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PPT课件这个PPT共74页,该文件包含了PPT课件。主要包含健康概述,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前儿童安全教育,学前儿童身体保健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学前儿童体育,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学前儿童饮食营养教育,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评价,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理论评析等,欢迎点击下载。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
小小调查
请问,你觉得你一生中最希望拥有什么?从下面3项中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1项。
富有
健康
快乐
本学期学习内容
第一章 健康概述
思考:
什么是健康?
什么是健康教育?
什么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参考书目
第一章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
第一节 健康教育的含义
一、 健康的含义
二、 健康的标志
三、 健康教育的含义
一、健康的含义
健康是个体实现生命价值的基本潜能,联合国进行的全球千年民意测验(2000年)显示,“健康”排在全世界男性及女性诸多希望的首位。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经历了神灵自然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三个阶段。
1、神灵自然医学模式阶段
“健康”(health)这个词在英语语系中,最初和“神圣”(holy)一词同源,它的本意指向“健全”( soundness)与 “完整”(wholeness),包括体格魁梧、机警、聪慧以及精神的得救。
早期人类社会,健康被认为是神灵赐予人类获得生存和延续生命的礼物。生命为神灵所赐,病痛为神灵之惩,为治病而求神问卜是情理中事。
人类萌发出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以后,开始用推测和类比来判断、解释生命体系。例如:
五行说:五行相生相克、天人合一
这一时期的病因说,开始重视临床观察。
我国民间医生扁鹊:“望、闻、问、切”
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四体液学说。“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四种液体和谐平衡就会健康,否则就会生病,主张用理性和系统的方法治疗病人。
这一时期对健康的认识基于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精神和肉体相互不影响不能彼此独立这样的观点。
2、生物医学模式阶段
16世纪中叶以后,人类发现了血液循环机理,将实验法引入生理学和医学研究中,以后,细菌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病理学等学科相继形成,各种检测技术在医学研究与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18世纪以来,快速发展的科学与技术为人类许多现象提供了物理学解释,把人的身体看作机器,其活动过程用力学原理解释,例如心脏活动似水泵,肌肉活动似杠杆等,认为人体就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就是由于机器的某个部分发生故障而失灵,所以需要加以修补完善。
实验法的引入,使近代医学已有别于以巫术的经验为主的古代医学,但是也逐渐形成了机械的自然科学的健康观。其虽然更重视用观察和实验来支持对疾病的判断,但是忽视个体的社会性和生物的复杂性,机械地解释人体现象,将医生与机器维修工、保护健康与保养机器混为一谈。
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诸如细胞说、进化论等,动摇了机械的自然科学健康观,随着解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及遗传学等学科体系的形成,人类能够以生物学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现象以及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确定了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的贡献在于它揭示了许多因生物因素所造成的人类疾病,确定了生物病因,然而仅仅从生物属性去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将“健康”的意义狭隘地指向了“没有生理疾病”,仍然忽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社会因素的影响。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阶段
20世纪后半叶,人们发现,由理化、生物刺激所导致疾病的死亡率已退居次要地位,而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高血压、冠心病、癌症、溃疡和精神疾病等,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则明显提高。这些身心疾患的死亡率已进入人类疾病死亡谱的前三名。
政治、经济、战争、教育、居住、职业等社会因素以及冲动、孤独、紧张、恐惧、忧虑等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也日趋严重。可见,仅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描述健康是不够的。
1947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宪章中写下健康的定义:“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
这一定义指出了健康的多维特质——生理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和社会的健康,完善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但是人们对于“没有疾病”、“社会健全”也提出了质疑。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的概念调整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mentai and social well 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者,体质健壮。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的概念调整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生理健康——身体各器官组织结构是否完整,发育是否正常,功能是否良好,生理生化指标是否正常。
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是否健全,智力、情感、意志行为活动是否正常,人际关系是否良好,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强。
社会健康——包括家庭教育、群体关系、社会环境、应变能力、处理角色的能力和工作能力等是否正常。
道德健康——主要指能够按照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准则约束自己,并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辨别真伪、善恶、美丑、荣辱的是非观念和能力。
从哲学层面审视健康:
健康意味着个体的一种不断生成的未完全确定的开放状态,而不是一种封闭的状态
健康意味着个体的自我规定、自我发展的自由、自觉和自为的存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存在
人类除了追求有限的自然生命的健康,还要追求无限的精神生命的健康,而正是后者才使得人类的生命与健康具有永恒性。
健康具有以下特性:整体性、动态性、客观性、主观性、调适性。
可从以下深层含义理解健康:
健康具共有前提
健康有个性特征
健康含不同层面
健康呈可变状态
健康需自我努力
健康为人生之本
二、健康的标志
(一)世界卫生组织三个层次的含义
1、身体健康
2、心理健康
良好个性
良好的处事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
3、社会健康
健康是条标准
精力充沛,对负担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乐观、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善于休息,睡眠好
应变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
能抵抗一般性疾病
体重适当,身体匀称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
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头发光泽,无头屑
肌肉丰富,皮肤富有弹性
1.1.3健康教育的含义
教育:一般界定为“培养人的活动”,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活动”。
从学前儿童学习的角度定位:
“教育即生活”(杜威)。
三、影响健康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二)生物学因素
(三)生活方式
(四)卫生保健设施
四、健康教育的含义
认为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如何促进健康行为形成的学科
认为健康教育是经验总和或是提供经验的过程
强调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增进知识、激发情感,尤其是养成行为
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个人健康”及“社会健康”
1988年第13界世界健康教育大会提出: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健康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预防疾病、消除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的科学。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总结归纳:
健康教育是一种以教育为中心的过程,是一种自愿的学习而不是强制的。
健康教育所关注的对象是人,它促使每个人获得与之相关的能力和责任感,以便对自我的健康做出抉择
健康教育的焦点在于沟通健康知识与个人实际行为之间的联系和统一
健康教育重视个人行为的改变以及影响个人行为形成、改变的各种因素
几个概念关系的澄清
健康教育与卫生宣传
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
健康教育与终身教育
第二节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一、 学前儿童健康的含义及标志
二、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
三、 正确理解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四、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 学前儿童健康的含义及标志
(一)含义:
学前儿童健康是指学前儿童各个器官、组织的正常的生长发育,能较好地抵抗各种急、慢性疾病;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
(二)标志
1、身体健康:
(1)生长发育良好,体型正常,身体姿势端正。
(2)机体对内外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3)体能发展良好。
2、心理健康:
(1)动作发展正常。
(2)认知发展正常。
(3)情绪积极向上。
(4)人际关系融洽。
(5)性格特征良好。
(6)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3、良好的社会适应:
(1)能较快地融入集体生活的能力。
(2)乐于与人交往合作,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3)能主动积极地应付各种压力,以保持他们与环境之间以及自身内在的平衡。
4.良好的抗疾病能力
5.健康的五官
(三)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性
生长发育的迅速性
生长发育的不等速性
生长发育的连续性
大脑发育的重要性
审视学前儿童健康的价值
健康是学前儿童幸福快乐的源泉
健康是学前儿童身体充分发展的前提
健康市学前儿童尽情游戏的动力
健康是学前儿童有效学习的保证
学前儿童健康是人类生命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石
学前儿童健康水平的提高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学前儿童健康是人类的财富,是对社会的贡献
二、 学前儿童健康的影响因素
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认为,“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或新知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既是得到了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人的幸福或苦难,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心智不明的人做事情找不到正确的途径,身衰体弱的人既是有了正确的途径也无法取得进展。”
一个头疼发热或严重腹泻的儿童无法正常饮食或者安然入睡;一个脑伤患儿有可能失去记忆;一个心里过分紧张的儿童无法较快适应新环境;一个骨折患儿可能无法独立入厕……
1、生理因素的影响
生理因素是对儿童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生物学因素
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机能(遗传基因体现)
在不同环境下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和整体的反应(抵抗疾病能力体现)
2、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环境有的是自然界固有的,有的是人类制造的
良好的自然环境:如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源等提供各类物质条件,维持和促进生命健康,同时也提供了精神条件,使个体清醒愉悦、积极向上。
不良的自然环境:如不适当的温度、湿度、照明、噪音、空间等刺激的长期影响,会影响生长发育,影响情绪和行为。
自然环境污染是影响儿童健康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例如:
全球气候变暖提高了与温度和湿度关系密切的传染病发生的几率,学前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随之增加;
臭氧层耗减,儿童患皮肤癌的可能性增大;
酸雾、酸雨导致儿童呼吸系统感染率增加;
室内污染源增多,文具污染、铅污染、杀虫剂污染、电磁场污染、吸烟污染、噪音污染等,严重影响了儿童健康。
调查研究显示
长期高强度的噪音刺激会使儿童大脑皮层的兴奋抑制过程失调,条件反射异常,脑血管功能受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产生头痛、耳鸣、心悸、失眠、嗜睡、乏力等症状。
在生活空间小的环境中生活的幼儿侵犯性行为增多,焦虑水平升高。
3、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前儿童生活的社会环境按照场所划分,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家庭、托幼机构和社区。
社会环境对学前儿童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其结果主要体现在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特征上,而这些特征恰恰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些关键因素。
(1)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基本的社会环境。
家庭经济、营养状况、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家庭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家长的身心素质、生活方式等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
生活方式是个体采取的日常行为或养成的生活习惯之总体表现,它受到风俗习惯、文化信仰、个性特点及经济条件的制约,能够对个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具有可控性和长期性。
改变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
个体的动机与价值取向
家庭成员或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
环境品质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社会习俗与宗教信仰对生活方式的约束
一项“关于家长与子女饮食爱好相关度的调查与对策”的研究中发现:
学前儿童与父母饮食爱好均呈正相关的占12.9%,与父亲饮食爱好显著相关的占19.35%,与母亲饮食爱好显著相关的高达67.74%,与父母饮食爱好均不相关的为0。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前儿童社会发展能力相关:
采取专制的方式,学前儿童不易出现主动积极的健康行为;视学前儿童为独立的个体及培养其负责任的态度,则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行为的形成。
德弗(Dever, 1976)对美国乔治亚周居民13大死因做了研究,结果表明:
对人类死亡影响力最大的因素有4种:医疗保健因素、环境因素、人类生物学(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因素。这4种因素所占比例依次是:10.3%、 19.7%、 23.2%、 48.9%。
我国1981~1982期间,对全国6大区19个城乡点调查后发现:
对我国死因相关的因素同样为上述4种。所占比例依次是:10.9%、 19.7%、 32.1%、 37.3%。
可见,生活方式是影响人类健康的及其重要的因素。
保持个人清洁
规律生活
平衡膳食,按时进餐
锻炼身体
注意安全
配合健康检查
适度情绪表达
关心环境卫生
(2)托幼机构的影响
托幼机构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托幼机构保健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服务质量(管理制度、整体风气、教师素质、教育态度、教育观念和人格因素、师生关系等)等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健康状况。
幼儿园提供的保健服务不仅应体现在供给合理平衡的膳食、安全用水、基本环境卫生设施、对幼儿进行健康检查、生长发育的评价、身心疾病的防治、心理咨询、预防接种、生活的照顾、建立家园联系等等方面,而且更应体现在对幼儿实施的健康教育上。
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兼备: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教师对于儿童具有一种自然的影响力,如果这种影响力建立在权威、权力的基础上是极不稳定的,应充分关注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班级氛围对儿童健康的积极意义。
当前托幼机构在儿童心理环境构建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有的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学前儿童高控制、高约束,活动仅仅围绕教师的指令和意愿进行,学前儿童处于服从地位,没有自主的活动,回答问题倘若符合教师的预先设计则得到肯定,否则就有可能被教师忽视甚至批评
有的教师对学前儿童过于放任,学前儿童无约束、无所事事,活动中缺乏安全感和成就感,园内或室内处于无序状态
教师和家长之间关系不平等,出现教师以权威字句家长被动配合或教师不顾大多数学前儿童的利益过分迎合个别特殊家长使个别学前儿童优越感太强等不正常现象
园长和教师、家长之间的关系功利化,助长某些不良风气等
(3)社区的影响
社区是由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既是人们聚集、生活的一定地域,也是社会成员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场所。
周围的一些人口、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社会组织等资源,都将对儿童健康产生影响。社区中的健康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宣传和新闻部门、文化和娱乐部门、各类社会团体都是我们可利用的社会环境资源。
(二)学前儿童健康问题的现状
儿童忽视
身体忽视
情感忽视
教育忽视
安全忽视和医疗忽视
导致结果:宏观 微观
我国学前儿童健康问题的现状
儿童忽视:身体忽视、情感忽视、教育忽视、安全忽视、医疗忽视
意外伤害频繁发生。我国儿童由忽视导致的意外伤害发生率逐年上升,已经占据我国0-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一位。有调查指出,全国每年超过20万的儿童因意外伤害死亡,每3个死亡儿童中就有1个是意外伤害所致。
情感问题日益增多。据“国际放置虐待儿童研讨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3-6岁城市儿童中,平均三成遭受了某些形式的忽视,因为家长不与孩子交流、游戏而造成的情感问题凸显。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讨论:
1、什么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
2、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地位?
以下观点正确吗?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就是通过一定措施保证儿童不生病。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就是让儿童在幼儿园中快乐、健康。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就是保证儿童在幼儿园中十分安全。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就是幼儿园的体育活动。
(一)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含义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提高学前儿童健康认识,改善学前儿童健康态度,培养学前儿童健康行为,保持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的系统的教育活动。
功能和发展目标:保护和促进有儿健康;帮助幼儿丰富有关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养成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成身体、心理和行为的健全状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思想的演进
1.胎教思想的发展——从经验到科学
古代胎教思想:
十分重视精神因素对孕妇的影响。“目不观恶色,耳不听恶声,口不出恶言”
非常强调孕妇的饮食卫生。“饥饱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
高度关注环境对于胎儿的影响。“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慧无疾”
当代胎教研究力争古为今用,并积极探索新的胎教研究领域,以期挖掘人类潜能,寻求人口素质优化的新途径。最重要的突破是认为对胎儿可以直接进行教育,施加影响。
2.学前儿童保健思想的发展——从关注身体到身心并重
儿科医学的发展使人类更加关心学前儿童自身的生长规律
学前儿童健康本质的全面认识使人类更为重视学前儿童的身体及心理健康。
我国陈鹤琴先生:“健全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探寻问题的原因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
3.幼儿园健康课程思想的发展——从单一的内容、形式到系统的组织、策略
由于世界健康教育的发展首先是从学校健康教育开始的,而学校健康教育一般又是从学校医务室起始,所以20世纪初的中国幼儿园健康课程难免形式与内容单一,基本上只是针对儿童个人清洁卫生的检查及其相应的教育。
随着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的深入,随着人们对儿童健康的日益重视,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都逐步走向系统化。
4.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思想的发展——从“儿童看护者”到“学前儿童教育者”
可见,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思想的演进过程,是在胎教思想、保健思想、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几个方面的改革与转变的过程。时至今日,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领域,我们已经有据可依,有规律可循,有目标导向,有内容大纲,关键看我们怎样践行。
(三)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意义
婴儿健康教育的意义
0-3岁婴幼儿处于一个人生命的早期,其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基本上比较柔嫩,其物质基础还相当薄弱,健康教育的实施对促进婴幼儿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0-3岁婴幼儿生长发育十分迅速,新陈代谢极为旺盛,可塑性强,良好适宜的健康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有益终身的健康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幼儿健康教育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幼儿健康教育将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幼儿健康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的身心健康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的
1.基于个体发展的健康教育目的
2.基于社会发展的健康教育的目的
可见,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那么,我们如何科学地进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呢?学前健康教育要达到什么目标?具体内容包括哪些?可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下次课再研讨这些问题,
谢谢!
第三节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及其达成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及要求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已;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身心健康
动作发展
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的层次
(一)终极目标
(二)分类目标(内容归类)
(三)年龄阶段目标(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征为依据确定目标)
(四)教育活动目标 (目标具体化)
三、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目标达成途径
(一)幼儿园,家庭与社会的多通道实施
1.幼儿园健康教育
2.家庭健康教育
3.社会健康教育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