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中班数学区域活动教案30篇

日期:2021-04-26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中班数学区域活动教案3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中班数学区域活动教案30篇

第1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6到10的序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在学习了1到5的序数后,发现小朋友掌握的不够牢固,一来巩固一下所学知识,二来继续学习6到10的数。

  活动目标
  1.能排出10以内自然数列,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能正确地运用序数词,会用第几来表示物体在序列所在的位置。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灵活运用10以内的序数,正确运用序数词。
  2. 引导幼儿思考,使幼儿灵活地掌握序数知识,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教具:数字1~10,图卡,数字挂表
  学具:图卡,幼儿操作卡,数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学习
  老师向幼儿展示1到5的序数卡片,引导幼儿描述这五个序数。
  幼儿:1像铅笔能写字 2像天鹅水中游 3像耳朵听声音 4像红旗迎风飘
  5像鱼钩把鱼钓
  老师:很好。现在大家看一下我手中的挂表。这是什么?(用手指着口哨)
  幼1:口哨。
  老师:对了。那么它看起来像什么?
  幼2:像6.
  老师;是啊!所以啊,6像口哨咧嘴笑。
  幼儿:6像口哨咧嘴笑。
  接着展示其他四张图片,引发幼儿思考,并得出对7到10的描述:
  7像锄头能耕地 8像葫芦藤上吊 9像勺子能盛汤 10像铅笔加鸡蛋

  二.做游戏
  找10个幼儿来参加游戏
  将标有1到10的十个数字卡片打乱顺序,翻过来放在桌子上,让10个幼儿分别抽取 一张卡片,并按照上面的数字序数站在正确的顺序。最后看每个幼儿是否都能找对自己的位置。这个任务交给在台下的幼儿来完成。老师负责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当每个幼儿都能找对自己的位置时,再让这10个幼儿打乱顺序,两人互换卡片,重新排列顺序,正确排列后把卡片收起来,老师随意叫出一个学生的名字,让台下的幼儿来判断该幼儿处在第几的位置。让其余的幼儿也轮流来参加这个游戏,最终让每个幼儿都能灵活运用序数词。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来上这节课,让我感到上课很轻松,不知不觉中在快乐声中度过了一节课。但要想上好一节课,需要提前下很多功夫,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一句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这节课,每个幼儿都做到了积极快乐地参与,我很开心。我和幼儿配合的这么好,互动性好。幼儿喜欢做游戏,所以我将数学的概念融入游戏中,使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更为浓厚,对序数更容易理解。幼儿教学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是以游戏方式生活的,应寓教育于生活之中。
  3.要想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老师应该花更多精力来了解幼儿的经验水平学习特点和个性特征,这样才能构思更多适合幼儿发展的游戏。

第2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一一对应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习把相关物体进行一一匹配,获得对应经验。
  2.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实物:碗、勺、梳子、镜子、毛巾、脸盆等。
  2.动物和相应的食物卡片多种,填空练习的卡片若干。
  3.配套幼儿用书《数学》上册。

  活动过程:
  1.游戏《找朋友》
  (1)教师出示实物,启发幼儿说出各种实物名称后,再讨论哪两种实物可以做朋友,为什么?(发现实物之间的关系)请幼儿动手把它们一对一对地配好。
  (2)启发幼儿在室内找有关联的物品,比一比谁找得又对又快。如:黑板与黑板擦,扫帚与簸箕等。
  2.游戏《喂小动物吃食》教师出示动物卡片,并从左到右摆成一行,然后引导幼儿讨论:每种动物最喜欢吃什么?让幼儿找到相应的食物卡片-一对应地摆在下方。
  3.分组活动幼儿分成四组活动。
  第一、二组:对应摆放实物卡片。如教师先从一个袋中取出花、帽、伞、手电筒等卡片摆成一行,再请幼儿从另一个袋中取出有关联的卡片(蝴蝶、围巾、雨鞋、电池)一一对应摆放。
  第三、四组:填空格。如空格上一排画有鸡、碗、书、篮球筐等,小朋友在下方空格内填画相应的东西(蛋、筷子、笔、球)。
  4.教师或家长指导幼儿利用幼儿用书第4页的内容进行补充练习

  课后反思:
  上完后,自我感觉良好,至少是按照自己的设计顺利的完成了!上完后才发现,还是自己的功底太薄,对这一数学思想的领悟远远不够。周主任说得非常有道理,一一对应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是解题时所运用的一种思路,不应当停留在生活中的一一对应,可以在数学中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涵。
  可否通过不同的魔术来集中展示一个内涵,一种数学思想?这一神奇的魔术通过解剖使它不再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似乎可以跳出来一点点了!
  我明白了空姐为何自杀?因为她是局内人,她没法走出她的圈地,而我们说她傻,那是因为我们都是局外人!

第3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5以内的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复习5以内数数及认数,能手口一致点数,学习按数取物。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难点:
  1.活动重点:能手口一致点数;知道数字代表的实际数量。
  2.活动难点:会按数取物。

  活动准备:
  1.教具:小动物5只; 5以内数字卡;蛋糕一只。
  2.学具:印有数字框子若干;糖、西瓜、香焦、葡萄、花等图片若干;已塑封的小鱼、小草、小虫子、胡萝卜等图片,幼儿抄作纸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师:1.出示小猪图片,这是谁呀?今天小猪特别的高兴,因为今天小猪过生日。妈妈还特意给他准备了一只大蛋糕。(出示蛋糕)
  师: 2.小猪要过几岁生日了呢?蛋糕上的一支蜡烛表示一岁,让我们一起数一数蜡烛吧,有5支蜡烛,是过5岁生日。有许多小动物们也来给小猪来过生日了,他们会是谁呢?
  1) “喵喵喵”是谁呀?小猫,看小猫还给小猪带了生日礼物,是什么呀?(西瓜)有几个?可用数字几来表示?师总结:小猫给小猪送了一个西瓜,我们就用数字1来表示。
  2)“ 还会有谁呢?”“叽叽叽”小鸡也来了,小鸡送了什么礼物呢?(两根黄香焦)有几根,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数一数。
  3) 小松鼠、小羊、小兔也来了,他们会是什么礼物呢?(幼儿观察送了什么礼物)?数量是多少?用数字几来表示?(分别是3朵花、4块巧克力、5块糖果)

  二、操作探索
  1.师:小动物给小猪送礼物了,我们小朋友也来给小猪送礼物,好吗?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礼物送个小猪,(要求;小朋友们先看看自己的桌子底下是什么礼物,有几个,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礼物数量,看看黑板上的每个框中的数字再放进相同数量的礼物)。
  2.幼儿先讨论自己的礼物是什么,有几个,再进行操作,教师指导。
  3.提醒幼儿认清数字和数量,能手口一致点数;能力弱的幼儿多给予帮助和指导。
  4.请个别幼儿讲解操作情况给小猪送了什么礼物,送了多少。
  5.小猪请老师把小朋友送的礼物先收一下,师生整理好篮子。

  三、游戏巩固
  1.师:小猪非常开心,小动物们和小朋友们都给他送了许多的礼物。现在快要到中午了,小动物们的肚子有些饿了,小猪想送一些吃的给小动物们。小猪要请我们的小朋友帮他招待小动物们。(要求:看看你的抄作纸上的数字是几,就给小动物喂几个吃的。)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检查幼儿操作。
  3.作品展示,并给予评价。

  四、游戏结束:
  为小猪庆祝生日,唱生日歌。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想通过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教会幼儿感知5以内的数数。开始部分,我利用小猪过生日这一游戏环节,让幼儿用手口一致数数方法。数一数蛋糕上的蜡烛有几支,让幼儿对数字1-5有一个初步的概念,这个方法还不错,幼儿都能手口一致的数数,并能准确地表示5支蜡烛是过5岁生日。接下来一个环节是让小朋友送礼物,先让小朋友数数自己的礼物是什么,有几个,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再看数字卡上的数字是几,再把相同数字的物品贴到数字卡上,是按物品对数字,幼儿基本能掌握。最后一个环节又让幼儿按数字取物一一对应,进一步帮助幼儿对1-5数字的理解,同时也给孩子独立动手操作练习的机会。但这节课下来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课堂中没有灵活准确运用量词,自己对数学语言组织还有所欠缺,自己的语言有点零乱,啰嗦,也没有激情的教学语言,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改进的地方。

第4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复习5以内的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巩固认识5以内的数字和数序,进一步理解数字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能听清要求并按要求活动。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立体数字1-5,5以内数量的物体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叫醒数宝宝:
  *数宝宝都睡着了,谁来叫醒它们?
  *集体验证数字是否放正确,并认读数字。
  2.帮数宝宝排队外出活动——复习数序。
  3.和数宝宝玩游戏:《看数拍手》。
  *学玩该游戏。
  *能按要求活动。
  4.给数宝宝送“玩具”——物体卡片。

  活动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孩子爱玩的天性,运用儿歌的形式引导学生记忆数字和量的关系,并全员参加手指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鲜艳的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动物吸引学生的眼光,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与我主动的配合,发挥主动学习的能力。
  当然在这次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一是出示课题的幻灯片没有及时的打开。二是在检验环节没有打乱数字的顺序,减低了考验的难度。三是在最后的拓展环节,引导的不是很充分,没有把学生的观察方向引入到学习环境中。

第5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顺数和倒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数是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给幼儿对数的教育应从数数开始,因此我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幼儿认识数数。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学会1――10的顺数和倒数。
  2. 在游戏的过程中,感知顺数和倒数的规律。
  3. 使幼儿在游戏中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1――10之间顺数与倒数的规律

  活动准备
  1. 1――10数字卡片两套,方向箭头两个
  2. 磁铁圆点若干,小动物玩具十个
  3. 小汽车两辆(颜色不同)
  4. 音乐:《郊游》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以谈话的方式导入,请小朋友们去郊游为主题,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想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基本部分
  (一)引导幼儿以报数的方法,初步感知顺数的规律,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1,这样排列的一排数叫顺数。

  (二)接着导入到倒数的认识
  教师引导幼儿感知,由于方位的变化,数顺序也会发生变化,从大数到小数排列,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少1,那么这样排列的一排数就叫做倒数了。

  (三)巩固部分
  1. 教师以惊讶的神情导入这些小动物有的胸前有数字,但个别是没有的,请小朋友们帮它们按规律排好队。
  2. 请小朋友们与小动物玩游戏,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可以从任意数起的顺数和倒练习。
  3. 教师以郊游的方法导入小汽车,引导幼儿根据对汽车不同的颜色进行观察,并且感知由于方位的变化,数的顺序也会发生变化,指导幼儿参与体验,巩固感知顺数和倒数。
  4. 指导幼儿参与手指游戏,再次进行对顺数与倒数的练习。

  三.结束部分
  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哪里有顺数和倒数,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与小伙伴或爸爸、妈妈共同寻找顺数和倒数,下一节让我们大家共同分享。

  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后,有的小朋友自觉排队,请一人当小队长,按顺序数数,有的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数数,由这些可以说明孩子们已经有了探究的兴趣,那么我们教师应放开手,让孩子们自己去玩、去探索,毕竟学习不能只通过一两集体活动来完成。

第6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6—9相邻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能说出6—9各数与其相邻数的关系(多1或少1的数)。
  2.幼儿能熟悉地找出6—9各数的相邻数。
  3.知道朋友间要团结友爱。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已有经验:学会了10以内的数字。
  2.1—10的数字胸卡三套,1—10的数字卡和实物卡若干套。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一些小朋友他们今天很开心,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啊?”“他们是数字小朋友,因为他们今天搬了新家,小朋友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出现房子图片,引出相邻数这个概念。
  1、“现在让我们走进这座房子,看看数字们是怎么住的。”
  2、用向小朋友介绍数字新邻居的方式引出相邻数这个概念。“数字们见小朋友来了都非常高兴,所以都换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欢迎我们小朋友的到来,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的新邻居。”
  3、介绍完后提问幼儿:你们发现了什么?说出数字间的关系。(多1或少1)

  三、游戏:找朋友
  1、“小朋友,我们都知道每个数字都有自己的邻居,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左边的比它少1,右边的比它多1。今天,我们来做个游戏,看谁能快速的找出数字的邻居。”
  2、游戏;将幼儿每6人分为一组,每组幼儿将6—9的数字胸卡带上。教师逐一请数字6—9的幼儿出来找朋友,全体幼儿一起唱《找朋友》的歌曲,最后把各数的好朋友找出来,并说一说数字的好朋友是谁和谁,为什么?
  3、小结游戏情况。

  四、玩实物卡。
  幼儿两两一组将实物卡按1—10的顺序排好,然后说一说,找一找各数的相邻数。

  五、活动总结。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每一个数字宝宝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好邻居,它们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快乐的生活着。我们小朋友也要像数字宝宝一样,大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活动延伸:
  教师把胸卡、数字卡投放到数学区角中,小朋友可在区角活动中进行游戏。

  活动反思:
  通过第一个活动2—5相邻数的学习,孩子对 2、3、4、5这几个数的相邻数很熟悉,而且能很快说出他们的相邻数是谁和谁?并且说出前面的朋友和后面的朋友与中间数少1和多1的数量关系,第一个活动环节进行得比较顺利。在第二个环节,教师作为引导者将操作的要求清楚的告诉孩子,让孩子能回忆上次的操作方法,迁移已经学会的操作经验进行再次操作。今天孩子的操作速度快了,大部分幼儿都能快速正确的找到某数的相邻数。这个活动我没有增加难度,没考虑个别差异,对好的孩子来说就缺少一点挑战性,因此我可以再准备多点操作材料,提供给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我认为数学是一门知识连贯也很重要的学科,在每个活动中教师都应有对以前知识的复习,然后引导幼儿迁移经验来进行学习,这样对幼儿的学习应该会有更大的帮助。

第7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学习图形的分割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尝试对正方形、长方形等几何图形进行分割。
  2、探索图形分割的不同形式,能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各种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了解图形拼合的方法。
  物质准备:房子图、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的图形、剪刀、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以“老师的新家安装玻璃”引入活动,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老师最近要搬新家,但是太忙了还没装修完,瞧,窗户的玻璃还没有安装好,所以想请你们来帮忙,愿意吗?

  二、幼儿操作,尝试分割几何图形。
  (一)第一次操作
  1、引导幼儿根据观察窗户的不同形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安装玻璃。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窗户都是什么形状的?找一找有没有合适的玻璃?这该怎么办?怎样才能剪得刚刚好又不浪费材料?你们都说很多的方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1)观察比较窗户与玻璃的不同。
  (2)发现问题:想想怎样才能让每块窗户都安上合适的玻璃。
  2、幼儿操作,师观察指导。
  3、交流分享。
  (1)师:是怎么安装玻璃的?这个图形是怎么来的?你来试试,先折一下然后比一下,合不合适,好的合适了,我们就剪下来。
  (2)你把什么图形分割成什么图形?分割成几块?
  (3)这个窗户还没有安装上玻璃,谁来试一试?正方形变成几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合在一起又变回什么形状?
  (4)你用什么方法来制作玻璃的,直接剪这种方法好用吗?为什么?那折了再剪和直接剪哪种方法比较不浪费材料呀?
  (5)原来我们要对角或者对边折一折、压一压、然后打开沿着直线剪下来。
  4、发现图形分割的简单关系
  小朋友真能干,原来正方形能分割成两个长方形也能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圆形能分割成两个半圆形,无论这些形状怎样分割,合起来都能变回原来的大图形,这回帮老师解决了大难题。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中鼓励幼儿用图形分割或者拼合的方式制作自己喜欢的玻璃安装窗户。

  活动反思:
  中班幼儿对单个的图形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图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还不够。然而,帮助幼儿理清这些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要对事物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就必须把它与相关事物进行比较,这也是我设计此活动的初衷。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和思维特征,以生活情景给窗户安装玻璃为背景,使枯燥的数学活动生活化、情趣化,让幼儿更易接受。活动以幼儿分组操作为主,为幼儿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给他们充裕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然后组织幼儿讨论讲述,帮助幼儿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整理升华。这节活动让孩子在一个自由和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活动打破以往的老师先教孩子再操作的模式,而是根据《指南》中提到幼儿的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探究,所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节活动的内容选择很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在操作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很投入。但给孩子观察的机会太少了,从而导致在第一次操作后的概念梳理不够清晰,应该引导孩子观察、对比为什么不合适,找出原因然后再出示操作步骤图给孩子一点提示。第一次的小结起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孩子总结经验的同时也要为第二次的操作难点做个小小的提示,这样孩子在操作时目的更明确。在活动中应该多观察孩子的表现,在分享交流时抓住孩子出现的问题,帮助孩子经验梳理会更有效。

第8篇、中班数学活动空间方位辨别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空间方面对孩子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为了让幼儿通过游戏去自由探索空间方位的神秘,我就结合中班整合设计了以下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会辨别物体的空间位置,并能正确数出7以内的数量。
  2、培养幼儿辨别空间方位的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操作材料(1、2)、范画(1、2)、7以内数量的图片,录音机、录音带《火车开来了》、课前教会幼儿唱《小猫歌》和会玩躲小猫的游戏。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1、 听音乐入室:《火车开来了》引起幼儿的兴趣。
  2、 ——“小朋友,看这里有很多椅子,我们找个位置坐下来。”
  3、 游戏:躲小猫 “等一下老师和你们玩“躲小猫”的游戏,老师来做猫妈 妈去抓小猫,你们做小猫去躲。猫妈 妈找不到你们的话,等一下你们要告诉猫妈 妈“你刚刚躲在哪里的什么地方?”

  二、 辨别空间方位:
  1、提问:“有哪只小猫告诉我,你刚刚躲在哪里的什么地方?”
  2、出示范画(1):
  (1)、“谁来告诉我,你在图片上看到什么,?有多少?”
  (2)、出示蝴蝶和蜗牛图片:“谁也来了,它在哪里呢?有多少?”
  3、出示范画(2):“它是谁啊?” 今天喜洋洋也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

  三、游戏:拼一拼
  1、我这里有一些数字宝宝,等一下我会把数字宝宝放在喜洋洋头不同的方位,让你们根据所给的来拼。如:教师在喜洋洋头的上面放数字宝宝2,我就在操作材料中找出与数2相同数量的拼在喜洋洋头的上面。
  2、幼儿拼一拼:
  3、请个别幼儿来说说成品,教师小结。

  四、写一写
  1、出示范例:“今天老师出了一些题来考考小朋友,看看你们今天学的空间方位懂了多少。”
  2、教师示范。
  3、 幼儿做题:

  五、活动结束:火车开来了 小朋友今天我们都学到了很多本领,我们一起去当小老师教一教弟弟妹妹吧。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活动很感兴趣,他们还很投入到活动中。他们都能积极举手发言,还能用完整的话来回答。不过幼儿对辨别空间方位上还不大了解还得继续培养和巩固。活动开展的时间有点长。以后我会吸取更多的教学方法争取上的更好。

第9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复习7以内的数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遵守操作规则。
  2.能不受干扰正确判断7以内的数。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熊猫举重木偶(身上隐含着7以内的数量)、青蛙呱呱偶各一个;人手一份1-7的数字圆点卡片;身上有数字卡片或者圆点卡的小动物木偶;“喂食”、“找瓶盖”、“数学转盘”、“实物数量图”、“多功能操作盒”等材料。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数字1-7,初步感知其数量。
  3.环境创设:活动室内创设与7以内数量相关的环境。

  活动过程:
  1.以“动物木偶来班级做客”的口吻引入。
  2.幼儿观察木偶,通过提问、点数或目测等方式,引导幼儿判断7以内的数量。
  (1)幼儿看看、找找、说说“熊猫举重木偶”的身上有什么数学秘密。
  (2)以“木偶和小朋友做游戏”的形式,进一步感知和判断7以内的数量。
  教师以集体、小组或个别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根据“木偶”的指令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或者做出相应数量的动作。
  (3)教师围绕“如何快又对地判断数量”以及幼儿的掌握情况进行小结。
  3.幼儿自选材料分组游戏,教师指导。
  (1)“喂食”:引导幼儿根据木偶身上的点子卡或数字的数量喂食。
  (2)“送礼物”:引导幼儿用串珠珠、串花等方式做出与木偶身上的数字相等数量的礼物。
  (3)墙饰“数字树”互动:引导幼儿判断花朵的点子数,选出相应数量的花芯进行匹配。
  (4)“盖瓶盖”、“实物数量图”、“数学转盘”:引导幼儿排除干扰,仔细判断7以内的数,并对相同数量的物体或数字进行匹配。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寻找班级、家中数量是1-7的物品。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木偶形象夸张、有趣,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玩具。因此,我把木偶作为一种教具,也作为一种手段,巧妙地运用到整个活动中,引导和支持幼儿与“木偶小动物”进行积极的互动,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活动,并提供多种操作性强、适合不同能力差异幼儿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正确地感知和掌握7以内的数量。

  活动点评:
  由于能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巧妙地把幼儿喜欢的木偶自然地融入到活动中,以游戏的形式贯穿与整个活动里,因此,幼儿能积极、愉快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为幼儿提供与活动内容相适应的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木偶、材料进行互动,注重对幼儿个体差异的指导,特别是重视引导能力差的幼儿体验与同伴共同学习和游戏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使每个孩子在愉悦的气氛中都有所提高,获得相应的有益经验。

第10篇、中班数学活动了不起的“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0”,知道“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
  2.发展幼儿联系生活情景的联想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空盒子
  2.0---9的数卡。
  3.秒表、温度计。

  活动过程:
  一.看看有什么。
  1.每人打开一个空盒子,说说里面有什么。“没有”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可以用“0”表示)。
  2.出示数卡“0”,幼儿认读,说说“0”像什么。
  3.请幼儿在空盒里装上喜欢的东西,说说现在是否还能用“0”来表示。

  二.说“0”。
  1.启发幼儿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说说还有什么情况可用“0”来表示等。
  2.可请个别幼儿来表演,如伸出五个手指头,然后藏到背后,可以用“0”表示;拿几张卡片,一一发给好朋友,自己一张也没有了,可以用“0”表示。

  三.了不起的“0”。
  1.“0”可以用来表示没有,还可以用来表示其他吗?
  2.教师参与幼儿讨论并逐一出示数卡、温度计、秒表等,使幼儿知道“0”可以排在任何一个数字后面,就能使该数字增大许多。“0”在秒表中间表示开始,温度计上的“0”表示零上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等。
  3.原来“0”不单单表示“没有了”,还有更多的用处呢。

  四.结束活动。
  请幼儿去找一找爸爸妈妈身上有没有像“0”的物品。

  活动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为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概念,本活动通过教具的操作和游戏形式展开,让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幼儿园数学教学中,“0”的教学经常被忽视,而在蒙氏教学中,“0”的教育格外重视。在本次活动中,我们通过情景游戏的方法,让幼儿熟悉“0” ,了解“0”的意义以及“0”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个活动,幼儿对“0”的熟悉得到更高一度的提高。

第11篇、中班数学活动猫捉老鼠(圈数字)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8,感知8以内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2.能动脑筋操作,按实物的数量圈出相应数字。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数字卡片8,老鼠、绳子、弓箭、枪的图片若干。
  2.幼儿操作单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认识数字8
  1.我是黑猫警长,你们是小黑猫警长,我们今天来玩个猫捉老鼠的游戏。
  2.看,我都准备了哪些工具?(出示绳子图片)数数有几根绳子?你是怎么数的?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3.还有什么工具?(出示弓箭图片)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这个又是什么工具?(出示枪的图片)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出示数字8)
  4.8像什么?刚才8把手枪可以用8来表示,8还可以表示什么?
  5.教师小结:8表示8样物品。

  二、感知8以内数字和数量的关系
  1.接下来我要选择捉老鼠的工具,我选绳子,先看看我手上的数字是几?那我可以选几根绳子?
  2.小黑猫警长每人选一种工具,看看你椅子底下是数字几?你就选几个。
  3.我来看看小黑猫警长的工具选的对不对。
 
  三、能动脑筋操作,按实物的数量圈出相应的数字
  1.下面,我请个小朋友来侦探下,有几只老鼠?
  2.那要圈出数字几?拿好你们的工具,我们一起来消灭它,要瞄准哦,不然老鼠会跑掉的。
  3.我们来看看后面有多少老鼠要消灭。
  4.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5.展示操作,教师和幼儿共同检验做的是否正确。
  6.聪明的猫警长们,让我们到别的地方去消灭老鼠吧! 

  活动反思:
  在整个练习过程中,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猜、想、说、验,培养估计的意识,使幼儿在相互启发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易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形成。

第12篇、中班数学活动水果丰收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5以内数量,巩固对5以内数字的认识。
  2.学习将相应的数量与数字相匹配,并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3.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强参与活动的自信心。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经验:幼儿已认识各种水果,了解1-5的数字。
  2、生活环境创设:室内布置有关1-5数字的图片。
  3、教学具准备: 果园(树上贴有1―5的点子的不同水果),1―5的点子图片若干。
  篮子五只(上面贴有1―5数字的卡车图),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 摘水果。
  1.边唱歌边带幼儿到立体水果树前。
  师:小朋友看一看,果树上有些什么水果?
  2.幼儿摘水果
  3.引导幼儿观察水果上的点卡。
  4.感知5以内数字。

  二. 送水果。
  1.开来五辆卡车,师提问:开来了几辆卡车?
  2.为卡车编号。
  3.幼儿讨论:数量与数字的匹配关系。请小朋友边说边送:几个点子的什么水果我送你上几号车?
  4.幼儿送水果,教师巡查,辅导。

  三. 游戏:摘水果、送水果继续一次。
  1.幼儿摘水果。
  2.引导幼儿再次观察水果上的点卡。
  3.送水果,并说一句好听的话:几个点子的什么水果我送你上几号车?(请小朋友检查)
  4.幼儿运水果。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在主题活动背景下的计算活动课,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先想到了要从幼儿的兴趣入手,所以就把幼儿喜欢的水果放入课堂中,贴近幼儿的生活,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能与活动目标基本达成一致,同时我也有了丰富的教具,让幼儿有一个直观的感觉。
  但这节课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教学内容有点简单,对大部分幼儿来说没有挑战性,并且在送水果的环节有点混乱,在此之前我没有设想周到。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完善我的教学。

第13篇、中班数学活动铺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区分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并能按标记进行分类。
  2、通过情景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小路”,上面镂刻大小不同的图形“土坑”,将镂刻下来的图形作成铺路的“石头”。小篮同幼儿人数。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标记,音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郊外捡石头!”(随音乐进入活动室)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彩缤纷的小石头,大家可以挑自己喜欢的捡。”
  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
  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颜色、形状)。
  5、游戏:按标记举“石头”。

  二、铺石头:
  1、“大家捡了那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用它来铺一条石子路,好吗?”
  2、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地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
  3、出现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还有坑没有铺好,该怎么办?”
  4、幼儿再次操作。
  5、发现问题:“老师发现这里有块石头很特别,是用两种颜色的石头拼起来的。”请个别幼儿介绍他的方法。
  6、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捡来的“石头”铺平“地上”的“坑”。
  7、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三、踩石头:
  1、“路铺平了,我们来玩踩石头的游戏!”
  教师介绍玩法:“音乐一响,小朋友就一边念儿歌一边动起来,音乐一停就立即踩到“石头”上,并说说踩的是什么形状、颜色的“石头”。
  2、游戏重复2~3次。
  3、让幼儿找找在幼儿园里有没有这样的图形,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
  2、让幼儿回家找一找、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东西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长方形及正方形,回园告诉老师,并列出图表。

  活动反思:
  整节活动,孩子在游戏中感知,在情境中体验,在交流中分享经验,有效整合提升孩子已有的经验,活动简单,真实,自然,孩子们投入的表情,快乐的情绪,让我在一次体验到“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生活中各种多边形无处不在,各种形状的多边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尤其是小班的孩子来说,图形是非常抽象的的概念,孩子们的生活给了我智慧和灵感。

第14篇、中班数学相邻的数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幼儿的知识涵盖面和认知水平可能会因为区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而我们所面对的农村幼儿与市直幼儿就更不一样了,所以,我针对农村幼儿的个体情况,在活动中我以生活中实际为主进行教学,利用生活中的邻居来进行相邻数的教学,这样就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习相邻的数,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相邻数的学习,懂得邻居之间要相互帮助,养成团结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的行为品质。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相邻的数,知道相邻的数之间相差1。

  活动准备
  1、 数字卡片
  2、 小动物的家卡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
  1、 小朋友们,我们每一个小朋友家都会有邻居,那么你们来说一说,你们家的邻居都有谁?
  2、 通过教师的提问进入相邻数的学习。

  二、学习相邻数
  1、 教师出示1~10的数字卡片,由幼儿读数。
  2、 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几个数字和我们的邻居一样,是相互挨着的,那么他们都主谁和谁是邻居呢?引导幼儿说出每个数字的相邻数。
  3、 让幼儿仔细观察1~10的数字,通过教师的引导知道相邻的数之间的关系是相差数字1。
  4、 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材中的内容。

  三、游戏活动
  1、 幼儿手拿数字卡片找邻居。
  2、 小动物找邻居。

  四、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小朋友都找到了邻居,真的很棒!那么我们成为邻居要怎么样做呢?我要成为相互帮助,助人为乐,团结他人的好孩子!

  教学反思:
  1、 本次活动幼儿掌握了相邻的数以及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在愉悦的活动氛围中学习了知识。效果比预期的要好。
  2、 在教学活动中有个别的幼儿不能太理解相邻数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个别幼儿的接受能力,
  3、 通过活动了解到关于相邻数的学习,如果能在活动中添加一些加减法的练习(加1和减1)来辅助相邻数的学习。
  4、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特别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让他们更透彻地理解你所表达的内容以及他们应该怎样去完成你的要求,从而更好的完成活动内容。

第15篇、中班数学活动方块魔术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区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并能借助折叠的方法感受图形的组合与变化。   
  2.活动中喜欢思考,尝试在动手操作中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大方巾一块、正方形手工纸若干、大图形板各一块   

  活动过程:   
  一、方巾魔术——复习区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引导幼儿交流三种图形的不同特征。   
  1.出示方巾引导幼儿观察方巾的形状特点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拿什么变呢?瞧,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手帕?你是怎么知道的?从哪里看出来的?你们看这四条直直的边,一样长短吗?   
  2.教师表演魔术,分别变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1)小朋友准备好咯!老师要开始变了,眼睛睁大,你们帮我数一二三好不好?看,这是什么形状的呢?   
  三角形有几条边?谁来摸摸看这三条边是什么样子的?   
  那有几个角呢?我请一个小朋友把它点出来。这个角摸上去什么感觉?   
  ƒ三角形有三条斜斜的边,三个尖尖的角,我们现在请三角形在这里坐一会,还想不想看老师继续变?   
  (2)很有趣的对吗?再来,有没有?没有东西,你们帮我数到一二三好吗?这是什么形状?从哪里判断它是正方形的呢?   
  (3)好的,正方形坐一会,再来变好吗?我们一起数一二三,这是什么形状?长方形宝宝说你们帮我和正方形比一比有什么一样的地方?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教师直接用方巾变出长方形,吸引幼儿。   
  (1)接下来还想不想看我再变?还拿这块手帕变好吗?这回变什么呢?看清楚了,你们帮我数一二三。   
  (2)老师把什么形状变成了什么形状?谁来说说看?把一个正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刚刚我们说长方形是两条边长,两种条边短,是不是这样子的呢?你们会不会做小魔术师和老师一样变呢?
  
  二、幼儿尝试折纸变魔术——借助折叠的方法表现图形的基本特征   
  1.幼儿尝试折叠,表现图形特征,鼓励幼儿折出不同的图形(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   
  (1)折叠长方形   
  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这个是什么形状的纸?你能和老师一样成为一个魔术师把它变成长方形吗?   
  都变好了,我请一位小朋友上来,你们看她是不是把正方形变成了长方形?是怎么判断的?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变的?   
  ƒ你们和她变得方法一样吗?原来把一个正方形边对边角对角的对折一次就会变成一个长方形。   
  (2)折叠三角形   那如果要变三角形该怎么变呢?请你们动动脑筋试试看好不好?   
  我请你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三角形是怎么变出来的?你们变的方法跟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3)折叠正方形   
  现在请你们将纸头都打开来,我给你们一张这么大的正方形,你能把它变成小一点的正方形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请介绍下你是怎么变出小正方形的?还有没有不同变法的?2.第二次变图形,刚才我们已经变出过三角形,长方形,还有小的正方形,我们再来试试看还能不能变出更小、更多的形状来呢?可以是小小的正方形,也可以是小小长方形或小小三角形。   
  3.相互交流经验探索折叠中图形大小、数量、形状的变化。   
  (1)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将变好的图形放在桌子上,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都变出了一些怎么样的图形,好不好?   
  (2)请你来介绍下你变得是什么形状?你是怎么变的?   
  (3)将基本的几种折法展示在黑板上进行小结:一张正方形的纸,将它边对边,角对角折一折就能变成2个长方形;再折一折,可以变成4个小正方形;角对角折一折,可以变成2个三角形,再对折可以变成4个三角形,图形折的越小,数量就会越多,将这些小的图形组合在一起也可以变成一个更大的图形。原来图形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三、超级大图形——尝试合作拼搭组合图形   
  1.教师分别出示大的图形版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   
  2.幼儿分成三组完成图形的拼搭   
  (1)介绍图形组合的规则   
  我们分成三组,每组一个大图形,用你们手中的小图形去把大图形铺满。你要把小图形变成三角形、正方形或长方形这三种图形里面的一个,大小你自己决定。只要把你组里每个人的图形,都放到大图形上,正好把它铺满,不多也不少,就能够成功了。   
  (2)幼儿自主拼搭教师巡回指导   
  怎么变?几个人一起商量商量,大小由你自己决定,如果多出来怎么办?要把它怎么样?   
  3.相互揭晓拼图,交流拼搭方法,体验成果快乐。   
  现在三个大图形都铺满了,每组请个代表来介绍下,你们是怎么成功的?告诉大家你们用了哪些图形把它拼出来的?几个图形是怎么配合的?

  四、延伸活动   
  你们本领很大,这么难的任务你们都完成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更难的呢,我们把它请出来,它是什么形状的?你们能不能用自己手里的小图形将这个大梯

  活动反思:
  这个教学活动主要目标是能够区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并能够借助折叠,让孩子们感受图形的组合与变化,也鼓励孩子们在活动当中能够喜欢思考,尝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当中去解决问题。本次活动是源于幼儿的,中班的孩子对于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他们这个图形的区分已经能够较好的掌握,但是当遇到一些图形的拆分,图形的变化,拼搭的时候,这一类的经验对他们来说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所以,我想借助今天的活动,给孩子们在这一方面,能够得到相关的经验体验。
  首先第一个环节,就是在引起孩子兴趣的同时,让孩子们充分的感受三角形 正方形和长方形这三种图形的一个基本特征。之后我就很自然的进入了第二个环节,那就是让孩子们动手操作,尝试利用这些图形的折叠来进行各种图形的不同的变化。到了第三个环节,应该说,对孩子们来说是挑战性最大的,也就是同组的几个小朋友合作,把这么一个手中的图形通过不断地变化去拼成一个更完整的图形,整个过程都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那么孩子们在之前的一个环节中积累的经验能够更好的运用到第二个环节,第二个环节的经验运用到第三个环节,使孩子们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够就是比较自然的融入到整个活动的设计当中。
  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在学数学的活动过程当中,还要注重的是情景性的创设,所以我是以变魔术作为主线贯穿始终的,从一开始老师变魔术到孩子们变魔术,到合作变魔术,整个情境孩子们都是融入在非常愉悦的这么一个情绪的过程当中,也让孩子学数学的过程变得非常的轻松有趣。另外材料的选择就是孩子们他们平时的一个手工纸,非常简单,但是这样越是低结构的一个材料,越能够让孩子玩出更多的方法,让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的翅膀得到发挥和发展。
  在课后我得到了各位听课老师的指导,也进行了反思:首先教师的主导意识还需淡化、现场回应能力还需加强,语言可以更加精简。在第二个环节中,还应留给了孩子们更充分的操作和思考的空间,在给孩子们操作的要求的时候,不用规定孩子一定要变出怎样的图形,而是只要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能不能变出更小的?更多的?之类的问题,让孩子们通过这些问题,他去思考和探索,我怎么样去通过折叠的方法,去把图形变换出来。最后环节当拼搭“三角形”的小组发现问题时,如果当时能将这个“点”在集体面前分享,引发生生互动,师生共同解决困惑,可以使幼儿学习中的主体性、自主性体现得更加充分!

第16篇、中班数学活动学习8的组成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利用学具学习8的组成。
  2、 运用互补、互换规则知道8分成两份有7种不同的方法。
  3、 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六型学具每人一套、奖券、积木等奖品、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1、 运用“找朋友”游戏复习7的组成
  师:小朋友,我问你,7可以分成3和几?
  生:赵老师,我告诉你,7可以分成3和4。
  2、出示红花,让幼儿用学具摆出 8的组成。
  老师拿来了8朵红花,要把它分成两组,有几种分法?
  有的幼儿说:“左边1朵,右边7朵 。”――用学具数字摆     
  有的幼儿说:“左边2朵,右边6朵 。”――用学具数字摆
  教师总结:8有7种分法:8能分成1和7、8能分成2和6、8能分成3和5、
  8能分成4和4、8能分成5和3、8能分成6和2、8能分成7和1。
  3、让幼儿观察学具寻找数的组成规律。
  让幼儿观察学具,说出数的组成规律。左边的数是1、2、3、4、5、6、7,右边的数是7、6、5、4、3、2、1,左边的数递增,右边的数递减这叫互补规律;8分成1和7,8分成7和1,叫互换规律。
  4、 领奖游戏,巩固8以内数的组成规则,并能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
  (1) 交代游戏规则。
  小朋友真聪明,老师要发奖品给你们。但领奖品有一个规则:请幼儿先在自己的游戏区领一张奖券,看清奖券上的数字是几,就代表有几元钱,然后可以去领两种奖品,但两种奖品合起来的价钱要是奖券上的数字,不多 也不少。
  (2) 幼儿根据奖券自由选择奖品,老师巡回指导,并鼓励幼儿互相交流。
  (3) 小结:今天,小朋友真动脑筋,又玩了游戏,还领了奖品,我们下次再来玩。
  5、放音乐出游戏区。

  活动延伸
  在角色游戏中开设银行、菜场、超市,把所学的组成经验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活动反思
  幼儿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上幼儿唱“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幼儿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活动穿插游戏或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得到提高。

第17篇、中班数学活动赛车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以自身或客体为中心比较物体的前后方位,体验空间的相对性。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方位感。
  3.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4.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5.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活动音乐(开火车)(游戏音乐)
  flish动画“赛车”、 “小动物排队”
  字卡“前面”“后面”   
  小动物头饰每个孩子一个
  鹿妈妈头饰一个
  铃鼓一个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师:孩子们,今天小鹿老师要带你们去森林运动场观看赛车比赛,你们高兴吗?(幼儿:高兴)那么我们开上小火车准备出发。在出发前请你看一看你前面的小动物是谁?你后面的小动物是谁?
  2.教师总结:请你们向老师一样立正站好,你的小脸对着的一面就是前面,(教师相应出示字卡“前面”)你的后背对着的一面就是后面,(教师相应出示字卡“后面”)

  二、感知前后
  (一)以自身为主体
  1.请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师:请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现在你们都知道自己的前面是谁了,你们一定要跟好前面的小动物,我们的火车出发了。(听音乐幼儿跟老师开火车进入赛车比赛场地)
  2.幼儿互动感知前后;
  师:开了一路小火车,大家都累了,让我们放松一下吧!
  如:请给你前面的小动物捶捶背,揉揉肩;给自己后面的小动物拉拉手;轻轻拍拍你前面小动物的头;轻轻摸摸你后面小动物的脸;往前伸一下腿,往后伸一下胳膊;在你的前面拍三下手;在你的后面拍两下手;
  3.幼儿按教师的指令找一找前后的座位,并坐在座位上;
  师:孩子们,我们准备到座位上去观看比赛吧!请先看一下我们的座位:我们的座位一共有几排呀?
  教师指令如:小猫宝贝们,请你们坐在最前面的座位上;小熊宝贝们,请你们坐在最后面的座位上;请小兔宝贝坐在小猫的后面;请小猴宝贝坐在小熊的前面;等(试试)
  4.请大家看一看你的前面都有什么?后面都有什么?(试拓展)
  孩子们,离比赛还有一会儿时间,让我们看一看,你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幼儿说一说)
 
  (二)以客体为中心感知前后;
  说一说小鹿老师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
  1.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了你的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了,那么你知道小鹿老师的前面有什么吗?后面有什么呢?(幼儿说一说)
  2.师:你们在小鹿老师的前面是吗?是吗?(师转身)
  幼儿说完后引导孩子看一看老师转过身,面向后面,刚才在老师前面的东西在前还是在后?
  3.教师小结:孩子们,刚才你们还在老师的前面,老师一转身,你们就不在老师的前面了,这是因为老师面对的方向变了。

  (三)幼儿体验前后空间方位的相对性。
  1.请大家起立站好,看一看小鹿老师在你的前面还是后面?(幼儿:前面)那么你们向后转,看一看,小鹿老师还在你的前面吗?我在你们哪个方向了?(教师多次让孩子面向一面后,再向后转,体验空间的相对性)
  2.教师小结:孩子们刚才你前面的小朋友,在你转过身后,变成了你后面的小朋友,是因为你面对的方向也变了。(铃声响)
  出示flish动画“赛车”,巩固前后方位的认识。
  师:听,比赛的铃声响了,请大家坐好了,认真观看比赛吧!
  1.第一次观察比赛方位。
  (1)教师提问巩固。
  数一数有几只小动物参加比赛?谁的车开在最前面?谁的车开在最后面?小兔的前面是谁?小熊的后面是谁?
  (2)师:别尽是老师问了,你们也来问一问吧,谁来问?谁来回答?
  (3)幼儿根据画面提问。
  幼儿:小狗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小熊在那辆车的前面?在哪辆车的后面?(适当的找幼儿提问!其他孩子来回答。)
  2.第一次观察比赛方位变化。
  (1)师:请大家继续观看比赛,你要仔细观察,一会儿,小鹿老师会请你说一说谁跑在谁的前面了?谁落在谁的后面了?(幼儿说)
  (2)教师小结:比赛结束了,谁赢了?幼儿(小猴)。
  (3)给小猴子颁奖(音乐、拍手)。
  师:看!小猴子已经走上了领奖台,请你给小猴子颁发奖牌,请你给小猴子赠送鲜花。
  (4)提问: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
  对没得奖牌的小动物,我们该怎么说?
  (5)小猴子,你想对大家说什么?(老师、老师......)

  三、巩固游戏:给小动物排队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活动很感兴趣,他们还很投入到活动中。他们都能积极举手发言,还能用完整的话来回答。不过幼儿对辨别空间方位上还不大了解还得继续培养和巩固。活动开展的时间有点长。以后我会吸取更多的教学方法争取上的更好。

第18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长长短短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不受粗细的干扰,按照物体的长短排序。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比较长短差别明显的5个物体,按从长到短活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活动难点:
  能大胆描述自己的排列顺序。

  活动准备:
  1、长短不同的4个纸条.
  2、长颈鹿爸爸、妈妈、哥哥、妹妹和自己的图片。
  3、数学幼儿用书、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复习比较长短并排序
  1、将幼儿分成9组,每组幼儿发一组长短不同的纸条。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桌上的彩色纸条,比一比谁最长,再找出最短的,和比较长的。
  幼儿自由操作。
  2、鼓励幼儿自由探索
  师:找出来以后请小朋友为这三根纸条排序,怎么样才能让这三根纸条整整齐齐的排好队呢?
  幼儿自由操作,引导幼儿描述排序的顺序: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
  3、在增添一张纸条,引导幼儿再次排序。
  师:现在小朋友手上又多了一张纸条,请小朋友看看它应该怎么加入这个队当中呢?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并给与评论。

  二、教师设置情景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冬天来了,长颈鹿妈妈给长颈鹿爸爸、哥哥、妹妹和自己一人买了一条围巾。小朋友,请你们猜一猜,这5条围巾分别应该给谁呢?
  教师引导幼儿比较长颈鹿一家脖子的长短,并按脖子的长短进行排序。再次基础引导幼儿比较围巾的长短,将围巾按长短排序,为长颈鹿一家选择合适的围巾。
  2、教师指导幼儿完成幼儿用书内容。将长颈鹿的围巾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分别图上红色、蓝色、黄色、绿色、紫色。

  活动反思:
  今天是本学期的家长开放日,考虑到务必要照顾到每一个幼儿,所以我选择了幼儿喜欢的数学活动——《按长短排序》来做今天的活动内容。因为本次活动有幼儿操作环节,也会用到幼儿用书。活动一开始,我首先给每组幼儿发放了三张不用颜色不同长短的纸条,让幼儿先观察这几张纸条有什么不同,幼儿很快就观察出来了。在这一环节中优点是照顾到了每一个幼儿,幼儿都能近距离的看到排序的过程。缺点是准备的纸条不够,有一组幼儿差一张纸条。那么在以后的学具准备过程中一定要细心,差一张就是这次活动的缺陷。第二个环节,请长颈鹿的一家来参加我们的活动,长颈鹿一家的图卡做的特别生动,所以小朋友一看就特别感兴趣,一眼就能分清谁是爸爸、谁是妈妈、谁是哥哥、谁是妹妹。也能分清他们的高矮程度,知道最长的围巾应该给爸爸、第二长围巾应该给妈妈、第三长围巾应该给哥哥……最后一个环节请幼儿给长颈鹿一家的围巾涂色,在涂前两条围巾的颜色时,小朋友还能分清谁长谁短,还剩三条的时候,就感觉小朋友有点模糊了,不知道接下来该排那一条了,这时候我就让小朋友将涂过颜色的两条围巾用手遮住,然后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再来看一看。小朋友一下就看出来了,知道哪一条才是应该排在第三的,接下来我就用同样的办法,让幼儿找出了排在第四的和第五的,分别涂上了绿色和橙色。大部分幼儿都涂得很好,只有极少数动作慢的小朋友没有涂完。总之在本次活动中幼儿都很配合,积极性也比较高,在幼儿分组操作时,看到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在对于接受慢的幼儿给予了及时的支持和帮助,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也要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并实施重点关注。在准备教具的时候也要吸取这次活动的经验,认真准备、仔细检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第19篇、中班数学活动给小动物的信(感知5-10的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能不受物体的影响,正确感知5-10的数。
  2.能理解数的意义,有良好的操作习惯,并积极与材料互动。
  3.在操作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数卡、实物卡若干,信封若干(其中的大信封上贴有动物头像和数字5-10)

  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活动
  师:春天到了,花儿开了,公园里的小动物想请我们去玩,你们高兴不高兴?那请小朋友 想一想带什么礼物给它们呢?
  春姐姐手捧信封来到活动室:小朋友,前天我在动物园听动物们说,它们最想看你们把数与实物配对的本领,瞧,我为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礼物。
  师:那我们先来看看,准备的是什么礼物(信封)

  二、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数与实物的配对
  这个信封上有几个三角形?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信封上是几个三角形就放数卡几)
  请一幼儿到前面来操作。
  2.我们再来看这个信封,上面是数字,里面放了许多实物,它要我们做什么呢?请小朋友动脑想一想,幼儿相互讨论。(数字是几就放几个实物)
  3.吆,这个信封上有数字,里面放了笔和纸,要我们做什么呢?(要我们看数在纸上画上相应数量的自己喜欢的东西)请几个小朋友到前面来操作。

  三、幼儿分组操作
  1.介绍做法及要求:幼儿每人拿一信封,先看清信封上是几个图形就放几的数卡,是数字几就放几个实物卡。
  2.教师个别辅导。(教师可用抽卡片形式帮助幼儿将数与实物配对)
  3.幼儿互相交流、检查。(说说信封上是是数字几或是几个实物卡,里面就放几个实物卡片或数字几)
  4.教师与幼儿共同检测。(请几个幼儿到前面来讲讲为什么这样放,其他幼儿帮助检测操作的对不对,若不对则帮助纠正)
  5.奖励每人一颗五角星。

  四、游戏:送信
  1.教师讲解游戏的玩法及要求:全体幼儿到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坐“火车”去动物园。
  2.幼儿根据要求送信(小朋友送的信要和动物身上的数一样多)。
  3.教师与幼儿共同检查信送的是否正确
  4.全体幼儿随音乐《逛公园》,和小动物一起做游戏结束本次活动。

  活动延伸
  在巧手区、操作区放一些信封、卡片、实物图片,鼓励幼儿积极去探索。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环节流畅,《纲要》中明确指出数学是有用、有趣的。因此在此活动中贯穿了很多游戏,以便与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感到数学的乐趣。幼儿对这些游戏也非常感兴趣。

第20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找规律排序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幼儿年龄为4周岁,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观察和发现规律,为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利用规律进行排序,特设计本活动。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规律并进行排序。
  2.培养幼儿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幼儿之间合作意识。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能否发现规律,并按规律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
  小猫、小兔、小鹿头像各3个,各种几何图形若干,各种水果图片若干,雪花玩具若干,线绳等。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教师导语: 今天我们班来了三位客人,他们想看看小朋友是否聪明,你们欢迎吗?(出示小猫、小兔、小鹿头像图片并依次贴在磁性黑板上)看他们坐得多整齐,给他们拍张照片吧!

  (二)基本部分
  1. 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座位顺序。
  2. 要求幼儿按已观察的小动物的顺序继续依次排列。(幼儿自己动手操作)
  3.师说:“我们用什么好吃的招待小客人呢?”(幼儿讨论)教师小结:远离垃圾食品,多吃水果。
  4. 教师出示水果有:草莓、桃子、鸭梨,并引导幼儿观察,然后说出水果的摆放顺序。
  5. 幼儿动手操作依次摆放水果。
  6. 幼儿每人一套几何图形学具,看图形找规律并继续排序。(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出几组几何图形)

  (三)结束部分
  1. 客人要走了,我们送他们一件礼物吧,教师示范将雪花玩具按红绿顺序穿成一串项链。幼儿3人一组合作按喜欢的颜色交替规律穿项链。
  2.把穿好的项链送给客人,客人夸奖小朋友既聪明又有礼貌。

  (四)延伸部分
  请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看看哪些物品或图案是有规律的排序,发现后和小朋友们一起探讨吧。

  教学反思
  我班幼儿年龄为4周岁,观察能力较弱,发现规律的能力不强,根据本班幼儿特点,我采用情景式教学,通过给客人照相让幼儿观察客人座位顺序、发放水果顺序、玩具摆放顺序强化幼儿对规律的认识,采用启发式教学深化幼儿对规律进行应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寓教于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幼儿合作过程中,个别幼儿没参与到活动中,今后我会多关注能力弱的幼儿,让他们也有表现的机会。

第21篇、中班数学数豌豆教案

   活动目标:
  1、能在记录表上用多种方式记录豌豆的数量,会手口一致的点数10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
  2、感受数字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豌豆荚若干、记录笔、小盒子、笔。

  活动过程:
  一、感知、认识豌豆。
  1、教师:你们看一看桌上的小盒子里有什么?豌豆荚是什么样的?(给幼儿观察)
  2、教师:豌豆荚里面藏的什么?(豌豆)

  二、讨论记录豌豆数量的方法。
  1、教师出示盒子。
  教师:这是盒子,我剥的豌豆应该放进哪个盒子里?
  2、教师出示记录表,讨论记录方法。
  教师:除了用点子记录表示豌豆的数量外,还可以用什么表示?

  三、操作活动:“数豌豆”,并记录其数量。
  教师提出操作要求。
  教师:你们也来剥一剥,数一数豆荚里有几里豌豆?每个豆荚里得数量一样吗?

  四、找出最多和最少的。
  教师:今天,你们今天剥的最多的是几粒?最少是几粒?
  教师:我们回家后,如果家里也吃豌豆,就来数一数,看看还有没有比3粒更少的,比9粒更多的。

第22篇、中班数学活动可爱的梯形宝宝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活动之前孩子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为本和活动的教学作好了一定的知识、技能准备。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在各种图形中正确找出梯形。
  2、发展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类图形若干、图形拼图---机器猫、塑料筐若干、幼儿作业纸每人一份、彩色笔,每人一支。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选图形,激发学习兴趣。        
  小朋友,看到桌子上有很多图形了吗?让幼儿自选一个图形,说说你选的是什么图形。 引出本次活动的主题---认识梯形。

  (二)初步认识梯形,了解梯形特征。      
  (1)这是什么图形?请幼儿说说梯形的特征。重点引导幼儿掌握梯形的特点,请幼儿观察说说梯形有几条边?一起数一数。看看上、下两条边是怎样的?总结出一共有四条边,上下两条边一条长一条短,并且是平行的另外两条边是不平行的。     
  (2) 出示图片,我们一起来把机器猫身上的梯形都找出来,如果找到了,就可以把梯形从机器猫身上拿下来。如果找到了,就可以把梯形从机器猫身上拿下来。     
  (3)幼儿找梯形,集体进行检查分析。

  (三)独立寻找梯形,巩固了解梯形特征。     
  (1)分发作业纸,梯形宝宝现在藏到这里了,我们按找梯形的方法,将找到的梯形宝宝用线圈住。     
  (2)检查孩子们作业的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3)送图形宝宝回家。请幼儿将老师准备的各类图形(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平面图形)送回相应的筐子里。

  活动反思:    
  1、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游戏活动,是激发幼儿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途径。本次活动的气氛轻松,将游戏融入到了活动中,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认识了梯形。    
  2、幼儿接受知识的能力是由易到难的,因此在活动环节的设计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从认识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然后再是各种图形的混合体,最后是每一个孩子的独立思考,作业,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由浅入深。    
  3、本次活动适合本班幼儿,但有1个孩子参与不积极,原因是近期请病假,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认识不清,有畏难情绪,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完成了任务,在今后的活动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

第23篇、中班数学活动里外辩识与计数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感知体验里、外的空间方位;辩识方位,并尝试正确运用里、外等方位词。
  2 、能排除干扰,按颜色、形状、里、外等不同要求分类计数。
  3、通过幼儿操作学习,培养他们观察分析能力、分类计数能力。
  4、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以及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里外防方位词。
  2、物质准备:小鸟的手偶一个,大的沙漠挂图一张、2种形状的小树20棵、2种颜色的小花20株,小树的大统计表一份,统计表每人两份(一份空白统计表、一份填好的统计表)、水彩笔若干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出示手偶小鸟,以伤心的口气请小朋友帮小鸟建一个新的家。
  2、去小鸟家的路上,飞一飞、停一停、玩一玩感知里外。
  (1)观察五彩路,提出要求:跟着小鸟飞一圈就到它的家。
  (2)停一停休息,做圈里圈外的游戏,感知里外。
  如:学小兔跳到圈里,做按数拍手点头的游戏;学小鸟飞到圈外,做听音记数的游戏
  3、师生互动,种小树学习按按形状、里、外不同要求分类计数,突破重点。
  (1)出示小鸟需修建的家的大挂图
  (2)请男小朋友随意将各种形状的树苗载在山坡上。(圈里或圈外)
  (3)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树的不同
  (4)提出问题:怎样帮小鸟记录树林里有多少树,以便更好的保护树林呢?(按形状、按里外等)
  (5)师幼共同设计表示里外的标志,设计统计表
  (6)请幼儿点数圈里圈外各种形状树的数量,并请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示范记录。
  4、种小花,幼儿自主探索按颜色、里外分类记数
  (1)女小朋友随意到山坡上种两种颜色的花
  (2)认读记录表上的标志
  (3)幼儿自主探索按颜色、里外分类记数
  (4)师幼共同检查记录结果。

  活动延伸:
  帮更多的小动物建新家,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
  1、益智区:投沙包、投球计数
  2、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幼儿争做爱护环境的小卫士,爱护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充分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作用于幼儿的活动对幼儿发生实质性的影响,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第24篇、中班数学活动教案:许多树叶在一起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孩子们到户外去观察,并捡拾了许多树叶,他们对树叶的兴趣很浓。由此,生成了这样一个由孩子们扮演小树叶。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学会点数8以内的数。感受音乐中树叶飘零的情景。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树叶》,感受音乐中树叶飘零的情景。
  教学难点:能点数8以内的数并能说出总数。

  活动准备
  1. 歌曲《树叶》
  2.绳子,见到,胶水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手指操活跃课前气氛,谈话导入内容。

  二. 基础部分:
  1.学唱歌曲《树叶》。
  2.幼儿操作手工《树叶拼画》,沿着轮廓线撕下一片树叶卡,将一根绳子的2头粘在树叶卡背后,制成树叶挂饰。
  3.幼儿带上树叶挂饰,装扮成“小树叶”教师播放歌曲《树叶》,“小树叶”欣赏歌曲,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
  4.教师再一次播放歌曲,教师和幼儿一起轻声哼唱,边唱边打节奏。
  师:秋天来了,树叶纷纷落下来,许多树叶碰到一起,他们会说什么,做什么呢?(每片“小树叶”找一个伴,对小伙伴说一句话或者两片“小树叶”一起做件事。
  5.游戏:《许多树叶在一起》
  (1)播放歌曲《树叶》,教师将“树叶”四散在场地上,让幼儿边唱歌边自由做出树叶飘落的动作。
  (2)歌曲结束时,教师说:“几片树叶在一起(8以内的数字),幼儿就几个人围在一起,待幼儿都站定后,教师挑选幼儿轮流进行点数,说一说这一圈有几片”树叶“围在一起,围得对不对。

  三.结束:

  教学反思
  本节课气氛很活跃,但是没有掌握好全部幼儿的认知能力,导致有些小孩能理解本节课内容,有些小孩没能更好的掌握8以内的点数,游戏过于单一,应增加点难度,例如:教师可以敲击鼓,敲几下就代表几片树叶在一起,也可以请其他幼儿来发令,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第25篇、中班数学活动花儿是我们的好朋友(认识8)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不受排列方法的干扰,正确感知8的数量,并认识数字“8”。
  2、仔细观察,大胆想象,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体验数学游戏的快乐,增强参与数学活动的自信心。
  4、学习8的组成,并知道一个数被分出的两个数小的数之间的递增与递减的互补关系。
  5、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活动准备:
  雪花片每桌一份,幼儿人手一张数字卡,桌面各贴一个数字(1-7),教师数字卡1―7,塑料花若干,小树、小花、水梨、葡萄数量各为八个。

  活动过程:
  1、复习巩固7以内的数:
  (1)师出示塑料花,引起幼儿种花树的兴趣,幼儿变魔术成为小花树,教师变成魔术师。
  魔术师:“小花树们按照你们手里的数字,去找相应的花盆(桌子),把自己种下去!”
  幼儿按照自己手中的数字寻找正确的位置。
  “XXX花宝宝你种在几号花盆里啊?”
  (2)、游戏:《花开花落》
  师:“小花树在太阳公公和雨姑姑的照顾下,开出了X朵花!”
  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数字卡片,拿相应数量的雪花片。
  (师逐一出示数字卡2、3、4。)
  花宝宝现在你开了几朵花啊?”
  师:“一天晚上吹起了大风,有三朵花儿被吹走了。”
  幼儿根据教师出示的数字卡片,拿走相应数量的雪花片。
  “花宝宝现在你还有几朵花啊?”
  教师继续出示数字卡,直到幼儿人手有7朵小花。
  2、正确感知8的数量,认识数字8,训练发散性思维,发展想象力。
  (1)、感知“8”的数量。
  师:刚才花宝宝们有7朵花,现在花仙子又给了你一朵,数数,一共有几朵花?
  (幼儿继续操作雪花片。)
  (出示蜜蜂教具并与小花对应排列)“蜜蜂来采密了,看看来了几只蜜蜂?”
  “花朵和蜜蜂一样多吗?”幼儿点数。
  (拿走一只蜜蜂)“飞走了一只蜜蜂,现在还有几只?谁多谁少?”
  (增加一只蜜蜂)“又有一只蜜蜂飞来了,数一数,一共有几只蜜蜂?”
  (2)、不受排列方法的干扰,正确感知8的数量,并认识数字“8”。
  “小蜜蜂为花宝宝准备了礼物,找找看有什么礼物?它们的数量是几?它们是怎么安排的?”
  (教师出示小树、小花、水梨、葡萄的图片,幼儿讨论并回答。)
  教师小结:这些礼物虽然它们的排列方法不同,但它们的数量都是“8”。
  (3)、认读数字“8”,并大胆想象,积极思考。
  师:“无论它们怎样排列,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教师出示数字“8”,并且集体认读。
  师:“数字8象什么?”(教师鼓励幼儿大胆的想象。)
  葫芦、眼镜、雪人……
  师:“8除了表示8棵小树、8朵小花、8个水梨、8串葡萄,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3、幼儿操作练习:
  (1)、守恒练习。一个数可以分成两个较小的数,一个数一个一个地减小,另一个就会一个一个地增加,合起来的总数不变。
  (2)、多角度分类。
  4、幼儿自由创编8的组成故事:
  8象葫芦,葫芦娃妈妈带领小宝宝去消灭妖怪,1宝宝和7宝宝用千里眼观察妖怪的动向,2宝宝和6宝宝用顺风耳听见妖怪们在说:羊妈妈不在家,它们想去吃掉小羊。于是葫芦娃妈妈派3宝宝和5宝宝变成隐身娃藏在小羊家里保护小羊,4宝宝和4宝宝等妖怪来了,一起吐火消灭了妖怪,从此小动物们过上了开心快乐的日子。

  活动反思:
  幼儿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上幼儿唱“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幼儿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活动穿插游戏或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得到提高。

第26篇、中班数学活动动物瓶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比6少的数量,理解数的意义。
  2、有良好的操作习惯,能积极地与材料互动。
  3、在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空瓶若干,赤豆、数字卡、圆点卡、动物图卡、背景图、大瓶子

  活动过程
  (一)开火车游戏,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老师手拿点子、数字、动物卡片,和孩子们进行问答游戏
  师:嘿嘿,我的火车几点开?(随机出示6以内的点卡、数卡)
  幼:嘿嘿,我的火车ж点开。
  师:嘿嘿,来了几位小客人?(出示动物卡)
  幼:嘿嘿,来了ж位小客人。

  (二)通过看看说说,理解数字“6”的意义
  师:呜呜,火车开到了数字城(出示背景图,拿出数字6)看,数字6来迎接我们了,6可以表示什么?6也可以表示这个动物瓶上的6只小刺猬,6只小刺猬可以用几个圆点来表示?请一幼儿上来选出6个圆点的卡片贴在数字瓶上。

  (三)亲自实践,感知比6少的数量
  1、自由探索做动物瓶
  (1)要求找出比6少的动物卡贴在瓶身上。
  (2)幼儿集中交流,将幼儿探索的结果用圆点表示出来。
  (3)师生总结:比6个圆点少的有5个、4个、3个、2个、1个。
  2、再次操作,进一步感知比6少的数量
  请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瓶上贴了几只小动物,为什么?这些动物瓶上的数量可以用哪几个数字来表示?请小朋友把它贴在点卡左边。

  (四)将数字、实物、图卡对应匹配
  师:小朋友做的动物瓶真漂亮,豆宝宝看见了,心里可喜欢呢。它们想住在动物瓶里,你们愿意吗?那我们一起来帮豆宝宝搬家吧,但是要看仔细瓶上有几只小动物就住几个豆宝宝,不能多住也不能少住。(出示一个动物瓶,请小朋友观察动物数量,然后说应该住几个豆宝宝,老师操作放入相应数量的豆宝宝)豆宝宝住在里面好开心,天冷了,赶快把它关好门,再贴上一个门牌号,应该贴数字几呢?请幼儿选一数字贴在瓶盖上。
  幼儿操作:根据动物瓶身上的动物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豆宝宝,并在瓶盖上贴上数字,然后集体检查个别幼儿的操作结果。

  (五)游戏:数字宝宝找朋友
  每个小朋友拿一个自己喜欢的数字拿在手里,记住自己是数字几,由数字6开始按比自己小1的顺序找朋友,找到新的朋友排在前面,继续找新朋友,按6、5、4、3、2、1的顺序组成几列小车厢。
  师:“呜――我的火车要开了,小小车厢快快来。”师幼开火车出活动室,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幼儿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上幼儿唱“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幼儿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活动穿插游戏或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得到提高。

第27篇、中班数学活动有故事的数字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发现故事中角色数量的不同,感受故事独特的趣味。
  2.  试着根据数量排列故事图片,讲讲故事。
  3.  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  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场地布置 幼儿坐月牙形、四张桌子、一块黑板
  2.  幼儿操作用卡片(幼儿人手一份)
  3.  PPT课件(体现故事的顺序和倒叙)

  活动过程:
  一、角色知多少(发现故事中出现的主要角色)
  重点提问:故事中出现了一些什么呢?          
  猜猜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小结:故事角色的数量是不同的,不同的数量可以用不同的数字来表示。

  二、情节知多少(发现故事中角色的数量变化,体会角色间的关系)
  1.  从1到6的故事 重点提问:故事中的角色谁先出来,谁后出来?          
  发现故事中特别的地方了吗?
  小结:故事中角色的数量是从少到多,数字是从小到大。
  2.  从6到1的故事 重点提问:故事还有一种说法,听听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故事中角色的数量可以从少到多,数字从小到大,也可以从多到少,数字从大到小。

  三、故事知多少(尝试根据数量的不同,讲一讲自己的故事)
  重点提示:故事中的角色是一个一个出现的,而且每次出现的角色总是和前一个角色有关系。
  小结:故事角色数量的变化,就变出了一个个不同的故事。(出现每个角色只有一个的画面)      
  猜测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活动延伸:
  图片可以投放到游戏中,孩子们自己排图片,自己编故事。

  活动反思: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使儿童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当前的社会已步入一个数字时代,数字已随处可见,并正日益显示出它无穷的力量。而生活在这一时代的孩子,也每天接触着出现在不同地方,发挥着不同作用的数字。

第28篇、中班数学春天的电话亭教案反思

   活动背景:
  这个活动以认识椭圆形为重点。幼儿认识平面图形有一个难易顺序,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等。由此,不难发现,椭圆形的认识难度较大,主要原因在于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而我们中班下学期的数学目标也要求幼儿认识椭圆形,正巧我们正在开展“春天来了”的主题,在春天的景物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有椭圆形这个几何图形的物体,如桃花的花瓣,柳树的树叶,蝴蝶的身体等等,可以让幼儿在春天的情景中认识椭圆。所以结合这些内容,我设计了本次的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在说说看看找找中,认识椭圆形,并感知其基本特征。
  2、感受春天万物变化的喜悦。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春天背景墙、春姑娘图片、图形蝴蝶、电话亭、脚印贴纸。
  2、音乐《春天在哪里》。

  活动过程:
  一、春天的秘密(关注价值: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感受春天万物变化的喜悦)。
  1、T:今天我们班来了位客人,瞧!(出示春姑娘的图片)她是谁呀?
  春天到了,春姑娘回来了,开了一个春天电话亭。每天通过打电话把春天的秘密告诉身边的人。欢迎你来打电话,把更多春天秘密告诉身边的人。
  →幼儿自由模仿打电话。
  2、教师小结:春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

  二、蝴蝶的秘密(关注价值:通过观察、比较,感知椭圆形的特征。)
  1、T:春姑娘说呀:你们的眼睛可真亮,谢谢你们打电话讲了这么多春天的秘密。我今天来还带来了一位朋友,请你猜猜她是谁。
  谜语:头上两根须,身穿花衣裳,飞舞花从中,快乐又逍遥。
  2、T:(模仿蝴蝶)我有个问题要考考你们。你们认识我身上的哪些图形呢?
  →幼儿自由交流。
  T:那你知道我的身体是什么图形吗?和圆形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幼儿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证实椭圆形比圆形长。)
  3、教师小结:原来蝴蝶的身体是椭圆形的。椭圆形和圆形比起来,它的身体长一点,扁一点,我们把长长的圆,扁扁的圆就叫椭圆形。

  三、游戏——印脚印(关注价值:巩固对椭圆形的认识)
  1、T:请你在春姑娘朋友的身上找一找,哪里有椭圆形,留下你的小脚印。
  2、音乐,幼儿在主题墙上操作,和客人老师互动,告诉客人老师,你找到了春姑娘朋友的哪里有椭圆形。

  活动延伸:
  结合资料库,让孩子寻找生活中更多的椭圆形物体,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活动反思:
  1、活动应体现情景性。采用打电话的游戏方式,鼓励幼儿回忆外观的经历,大胆表达自己发现的春天的秘密;猜猜春姑娘的朋友及找找朋友身上的椭圆形,都让幼儿在完整的情景中展开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春天万物生长的喜悦。
  2、活动应体现互动性。打电话是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比比椭圆和圆的异同,是和材料的互动;找找椭圆的朋友,是和教室环境的互动。互动性学习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第29篇、中班数学蝴蝶王国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按照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多维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2.仔细观察大胆表达分类结果,体验活动乐趣。   
  3. 通过分类操作活动,进一步提高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4. 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蝴蝶背景图一张   
  2.红黄颜色、大小、形状、花纹点数不同的蝴蝶操作材料、记录表、水彩笔、幼儿自制分类纸盒、(两人一份)   
  3.小书包一只、各种文具用品   

  活动过程   
  一、引入主题,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王国背景:蝴蝶王国要举行一场舞会,这个舞会的特点是:只有具备相同特征的蝴蝶才能组合在一起进行表演。  
 
  二、第一次操作:幼儿自主操作并记录   
  1.出示操作材料:蝴蝶、分类盒、记录表。   
  这些蝴蝶有哪里不一样?请你找一位同伴一起合作,两个小朋友一起找一找、分一分。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请你按照蝴蝶的不同特征来分一分,找到一种特征后请你记录。   
  2.幼儿展示记录纸,进行交流。   
  你们找到几种,分别是按什么特征进行分类?谁还有不一样的分法?   
  小结:在第一次的分类中,我们最厉害的合作组共找到4种,它们是按蝴蝶的颜色分,按大小分、按形状分、按花纹分。  
 
  三、第二次操作:幼儿在原分类基础上进行分类   
  1.出示某个分类盒,引出第二次分类。   
  张老师考考你们,这个盒子里面的蝴蝶可以再分一分吗?那请你们去试试第二次分类!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空的分类盒自己取   
  2.交流:你刚才根据什么特征进行分类?现在蝴蝶分成几组?   
  小结: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还发现蝴蝶身上花纹数目不一样,你们有的又按颜色分、有的按花纹分、有的按大小分,分成越来越多的蝴蝶跳舞组合。

  四、联系实际,学习整理书包   
  1.其实分类活动,我们小朋友经常在做,你平常什么事情有跟分类有关系?   
  2.出示一筐文具和一只书包:我们马上要升入一年级,要背上书包上下学,书包里要放什么呢?怎么要把这些文具整齐合理的放到书包里呢?

  活动反思
  本次的数学分类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分类活动的核心经验,设计了以蝴蝶为情境的多次操作活动,让幼儿的学习充满乐趣和挑战,分类活动不再单一。
  本次活动,我自己的思路清晰,提问和引导有针对性,对幼儿的学习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本次活动我觉得有两个亮点:
  1.环节设计有层次感
  在观察观察蝴蝶的颜色、大小、形状、花纹基础上能按其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本节课以“幼儿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通过幼儿看一看、说一说“物体的外形是什么样的?他们一样吗?哪些地方不一样?怎么样将它们分成两份?为什么要这样来分?”的相关问题引发幼儿思考,为幼儿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按特征分类”打下了基础。
  2.教具设计巧妙
  课前我们请幼儿共同制作教具——分类盒,此分类盒是幼儿动手折叠的,因活动共有三次分类,所以尽可能减少桌面的分类盒数量,我们请小朋友自己操作分隔条,在使用教具时也体现教育的影子。学具主要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用品制作了图片(书包、铅笔、文具盒等),还有实物操作。这些教学具的准备充分、实用给孩子们提供了探索按物体某一特征进行分类的机会。
  总之,活动中以游戏“蝴蝶去参加舞会”为主线,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活动的不足是应该在幼儿进行探索分类的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第30篇、中班数学活动拯救懒羊羊教案反思

   教学目标:   
  1、巩固6以内数的加法运算,学会看图列算式,知道各数的意义。   
  2、通过情景游戏,产生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核心内容:
  一定数量的物体可以分成几个相等或不相等的部分,这几个部分又可以合成一个整体。借助数的组成和口述应用题的方法,促进幼儿抽象运算能力的发展。   

  教学准备:
  PPT,操作纸,铅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题,激发兴趣   
  1、今天的天气不错,小羊羊们都出来玩耍了!看看来了几只羊呢?我们来给它们编一下号吧?   
  2、再看看谁也出来了?(灰太狼从城堡里出来了)羊羊们会遇到危险吗?   
  3、哪只羊被抓去了?   
  4、原来懒羊羊被抓去了,喜羊羊自告奋勇地向村长请示去救懒羊羊。  
 
  二、选择小路——复习6以内数的分解   
  1、喜羊羊来到了交叉路口,路口的指示牌上什么指示也没有,到底该走哪条路呢?(小鸟飞来:只要你闯过灰太狼设的数学陷阱,指示牌会告诉你正确方向的。   
  2、哦,原来要闯过数学陷阱,就知道往哪个方向走了。单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盆友数学学得还不错,今天我们刚好也带来了数字卡片,要不我们小朋友来帮助喜羊羊一起闯关,愿意吗?   
  3、师引导幼儿共同闯关,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找出小桥——看图列算式   
  1、来到了小河边,狡猾的灰太狼把桥给隐藏起来了,要怎样才能过去呢?又有什么样的难关等着我们呀?   
  2、我们一起帮助喜羊羊列出算式,让桥出来吧(让幼儿能说出图片的意思,知道算式中每个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四、打开城门——将算式中的错误改正   
  1、终于来到了灰太狼的城堡,狡猾的灰太狼又设置了陷阱,故意把题目算错,我们只有把错题改正过来,才能拿到钥匙,看到锁,进城门。    2、小朋友们真聪明,城门打开了,我们一起进去吧!   

  五、打到灰太狼——看图连线算得数   
  1、进了城门,我们只有打败灰太狼才能就出懒羊羊。   
  2、完成连线,救出懒羊羊。   
  3、小朋友们太厉害了,连灰太狼都被打败了,看懒羊羊被救出来了,和大家一起开心的玩耍呢!
  
  六、结束活动   
  我们小朋友今天的表现太棒了,我们也一起去跟羊羊们玩耍吧!

  教学反思:
  我查找了相关资料,关于“数运算”的核心经验要点其中有一点是一定数量的物体可以分成几个相等或不相等的部分,这几个部分又可以合成一个整体。它的支持性策略是借助数的组成和口述应用题的方法,促进幼儿抽象运算能力的发展。对数运算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便开始设计教案,刚开始设计的是巩固6以内的加减法,但又发现根据本班孩子现有的发展水平,好像有些困难,于是改成了巩固6以内的加法。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以懒羊羊被灰太狼抓去,我们陪着喜羊羊闯过灰太狼设的一个个陷阱,最终救出懒羊羊。陷阱的题目也考虑到了递进性,先是复习6以内的组合,根据组合口述加法算式,然后过渡到看图列算式,再到找出错题并改正,到最后是对前面知识经验的一个提升,利用连线的方式让孩子们根据图连出合适的算式,再连出正确的得数。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还是非常的专注,她们为了早点救出懒羊羊,都积极思考着,当闯出一关时,孩子们都情不自禁的拍起手来,看得出孩子们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活动中来。在闯关过程中,我不忘数学核心经验内容,让孩子们不仅会看图列出算式,还能说出算式中每个数字代表的意思,进一步促进孩子们抽象运算能力的发展。

相关文章

《大班音乐教案40篇》:《大班音乐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大班音乐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大班语言教案40篇》:《大班语言教案40篇》供各位幼儿园教师参考学习,搜集最新最全的大班语言教案40篇,欢迎收藏学习!

《幼儿园语言活动教案3篇》:第1篇、小班语言活动教案:迎新年教案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