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17
这是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借助插图、展开想象,并运用增、补、调、换四种方法理解古诗,体会诗句的意境。
3、习得观察方法,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4、指导背诵《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让学生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
明白古诗蕴含的道理。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望庐山瀑布》引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
师:请大家自由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读好一首古诗,还要注意停顿和节奏的划分,大家边听老师读,边在自己的书上划分节奏,好吗?(PPT投影节奏划分)
生根据节奏自由读 指名读 齐读
三、理解
(一)借助题目悟方法
师:孩子们,要想看懂一首古诗,首先要理解它的意思,请大家说说平时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句意思的?
请看这首古诗的题目:题西林壁(指题目)(借解释小结方法)
板书:增 补 调 换
(二)运用方法学诗句,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的第一二句:(齐读)
请大家按照刚才小结的理解诗句的`方法,学习小组之间讨论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要是能把用到的具体方法跟同学说说就更好了!开始吧!
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认真,谁来结合理解古诗的方法,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补充解释:看课文插图,理解“横看”“侧看”
谁来继续结合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第二句的意思
请大家看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庐山
生充分观察课文插图,说出自己看到的景象
是呀,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PPT)
想再看看庐山吗?(出示一组庐山图片)
能再说说庐山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吗?
能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两句诗吗?(个别读)
师:是呀,这些都是诗人游览庐山看到的景色。(板书:景)
只要诗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庐山不同的样子,所以观察庐山的角度远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六个。
自古以来,有不少文人墨客游览庐山,写下了他们的感受,我们去看看诗人眼中的庐山,感受庐山的千变万化:(师大约讲解诗意)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所以,难怪诗人说庐山:(齐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请大家闭上眼睛,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庐山的样子,把你最喜欢的那幅庐山风景画读出来……
(三)活用方法悟诗情
庐山的景色真是让人目不暇接!所以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继续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师:诗人已经看到庐山这么多不同的景色了,为何它还说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生:因为他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所能见到的只是庐山的局部
师:所以这两句诗的解释中,我们还可以用“补”的方法,把原因补充得更加具体——
生:(补)我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只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太狭窄)
师:那该站在怎样的角度才能看清庐山的全貌呢?
生答:应该跳出庐山,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俯览整个庐山
师:所以诗人说:(齐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请大家再读读这首诗,从这首诗中,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说:我明白了要从多个角度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样才能客观、全面。
师:是的。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多个角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也就是俗语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谁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正好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画杨桃》)
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说说吗?(下棋、同学之间吵架)
师:诗人游庐山,把自己的所见、所感都写下来了,让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庐山的美景,还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板书:道理)
像这样的诗,我们可以叫它哲理诗。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庐山,欣赏庐山的美景,把这首诗美美地读一次。
(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题西林壁》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题,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那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教学总结: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本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体现在: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学生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道理。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在三四行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看,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3、再读诗,清节奏。4、抓字眼,明诗意。5、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感悟很多,所以预设的拓展的内容没有出示;虽然力求关注每位学生,设计了多样化评价、解说式评价、引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但真正到了课堂上,还是觉得不尽完美。
2、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句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心里担心着时间所剩无几了)。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完不成的话,可以放到课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