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数学教案

量一量比一比的重点

日期:2021-05-25

这是量一量比一比的重点,是优秀的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量一量比一比的重点

量一量比一比的重点第1篇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教学准备: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

  二、教学重点:

  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

  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四、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活动意义。

  1、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

  (1)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长度单位,请你用手势来比画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呢?

  (2)教师: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60厘米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势比画,教师观察,寻找典型案例。

  (3)教师:我发现这次同学们比画的60厘米有长有短,有些同学相差得还挺多的。(教师请相差多的两位同学展示。)

  (4)教师:如果老师告诉你,我们的课桌长约60厘米,现在你能比画出60厘米的长度吗?

  (5)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6)教师:看来,光记住1米、1厘米有多长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身边一些常见的物体的长度。如果我们对身边这些常见物体的长度熟悉了,就可以借助它们了解和认识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2、作好测量前的准备。

  (1)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介绍并认识了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出示米尺、软尺和卷尺)。

  (2)教师:你能结合一个例子,分别说说这些尺子怎么使用吗?

  学生汇报后,教师作好学生分组、分发记录单等工作。

  (3)教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测试工具来量一量我们身边的物体吧!

  设计意图:通过比画1米、1厘米,回顾所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利用学生不熟悉的60厘米,激发学生了解身边物体长度的需求,并且让学生迅速的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体现活动的价值。

  (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1、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教师用课件呈现教科书第88页图,但图中不出现测量结果。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同学们都在测量什么,这些都是你们熟悉的事物吗?

  2、以测量肩宽为例,作好测量的指导。

  (1)提出测量要求,保证参与活动的全员性。

  教师:下面请两名同学为一组、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住测量结果。

  (2)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试肩宽的活动。

  (3)组织反馈,合理表示测量结果。

  教师: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预计学生测量的数据不完全相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3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完全相同?

  第二,要不要把每个不同的数据都记录下来?

  第三,如何记录测量的结果?

  随着学生讨论,教师板书如下肩宽大约30厘米。

  3、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确定测量的对象后分别展开测量,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讲台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测量前,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进行测量。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并记下测量结果

  在学生交流反馈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板书。

  肩宽 大约30厘米

  一步的长度 大约40厘米

  两臂展开的长度 大约1米30厘米

  讲桌长 大约1米

  教室长 大约10米

  身高 大约1米35厘米

  课桌高 大约70厘米

  4、利用所学知识,积累更为丰富的直观经验。

  教师: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测量过一拃的长度、手掌的宽度,你们还记得吗?如果忘记了,我们可以再量一量。

  补充板书: 一拃长 大约15厘米 手掌宽 大约7厘米

  5、用多种方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1)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眼想象实际物体有多长

  (2)用手比——学生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边读边用手比画长短

  (3)说关系——课桌要比肩宽长一些;两臂展开的长度比讲桌长一些;教室的长要比两臂展开的长度长得多等。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和身边一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到底有多长或多高我们很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时直接测量也不是很方便,你们能不能试着用我们身边的这些事物来描述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身边的事物,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在头脑中形成所测量事物长短高矮的表象。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发展长度观念。

  1、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

  (1)直观感知“6米”的长短。。

  ①教师:看!小精灵也来参加我们的实践活动了,让我们来听一听小精灵带来了什么信息

  ②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具体如下。

  有一条鳄鱼身长6米。

  ③教师:听了小精灵的话,你对这条鳄鱼的身长有什么感觉?

  ④教师:如果将它与我们家里养的小金鱼比,怎么样了

  (2)借助熟悉的标准描述“6米”这个长度,理解“6米”的实际意义。

  ①教师:同学们都认为这条鳄鱼很长,到底有多长呢?谁能到前面来用手势比一比、表示出鳄鱼的长度?

  ②教师:他表示的是不是6米?为什么?

  ③教师:这位同学已经完全展开双臂了,怎么还不是6米呢?

  ④教师:估计一下,几名同学手拉手,就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了?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让5名学生手拉手试试,另外两名学生测量,看看是否大约是6米。

  (3)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体会用不同方式描述的价值。

  ①教师:看看5名学生手拉手的总长度,你对这条鳄鱼的长度有什么感觉了你能告诉大家,这条鳄鱼到底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突出两点:以什么作为标准,量得的结果大约是6米。

  ②教师:看来用我们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去表示新的事物的长度,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新事物到底有多长。

  (4)用不同的方式描述6米的长度。

  ①教师:如果请同学们并肩站立,大约需要多少名同学才能有6米长昵?

  根据学生发言,组织学生站队,一次不成功可以通过测量进行调整

  ②教师:看来20个同学并肩站着的长度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大约是6米。也就是说你们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20个同学并肩站着的长度大约是6米

  ③教师: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来描述鳄鱼的长度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并实际比一比。

  学生可以采取走步、摆课桌等方式描述鳄鱼的长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鳄鱼长度的直观感觉到多角度描述,将抽象的“6米”与自己熟悉的事物的长度联系起来,既在应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所选物体长度的认识,又达到了对“6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也积累了测量、描述等多方面的经验、为后面的实践活动积累了活动经验。

  2、自主选择研究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教师:利用我们刚才描述事物长度的方法,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描述表中一种物体的身高或身长。可以先估一估,再实际比一比、量一量。

  长颈鹿的身高 6米

  鸵鸟身高 2米50厘米

  壁虎身长 12厘米

  足球门的长 7米30厘米

  游泳池的宽 25米

  汽车的长 4米

  设计意图: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测量本质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四)回顾与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学会了用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长度或高度来描述新鲜事物的长度或高度。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量一量比一比的重点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教学准备: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

  二、教学重点:

  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

  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四、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活动意义。

  1、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

  (1)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长度单位,请你用手势来比画一下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呢?

  (2)教师: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60厘米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势比画,教师观察,寻找典型案例。

  (3)教师:我发现这次同学们比画的60厘米有长有短,有些同学相差得还挺多的。(教师请相差多的两位同学展示。)

  (4)教师:如果老师告诉你,我们的课桌长约60厘米,现在你能比画出60厘米的长度吗?

  (5)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6)教师:看来,光记住1米、1厘米有多长还不够,我们还需要了解身边一些常见的物体的长度。如果我们对身边这些常见物体的长度熟悉了,就可以借助它们了解和认识更多事物的相关信息。

  2、作好测量前的准备。

  (1)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介绍并认识了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出示米尺、软尺和卷尺)。

  (2)教师:你能结合一个例子,分别说说这些尺子怎么使用吗?

  学生汇报后,教师作好学生分组、分发记录单等工作。

  (3)教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测试工具来量一量我们身边的物体吧!

  设计意图:通过比画1米、1厘米,回顾所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利用学生不熟悉的60厘米,激发学生了解身边物体长度的需求,并且让学生迅速的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体现活动的价值。

  (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1、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教师用课件呈现教科书第88页图,但图中不出现测量结果。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同学们都在测量什么,这些都是你们熟悉的事物吗?

  2、以测量肩宽为例,作好测量的指导。

  (1)提出测量要求,保证参与活动的全员性。

  教师:下面请两名同学为一组、互相量一量各自的肩宽,记住测量结果。

  (2)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试肩宽的活动。

  (3)组织反馈,合理表示测量结果。

  教师: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预计学生测量的数据不完全相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3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完全相同?

  第二,要不要把每个不同的数据都记录下来?

  第三,如何记录测量的结果?

  随着学生讨论,教师板书如下肩宽大约30厘米。

  3、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确定测量的对象后分别展开测量,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讲台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测量前,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进行测量。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并记下测量结果

  在学生交流反馈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板书。

  肩宽 大约30厘米

  一步的长度 大约40厘米

  两臂展开的长度 大约1米30厘米

  讲桌长 大约1米

  教室长 大约10米

  身高 大约1米35厘米

  课桌高 大约70厘米

  4、利用所学知识,积累更为丰富的直观经验。

  教师: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测量过一拃的长度、手掌的宽度,你们还记得吗?如果忘记了,我们可以再量一量。

  补充板书: 一拃长 大约15厘米 手掌宽 大约7厘米

  5、用多种方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1)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眼想象实际物体有多长

  (2)用手比——学生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边读边用手比画长短

  (3)说关系——课桌要比肩宽长一些;两臂展开的长度比讲桌长一些;教室的长要比两臂展开的长度长得多等。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和身边一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到底有多长或多高我们很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时直接测量也不是很方便,你们能不能试着用我们身边的这些事物来描述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身边的事物,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在头脑中形成所测量事物长短高矮的表象。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发展长度观念。

  1、用合适的方式描述"鳄鱼身长6米。这个长度。

  (1)直观感知“6米”的长短。。

  ①教师:看!小精灵也来参加我们的实践活动了,让我们来听一听小精灵带来了什么信息

  ②教师用课件播放小精灵的话,具体如下。

  有一条鳄鱼身长6米。

  ③教师:听了小精灵的话,你对这条鳄鱼的身长有什么感觉?

  ④教师:如果将它与我们家里养的小金鱼比,怎么样了

  (2)借助熟悉的标准描述“6米”这个长度,理解“6米”的实际意义。

  ①教师:同学们都认为这条鳄鱼很长,到底有多长呢?谁能到前面来用手势比一比、表示出鳄鱼的长度?

  ②教师:他表示的是不是6米?为什么?

  ③教师:这位同学已经完全展开双臂了,怎么还不是6米呢?

  ④教师:估计一下,几名同学手拉手,就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了?

  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让5名学生手拉手试试,另外两名学生测量,看看是否大约是6米。

  (3)直观感知“6米”的长度,体会用不同方式描述的价值。

  ①教师:看看5名学生手拉手的总长度,你对这条鳄鱼的长度有什么感觉了你能告诉大家,这条鳄鱼到底有多长吗?

  学生回答,突出两点:以什么作为标准,量得的结果大约是6米。

  ②教师:看来用我们熟悉的物体的长度作标准,去表示新的事物的长度,我们就能更清楚地知道新事物到底有多长。

  (4)用不同的方式描述6米的长度。

  ①教师:如果请同学们并肩站立,大约需要多少名同学才能有6米长昵?

  根据学生发言,组织学生站队,一次不成功可以通过测量进行调整

  ②教师:看来20个同学并肩站着的长度和鳄鱼的长度差不多,大约是6米。也就是说你们的肩宽大约是30厘米,20个同学并肩站着的长度大约是6米

  ③教师:你还能用其他的方式来描述鳄鱼的长度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并实际比一比。

  学生可以采取走步、摆课桌等方式描述鳄鱼的长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鳄鱼长度的直观感觉到多角度描述,将抽象的“6米”与自己熟悉的事物的长度联系起来,既在应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所选物体长度的认识,又达到了对“6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也积累了测量、描述等多方面的经验、为后面的实践活动积累了活动经验。

  2、自主选择研究素材描述物品的长度。

  教师:利用我们刚才描述事物长度的方法,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描述表中一种物体的身高或身长。可以先估一估,再实际比一比、量一量。

  长颈鹿的身高 6米

  鸵鸟身高 2米50厘米

  壁虎身长 12厘米

  足球门的长 7米30厘米

  游泳池的宽 25米

  汽车的长 4米

  设计意图:在多种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测量本质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四)回顾与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学会了用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长度或高度来描述新鲜事物的长度或高度。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量一量比一比的重点第3篇

一.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2.在情境中快乐地朗读课文,体会农家小院的可爱有趣;

3.学习正确使用量词。

二.课前准备

录象、识字转盘、图片、词语卡片、动物玩具和水果等。

三.教学流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游戏引入:我们来玩一玩识字游戏!

1.看动作、图片猜词语,并找出相应的词语卡片(指名说——分组说),同时对念错的字正音(例如:“子”的轻声、“苹”与“杏”的后鼻音)。

2.玩一玩快乐大转盘,齐读复习词语(例如生念:“咕噜咕噜转——停——蜜蜂—蜜蜂。”)

3.反馈作业情况,写一写“少”字。

(1)出示两本有差距的作业跟学生一起讨论,比一比。

(2)再看一看课件范写。

(3)写一写“少”字,写两个。

(4)评价(出示写得不太好的那位同学现在的作业,与前面的作业比一比,给予鼓励)。

(二)快乐朗读儿歌。

情境引入:昨天,我们去牛牛家的院子里,认识了那么多的动物和水果朋友。今天,冯老师还要带领大家去牛牛家的院子里,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呢!

1.正确地读一读。

(1)自由读儿歌。(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朗读上的困难请你想想办法。)

(2)朗读质疑。(可以请老师、同学帮助,鼓励并赞赏那些自己想办法解决困难的同学。)

(3)采用多种形式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2.快乐地读一读。

(1)读读第一句。

激趣引入:今天,老师请来了牛牛家院子里的小动物们,你们想抱抱他、亲亲亲他吗?(让孩子们和卡通黄牛和小猫握手、拥抱等,唤起孩子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①比较大小,体会发现大和小的乐趣。(从它们的个头上看,你发现了什么……它们个头很悬殊,却是一对好朋友呢,多有趣啊!)

②自由试读第一句。(就把你的喜爱和快乐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吧。)

③指名读——评价(提示学生注意表情)——范读——再指名——齐读。(花猫发出“喵喵”的叫声,表扬读得好的小朋友。)

(2)读读第二句。

过渡:鸭子和小鸟要是听到我们快乐地招呼它,一定也会开心地叫起来的!请你读读第二句。

①自由试读——齐读(传来了小鸟的叫声)。

②出示鸭子和小鸟。(小鸭子问你:嘎嘎嘎,你从我们的数量上发现了什么?)

③再齐读。

(3)读读第三、四句。

过渡:对可爱的小动物我们是那么的喜爱,那么我们喜欢甜蜜蜜的水果吗?

①自由试读三、四句(在实物投影仪上出示水果实物)(请你自己去发现,比比大小多少,把你快乐的心情用朗读表达出来。)

②男女生比赛读(个别——集体)(鼓励大家读得好,一起假装咬一口:“啊呜。”)

(4)齐读全文。

①起立,齐读全文。(让我们一起分享我们的快乐。)

②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小结引出下一环节:我看见有的小朋友把快乐写在了脸上,有的把快乐放在了心里。牛牛家的院子是那么有趣!

(三)读读练练,学会正确使用量词。

1.温习儿歌中的量词

(1)课件出示儿歌中“一头黄牛”等词组,读一读。

(2)质疑、发现这些词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左边是动物,右边是水果,都有“一()”。

2.迁移学习、积累课外的量词

过渡:山区农村的生活真令我向往,以后带我去你们老家玩,好吗?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一个地方——老师的家。

(1)播放老师家的录象。(你看到什么东西?请你用“一()?”来说一说。)

(2)出示六幅房间里的小图,选择最喜欢的一两幅图和同桌小朋友说一说。

(3)反馈。(纠正学生用错的量词,例如:“一个赛车”改为“一辆赛车”,“一个床”改为“一张床”;随机复习“群”、“堆”等量词。)

(四)做做认认,完成拓展识字作业,鼓励学生课外多认字。

1.出示大的老师的房间图画(图上有认识和不认识的字)。

2.引入:看,老师把自己的房间画下来了,你认识上面的字吗?我把它贴在教室里,有兴趣的话,你可以去认一认、读一读。我们班的小朋友最喜欢画画,你也可以在画上写上字,不会写的可以请家长和老师、同学帮忙,要是能自己去学会再写上去就更棒了!(机动:自由选择认字、看图说量词或朗读。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

四.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展示了美丽的农家小院,温馨的生活场景。其间有勤快的黄牛、悠闲的花猫,有嬉闹的鸭子、快乐的小鸟,还有酸酸甜甜的杏子、桃子、苹果和红枣。这篇课文是琅琅上口的儿歌,诵读间会传出一种暖暖的情意。一个大,一个小,一边多,一边少,这是一种简单的比较,又一种充满童趣的比较,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个孩子在院子里跳跃、玩耍的身影,听到孩子清脆的童音。以下谈一谈我这堂识字课的设计思路。

(一)设计富有趣味的识字情境,增加学生自主识字的机会。

我们运河学校的学生都来自山区和农村,对农村生活比较熟悉,有亲切感。第一课时以我班小朋友年牛牛介绍自己家的院子的一段录像为线索,学习了生字词语,理解“堆”、“颗”、“群”的用法。

小朋友最喜欢玩,最喜欢小动物。第二课时各个环节的设计都从他们的认知情感出发,通过游戏来巩固识字,通过出示小动物的玩具,让他们亲亲抱抱,充分激发孩子们识字的情趣。从“正确地读”到“快乐地读”,无论识字的热情还是朗读水平,都有了质的升华。可见,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直观、可接触的教具是最能打动他们的媒介。

一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在运用量词的训练中,我创设“参观老师的房间”这个拓展学习的情境,使每一位学生都饶有兴趣地积累运用量词。

我们班的学生喜欢画画,因此,我在作业中鼓励学生在画自己的房间时认字写字,积累识字量。

(二)拓宽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识字、爱识字。

语文源于生活,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源也应回归生活。以自己房间的摆设作为量词训练课程资源的灵感,是我在一天早上起来刷牙时突然产生的。我觉得,语文教师应成为能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并为之感动的人。我热爱生活,热爱学生,我爱带着学生去发现生活的美,用丰富美丽的语言表达出来。一年级的孩子还不太会表达,可是当他们看到录像中“牛牛的家”、“老师的房间”时,他们脸上顿时绽放出激动、新奇和喜爱之情。这时,哪怕老师不提什么要求,他们也会快乐地举起小手,对一件件物品细细道来。

本单元的识字课都是在具体的环境中开展学习的,有《菜园里》、《比一比》和《自选商场》。这些课文启发我带着学生走进更多的环境中识字,于是我创设了一个“老师的房间”的识字环境:将房间画成了一幅很大的画,贴上了带拼音的生词。我想,通过这一设计,也会启发学生到课外主动识字。

(三)鼓励学生质疑、自己解决困难。

善于发现问题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的关键。我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肯定寻求帮助的方法,更赞赏能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因此,在朗读和量词的训练中,我让学生自己发现朗读的难点和一组词组的共同点,想办法读熟句子,正确运用量词。

(四)充分挖掘、体现课文的人文内涵

在重视语文训练的基础上,我没有忽略文本的人文内涵。本课呈现的是快乐的农家小院的场景,在教学设计中,我多次唤起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眷恋之情,并联系实际,把学生带进老师的房间,同时也作为这一单元的延伸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