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培训材料PPT课件这个PPT共52页,该文件包含了PPT课件。主要包含概述,流行情况,临床表现,预防控制,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后托幼机构该怎么办等,欢迎点击下载。 托幼机构手足 口病防控
内 容
概述
流行情况
临床表现
预防控制
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后托幼机构该怎么办?
概 述
什么是手足口病(Hand foot mouth disease, HFMD) ?
儿童常见病、多发病
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或溃疡
伴有或不伴有发热
概 述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20~30nm
二十面体对称
无包膜
概 述
20多种肠道病毒可致
柯萨奇病毒A组(Coxasckievirus A, CVA)的 2、4、5、7、9、10、16 型等,B组(Coxasckievirus B, CVB)的1、2、3、4、5 型等。
埃可病毒(Echovirus, ECHO) 3、4、6、9、11等型。
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 EV71.
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
概 述
肠道病毒适合于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与传播。
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5%来苏都不能将其杀灭。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或56℃30分钟都能将其灭活。
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概 述
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新西兰Seddon于1957年最早加以描述
1958年加拿大Robinson查明CVA16为本病病原
1959年提出HFMD命名
1972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传染源
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隐性感染者
发病前数天即有传染性,最强传染期在发病后1周。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
流行间歇和流行期后——隐性感染者和轻型散发病例
传播途径
人群密切接触传播: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肠道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
消化道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其中,人群密切接触传播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易感人群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
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5岁以内占发病数的85~95%
成人大多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少有交叉免疫。
流行特征
地区
地区分布极为广泛, 没有严格地区性,欧美及亚洲等地均有该病的流行。
季节
四季均可发病
冬季发病较为少见,夏秋季多见
流行特征
年龄: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成人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应避免传染给孩子。
流行方式
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
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
家庭也有发病集聚现象
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儿童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
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也可造成传播
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临床表现
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
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
潜伏期一般2~7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皮疹特征
四个部位:手、足、口、臀
四个不像: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
四不特征: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
皮疹特征
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
水疱和皮疹通常在 一周内消退。
病例定义(聚集性病例)
1周内:
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病例定义(暴发)
在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 。
2009-2012 年全市托幼机构暴发疫情
2009年7起, 4月份2起,5月份4起,9月份1起。3起EV71,1起CVA16。
2010年4起:4月份3起,5月份1起。62例病人均为轻型病例,其中8例住院,其余在家隔离治疗。3起疫情为柯萨奇病毒A16(CVA16),1起为其他肠道病毒。
2011年5起:4月份2起,5月份1起,6月份2起 。1起CVA16病毒,2起EV71病毒,2起同时检出了EV71病毒和其他肠道病毒。
2012年1起:发生在5月,17例,CVA16病毒感染。
托幼机构暴发疫情(原因 )
对首例病例未及时发现和隔离,未严格落实缺勤随访制度;
人员居住集中,通风条件差,接触密切;
日常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等。
疫情特点
一是疫情分布广、持续时间长。全市10个县(市、区)136个乡镇(办事处)均有病例报告。
二是城乡结合部发病数量集中。2009年我市手足口病疫情主要流行于城乡结合部地区,而这些地区的基础卫生条件一般较差,流动人口多,防控工作难度大。
疫情特点
三是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聚集性病例较多。我市以托幼机构为主要播散形式。
四是我市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
今年我市聚集性病例发病情况
今年以来,通过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监测,各县区陆续报告了13起疑似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托幼机构8起,家庭聚集4起,村聚集1起。
防控工作难度
近几年疫情形势较严峻、局部地区发生流行。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受到媒体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疾病本身的特点:手足口病病原复杂;传播途径多样化;传染源不易控制;还没有手足口病疫苗,也没有临床特效治疗药物;其流行规律不完全清楚等。
受全国、全省及周围地区影响较大。
我市手足口病流行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
重症、危重症救治难度较大(发现迟、病情进展快、无特效药物、费用高等)。
托幼机构存在问题
晨检和缺课原因追踪登记未完全落实。
部分托幼机构消毒方法和消毒记录不规范。部分幼儿园消毒工作留有死角,对消毒方式及消毒剂配制浓度掌握不好,影响了消毒效果。
个别小学和托幼机构未开展手足口病预防知识一堂课活动,部分学生、托儿对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知之甚少。
工作目标
控制疫情蔓延
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
托幼机构(小学)预防控制工作
健全制度
晨、午检,缺课追踪
疫情报告
疫情处理
消毒、通风措施
健康教育
培训
停课
建档
沟通、协作
预防控制(健全制度)
各托幼机构和学校要实行园长、校长负责制,按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组织本单位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分工到人、职责明确
晨(午)检及全日观察制度、疫情报告制度、卫生消毒制度、缺课追踪制度、业务培训制度、宣传教育制度等
预防控制(晨、午检,缺课追踪)
每日晨(午)检,逐一检查儿童发热和手掌、脚掌、口腔等部位皮疹情况,晨检结果报告相关部门。
晨检后,儿童洗手后入教室。
儿童缺课,立即追查原因,做好记录。
全日观察
严格执行入园体检制度:新入园及离园1周以上再入园的儿童必须进行入园体检。
预防控制(疫情报告)
明确疫情报告人
发现可疑患儿时,要认真做好登记,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带患儿到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及时追踪诊治结果 ;确诊病例应及时向当地疾病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预防控制(疫情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预防控制(疫情处理)
传染源的管理
患儿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居家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应在社区(村)医生的指导下,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同时,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
预防控制(疫情处理)
对发病的儿童要积极治疗,痊愈两周后才能复课。
家有手足口病患儿的教职工不能上班,患儿痊愈2周后再带课。
班级一旦发现手足口病患儿,全班儿童须检疫21天,检疫期间全班儿童不串班、不接收和转出儿童。尽量减少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
预防控制(消毒、通风措施)
托幼机构和小学的消毒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由单位及时进行消毒。
对儿童的玩具、餐具、牙具、毛巾等用84消毒液浸泡消毒,晾晒被褥等。
对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桌椅、公共电话、公共玩具等用84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
儿童入托时,托幼机构校舍门前放置84消毒液浸泡的消毒垫。
预防控制(消毒、通风措施)
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
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教室和寝室活动场所通风换气每次半小时以上。
各班活动场所相对独立。
发病班级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物品分开消毒和保存。
常用的消毒方法
不需要对环境进行大规模的喷洒消毒
只需要对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玩具、游乐设施、寝具等做重点性消毒。
紫外线及干燥环境,含碘及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高锰酸钾等可灭活病毒。
注意:医用酒精和煤酚皂液(来苏儿)不能灭活本病毒。
常用的消毒方法
室内空气
应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病家、托幼机构和小学以自然通风为主,无法自然通风的可采用空调等机械通风措施。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
常用的消毒方法
食、饮具、小毛巾、手绢等
首选煮沸或流通蒸汽消毒20min,
用25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min后用清水洗净
生活用具、玩具
煮沸20min
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min
有条件可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60min或阳光下暴晒
常用的消毒方法
门把手、楼梯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游乐设施、交通工具
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min;
衣、被单
可清洗后于阳光下暴晒
可煮沸20min
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用清水洗净
垃圾: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min
厕所或其他污染地面、墙,用有效氯500~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以喷湿不流液为度
预防控制(健康教育)
上手足口病预防课,让儿童背诵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开展“致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一封信”活动,加强与家长沟通。
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谢绝家长进入托幼机构。如有特殊情况获许进入,进入前洗手、消毒。
校门口和班级门口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同时办黑板报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在流行季节,当地有疫情发生时,避免不同托幼机构的学生或外来人员的往来或交流活动。尽量减少各类大型人员聚集性活动。
预防控制(培训)
各级教育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幼、小教师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使幼、小教师掌握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做好各种记录
预防控制(停课)
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
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
预防控制(建档)
建立完整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档案:
制度、缺勤记录、病例记录、消毒记录、培训和健康教育记录等。
资料归档备查
(非记录本资料最好用A4纸,便于订卷)
预防控制(沟通、协作)
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协作。
托幼机构要配合疾控机构流调、采样等,及时解决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后 托幼机构该怎么办?
关园至少10天并进行终末消毒;
与患病儿童的家长保持联系,居家治疗者要减少外出,症状加重者及时就医;
协助疾控部门对每例病例的个案流调和采样;
培训和健康教育;
严格病例隔离时间;
复园后继续加强晨午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