老师的引导和教育方式最可贵之处有两点。其一,支持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尽管她的想法在成人看来是错误的,但老师能为她提供尝试错误的机会。这种尝试使她感到自己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为理解蒸发现象打下了初步的感性基础,并最终使她修正了自己的认识。其二,适时地让幼儿感受到操作的结果。老师在接纳尹军的想法和做法的同时,提出“我们看看过一两天倒在碗里的胶水会怎么样”。这一提醒非常及时和重要,若不提醒幼儿观察胶水倒出后的结果,胶水的变化对幼儿的反作用就不会发生。只有这样的提示,才能为幼儿主动而有效地学习提供可能。
案例:聆听童声,抓住教育契机
     今天下午的点心是小番茄,以前点心总是由老师发。今天面对一个个红艳艳的小番茄,我忽然间想,我何不自已“懒”一下,让每个孩子自己来拿点心,练习数数呢?我把这个提议告诉孩子们,他们听了都十分高兴。我向他们提出要求,每人拿三个,然后孩子们便一个个的自己拿。我点到谁,谁上来拿。我在旁边静静地观察,只见有的小朋友一个一个地数,有的两个两个的拿,拿回后放到自己的小餐盘里,点心发完了,只见小朋友们都在数着自己的小番茄,有的将小番茄排成一排,按大小个排起了队。我说:“孩子们你们的小番茄都拿够了吗?我们再来数一遍吧!”“一、二、三……”教室里立刻响起了孩子们数数声。
“老师,我的小番茄够数了。”“老师我正好拿了三个。”“老师、老师…”我顺着声音一看,原来是彬彬,他正用焦急的眼神看着我。“有什么事吗?告诉我。”“我刚才一数,我的小番茄不够,差一个。”“那你拿了几个呢?”“两个。”“那你再拿几个就够了?”“再拿一个。”这时候彬彬拿了一个小番茄,高兴地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有不够数的,也有多拿的。这不,点点就被别的小朋友检举了,她多拿了一个。点点不好意思的将小番茄退了回去。我发现许多孩子把小番茄排成一横排,有的把大个放在左边,有的把小个放在左边,于是我又向孩子们提出了新的建议,“小番茄就像小兵一样,请你们把它们按大小个排好队,好吗?”孩子们马上动手摆了起来。“这个最大,我把它放在最前边,这个小点,放在第二……这个最小,我把它放在最后。”不用老师指导,孩子们将小番茄按大小个排列的非常好。
         这次吃点心,孩子们自己练习了按数取物,按大小排序,效果非常好。对托班的孩子来说,现在教他们这些是很难的,可是,在有趣的实际操作中,经过其他小朋友和老师的共同帮助,他们竟然神奇的完成了!
案例分析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时,所抓住的事例往往是一日活动中那些很小、很容易被忽视的事,但教师如抓住了这一教育的最佳契机,那末所发挥的教育作用却是很大的。
     所谓随机教育,就是指在教师教育计划之外的,随客观提供的教育情景而临时组织进行的教育活动。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而随机教育正是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而临时组织进行的教育,随机教育所抓住的事例往往具有情景性、直观性,容易被幼儿所理解和接受。
专业发展:
人文科学素养:
19.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20.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31.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2.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4.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5.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教科研能力:
60.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
61.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职业规划:
3、认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62.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案例:“艺术”运用体态语言
     在学案例《小猪变形记》的时侯,我除了让孩子看案例课件,还在边提问边理解的时候,带动全班小朋友,一起表演小猪变形的案例情节,例如:学“砰”摔跤的模样,学打喷嚏的样子,使孩子们掌握了案例发展的经过,理解了案例内容、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讲小猪变形的过程中,面部表情也很重要,讲到烦恼时,眉头紧锁、语调深沉,讲到欢乐时容光焕发、眉开眼笑;表达气愤时面色铁青、横眉瞪眼;表达得意时,嘴角上扬,头昂起,同时竖起大拇指;表达惊讶意外时,表情夸张,语调上扬。启发幼儿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教师运用体态语,往往也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在活动过程中,当发现幼儿眼神呆板游离时,则表示可能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幼儿坐立不安做小动作时,说明注意力已分散;眼神在躲闪时,说明孩子表述有困难等等。
         因此,我就关注幼儿,用一些体态语来提示他们,当教师的目光和幼儿对视时,可以给幼儿一种“老师就在你身边”的感觉,使之精神振奋;发现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时,可借机走到他旁边,轻轻地拍他一下或用眼神注视他,使之注意力集中于活动中,避免直呼其名,伤害幼儿的自尊心,影响其他幼儿活动。
案例分析
      我们平常说话,总是很自然地配合表情和动作等体态语言借以表情达意。体态语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它主要表现在眼神、手势、面部表情、头部动作及脚步移动等全身形体动作几个方面。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同学科中借助体态语这一教育手段进行教学,让幼儿的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对幼儿主动学习、获得知识、技能起着积极作用。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手势等动作来表情达意,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一大特点。教师如能巧妙地运用体态语,可以让幼儿从无声的语言中体会到教育内容中的意境,从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当然,如果体态语运用得好,还能起到控制和调节教学活动的作用。但是只有了解幼儿在教学过程中体态语的反馈信息,才能有效地发挥教师体态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案例:和孩子说话是一种艺术
           星期二吃完下午点,孩子们纷纷到橱上拿自己喜欢的积木玩,只见他们精心拼插、欣赏着自己的艺术创作,嘴里还不停的嘟囔着什么,大家玩得都很投入……
          因为天冷,家长们接孩子有些提前。不一会,刘文熙的妈妈来了,只见文熙看见妈妈后,扔下积木就朝妈妈跑了过去,看看满桌子乱糟糟的积木,当着家长的面,我又不好直接指责文熙,心里也有点恼,每次都要求孩子把积木收好了再走,可有的孩子就是听不进去。
        于是,我便走到文熙身边,拉起她的小手对她说:“文熙,妈妈要接你回家了,高兴吗”?“高兴”。“可你让玩具自己在桌子上,它可不高兴了,文熙走之前,先把它送回家好吗”?“噢!我差点忘了,我先把它送回家”。于是,小文熙急忙跑回去,把玩具收拾好,放回了原处。
           一句形象的生动的话语,使孩子的行为发生了变化,使孩子由被动变为主动。文熙的妈妈也不停的说:“还是老师会变着法儿说话,不用大呼小叫孩子还很听话”。
案例分析
     俗话说的好:“一句话把人说跳了,一句话把人说笑了。”你别小看这说话,里面的学问可大了。尤其干我们这一行的,每天要面对家长和孩子,这说话可更要注意了,一句话说不好,不但孩子不高兴,还会惹得家长不开心。
     以上案例,我们看到了这位教师精彩的语言艺术,她用一句形象生动的话语纠正了文熙小朋友随意摆放玩具的坏习惯,看似一件小事,却给孩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案例: 终身学习——合格教师的必然要求
         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知道教师是一个神圣而崇高的职业。数年以后,走上了讲台,成为千万名幼儿教师中的一员。在初次走进幼儿园的一刹那,一个问题萦绕在我心中:究竟怎样做才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认识到今天教师的职责是教会孩子学习,教会孩子做人,教会孩子生存。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爱岗、敬业、爱孩子的人,才是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   但任何产品都有保质期,教师呢?在21世纪——网络普及、通讯发达、信息爆炸的今天,合格的教师不是终身的。以前是“不进则退”,现在是“慢进则退”,昨天的合格教师,今天不一定合格。只有与时俱进,努力做一名终身学习型教师,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所谓终身学习型教师,就是要坚持思考和学习,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储备知识,摸索教学方法,尤其要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以孩子为中心,以每个孩子为本,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在信息时代,孩子们接触的信息来源很多,教师知识老化的周期很短,更新的速度很快。要面对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只有不断学习,随时更新储备知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做到这几点,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作基础。   
当教师不再是惟一的信息源的今天,一个好的教师,绝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把自己满腹的学识传授给孩子,而更应该着眼于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以“渔”是也。学会学习是孩子今后走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我在工作中注重培养孩子联想的习惯、培养孩子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孩子判断、评价和批判的习惯,同时我要求自己首先做到这几点,还应该具有民主、平等、公正、创新的思想意识,给孩子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学习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近年来,科技的进步给教育领域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使用使得教与学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趣。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学习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在教学时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培养孩子的兴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我相信合格的教师塑造合格的孩子。只有终身学习,才会厚积薄发,才能不负历史的重任。
案例分析
      从上述的教师随笔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对幼儿教师而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有着充分的现实意义。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面貌日新月异。在探索与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充分地意识到自己已经走进了“终身学习”的时代,“学习型”社会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学习型”教师的诞生,而作为教育基础之基础的学前教育领域,亦迫切渴求“学习型”幼儿教师的成长。    《专业标准》提出了幼儿教师要终身学习的理念,就是要求幼儿教师应该具有不断学习的意识,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发展、教育不断改革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变化的教育对象和不断出现的新的教育问题与需求的必然要求。
案例:幼儿园教育叙事研究案例——《借玩具》
借玩具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通常情况下,小班孩子由于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协商,所以经常出现哭、闹、抢的现象。那么怎样做才能使同伴乐意借出自己的玩具,让自己和同伴都感到快乐呢?社会活动课《借玩具》,围绕如何向同伴借玩具的主题,引导幼儿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与策略.感受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在教学形式上我们采用了情景表演的方式,请一位教师扮演小兔,让全班孩子通过向小兔借玩具来学习交往的不同方法。事实上从小兔带着玩具一走进教室,孩子们的注意力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们向小兔借玩具的过程好像是在玩一场游戏,当游戏结束时,交往的方法也自然习得了。这使我想到:尽管社会课不如其它的课好把握.教学素材的组织难度较大,但如果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一些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将道理的领悟、行为的习得融于游戏中,教学活动同样会有趣、生动并有效。
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向小兔借拖拉玩具,这一环节的难度不大.主要是要求孩子用礼貌用语大胆地与小兔交往。从而借到玩具。应该说这个要求是老师和家长在日常教得最多的方法,因此孩子们都能借助已有的交往经验,顺利地借到了玩具,这时他们显得非常开心.成功感油然而生。
      第二个环节的设计上,我们设置了一个障碍,即要孩子学会用“一起玩”的方法让自己和小兔都玩到玩具。当孩子们继续尝试用第一种方法向小兔借皮球时,没想到却遭到了小兔的拒绝。不少孩子在遭到拒绝后不知所措地回到了座位,一个大眼睛男孩甚至伤心地哭了起来.这个结果不仅让孩子们感到失落也让听课的老师感到意外。因为传统教育中,我们通常会鼓励孩子讲团结、会谦让,好东西要乐意与别人分享,因此也造成了一部分幼儿视别人的东西为自己的东西.认为只要我对别人说了有礼貌的交往语言,别人就应该理所当然地把东西让出来。我想:孩子们的失落和老师们的意外正是我们想通过这节课表现出的一种观点:即别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东西,别人不给你玩一定是有原因的,要学会体谅他人的心情,尊重玩具主人的感受.要学会坦然面对拒绝,而这些是传统教育中经常忽略的人性化的东西。
为了帮助孩子用积极的交往策略去借到玩具,我主动加入到借玩具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我的参与显得信心十足,他们一致认为“老师一定能成功地借到玩具”,其实我的加入不过是教师交往策略的示范。当我说出:“小兔,我们俩一起玩滚皮球好吗?”的时候,孩子们都紧张地注视着小兔,听到小兔欣然答应。都松了口气,稚嫩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于是他们纷纷像老师那样用“一起玩”的策略向小兔借玩具。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刚才那位哭鼻子的孩子再次去借玩具.当成功的喜悦重新洋溢在他的脸上时,我更深刻地领悟到《标准》中“52.关注幼儿日常表现, 及时发现和赏识每个幼儿的点滴进步,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积极性、自信心。” 而这是不少年轻教师常常忽略的问题,只关注与教学过程有关的因素,白白丢失了很好的教育机会。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向小兔借遥控汽车,其交往策略是学会与同伴“交换着玩”玩具。当孩子们在尝试用第一、第二种方法与小兔交往失败后,他们又把希望寄托在老师的身上。一致推举老师再次去向小焦借面具,可是这次交往的结果是:老师也没成功,看到这个出乎意料的结果,孩子们先是一愣,接着竟然是一阵开怀大笑,一个孩子大声喊道:“老师也没有成功!”我想孩子们发出这些笑声、喊声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太感到意外了,原来老师做事也会有不成功的时候,看来小朋友遭遇失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这样的效果完全达到了我的设计初衷,因为我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效果,让孩子们知道老师不是万能的,每个人做事都有可能遭受到失败。
正所谓:让孩子在同一件事中找回心理平衡是做教师的责任。不过这不是我如此设计的最终目的.因为坦然面对失败只是挫折教育的第一步,重要的是如何克服困难抵御挫折。于是我对孩子们说:“虽然老师和你们一样都没成功地借到玩具,可是老师不灰心.只要我们动脑筋一定会想出好办法,让小兔乐意把玩具借给我们玩的。”一席话,让孩子们重新树起了信心。这时候我拿出了长毛绒玩具,请小朋友思考:小朋友想玩小兔的玩具,小兔也一定想玩小朋友的玩具,那可以用什么办法让小兔和小朋友都玩得很开心呢?小朋友似乎想到了什么。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于是我又不失时机地做了一个双手交叉的手势,很快,一个幼儿大声喊道:“可以交换玩!”矛盾又得到了解决,孩子们又一次兴奋起来。
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不少老师在提出的问题遇到冷场、得不到孩子们呼应时,往往不能给予他们新的思维引领,只是一味地追问:“谁还有好办法?”弄得孩子们更加不知所措,最后老师只好自己把答案说出来。其实此时孩子回答不上来,是有很多原因的.可能是思维上的跨度大,孩子一时还想不到,这时教师需要给予搭桥式的问题,降低难度。
      还有可能是孩子想到了,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即所谓“意会和言传”的问题,这时教师可以用直观的动作去引发幼儿表达,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上完这节课,我的感受颇深:一节成功的教学课不只是看教师.能否顺畅地完成教学过程,也不只是看孩子能否圆满地答出各种问题,而是看孩子能否圆满地运用自己地教育策略和智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加强反思能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案例分析
      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是有优势的。客观上,一线教师拥有从事教育研究的最佳位置和丰富机会,是直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由她们自己来研究、改进自己的专业工作是最直接最适宜的教育研究方式。而外来的研究者对实际情境的了解往往比较肤浅,且常常不容易切入问题的关键。
      从这个角度来说,一线教师处于从事教育研究的极其有利的位置。同时,一线教师还拥有丰富的研究机会。他们和幼儿共同学习、活动和生活,有足够的时间去熟悉和了解幼儿。因此,他们实施研究不会改变课堂的自然状态,研究的效果会更客观更真实。活动室就是她们检验教育研究成效的理想的“实验室”。一线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系统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一优势是任何专业科研人员所无法比拟的。
案例——“不断进行反思”
     借助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
      描述:在一次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请幼儿欣赏一首欢快的乐曲,并请他们说一说听完这首乐曲后有什么感受,想做哪些事情。设计这个活动时,教师希望幼儿能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欣赏的曲子相联系,从而有快乐、高兴等感受。教师请幼儿一个一个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中一个孩子说:“我听了想睡觉。”这个答案出乎教师的预料。教师说:“是吗?你听着想睡觉。”说完教师记录下了幼儿的感受,心中产生这样的疑问,欢快的曲子怎么会有睡觉的感觉,但又不想直接点明。接下来许多孩子都模仿这个孩子的回答,说:“听起来想睡觉。”这时,教师觉得应该将幼儿的注意力拉回来,于是打开录音机,让幼儿再听一遍,并随着音乐做动作。
反思:结合当时的情景,教师觉得应该尊重幼儿的回答,因此在第一个孩子说“听了想睡觉”时,犹豫着是不是应该否定他,但随即又认为,如果否定仿佛是对幼儿回答的不尊重,因此决定接受幼儿的答案。正是由于教师行为的这种暗示,引起了幼儿后面的竞相模仿。由于教师教学技能的欠缺,不知如何是好,只想淡化问题,于是采用再放音乐让幼儿做动作的策略转到下一环节。但教师也感觉到这并不是一个最优的教学策略。在反思中,教师一方面意识到自己在引导幼儿学习、形成高质量互动的技能有所欠缺,如果当时教师能够耐心询问幼儿的想法,有针对性地引导,真正让幼儿懂得音乐与感受的关系,可能就不会出现后面幼儿竞相模仿的情景;另一方面,教师也意识到在先前的教育活动中未能充分给予幼儿此方面的经验,在以后的教育活动准备中会考虑得更充分些。
借助幼儿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进行反思
      描述:在幼儿园的盥洗室里,有一面非常大的镜子,幼儿每天洗手的时候都喜欢照镜子,甩手时也不太注意,镜子上常常有很多水渍。有一天,保育员老师在擦干净镜子后,怕孩子又把镜子弄脏,便用报纸遮住了镜子。于是,孩子们纷纷跑去问老师:“老师,为什么要把镜子藏起来?”镜子为什么被藏起来?这件事不仅引起了教师的关注,也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
      反思:保育教师应用的方法是否适宜,如何利用这个机会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教怎样配合让幼儿既能照到镜子又不影响卫生?教师通过反思意识到,自己在洗手环节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当发现孩子们甩手后弄得镜子都是水渍时也没有及时提醒;保育员教师也意识到,这样遮住镜子治标不治本,孩子没有爱护的意识只能让镜子干净一时,孩子们照不到镜子感觉很失落。问题一经提出,大家一起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深入反思,确定了下一步的行动策略。教师紧紧抓住生活中的事情,和幼儿讨论是否喜欢盥洗室的镜子,镜子脏了怎么办,怎样洗手镜子就不会脏等话题。最后,保育员、教师、幼儿共同制定了规则,张贴在盥洗室内。幼儿对于自己制定和通过的规则,更容易接受和遵守,一个日常保教工作的问题在教师的反思中迎刃而解。
借助孩子在活动中的意愿进行反思
    描述: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玩了几次后,老师和孩子们坐下来休息。“怎么样,玩得好不好?”“好!”“不好!”“嗯?为什么?”“我想当老鹰!”“我也想当鸡妈妈!”孩子们激动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一声高过一声,一句比一句更急切。“这么多人都当鸡妈妈和老鹰,那怎么玩?”“大家轮着来!”“好主意!”大家一致赞同。“可是小鸡的队伍太长了,我们几个都摔倒了。“一个孩子说。“那大家想想有什么好办法?”教师连忙征求孩子们的意见。“多分几组就好了!”青青咕哝了一句。“那我们来试一试。”
《专业标准》指出,教师应让幼儿“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们想当游戏主角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不甘心做被动的小鸡,于是集思广益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轮着来”。这一主意解决了主角太多而没有人愿意做配角的难题,同时也发现了玩游戏时人数过多的弊端,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意见。游戏重新开始了,孩子们的愿望得到了实现,分成了四组,当老鹰的机会多了,孩子选择角色的机会增多了,小鸡的队伍缩短了,他们随着鸡妈妈左右躲闪,在紧张、安全而又充满笑声的气氛中尽情地享受着游戏带来的快乐,获得极大的满足。
案例分析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反思是对自我行为的改造和重塑,它使我们幼儿教师能通过叙事倾听自己的心声,感知、体验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价值和趣味,从而超越自我“克隆”和机械模仿,走进真正意义上的“反思”,帮助我们实现教学的不断创新。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我们每一天都在实践着具体、丰富、生动的教育活动,有很多的感受和经验,如果做工作的有心人,抓住并找准教育实践中一些问题的切入点进行反思,就可以在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促进自身行为的转变,获得专业成长。
与大家共勉:
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内容
在与孩子的对话中永保青春
让反思成为我们的工作习惯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学习解读PPT课件

  • 编号:791
  • 大小:315 KB
  • 上传:xieshaoling
  • 时间:03-24
举报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