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范文 > 幼儿园教案

中班科学区教案30篇

日期:2021-04-26来源:幼儿园学习网

这是中班科学区教案30篇,是优秀的幼儿园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中班科学区教案30篇

第1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纸花开放》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纸有吸水性的特点,感知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不同。
  2、愿意动手操作,对实验感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手工纸花每人2朵,宣纸花每人1朵,水果盘,盆、水、记录表、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索兴趣
  1、今天,我给你们带了些漂亮的花,自己找一朵喜欢的小花坐到它身边。这些花跟我们平时见过的花一样吗?(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这是用纸做的花)
  2、这些纸花能像真花一样盛开吗?幼儿讨论
  3、(教师示范将花变成花苞)
  4、如果我们把这些花苞放到水里会怎样呢?(幼儿大胆发言)(幼儿将花变成花苞)

  二、操作感知,交流讨论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你观察到了什么?(花苞放在水里,花瓣会慢慢撑开,纸花开放了)
  2、教师提问:为什么花苞放在水中,花瓣会慢慢盛开呢?
  请幼儿发表见解,教师进行对比
  3、小结:原来纸宝宝把水洗到了它的身体里,花就打开了。
  这是因为纸有吸水性。我们发现了纸的第一个小秘密。

  三、对比试验,经验提升
  1、刚才我们发现用彩色手工纸制作的花苞在水中能盛开。老师还准备了宣纸,如果把这两种不同材质的纸同时放进水里,你觉得哪个会先盛开?幼儿猜测
  2、幼儿再次操作:制作花苞,老实说开始时,所有幼儿将两朵花同时放到水中。
  3、幼儿操作,记录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4、集体交流,验证实验结果,修正部分幼儿错误的预测结果。

  四、观察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宣纸做的花苞开得快?幼儿讲述
  小结:宣纸的吸水性强,可以很快的把水吸到身体里,所以宣纸做的纸花很快就开了。彩色手工纸与宣纸相比吸水性要弱一点,水宝宝进入它的身体里就慢,所以彩色手工纸做的花会慢慢的开。
  这是因为不同纸的吸水性是不一样的。我们发现了纸的第二个秘密。

  五、活动延伸:
  教师提出问题:用各种不同材质的纸质做成的花苞,放到水里,他们的开花速度会怎样呢?我们区角中继续操作实验。

  活动反思:
  《纸花开放》是由我执教的一节中班下科学探索活动,活动的目标首先让孩子认识纸的吸水性,在此基础上了解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不同。在课前材料方面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在上课前也进行了多次实验,活动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幼儿对材料的选择也很有方向性,在老师出示各种材料的时候,不时听到“这是我们画画的纸”,“这是我练毛笔字的纸”,“这是可以用来折纸”……对于材料的准备工作,我给孩子留了家庭作业,回到家后认真收集,爸爸妈妈们也参与了进来, 孩子们将自己的收集成果带来和同伴一起分享,孩子们发现生活中有着那么多不同的纸,感受到了纸的多样性,在实验操作中幼儿积极进行讨论,通过做实验得到求证,懂得要科学地对待事物,不能以主观意见代替实验结果。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并能清楚得讲述结论,整个活动幼儿的整体状况都很好,积极主动的参与,兴趣浓厚。
  在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是今后要注意和改进的:一是讲解语言要简练准确,富有指导性。二是要增加探索内容,循序渐进地让孩子们学习独立完成作品。个别幼儿急于寻找答案,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处应该有的现象,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指导,使得个别组幼儿不得不停下清理水。在以后的活动中,老师还是要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
  总起来说,我对这节活动课的效果比较满意,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第2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海底世界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激发幼儿的兴趣,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海洋生物,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多了解海洋生物,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
  2、简笔画图片(鱼、螃蟹、海豚、章鱼)。

  活动过程
  1、导入过程:
  小鱼在哪里生活?
  那在什么地方生活着不同的小鱼、螃蟹、海豚呢?
  现在小朋友们就来看看我手中拿的是哪些水中的动物!
  除了这些水中的动物,谁还知道其他的呀?
  小朋友们真棒,认识这么多水中的动物。
  2、过程:
  我们一起来唱一遍小金鱼捉迷藏这首歌吧!
  歌曲《小金鱼捉迷藏》
  小金鱼,真漂亮。花肚皮,红衣裳。
  高高兴兴练游泳,欢欢喜喜捉迷藏。
  呦呦呦呦呦呦呦,欢欢喜喜捉迷藏。
  歌中的小金鱼可开心了。可是现在小金鱼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了。小朋友们谁知道他为什么不高兴了?(不知道)
  因为有好多小朋友不保护环境,经常往水里扔垃圾,破坏了水中的环境,小鱼们都没有地方生存,已经无家可归了。
  谁知道我们怎么样做才能让小鱼开心呢?(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
  3、教师总结:
  以后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还要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要保护环境,让我们都成为保护环境的小卫士吧!

  教学反思
  提前让幼儿了解海底世界。
  从实际出发,以保护环境为主题开展“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

第3篇、中班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蔬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认识并了解西红柿、白菜、萝卜三种常见蔬菜的名称及外形特征。知道蔬菜营养丰富,多吃有益健康。
  2、掌握三种蔬菜的食用部分,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3、培养幼儿学会乐于帮助别人,并从中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放在托盘中的西红柿、白菜和萝卜的实物。各种蔬菜拼图
  2、西红柿、白菜、萝卜生长环境的图片。
  3、参观过超市,知道一些常见蔬菜的名称,知道蔬菜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常见蔬菜的名称、特征以及食用部分。
  活动难点:能够按照蔬菜的食用部分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1、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出发咯~~(播放音乐,出示森林背景图)看,我们来到哪里了?(小兔出场,很伤心地哭泣)
  师:咦?是谁在哭呀?小兔子你怎么了?
  兔:大灰狼给了我一个神秘的盒子,盒子里装着许多的谜语,我必须猜出3道谜语,不然它就要把我吃掉。
  师:小兔子别难过,我们会帮助你的。
  兔:这就是那个神秘的盒子。(把盒子递给老师)
  2、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三种蔬菜。
  师:让我们来看看,盒子里都装着哪些谜语。教师从盒子里拿出字条:“又红又圆像苹果,酸酸甜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能当水果。猜一种蔬菜”(西红柿)
  师:这道题的答案究竟是不是西红柿呢?(出示西红柿生长图)小朋友们真棒。答案就是西红柿。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棵西红柿主要有哪几部分?埋在泥土里的是这棵植物的什么部分?(根。在根部贴上“根”)这些细细长长的是整株西红柿的哪个部分?(茎,在茎部贴上“茎”)这些绿绿的是这棵植物的哪个部分?(叶子,贴上标示“叶子”)这些圆圆的,红色的又是这棵植物的什么部分呢?(果实,贴上“果实”)我们通常吃的是这整株植物的哪个部分呢?(果实)教师小结:通常我们吃的是这整株植物的果实部分。
  认识萝卜:师:我们来看看下一道谜语是什么。(抽取题目)白公鸡,绿尾巴,身子钻在泥底下,你要抓住它,揪住尾巴用力拔。猜一种蔬菜(萝卜)出示萝卜生长图片。
  师:小朋友们,你们猜对了吗?谜底就是萝卜。埋在泥土里的是整棵植物的哪个部分呢?(根)地面上绿绿这些是整棵植物的什么部分呢?(叶子)通常我们吃的是整棵植物的哪个部分呢?(根)
  教师小结:通常我们吃的是整棵萝卜埋在泥土里的根部。
  认识白菜:我们接着看看第三道谜语是什么。(抽取题目)长在地上,白杆绿叶,浑身是宝,有益健康。猜一种蔬菜(白菜)
  师:我们来看看正确答案是什么(展示白菜生长图)埋在泥土里的是整株植物的什么部分?(跟)长在地上这些是整棵植物的什么部分呢?(叶子)通常我们吃的是整棵白菜的哪一部分呢?(叶子)
  教师小结:通常我们吃的就是白菜的叶子。
  3、教师总结各种蔬菜的食用部分。
  蔬菜一般都分为根、茎、叶、花和果实,不同的蔬菜,食用部分也不同,像西红柿、茄子、辣椒和南瓜这类头上带小叶子的蔬菜,通常我们吃的是它们的果实;像萝卜、胡萝卜、地瓜这类埋在地下生长的蔬菜,我们通常吃的是它们的根部;像白菜、油菜、菠菜这类叶子菜,我们吃的就是它们的叶子。不管是什么样的蔬菜,都是非常有营养的,小朋友们要多吃蔬菜,不挑食,不偏食,才能成为健康的宝宝。
  4、分类游戏
  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份神秘的礼物,这份礼物是一种蔬菜,它就藏在拼图里,我们一起看看你的礼物是哪种蔬菜吧
   (1)幼儿人手一份蔬菜拼图进行操作,拼好后说说自己的礼物是什么蔬菜,吃的是哪个部分
  (2)幼儿进行分类,
  师:我们把这些蔬菜都送给大灰狼,大灰狼有了这么多的蔬菜,也许它就不会再吃小兔子了。但是大灰狼不喜欢它家里乱乱的,你们要把帮它按照可以食用的部分分别放好才可以哦,师幼集体验证,请幼儿说说这些蔬菜为什么放在一起。
  5、结束部分
  师:大灰狼收到小朋友们送的蔬菜很高兴,所以它决定不吃小兔子了,我们一起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兔子吧。

  活动反思:
  各种蔬菜是小朋友们每天三餐都必不可少的,但我发现小朋友对蔬菜的认识很少,仅限与知道蔬菜的名称,而对蔬菜的不同食用部分及营养知道的却很少,为了让幼儿对蔬菜的认识,我选择了《各种各样的蔬菜》为教学内容。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调动幼儿原有经验认知蔬菜.利用猜谜语活动,让幼儿说出蔬菜的名称。通过观察进一步认识几种蔬菜以及可食用的几大部分。(根、茎、叶、花、果实)如:西红柿头上带小叶子的蔬菜,我们吃的是它们的果实;胡萝卜埋在地下的蔬菜,我们吃的是它们的根;像白菜、菠菜这类叶子菜,我们吃它们的叶子。这样让幼儿能更加牢固地掌握,并告诉他们这些蔬菜里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小朋友们要多吃叶绿素。 第二个环节中,我用蔬菜拼图来吸引他们,然后让幼儿说出自己拼出的蔬菜的名称,并根据食用的部位进行匪类。 但是,有个别幼儿将红薯放在了果实那。不过,经过老师的指导和讲解,后来掌握得很好,整节课气氛活跃,孩子们都能够掌握几种蔬菜的食用部分,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并且还说蔬菜营养丰富,一定要多吃蔬菜身体才很棒。

第4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什么东西会滚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滚动这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像车轮的滚动、皮球的滚动、、、在我们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现象却深深吸引着我们的孩子。《纲要》中指出要积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尽量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从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并培养幼儿一种运用科学的态度、方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选择了《什么东西会滚》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目标:
  1.按试验的基本要求及程序对物体进行预测、试验和验证。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会滚物体与不会滚物体的各自特点。
  3.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意见,体验探索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记录表3张,打钩标记若干,打叉标记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皮球、卷筒、易拉罐及牛奶盒和各种形状的积木等。
  3.斜坡3个。

  活动过程:
  一、 指认材料,引导幼儿说一说哪些物体会滚动。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东西,看看有哪些呀?(教师带领逐一指认)
  *幼1:有皮球、易拉罐
  *幼2:牛奶盒、积木
  *师:你们猜一猜这些东西会滚吗?(幼儿猜测)
  *幼:我觉得皮球和易拉罐会滚。
  *师:老师为每组小朋友都准备了一张记录表。(出示记录表)
  你觉得会滚,就贴上打钩的标记,觉得不会滚,就贴上打岔标记。谁来猜一下?
  (评析:这是活动的开始部分,直接出示各种材料,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猜一猜并记录的方式,萌发幼儿的想象力,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我们来看一看,你们觉得皮球能滚动的,给它贴上打钩的标记,其他小朋友有没有不同意见?依次检查。

  二、做滚动的试验,验证预先的猜测。
  *师:是不是像小朋友猜的那样子,我们可要来试试看,请你们分别把每样东西放在斜坡上试一试,看看这些东西会不会自己滚下来。如果是滚动的就贴上打钩标记。不会滚动的就贴上打叉标记。
  *师:谁愿意先来试一下?(请个别幼儿试好并做记录)
  *幼:老师你看,皮球滚下来了。皮球会滚我选打钩标记。
  *师:我们每一组都有一块斜坡,那怎样玩才能玩的开心呢?(要像滑滑梯那样,排好队试好再做记录)
  *师:那让我们来试一试吧。(幼儿实践操作)
  (评析:这个环节让幼儿带着问题自由操作,教师从旁观察,并适时给予指导幼儿试验好一个,做好一个标记记录。)
  *师:我们来看一看,猜出来的和试出来的一样吗?集体验证。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提供了斜坡,让幼儿把每样材料都放在斜坡上实践操作,看看会不会自己滚下来,这里用游戏的形式操作,即为幼儿间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又使幼儿的主动活动得到充分体现,还知道“滚”的含义,实践中出真知。)

  三、发现滚动与不会滚动物体的差别。
  *师:你们看看这些会滚动的东西,它们为什么会滚呢?
  *幼1:它们是圆的。
  *幼2:它们没有角,所以会滚。
  *师:看看不会滚的物体,它们为什么不会滚呢?
  *幼:它们不是圆的,有角。
  *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没有角、有圆面的东西会滚动。
  *师:刚才我们通过亲手试验,找到了会滚的东西,请小朋友把会滚的东西放在这个打钩的箱子里,不会滚的东西放在打叉的箱子里。幼儿根据标记分类滚动的物体与不会滚动的物体。
  (评析:这一环节是对前二个环节预测、试验,而得出的验证结果,通过对比的方式,自然而然得出没有角、又圆面的东西能滚动。)

  四、根据有无圆形面推测生活中的其他物体是否会滚动。
  *师:我们除了看到这些会滚动的东西,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是会滚动的?
  *师:小朋友说的真好,滚动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方便。

  五、延伸活动:把物体放在不同的斜坡上比一比快、慢。
  *师:小朋友你们说把会滚的东西放在不同的斜坡上会有什么有趣现象?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说一说?
  请幼儿实践操作。并相互交流讲述。
  (分析:此活动也可作为课后的延伸活动,幼儿对比赛性质的活动非常有兴趣,他们对探究性的活支均能积极参与。在刚开始操作比赛时,操作比较混乱,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引导幼儿探索面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当幼儿发现,光滑和粗糙的坡的差异时非常兴奋,这是他们发现的新问题,并在探索中得到了解决。)
  *师:原来不一样的坡面滚下来的东西是有快有慢。

  活动反思:
  本活动利用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获得的经验,引导幼儿关注并探索滚动这一科学现象,从猜测性的探索——实践操作性的探索,使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积累关于圆形物品容易滚动的经验。
  我不要求幼儿准确地掌握和理解滚动这个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幼儿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并从中获得有关科学经验,这些经验可能是幼儿能够感受到却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但教师不能低估它们对于幼儿的意义,在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把每一样东西都放在斜坡上试一试,使幼儿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自然地获取和丰富科学的经验。
  整个活动从关注幼儿的兴趣入手,寻找活动与幼儿生活得结合点,活动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且各环节始终紧密围绕着“滚动”这个有趣的现象而展开,让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充分体验“滚动”的乐趣,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在玩乐中获得知识,提高了能力。
  此外,我注重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让仍有兴趣的幼儿继续探索滚动的物体放在不同的斜坡上看看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发生,发现从不同的斜坡上滚下来的物体有快有慢,始终围绕着“滚”来实施活动,符合不同层次的幼儿需要。本次活动新颖、有趣,幼儿从以往“教师示范、幼儿学样”的旧模式中摆脱出来,真正成为科学活动的主人。

第5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电话》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意图:
  随着电话号码的普及,电话号码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因此设计了此次活动《电话》。旨在满足孩子对电话的兴趣和用途。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电话的外形构造和功能以及电话与人们日常生活对的密切关系。
  2、知道如何使用110、120、119等急救电话,明白这些电话的重要性,平时不能随便乱打。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电话2部,手机1部。
  2、110、120、119电话号码卡片各1张;警车、救护车、火警车图片各1张。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叮铃铃,叮铃铃,这儿说话哪儿听,两人不见面,说话听得清”小朋友动脑筋猜一猜,这是什么?(电话)
  2、出示电话、手机引导幼儿观察电话的外形构造,学会正确使用电话。
  师:电话是什么样子的呢?(有数字、听筒、话筒、电线)手机没有电线。
  小结:电话有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但都有数字、听筒、话筒、电线等组成,这样才能相互通话。
  3、电话在生活中的用途。
  师:你们家有电话吗?(有)你打过电话吗?(有)师:你给谁打电话?是为什么事打电话?(问候、祝贺、询问、联系、请求帮助)
  4、遇到危急时你会打什么电话求救。
  (1)当你走失了,迷路了,或者遇上坏人,你会打什么电话求救(110出示)(2)当你发现失火了,要打什么求救电话?(119)(3)当家里有人病了,晕倒时,要打什么电话求救?(120)
  5、玩配对的游戏:应该打什么电话(发给幼儿人手一份卡片)。
  师:现在请小朋友看看图片里发生了什么事,然后应该打什么电话求救,帮他们正确连线。
  6、模拟急救现场打电话求救,初步学会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
  (1)首先会正确拨打求救电话110、120、119(2)会简单明确地回答现场的问题,会完整的表达事情
  7、知道不能随便乱打急救电话。
  8、小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话,今天我们学会了打求救电话110、120、119,也知道这三种求救电话是在危急的时候才能打,没有危急时是不能随便乱打的,希望小朋友一定要记住。

  延伸活动:
  1、观看电话机演变发展的录像片,让幼儿了解电话机发展的历史。
  2、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可以告知对方自己家中的电话号码,离园回家后可以互相打电话,继续激发幼儿对电话的兴趣。
  3、把小朋友编的电话号码做成电话簿。

  教学反思:
  《电话》这一活动,既有新意,又具有时代特色。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拘泥过去的限制,而是充分考虑到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普遍影响。本活动将“电话机”这一通讯工具作为幼儿的认识对象,以便幼儿在生活中,能适时准确地运用这一通讯工具。课题的选择贴近幼儿生活,是幼儿所熟悉的,符合教学的原则。幼儿通过玩游戏的形式,自己去观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了解各种电话机的外形构造和功能,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特别是让幼儿自己玩电话,从中学习并掌握电话的正确使用方法、礼貌用语及社会性的生活经验,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动静交替、环环紧扣,幼儿的兴趣很浓、兴致高涨,学习得很认真,很投入,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因此,这一课题的选用,对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生活能力的提高是很有益处的。
  在活动的设计组织中,注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的内在规律,通过游戏、观察、回忆已有经验、比较等手段,为幼儿提供了充分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通过打电话让幼儿在积极主动中,发现并认识各种电话机的外形特点构造与各种功用,学习电话机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有关的社会知识,从而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
  不足之处:
  在设计电话号码时,我忘记了把固定电话和手机号码分开来,给孩子带来了很多的不便。在今后的活动中不断的反思自己提升自己。

第6篇、中班科学活动认识西红柿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西红柿的特征,大胆讲述在观察中的发现。
  2、知道吃西红柿对身体有好处。
  3、体验并享受科学观察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难点:
  重点: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西红柿的特征,大胆讲述在观察中的发现。
  2、 知道吃西红柿对身体有好处。
  难点:1、知道吃西红柿对身体有好处。
  2、体验并享受科学观察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西红柿
  2、知识准备: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身边的物体特征,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活动过程:
  (一)以谜语导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我把它藏在了一个谜语里面。
  谜语:圆圆脸儿像苹果,又酸又甜营养多,可以做菜吃,又能当水果。
  师:小朋友们,你们猜猜老师的这位朋友是谁呢?
  幼:自由举手回答。
  师:西红柿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番茄”。

  (二)第一次观察,运用感官感知西红柿的外部特征。
  1、师: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用小眼睛看一看,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用鼻子闻一闻,是什么味道?
  2、师:请小朋友认真安静观察,并请幼儿大胆讲述在观察中的发现。
  3、师幼共同小结,西红柿的外部特征。
  师:用眼睛看到的西红柿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用手摸到的西红柿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感觉?用鼻子闻到的西红柿是什么味道?
  4、教师小结:西红柿是圆圆的,它有红红的身体。用手摸上去滑滑的,凉凉的。闻起来有一点点西红柿的香味。

  (三)第二次观察,感知西红柿的内部特征。
  1、师:教师切开西红柿,引导幼儿用小眼睛看看它们小肚子里面藏着什么?用鼻子闻一闻它有什么香味?吃一吃,它是什么味道的?
  2、师:请小朋友认真安静观察,并大胆讲述在观察中的发现。
  3、师幼共结,西红柿的内部特征。
  师:西红柿肚子里面藏了些什么?
  师小结:西红柿有一层薄薄的果皮,肚子里有几个不同形状的小房子,每个房子里面都有籽,还有汁,闻起来有西红柿的味道,吃起来酸酸甜甜的。
  4、西红柿对人体的作用
  师:小朋友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吃什么蔬菜和水果呢?为什么喜欢吃?
  幼:幼儿举手自由回答。
  师小结,西红柿对人体的作用。
  西红柿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对人体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西红柿炒蛋当菜吃,又酸又甜营养多。
  5、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西红柿,多吃西红柿有助于身体健康。结束课堂。
 
  活动反思:
  对于此节课,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下面简单的讲述下自己对于此节课的反思:以谜语导入的方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幼儿的兴趣,但是,提问幼儿谜底是什么的时候,幼儿未能正确的猜出谜底。自己未能加以在重新引导幼儿正确的猜出谜底。课堂氛围师幼互动活跃,幼儿能大胆的举手回答,讲述自己在对西红柿观察中的发现。能让幼儿知道西红柿的内外部特征及西红柿对人体的作用。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第7篇、中班科学活动雨的秘密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做小实验,使幼儿初步感知“水蒸气蒸发”以及“雨是怎样形成的”等一些科学现象。
  2.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3.激发幼儿观察、发现、探索自然的兴趣。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木偶台、木偶小兔、兔妈妈。
  2.酒精灯、烧杯、玻璃片、玻璃杯、火柴。
  3.投影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有关幻灯片、磁带。

  活动过程
  一、教师木偶表演,提出尝试问题,教师以兔妈妈带小兔出去玩,忽然天下雨了,小兔问妈妈:“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故事情景导放课题,提出问题:“小朋友,你知道天上为什么会下雨吗?”

  二、小朋友做小实验(幼儿第一次尝试,分组活动)
  1.幼儿点燃酒精灯,把水加热。
  2.教师提出尝试问题: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水热了就会有水蒸气,许多水蒸气向上跑的现象叫做“蒸发”。
  4.讨论:你平时看到过“蒸发”现象吗?(发散性思维)

  三、观察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幼儿第二次尝试,集中活动)
  1.请你摸一下,玻璃片是冷的还是热的?
  2.倒热水在杯里,问:杯子里冒出来的是什么?(水蒸气)
  3.把玻璃片盖在茶杯上,会出现什么?为什么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得出实验结果:水蒸气遇冷就会变成小水珠。

  四、放幻灯(通过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会下雨”的科学现象)
  1.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又像一个厅怪的炉子,衣服、手帕、江河、土地里的水被太阳一晒,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
  2.请小朋友听一个有趣的故事《小水滴旅行记》(结合幻灯)
  3.请小朋友把“天上为什么会下雨”的小秘密告诉兔妈妈和小兔。

  五、 了解雨与人类的关系
  1.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好处。
  2.请幼儿试着说出雨的危害。
  3.总结幼儿讲的雨的好处的危害,教育幼儿从小学知识、学本领,长大当下名科学家,要让雨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的知识经验。

第8篇、中班科学活动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里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二、尝试活动: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4、总结。

  三、尝试活动:手帕的变化
  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  现。
  3、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 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 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6、总结。

  四、活动延伸
  将一只昆虫和一盆花分别放在密封的容器中,观察它们的变化。

  活动反思:
  通过这一活动,幼儿都能很好地认识空气并知道空气的重要性,环节中粘钩的运用合理、形象,也增加了趣味性,活动效果很好。本次活动围绕目标进行,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从而激发幼儿保护空气,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符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第9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水》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意图: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源。我国是世界上12个缺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全世界排名第110位。根据孩子们对水的兴趣,把握教育时机,提供适当引导,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水》。让孩子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积极参与探索。

  教学目标:
  1、 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水的特性。
  2、 体验探索水秘密的乐趣,提高幼儿动手动脑能力,能仔细观察、乐于尝试。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准备:
  玩偶、卡纸、玩水工具(玉米核、乒乓、积木、纸船。小鹅卵石、汤勺、插具、易拉罐、玻璃球)、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分别放着一勺(白糖、盐、芒果粉)干毛巾若干。

  教学重难点:
  认识水是透明,可溶解,会流动的特性。

  教学过程:
  一、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1、宝贝们好!今天熊妈妈邀请我们到她家去做客。走过这条小河就是熊妈妈的家。熊妈妈请宝贝们帮她看看小河里有什么。我们经过小河的时候仔细观察,待会儿告诉她。

  二、观察水,发现水的特性
  1、经过小河时看见了水里有什么?(石头,汤勺,杯子,蜡笔,叶子)
  2、有个问题要考考我们,猜猜,泥沙里有什么?(石头,汤勺,杯子,蜡笔,叶子,或者还有其他的东西)
  3、到底藏了什么?水里的东西我们一眼就能看见,泥土里的东西不能看见,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小结:呀,你们真聪明,你们发现水的第一个秘密,水是透明的。
  4、我送你们几个礼物,你们放到水里,再告诉我发现了什么?宝贝们,白糖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盐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芒果粉放进去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这些东西在水里不见了,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我来告诉你们,溶解。我们又发现了水的一个秘密,水具有溶解性。
  5、我现在把乒乓球放进水里,你们发现了什么?(乒乓球动了)
  小结:你们可真厉害,我们发现了水的又一个秘密,水会流动。

  三、总结提升,体验快乐
  1、今天我们发现了水的三个秘密。水的秘密还有很多,让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去发现水的秘密吧!
  相关信息:
  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中国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径流资源总量的6%;又是用水量最多的国家,1993年全国取水量(淡水)为5255亿立方米,占世界年取水量12%,比美国1995年淡水取水量4700亿立方米还高。由于人口众多,当前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1/4,排名百位之后,被列为世界几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是以探索水的秘密为主,水是孩子们天天接触,非常熟悉的一个物品,但是水的秘密也非常多,因此,孩子们在本次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水的三个特性,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十分有成就感的事,孩子们非常感兴趣。活动中教师也注重了让幼儿用完整的一句话回答问题,并且鼓励更多的幼儿参与思考,实验,讨论 ,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让幼儿真正做到了学习的主人,自发,自主,自由的开展活动,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中共同探索获得新知。
  不足之处:
  准备的不是很充分,探索活动应该有更多的操作材料,由于材料有限,因此大部分幼儿都是通过观察来发现,没有亲自尝试,所以会有些遗憾。

第10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打气筒》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意图: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以幼儿为中心开展活动,要求为幼儿提供可变化的情形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打气筒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设计本次活动《打气筒》。让孩子们动手动脑了解打气筒的使用方法以及构造,并使幼儿树立起"实践来检验真理"的科学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了解打气筒的使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节日来临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在装扮教室的过程中,感知打气筒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捷,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节日到来的快乐。
  活动难点:
  正确使用打气筒的方法。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有玩过手动、脚踩打气筒的经验。
  2、物质准备
  各种颜色气球若干;手动、脚踩打气筒14个;电动打气筒一个;自制PPT。
  3、环境准备
  背景音乐《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彩带布置的活动室。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教室里为什么挂上了彩带?
  还可以挂些什么?
  帮我吹气球?
  2、幼儿吹气球
  你把气球吹大了么?
  吹完气球你有什么感觉?
  3、小结:用嘴巴吹气球吹不大也很累。

  二、操作交流分享
  你有什么好办法吹气球?(打气筒)
  第一次操作
  每人选择一种打气筒尝试打气球。
  1、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2、个别幼儿介绍。
  你用的是那种打气筒?你的气球有没有变大?
  介绍打气筒的名称手推打气筒和脚踩打气筒
  3、教师演示手推打气筒。
  气球套在打气筒的口子,一只小手捏紧,一只小手不停地拉推打气,气球才会变大。
  4、介绍脚踩打气筒的使用方法
  有谁用了另一种打气筒?
  你是怎么打气的?
  5、小结:不论手动和脚踩的打气筒都要先把气球套进出气孔,捏紧不让它漏气,然后不停的打气,这样才能把气球吹大。
  第二次操作
  用刚才我们说的方法来打气球,试一试能不能成功?
  看看谁打的气球多。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放音乐)
  注意安全,不要太大,以免气球爆掉。
  打完一个可以继续打。
  2、我们用气球打扮教室漂亮么?
  你觉得自己吹气球和用打气筒那个方便?
  小结:使用打气筒打气球比较方便,但是一定要用正确的方法才能让气球变大。
  3、演示电动打气筒
  你们发现电动打气筒和刚才的打气筒那个更快呀?

  活动延伸:
  1、你知道哪些地方需使用打气筒么?
  2、播放幻灯片(打气筒的用途)
  3、还有许多工具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找一找。

  活动反思:
  气筒是幼儿常见并感兴趣的工具,该活动来源于日常生活之中。本次活动体现了“用事实来说话”的精神。孩子们通过实验不仅了解了打气筒的构造,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事实纠正了错误概念。利用玩具引导孩子们科学地探究其中的奥秘,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它能让幼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组织具有层次性,一环紧扣一环,让幼儿在每一次的操作中,都明确操作要求,边操作边思考,使活动充满趣味性,幼儿在愉快、积极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第11篇、中班科学活动秋天的水果教案反思

   设计背景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各种水果上市,孩子们大快朵颐。于是根据孩子的兴趣和主题需要,我们让孩子带来了自己最喜欢吃的各种水果。开展了《秋天的水果》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多种感官感知水果的色、香、形、味,知道水果的基本特征。
  2.能大胆地在集体前表述自己的见解,在活动中感受交往分享的快乐。
  3.感受水果的丰富性,喜欢吃水果,但吃水果要适量。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1、幼儿认识秋天都有哪些水果。
  2、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描述水果的样子。

  活动准备
  1、苹果、梨、桔子、柿子、石榴、葡萄、香蕉各一个。
  2、每人自带水果一个(各种水果)

  活动过程
  一、激发活动兴趣。
  1、师:小朋友,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们现在就出发吧!。(律动)
  2、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
  3、 果园真美丽,都是什么果子呀?

  二、通过探索活动,提高幼儿运用感官的能力。
  1、师:教师依次出示各种水果,幼儿去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闻一闻,自由探索水果的特征。(让幼儿自己说说老师出示的是什么水果,并请个别小朋友说一说水果是什么样子的,什么颜色?)
  师:你是怎么知道它是这样的?

  三、了解水果的基本特征,知道水果一般都有果皮、果肉、果核三部分组成。
  师:小朋友真能干,用我们的小手、小眼睛、小鼻子,知道了水果宝宝的外面是什么样的,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水果宝宝的里面长着些什么呢?
  1、切开水果,让幼儿观察。
  2、 幼儿讨论,水果的里面是些什么?
  3、比一比,这些水果宝宝有什么一样的地方?(例如:有的水果有果核,有的水果没有果核)
  4、我们吃水果时,吃的是水果的哪一部分?(吃果肉)

  四、尝一尝,进一步感知水果的特征。
  师:嗯水果的阵阵香味直钻老师的鼻孔,你们有没有闻到,闻到了你们想干什么?(想吃) 那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这些好吃的水果吧。
  (1)自由选择水果品尝幼儿互相说一说,你吃的是什么?吃起来是什么感觉?
  (2)除了今天我们吃到的水果外,近来你在家里还吃到了什么水果?

  五、通过讨论,知道吃水果身体好
  1、你喜欢吃水果吗?为什么?
  2、水果好吃又有营养,吃了水果小朋友身体好,但是小朋友吃水果要适量。

  六、活动延伸:
  绘画活动,给这些可爱的水果宝宝做一幅画好吗?给水果宝宝涂色(让我们带着这些水果宝宝去和幼儿园的其他小朋友也认识认识去吧)听着音乐走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创设环境的目的主要就是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潜力。于是在环境的创设中让孩子、家长和我们老师共同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如: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去市场购买水果,我们还将一些水果的图片搜集了布置在板块里,让我们的小朋友水果宝宝共同生活在一起。

第12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认识小草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小草,丰富有关小草的认识。
  2、感知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学习有关小草的制作活动,体验创作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活动准备:
  请家长带孩子到草地观察小草,获取一些小草的知识。

  活动过程:
  一、了解小草的特征。
  1、前几天,我们都去草地上玩小草、看小草,谁来说说小草长在哪里?是什么颜色的?
  2、幼儿相互介绍自己认识的草名字以及小草的根、茎、叶、花的颜色、形状等特点。
  幼A:我喜欢狗尾巴草,因为它毛茸茸的,像小狗的尾巴。
  幼B:这是蒲公英,它的叶子像锯子,花是黄的,以后会变成白色的小绒球。
  幼C:这是一种可以吃的草(荠菜),可以包馄钝吃,白色的小花像满天星。
  幼D:这小草断了,会流出“牛奶”来叫羊奶草。
  评析:幼儿虽未完整的介绍根、茎、叶、花,但都能抓住小草的主要特征,这是难能可贵的,叙述中,有的幼儿用方言说小草的名字,这些有趣而直观的名字,教师没有否定它,而是改为大家根据小草的特点来讨论,给小草起个适宜的名字,再用口语表达。然后让幼儿用手按一按,光脚踩一踩,讲讲有什么感觉?再用鼻子闻,引导幼儿用语言来表达出来,就是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来感知小草。
  3、找出你自己不认识的草去请叫别人。
  4、让幼儿用手在草地上按一按,赤脚在草地上踩一踩,讲讲有什么感觉?
  有的幼儿说湿湿的、滑滑的,有的说很舒服,就像走在地毯上,有的说脚地有发痒的感觉。
  5、引导幼儿闻一闻青草的气味,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评析:这一系列的活动,教师是采用灵活和开放的原则,追随幼儿的兴趣,通过调动幼儿的视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去观察、学习、,把观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二、了解小草的作用与人类时候的关系。
  1、请养过家禽、家畜的幼儿说说,家禽、家畜每天吃的饲料是什么?草可以作哪些动物的食物。
  2、观察草坪几周围的野草,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喜欢种草坪?
  幼A:草坪看上去很平整、很漂亮。
  幼B:有草坪的地方很舒服,空气新鲜。
  评析:通过引导使幼儿知道草坪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以及固土、保湿等作用
  3、让幼儿在草地里找一找,并用已有的经验谈谈草还是哪些昆虫的家,它们为什么选择草丛为家。
  4、向幼儿介绍小草还可以当燃料、制造肥料、有些小草还能做药材。
  评析:这主要是使幼儿了解到草与人类、动物、环境的生态关系,萌发爱护小草的情感,做出保护益草的行为。

  三、了解小草的害处。
  师:小草有这么大的作用,为什么人们有时还要除草呢?
  幼儿A:小草和庄稼长在一起,营养都被小草吸收了,庄稼就长不好了。
  幼儿B:花园里长出了杂草,花园看上去就不好看了。
  小结:草的生长也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养料,所以,庄稼地和花园里的草多了,就会影响庄稼和花的生长,就要把草除掉。

  四、对小草进行创作活动。
  1、将和幼儿一起收集的各种野草和野花进行盆景制作。尝试简单的插花艺术。
  2、用自己喜欢的野花、草、叶进行粘贴活动。
  3、用彩纸折制自己喜欢的花花草草。
  评析:这一活动环节,通过美工活动自然而然帮助幼儿巩固对小草的认识,初步培养了幼儿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课后反思:
  1、小草是农村幼儿熟悉的植物,对中班幼儿来说,既要正确认识小草,又要了解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本活动教学内容容量较大,有一定的浓度和难度。正因如此,幼儿也因此有了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所以活动的内容选择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
  2、整个活动遵循循渐进的原则,环环相扣,方法灵活,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治了情操。首先,教师把教学的地点由室内迁移到室外,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这使教学活动变得更新颖、开放、直观、生动,大大激发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和愿望。第二,将知识的传授与娱乐、游戏相结合,淡化了教与学的界线,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第三,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教师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观察、学习,把观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第四,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作用,使幼儿观察的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活动中教师充分尊重幼儿学科学的特点,重视幼儿学科学的过程,在幼儿自身主动探索中,发现小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学科学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

第13篇、中班科学活动纸的本领大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在家庭生活中,在幼儿园里,幼儿经常会接触到如玩具盒、鞋盒、水果箱等硬纸板材料,对这类形状不一,大小、颜色、用途迥异的材料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就想给他们更多的机会接触和认识不同的纸。本次活动将幼儿平常非常熟悉的图画纸、面巾纸和硬板纸一起作为操作对象,让幼儿在自由操作中通过比较加深对这三种纸的认识。考虑到小班幼儿在自由操作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所以整个活动设计成竞赛的形式以增强他们活动过程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活动目标
  1、感受硬板纸、图画纸和面巾纸的不同质地,初步了解它们各自的作用。
  2、鼓励幼儿大胆操作探索,并乐于动脑思考问题。
  3、在竞赛中体验团队的荣誉感和竞赛的精神。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三组操作材料:一组为一筐硬板纸,一组为一筐图画纸,一组为一筐面巾纸。(每组材料中都有一些进行过对折,另有一些画有苹果轮廓)
  2、每小组两个小筐蜡笔,每个幼儿一个粘有泥巴的海洋球。
  3、竞赛记录表一份(教师用)。

  活动过程
  1.提出任务
  “今天,我们三组小朋友,要来进行一次有趣的比赛!”出示教师记录表,“分别是搭房子,给苹果宝宝穿衣服和给鸡蛋宝宝擦脸,看看哪一组会赢!”
  2.完成任务
  (1)比赛搭房子: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动手用本组的材料一起搭建房子。期间教师适当提示对折纸的用途,并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和帮助,看哪一组的房子建得最快最好。
  (2)比赛给苹果宝宝穿衣服:鼓励幼儿用蜡笔给绘画在纸上的苹果宝宝涂色,看看哪一组的涂色最快最好。
  (3)比赛给蛋宝宝擦脸:鼓励幼儿用本组的材料帮蛋宝宝擦干净脏脏的脸,看看哪一组擦得又快又干净。
  3、每一次小活动结束,教师除评出最好的作品外还要对其他作品作出积极肯定的评价。并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创作进行简要地说明和点评。同时,教师引导幼儿辨别不同质地的纸张具有不同的用途。

  活动延伸
  找一找幼儿园里和家里还有哪些纸,它们的质地和用途有哪些。

  活动反思
  1.形式活泼生动新颖 这次活动设计为小组竞赛的形式,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激发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了幼儿积极动脑动手的主动性,有效促进了幼儿的主体活动和能力发展。
  2.借助三个小的活动载体,通过幼儿的亲身操作实践,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明确并加深了对不同纸的认识,明确了不同类型纸的不同作用。
  3.对于每一个小组的作品,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褒扬。使每一名幼儿都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激发了他们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14篇、中班科学泥土下的蚯蚓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蚯蚓的外形特征,学习简单的记录。
  2、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及用途。
  3、培养幼儿细致观察的习惯,体验发现的乐趣,产生探究的欲望,萌发爱护蚯蚓的情感。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多媒体(有关于蚯蚓的生活习性的介绍)
  2、 两、三条蚯蚓放置在大盘中,放大镜、镊子、小刀、筷子若干。
  3、 有关蚯蚓的图片若干布置在墙面上。
  4、记录用的纸和笔。事先学习观察记录表格。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激发幼儿观察蚯蚓的兴趣。
  1、师:今天冯老师带来的一个弯弯曲曲的动物朋友,你们猜一猜是谁?引起兴趣。教师在白板上倒序地画出蚯蚓、再画泥土、最后画泥土上种植的树。
  2、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想象、并互相质疑。(它象蛇,但没有眼睛;它象毛毛虫,但没有脚。)

  二、通过观察了解蚯蚓的外形特征。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蚯蚓到底长得什么样子。请小朋友观察桌上的蚯蚓你能来说说它长的是什么样子?请大家把观察蚯蚓的样子请小组长在记录纸上记录好吗?
  1、每组记录(教师注意巡回观察,并注意引导、帮助引导一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的,鼓励幼儿互相交流。)
  2、代表性的孩子讲解自己的记录。(教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并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质疑别人的观点。)
  3、将幼儿记录的表格以视频形式展示给幼儿。
  4、小结:蚯蚓的身体是细长的、一节一节的、弯弯曲曲的,头部有点尖,便于钻土,最在最前面,没有眼睛、鼻子、耳朵、脚。他靠皮肤来感觉,靠“蠕动”来“行走”。

  三、初步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用途。
  师:那蚯蚓生活在哪里呢?(泥土里)它吃什么呢? 看 让我们来看一看蚯蚓是怎样在泥土里生活的。看PPT(图一),让幼儿讲述。你们知道蚯蚓有一个什么特殊的本领?(松土)蚯蚓有用吗?观察PPT(图二)
  (引发幼儿原有的知识经验,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你喜欢蚯蚓吗?为什么?小结蚯蚓的用处。

  四、拓展知识经验。
  1、什么时候会出现许多蚯蚓呢?(下雨过后)。为什么下雨天会有这么多蚯蚓。观察PPT(图三)拓展幼儿的知识经验。
  2、激发幼儿扮演小蚯蚓的兴趣,模仿蚯蚓爬以及松土的游戏!
  延伸活动:
  带着工具到户外去挖蚯蚓。
  最后让幼儿看着大哥哥姐姐手拿小工具外出挖蚯蚓的情景图,再次激发幼儿积极探索的欲望。  

  活动反思: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形成幼儿的探索技能和发展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在实现本活动的认知目标过程中,我将这方面的任务渗透到幼儿感知蚯蚓的活动中,创设情景让幼儿探索蚯蚓的生活习性以及与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第15篇、中班科学认识鲫鱼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会从局部到整体地观察鲫鱼的外形特征,了解鲫鱼的生活习性。
  2、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3、初步了解观察方法,萌发探究的兴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收集有关鱼的资料,初步了解关于鱼的相关信息。
  物质准备:鲫鱼8条、大脸盆四个;“鱼的生长过程” PPT、背景音乐;幻灯展示板一块,鱼的结构模型一套;

  活动过程:
  一、猜谜引入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猜谜,引起幼儿对于的兴趣。
  师:请你们猜一个谜语:“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 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鱼)你们还认识哪些鱼?(幼儿自由讲述)
  师:今天,陈老师请来了一位特别的客人——鲫鱼,它就藏在这些大盆里面,一会儿请你们用鼻子闻一闻,用小手摸一摸,再用眼睛看一看鲫鱼的身上藏着什么秘密?

  二、引导幼儿观察鱼的外形特征(自由观察)。
  师:你们发现了鲫鱼的什么秘密?
  幼:我发现了鲫鱼有一对眼睛。
  幼:鲫鱼有一张嘴。
  幼:闻起来有点草味。
  幼:摸起来滑滑的。
  幼:鲫鱼有鱼鳞、鱼尾、鱼鳍。。。。。。

  三、引导幼儿再次有序观察鲫鱼(一般观察)
  师:鲫鱼可以分为几部分:头部、身体也叫躯干部,尾部。
  1、观察鱼的头部。
  师:鲫鱼的头部有什么?
  幼:有一对眼睛。
  幼:有一张嘴巴。
  幼:有一对鱼鳃。
  师小结:对,鲫鱼的头部有一张嘴巴,一对眼睛和一对鱼鳃。
  2、观察鱼的躯干部。
  师:鲫鱼的躯干部有什么?
  幼:有鱼鳞。
  幼:有鱼鳍。
  师:哪里有鱼鳍?
  幼:背上。
  师:背上的鱼鳍叫什么?(背鳍)还有什么地方有鱼鳍?
  幼:肚子上有鱼鳍。
  师:肚子也叫腹部,腹部的鳍叫什么?(腹鳍)
  幼:还有鱼鳃的的旁边有鱼鳍。
  师:那是鲫鱼的胸部,叫胸鳍。
  小结:鲫鱼的躯干部,有背鳍、鱼鳞、胸鳍和腹鳍。
  3、观察鲫鱼的尾部。
  师:鲫鱼的尾部像什么?
  幼:像剪刀。
  幼:像叶子。
  幼:像扇子……
  师:鲫鱼的尾部也是一个鳍,尾部的鳍叫什么?(尾鳍)
  师出示臀鳍:瞧瞧这个是什么?它长在鲫鱼的什么位置?
  幼:在尾鳍的旁边。
  师:对,它是鲫鱼的臀鳍。
  小结:所以鲫鱼的尾部有一个臀鳍和一个尾鳍。

  四、引导幼儿观察鲫鱼的动态特征。(对比观察)
  1、师:鲫鱼在水里游来游去,你发现它是怎么游的?游的时候身体什么地方会动?
  幼:鱼嘴会动。
  师:怎么动?你来学一学。
  师:还有什么地方会动?
  2、模仿练习:
  师:想不想一起来学学鲫鱼游?全体模仿。(播放背景音乐)

  五、结合PPT,引导幼儿观察了解鱼的生活习性。
  1、你们知道小鱼生活在什么地方?
  幼:生活在水里、河里。
  2、师:它们出生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幼:小小的,像个小不点鱼。
  3、师:鲫鱼吃什么?
  幼:吃鱼饲料、吃河里的小虾。
  师:到底是不是像你们说的那样,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4、教师边播放幻灯片边解说鲫鱼的生活习性。
  教师解说词:
  在水平如镜的池塘里,在水波荡漾的小溪边、河涧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鲫鱼,当春暖花开的时候,鲫鱼妈妈在水底里产下了一枚枚晶莹剔透的鱼卵,水波轻抚鱼卵慢慢地在蠕动着。瞧!小鱼孵化了出来,鱼群们在水里地嬉戏着,打闹着,它们品尝着美味的鱼虫、小螺、小虾和那水底里不知名的水草。鲫鱼一天天地长大了,它们在水底里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六、自由结束。
  师:其实鱼的种类很多,它们含有很丰富的营养,多吃鱼对我们的身体是很有好处的。鱼还有许多的秘密,下一次活动我们再一起来发现这些秘密吧。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认识鲫鱼”结束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从选材、设计、准备到教学,虽然我能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需要出发,详细地考虑了各个方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一个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对每个环节的精心设计与考虑。从幼儿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出发,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如:在第二、五环节中,我出示幻灯鲫鱼结构图和有关于鱼的生活习性PPT,让幼儿更直观地观察到鲫鱼的外形特征和生长过程,大大地提高教学的趣味性、生动性和形象性同时也增强了幼儿探索的兴趣。

第16篇、中班科学活动果汁的颜色教案反思

   设计理念:
  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幼儿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本次活动就是围绕幼儿的好奇心:果汁到底是多么颜色的?果汁的颜色与果皮是否一样展开的。活动中以帮助别人为导线,激起幼儿想帮助别人、更想知道结果的欲望,调动起幼儿实验的愿望,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结论,体验成功的快乐,最后以回信的形式结束,不仅使幼儿巩固了知识技能,而且也能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从而产生相互帮助的意识。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会边实验边记录,并将同类的水果归类,养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2、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帮助别人的快乐。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苹果、梨、西瓜、橙子、橘子、葡萄等水果。
  2、各种水果图片、颜色标记。
  3、人手一份操作卡片(上面有一些水果的图片)、白布、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封信,引起幼儿的实验兴趣。
  师:今天,小小班的小弟弟和小妹妹给我们中二班小朋友的一封信。信里写的什么呀?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哇!有这么多的水果卡片,还有一张信纸,看看上面写得什么?
  1、读信:张家港市机关幼儿园中二班的小朋友,你们好!我们是小小班的小朋友,我们很想知道各种水果的果汁是什么颜色的,我们想请你们帮帮忙,告诉我们这些水果的果汁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与果皮的颜色是一样的吗?
  2、讨论:水果的果汁到底是什么颜色的?与果皮是否一样?
  3、这些水果的果汁到底是什么颜色,与他们的果皮是一样的吗?王老师也不太明白,今天我们来做次小小实验家,看看水果的果汁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好吗?

  二、幼儿实验了解各种水果的果汁颜色,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种水果,一些白布、还有一张实验记录表和一些颜色标记,请小朋友实验的时候一边做实验一边将实验的结果用颜色标记记录到实验表上。
  1、幼儿一边实验一边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教师巡回辅导,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实验记录。
  2、请个别幼儿讲述实验过程和实验记录表。
  3、对有争议的实验结果,教师实验得出正确结果

  三、幼儿再次实验,将水果归类。
  师:这些水果的果汁颜色有的和果皮颜色一样,有的和果皮颜色不一样,那么,哪些是和果皮颜色一样的呢?哪些和果皮颜色不一样呢?我们再一起来做一次实验,一边做实验一边将水果进行归类,将果汁与果皮颜色一样的水果卡片放到一起,不一样的放到一起。
  1、幼儿实验,并将水果卡片归类。
  2、幼儿讲述实验结果。
  3、送卡片:将水果卡片送到相应的筐中。(果汁与果皮颜色一样的放一个筐中,不一样的放另一个筐中。
  4、教师小结幼儿的操作结果,表扬鼓励。

  四、给动物幼儿园回信,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
  师:我们知道了各种水果的果汁颜色,可小小班的弟弟妹妹们还不知道呢?我们一起来回封信,告诉他们我们的实验结果好吗?
  1、出好的实验记录表,叠好放进信封。
  2、将归类好的水果卡片分别包好,写上说明装入信封。

  五、延伸活动:
  1、师生一起写回信。
  2、自己动手榨果汁,一起品尝果汁。

  附:
  橙汁和橙皮的颜色都是橙色的,橘子和橘皮都是橘黄色的,奇异果果汁和果皮的颜色都是绿色的。苹果果皮是红色的,梨的果皮是黄色的,葡萄的果皮是紫色的,而它们的果汁却都是无色的。西瓜的瓜皮是绿色的而果汁是红的。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秋天是水果分收的季节,每天孩子们都能吃到新鲜的水果,吃水果时总有幼儿不经意的将水果汁滴到衣服上,孩子们对衣服上的果汁颜色常常争论不休,有的幼儿甚至故意将果汁滴到衣服或手帕上,进行比较,水果的果汁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为了满足幼儿的对水果的好奇心和探究水果的热情,同时为了开发幼儿的观察智力、记录智力、细心观察智力、比较智力、与同伴合作智力等。活动中主要让幼儿通过自身的实验活动得出问题的结论,同时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第17篇、中班科学活动给泥土和石头洗澡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引导幼儿自己尝试区分泥土,石头,了解它们的性能用途。
  2. 通过尝试,激发幼儿观察、了解大自然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石头、泥土、水箱、小筐、小工具、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区分泥土和石头
  1. 幼儿尝试区分泥土和石头。
  师:这是什么?请你们试着把他们分开。
  2. 老师巡回指导:了解幼儿用了哪些不同的方法区分?
  3. 引导幼儿边分边讲,鼓励幼儿讲述。
  4. 说一说你是怎能么发现这里有泥土和石头的。
  5. 老师归纳小结不同的区分方法。
  6. 让幼儿再尝试的分找泥土和石头。

  二、 给泥土石头洗澡
  1. 师:给石头洗澡,看看石头有什么变化?
  2. 试说给石头洗澡后的结果。
  3. 给泥土洗澡,观察泥土的变化和洗后的结果,引导幼儿将两种物体作比较,并小结。

  三、 做泥团
  1. 能不能试着把泥做成团?
  2. 引导幼儿尝试泥干了怎么办?湿了怎么办?
  3.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成功地把泥团起来的?
  4. 观察泥土在水里的变化。(变混合)

  四、 介绍泥土和石头用途
  1. 请幼儿试说石头的用处。
  2. 老师和幼儿一起小结(造桥、铺路、假山、石雕、石桌等)。
  3. 请幼儿试着说出泥土的用处。
  4. 老师和幼儿一起小结(种杆、雕像、陶器、泥房、泥娃娃)。
  5. 大家都知道石头和泥土的本领。等我们长大,我们要让石头和泥土为人类做更多的好事。

  活动反思:
  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以幼儿的科学教学为切入点,尝试了通过生活化的幼儿科学教育。在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我也遵循了纲要中的多种原则。在本活动中,我以谈话导入,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通过提供多种幼儿身边熟悉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观察、猜想、思考中体验、获取有关的知识经验。

第18篇、中班科学《牙齿的一些“事儿”》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孩子上中班以后,除了人人皆知的要开始换牙外,牙齿上还有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发生——长出人生第一颗智齿(长出来就是恒牙),俗称“六龄齿”。其位置是从牙齿中间开始往两边数第六颗,终身不换。牙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棒!”所以,这时让幼儿发现牙齿的一些“事儿”,认识牙齿的重要:一颗都不能少,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学会简单实用的保护方法。保护牙齿从源头开始,幼儿终身受益,教师义不容辞。

  活动目标:
  1.发现牙齿吃东西的秘密,认识切牙、磨牙,体会牙齿的重要性。
  2.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会简单实用的保护方法,并形成习惯。
  3.喜欢上身体探究,继续发现之旅。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一张菜刀图片、一个石磨实物、幼儿人手一份熟花生米和一块梨子、一张张开的牙齿图片、一些浸泡过的花生米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身体的一些器官,并知道其作用。

  活动过程:
  一、说说,发现身体的能量之源——牙齿。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身体上的哪个器官?为什么?
  (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2.师:听你们说了那么多,想知道老师喜欢身体的哪个部位吗?(引出正题:牙齿)猜猜,老师为什么会喜欢牙齿呢?
  环节自评:从泛泛而谈到导入正题,引起幼儿对天天使用却又被他们忽视的牙齿的重视。借猜老师的想法,打开幼儿思维的大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吃吃,初步发现牙齿吃东西时的秘密——分工合作,切、磨。
  1、初步认识牙齿。
  师:刚才你们讲了那么多喜欢牙齿的理由,牙齿长什么样呢?天天在嘴巴里,看得还真不多,今天让我们仔细瞧瞧吧。
  【通过观察张开的牙齿图片,幼儿从颜色(白)、形状(前面的长长、高高的,后面的方方、矮矮的)等方面初步认识牙齿。】
  环节自评:此处的初步认识牙齿环节,过渡自然而又异常重要。因为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他们基本上都是从颜色和形状上认识牙齿,而这两个认识维度,恰巧为后面的环节奠定基础:形状,区分切牙与磨牙;颜色,找出龋齿。
  2、发现牙齿吃东西的秘密。
  (1)师:刚才你们说得最多的就是牙齿能吃东西。那牙齿是怎样吃东西的呢?幼:咬、嚼……
  (2)师:什么形状的牙齿咬,什么形状的牙齿嚼呢?(幼儿说出猜想)
  (3) 师:小朋友们刚才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吃东西体会一下吧。(幼儿现场体验——吃花生米、吃梨子,细细体会牙齿是如何吃东西的,后说出自己的发现)
  幼:前面长长、高高的牙齿把食物咬开来;后面方方、矮矮的牙齿把食物嚼碎。
  环节自评:牙齿天天用,真没细细品。牙齿怎样吃东西,还从没有仔细关注过,先猜想,然后验证,采用幼儿喜欢又直接的方式——现场吃,对幼儿来说不仅快乐,而且是那样的迫不及待,一寻究竟。
  3、进一步认识牙齿:切牙、磨牙。
  (1)(出示菜刀的图片)师:这是什么?(菜刀)菜刀有什么作用?(切菜)菜刀用来切菜,把大的菜切小。你觉得什么形状的牙齿的作用跟菜刀的作用差不多?(幼儿回答)哦,长长、高高的牙齿把食物咬开来,就像这把菜刀把食物切下来一样,这种形状的牙齿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切牙。
  (2)(出示石磨实物)师:这是什么,认识吗?(磨子)它有什么用呢?(老师现场用石磨对花生米进行加工)看,经过磨子的加工,整的花生米怎么样了?(碎了)它像我们嘴巴里的什么牙齿呢?(宽宽、矮矮的牙齿)把食物切开来的牙齿,叫切牙,那像这个磨子一样,把食物磨碎的牙齿会叫什么呢?(磨牙)
  环节自评:采用图片、实物,循循善诱,生动形象地认识牙齿——切牙、磨牙,借用巧妙,原本晦涩的知识幼儿訇然开朗,并且一个个兴趣盎然,印象深刻。
  4、小结:牙齿的重要性
  (1)师:现在,关于牙齿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幼儿纷纷发表看法)
  (2)师小结:不同形状的牙齿有不同的作用,他们一起努力,为了我们将食物轻松地吃下去,给身体提供营养。看来,牙齿一颗都不能少。
  环节自评:牙齿的神奇分工让幼儿惊叹不已,对牙齿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心头的想法蠢蠢欲动——要保护好牙齿。这样的意识,水到渠成。幼儿毕竟是幼儿,教师的总结,加深幼儿印象,并承上启下。

  三、看看,发现龋齿——观察同伴的牙齿,发现蛀牙。
  1.师:小朋友们嘴巴里的牙齿少不少呢?请张开嘴互相看看。(幼儿互相观看牙齿后说出自己的发现)
  幼:他的牙齿有的是黑色的;他的牙齿上有洞洞;他有蛀牙……
  2.师:为什么会有蛀牙呢?想想,有了蛀牙以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幼儿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回答)
  3. 观看录像——蛀牙的危害。
  环节自评:发现同伴牙齿的秘密,幼儿乐此不疲。观看录像,在幼儿已有蛀牙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把他们对蛀牙危害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带来心灵的震撼——蛀牙带来的后果真可怕!保护牙齿的意识愈加强烈了。

  四、刷刷,赶走蛀牙虫——在游戏中学会刷牙。
  1.师:怎样才能不让牙齿有蛀牙呢?
  幼:不吃糖、漱口、刷牙……
  2.师:刷牙是最简单有效的保护牙齿的方法,那一天刷几次牙合适呢?小朋友们会刷牙吗?
  幼:早上一次;早一次,晚一次;晚一次……上上、下下、左左、右右……
  3.师:刷牙要每个部位都刷到,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刷刷牙吧!
  环节自评:在游戏中巩固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天天刷牙的习惯,寓教于乐。
  延伸活动:
  身体上还有好多的秘密,小朋友们发现了别忘了跟老师、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哦!

  活动反思:
  1.以生为本,经纬适度。
  活动选材从幼儿身体上的器官——牙齿出发,在途中(幼儿园集体活动中)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会使用简单实用的保护方法,最终到达影响深远的——牙齿终身健康的终点。小小的牙齿,多多的“事儿”——乳牙、恒牙、乳牙 20颗、恒牙最多32颗、6岁开始换牙……切牙、犬牙、磨牙……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什么样的“事儿”是他们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目标该如何定位……秉持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教学活动要符合孩子的认识规律,注意孩子当前已有的知识能力基础、经验和情感背景,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果子。可见,本次活动课题的敲定、环节的设计、内容的涉及,做到了“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幼儿兴趣盎然,知识点恰如其分,教育影响悠远深长。
  2.本真教学,寓教于乐。
  活动秉持问题驱动、教师引动、幼儿主动的教学理念,让幼儿在说说、吃吃、看看中发现牙齿的秘密、体会牙齿的重要性、萌生保护牙齿的意识,学会基本的保护方法,并养成习惯。童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所以运用借鉴、影像资料、游戏等教学形式,将抽象枯燥的知识蕴涵其中,幼儿“乐”中有“得”。

第19篇、中班科学冰和水好神奇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冬天到了,高原上又进入了一个寒冷的季节,一天早上由于头一天的一场大雪,使得教室门前结了很大的 一块冰,来上学的时候幼儿们感到很好奇,因此特抓住幼儿的这一爱好,制定了本节课,让幼儿从活动中感知大自然的季节变化。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感知四季变化使得冰和水发生的变化。
  2. 通过认知自然变化,初步建立热爱自然的意识。
  3. 在活动中锻炼幼儿四肢的协调能力。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冰和水的变化
  难点:冰和水的变化过程

  活动准备
  若干冰块,热水几盆,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导
  课前让幼儿做做热身操:小朋友们冬天到了,是不是感觉很冷啊,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做做操,让我们的小手小脚热起来好不好。

  二.活动过程
  1.出示冰块并让孩子触摸冰块,向幼儿说明两点;
  第一点:冰块之所以又冷又硬,是因为放在冰箱里。第二点:冰块加热后会变成水;
  2.在幼儿触摸冰块后,让幼儿说说摸了冰块后的感觉是怎样的。(冷)
  3.将热水端到幼儿的面前让幼儿摸一摸热水,摸后说说又是什么样的感觉。
  4.为了证明第一条的两个观点,将冰块置于太阳下,定期观看,并告诉孩子冰块是如何融化的;
  5.冰块全部融化后,将冰水倒入玻璃杯,让孩子用手触摸感觉水的冰凉。
  6.小朋友我们的大自然到了冬天就会很冷所以水就会变成冰块,可是夏天很热所以冰块就变回水了,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了我们很多东西,没有大自然我们就不能生存,所以小朋友要保护我们的大自然哦。
  延伸活动:水是怎样变成冰的,在冰块盘上灌满水,放入冰箱,可多次重复此游戏。

  教学反思
  经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幼儿很感兴趣,但唯一的不足是整个游戏过程较短暂,使得能力弱的幼儿并没有实现目标的认知,在经后的教学过程中,将会把游戏过程再部署的更细致些,让幼儿能够在游戏中完成目标的认知。

第20篇、中班科学活动制作再生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 与同伴合作制作再生纸,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 利用再生纸进行自由创作,发展创造力。
  3.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再生纸、用再生纸制成的物品。
  2. 旧报纸、盆子、搅拌器、网架、毛巾。
  3. 干花、广告色。

  活动过程
  1. 请幼儿欣赏再生纸及利用再生纸制成的物品,强调再生纸是用废纸制作成的。
  2. 提议大家来制作再生纸,向幼儿介绍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幼儿分组制作再生纸,步骤如下:
  把旧报纸撕成碎片,浸在水中;
  把碎纸放进搅拌器打成纸浆,在这个过程中可加入干花或广告色,以增加香味和颜色;
  把纸浆倒在网架上,晾干;
  纸浆干透后,从网架上小心取下。
  3. 制作完成后,请幼儿摸一摸再生纸,说说有什么感觉,请各组介绍自己制作的再生纸,如什么颜色、有没有香味等。 4. 鼓励幼儿在再生纸上绘画或拼贴,进行不同的创作。

  活动评价
  能与同伴合作制作再生纸。
  能利用再生纸进行创作。
  懂得珍惜用纸。

  活动建议
  《幼儿用书》第14-15 页提供了制作再生纸的过程,老师可以参考。或者用来在幼儿分组活动前,向幼儿介绍制作再生纸的步骤。

  活动反思
  结合本园开展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研究课题,我选择了《科学活动:有趣的再生纸》活动参与幼儿园的教学竞赛。科学教育活动,尤其是环保活动相对其他活动来说知识性较强,较枯燥乏味,有些内容离幼儿的生活还比较远,要上好很难。综观平时对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由于其是形、声、色、知、情、意相统一的产物,并运用了声音、图片、文本等多种技术手段,更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认知对象,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有着其他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将其应用到幼儿园环保教育活动中,对优化环保教育过程、提高环保教育的有效性能起很大的作用。

第21篇、中班科学活动教案:膨胀教案(附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几种不同材料的尝试探索,让幼儿了解有的物体遇水会膨胀,有的不会,会膨胀的物体膨胀速度是不同的。
  2、学习实证研究的方法,学会做实验记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用来探索的多种材料:塑料雪花片,钥匙,紫菜,木耳。
  2、实验用的冷水、热水、盛水的玻璃缸。
  3、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讲述。
  1、教师一手拿一杯泡有胖大海的茶,另一手拿一颗胖大海,请幼儿观察。
  2、引导幼儿说出:胖大海“大了”“胀了”。
  3、教师归纳:对,放在水里的胖大海“膨胀”了。
  (评析:通过一个对比让幼儿自然地认知“膨胀”这个概念。)

  二、想象记录。
  教师呈现多种材料:塑料雪花片,钥匙,紫菜,木耳------请幼儿猜一猜:哪些材料放到水里能膨胀,哪些不能,在记录纸上作记录。
  (评析:幼儿生活经验有限,他们的猜测会有对有错。在这个环节当中老师请幼儿作记录实际是将猜测变为“研究假设”。)

  三、操作探索。
  1、把材料投放在冷水里:
  请幼儿看几种材料放入水中后发生什么变化?(引导幼儿在记录观察结果后再集体分享:让幼儿分清什么材料放在冷水里会膨胀,什么不能。)
  2、想象记录:
  教师:你觉得木耳、紫菜等能膨胀的材料如果同时放在水中什么东西膨胀得快?什么东西膨胀得慢?
  3、幼儿操作:提醒幼儿注意材料要同时放入水中。
  4、让幼儿理解:不同的材料在冷水中膨胀的速度是不同的。
  (评析:这是一个证实或证伪的过程,它孕伏了科学研究的重要理念: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说话。)
  5、再次想象:出示木耳:你觉得它放在冷水里和热水里哪里膨胀得快?(引导幼儿经过假设后再一次实验,看看自己的猜想对不对,同时,再次提醒幼儿注意材料要同时放在热水中,进一步认知同一种材料在冷水中或热水里膨胀的速度是不同的。
  (评析:通过一个个活动设计,一方面逐步引领幼儿深入探索生活中的膨胀现象,另一方面使幼儿从较规范的研究方法中学会观察、习得知识和研究方法。)

  四、讨论交流。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很多材料遇水会膨胀的问题,你们想想:还有哪些材料遇到什么情况也能膨胀?(遇热、遇潮、遇空气等。)
  (评析:这是将幼儿的认知放大、拓宽,引向生活的重要一步;是让幼儿认识、了解、熟悉、理解生活的重要一步。)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自主操作,充分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的教学从严格掌控到逐步放开,幼儿探索的思维空间和学习自主权逐渐扩大,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更体现了幼儿在做中学、试中学、想中学的主体性。

第22篇、中班科学南瓜爷爷找邻居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2.认真观察图片上提供的线索,分辨出哪些是蔬菜。
  3.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事先认识几种常见的蔬菜。
  2.物质准备:豆干、鸭子、萝卜、白菜、鸡蛋、马铃薯、青瓜7中食物的幻灯片、图片、操作卡。

  活动过程:
  1.出示幻灯片,引导幼儿猜猜这是谁的家。
  师:这是谁的家?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我觉得是南瓜爷爷的家。
  师:你从那里看出是南瓜爷爷的家。
  幼:我觉得房顶上有个南瓜爷爷,所以觉得是南瓜爷爷的家。
  (评析:这个环节主要是尊重孩子的已有经验的。通过引导和提示帮助孩子从人物的特征上得到了验证,知道这是南瓜爷爷的家。)
  2.播放幻灯片,巩固围合的数数方法。
  师: 南瓜爷爷家来了许多客人?你们数一数有几个客人?
  幼:七个客人。
  师:你从哪里开始数的?
  幼一:我是从正方形开始数的。
  师:正方形还可以数吗?
  幼一:数过了不能再数了。
  幼二:我是从鸡蛋开始数的,也是数七个。
  幼三:我是从鸭子开始数的,一共有七个。
  师:这些客人围成了个圆圈,数圆圈我们以前都学会了,所以大家都会数了。数圆圈时要怎么数了。要先记住一个物体,然后从它开始数,数到这个物体就要停下来不能数了。
  (评析:巩固围合的数数方法:找一个有特征的物体开始数,数过的就不能再数了!帮助孩子在无形中学会一个新知识。)
  3.观察影子,猜猜它们是谁?
  师:南瓜爷爷家来了七位客人,老师给它们标上数字,你们说说这些影子可能是谁呢?
  幼一:找到一号是正方形。
  幼二:二号是小鸭。
  幼三:五号是鸡蛋。
  师:小朋友把这些影子都猜出来了,我们现在来验证一下小朋友猜的对不对。
  (将七位客人逐一进行验证)
  (评析:通过观察影子图让孩子学会了“数一数、猜一猜”,通过这个环节来了解幼儿对以往经验了解有多少。从而使幼儿对教师所提供的影子有了一个深入的思考。)
  4.借助操作卡,找找哪些是蔬菜?
  (1)帮助南瓜爷爷找蔬菜邻居,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是蔬菜,并在对应的格子上打钩。
  师:今天南瓜爷爷家请了这么多客人,要做什么了?你们想知道吗?
  幼:想
  师:南瓜爷爷一个人住,觉得很孤独,他想找蔬菜做邻居。小朋友想一想,他的七位客人谁是蔬菜了?等下老师让小朋友自己动脑筋,自己帮南瓜爷爷找蔬菜邻居。老师为每位幼儿准备一个操作卡。操作卡上有南瓜爷爷家的七位客人,第一位是谁?
  幼:第一位是豆干、第二位是鸭子、第三位是萝卜……
  师:南瓜爷爷要找的是蔬菜邻居,等下小朋友就从这七位客人中,你觉得谁是蔬菜,你就在它下面的格子中用红色的笔画个圆圈,第二格不能画。
  (幼儿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操作)
  师:你觉得谁是蔬菜了,小朋友要自己动脑筋。(进行个别指导)
  师:请一个小朋友起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为南瓜爷爷找的蔬菜邻居是谁。
  幼一:我觉得南瓜爷爷的蔬菜邻居是:白菜、豆干、萝卜、鸡蛋、青瓜、马铃薯都是蔬菜。
  师:旖旎小朋友,你要记住你第一次选择的哦.再请一个小朋友起来分享。
  幼二:白菜、豆干、萝卜、鸡蛋、青瓜、马铃薯都是蔬菜。
  幼三:白菜、萝卜、鸡蛋、青瓜、马铃薯都是蔬菜。
  师:你为什么觉得鸭子和豆干不是蔬菜了?
  幼四:白菜、萝卜、青瓜、马铃薯都是蔬菜。
  (评析:让孩子们自己通过以往的经验和认识,观察、思考、猜测什么是蔬菜。)
  (2)播放种植蔬菜的视频,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蔬菜。
  师:南瓜爷爷要找蔬菜做邻居,小朋友都帮他找了好多蔬菜邻居,那到底对不对了。
  师:你觉得蔬菜是从那里来的?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这些蔬菜?
  幼一:超市场买的。
  幼二:蔬菜店买的。
  幼三:路边买的。
  幼四:种出来的。
  师:那里种出来的。
  幼四:幼儿园种出来的。
  师:对了,我们幼儿园种了许多蔬菜,老师还经常带小朋友去观察了。那我们来看看,蔬菜是不是种出来的。我们现在来看图片,看看蔬菜是不是种出来的。
  幼:蔬菜是从地里种出来的。
  师:老师看厚厚的一本书,书上说,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老师再说一遍,蔬菜时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这句话听懂了吗?都听懂了吗?那没问题啦,我们现在再一次帮助南瓜爷爷找邻居,小朋友看看这七位客人谁是种出来的。你刚刚选的食物是不是有的不是种出来的。如果不是种出来的就不是蔬菜,我们就不要选它了。
  师:现在请小朋友找一只黑色的笔,你觉得谁是蔬菜,你就在它下面的格子中用黑色的笔画个圆圈。
  第二次是不是跟第一次不一样了。
  师:小朋友在操作的时候要动脑筋想一想,它是种出来的吗?
  (评析:通过幼儿的经验思考,老师借助播放图片,蔬菜的种植环境,使幼儿的经验的不断累积和提升,让幼儿了解了蔬菜的特征——就是长在地里的能做成菜的植物!)
  (3)验证操作卡上哪些是蔬菜?
  师:豆腐干是蔬菜吗?
  幼:不是。
  师:对了,它不是直接种出来的,它是大豆加工的。
  师:胡萝卜呢?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师:鸭子呢?
  幼:不是,它是鸭妈妈下蛋然后孵出来的。
  师:对了,它是肉类食品,我们叫荤菜
  师:大白菜呢?是 因为它是种出来的 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师:鸡蛋 呢?
  幼:鸡蛋不是蔬菜,它是鸡鸭妈妈生的。
  师:它是母鸡生的,它叫蛋类食品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个别验证、集体验证、共同验证等方法层层递进,使幼儿进一步明确:蔬菜是种出来的长在地里的,能做成菜的植物!)
  4.延伸活动。
  南瓜爷爷家只有三间房子,可是有四种蔬菜,那么多蔬菜怎么住呢?
  师:我们现在来数一数,我们帮南瓜爷爷找了几样蔬菜啊!
  幼:1、2、3、4,一共有四样蔬菜,那我们来看看南瓜爷爷家旁边有几间房子?
  幼:南瓜爷爷家有三间房子。
  师:三座房子,四样蔬菜,小朋友觉得那该怎么住啊?现在小朋友想办法啊?
  幼一:我觉得红萝卜和青瓜可以住在一起。
  师:为什么呢?
  幼一:因为红萝卜和青瓜它们两个都是瘦瘦长长的。
  幼二:我觉得白菜和青瓜在一起比较好,因为它们都是绿色的。
  幼三:我觉得马铃薯和南瓜爷爷住一起,因为都是圆圆的。
  幼四:我觉得白菜和土豆住在一起,因为它们两个比较小。
  师:老师觉得马铃薯和黄瓜也可以住一起,为什么?我们回去好好想一想。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分房子住,让孩子学会从蔬菜的颜色、外形、种类、大小等特征对蔬菜进行分类、合理匹配。)

  活动反思:
  这个教材是结合班级主题“秋天的蔬菜”而选择开展的,内容及创意是来之名师的教学课例,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老师也给了很多建议和意见。
  活动开始我让幼儿猜猜从影子里看出它会是谁,通过这个环节来了解幼儿对的以往经验了解有多少。从而使幼儿对教师所提供的影子有了一个深入的思考。由于本班幼儿经常在区角玩找影子的游戏,所以幼儿很快就从影子中找出各种实物。在数南瓜爷爷家来了几个客人这个环节中,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围合的数数方法。让幼儿学会了围成圈的东西也可以数的。并从中得出个结论:数圆圈时,要先找一个有特征的开始数,数过的就不能再数了!无形中又让孩子学会了一个新知识。在南瓜爷爷想找蔬菜邻居这个环节,幼儿对教师提供的物体来选择蔬菜时,在了解了物体的形状、大小后,幼儿对于豆腐干是不是蔬菜的讨论成了一个难点。最后老师通过提供一些蔬菜生长环境的图片,让幼儿观察,最后得出一个概念:蔬菜是种在地里的可以用来做成菜的植物,所以幼儿按照教师提供的线索得出了结论豆腐干不是蔬菜。在多次的选择中,大部分幼儿能真正理解了蔬菜的概念。但还有一部分幼儿由于对蔬菜认识不够透彻,还没有清晰的辨认豆干和鸡蛋不是蔬菜。
  在这个活动中,我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两次操作?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分别在概念出现的前后,了解幼儿对蔬菜的了解程度,尊重幼儿已有的经验。第一次操作表现出来的是幼儿的经验,第二次操作表现出来的就是知识了,由经验上升为知识。
  在活动的延伸部分我先让幼儿猜想:南瓜爷爷家旁边只有三间房子,可是蔬菜有四种,它们要怎么住?幼儿在认真观察和思维的基础上,将蔬菜按颜色、形状、大小、种类进行了分家。最后我把马铃薯和青瓜放在一起请幼儿说说为什么把土豆和黄瓜放一起住?(因为它们都要削皮)这种思维训练方式打破了原先的经验性的分类方法。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分类,从而得到经验的启发。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原先我们所认为的按形状、颜色、大小进行分类的方式。

第23篇、中班科学活动好吃的鱼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我常在活动中说到“鱼是我们的好朋友”,可由于幼儿生活经验较少,不能很好的理解一句话,也不能将这一句话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起来。所以我们设计这一活动,着重讲解鱼可做成什么食物,通过这一活动使幼儿了解鱼对人们的作用,教育幼儿不挑食,要保持水的清洁,保护鱼类。

  活动目标:
  1、使幼儿知道鱼可做成各种可口的事物,对人们有很多好处。
  2、教育幼儿要吃鱼,不挑食。
  3、使幼儿懂得,“鱼是人们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鱼制作成的各种食物,鱼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鱼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复习鱼的构造。
  2、“小朋友,为什么老师说鱼是我们的好朋友啊?”引导幼儿说出鱼的各种用途。
  3、“小朋友们说的很好,老师请你们吃东西。”
  逐一出示由鱼做成的食品,请幼儿一边说出各种食物的名称,(幼儿说不出的教师补充)
  4、引导幼儿观察这些食物都是用什么做成的。教师简单讲解各种鱼制品的制作方法,使幼儿知道每种食物都来之不易,不应该浪费。
  5、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吃鱼?(使幼儿懂得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们身体所必须的。)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总的来说幼儿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实物小鱼充分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幼儿们主动观察小鱼,积极活跃的发言讨论,很好的发挥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第24篇、中班科学秋天的菊花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认识菊花,知道菊花的品种是多种多样的。
  2、能用较形象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
  3、了解菊花是秋天里开放的一种美化环境的花卉,知道要爱护花卉。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菊花课件。
  2、每组一盆菊花。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认识菊花。
  活动难点:
  能较形象的描述自己的观察发现,知道爱护花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你看到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树叶变黄、掉下来、有好多水果)
  师:秋天里还有漂亮的花。

  二、播放《秋天的菊花课件》,激发幼儿观察菊花的兴趣。
  师出示PPT课件这是什么花?(菊花)
  这些菊花一样吗?都有些什么颜色,菊花长什么样子呢?

  三、幼儿自由感知、观察菊花。
  1、师: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菊花,我们一起来看看。
  让幼儿自由地观赏菊花盆景,并与同伴互相交流。
  2、师:菊花漂亮吗?你最喜欢哪一种?菊花有哪些颜色?菊花长什么样,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3、让幼儿交流之后,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菊花。

  四、教师根据幼儿的自由发现,引导幼儿运用看、摸、闻等多种感官有序地观察菊花。
  1、师:大家看看那面前的菊花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颜色?(各种各样)
  2、师:菊花的花朵像什么?(像豆芽、卷曲的头发、燃放的烟花、萝卜丝等)我们看到了很多,但是有没有谁闻过菊花有什么气味呢?
  3、教师请幼儿闻一闻。
  4、师:菊花除了长有花朵外,你还发现长有什么?(叶子)
  5、师:菊花的叶子长在哪里,是什么颜色?是什么样的?(叶子的边缘有锯齿)
  6、请幼儿观察叶子的颜色,并用手去摸一摸。
  7、教师:教师总结幼儿的观察发现。

  五、给幼儿介绍菊花的用途。
  教师:菊花除了好看之外,还有什么用呢?
  可以用菊花泡茶喝。清明节黄菊花和白菊花祭祀亲人、菊花茶饮料

  六、让幼儿了解菊花是秋天里开放的花卉,知道要关心、爱护花卉。
  教师:菊花美不美?我们该怎么去保护它呢?(花儿好看我不摘)
  延伸活动:用纸杯剪菊花。

  活动反思:
  一次教学设计,也是教师的一次成长,就象在制作PPT课件的时候,我了解了菊花居然有那么多种颜色,有些菊花的颜色、花瓣的形状都是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可以说这也是我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共同提高的过程。
  在活动设计和进行中,观看菊花的时候,孩子们有些按捺不知心中喜悦,摸摸、闻闻、说说,参与的兴趣十分浓厚。但在交流时,孩子们只停留在颜色的表达上,对菊花的外形的描述不太会用语言表达,缺乏经验。因此,活动中,教师讲述的成分多了一些,可在课前告知家长,先带孩子观察了解一些菊花的知识,这样活动中,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会更浓,讲述更积极,效果更好。最后延伸活动用纸杯剪菊花,深受孩子的喜爱,发展孩子动手能力。

第25篇、中班科学种大蒜教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为了贴近幼儿生活,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顺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给予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将静态知识还原为动态的过程,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脉络中多感官的学习,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

  活动目标
  1、乐意参加种植活动。
  2、学习并尝试用“按”的方法种大蒜。
  3、关注植物的生长,愿意连续观察自己种植的大蒜。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尝试用“按”,“ 压”的方法种植大蒜,用比较完整的简单句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1、大蒜若干
  2、废旧的小杯子、罐子
  3、浇水用的小杯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歌曲《好宝宝》
  2、手指游戏。

  二、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认识大蒜头。
  师:“这是什么?大蒜头长大后是什么样呢?种下的蒜头能长出叶子吗?”
  2、与幼儿共同讨论,准备材料器具。
  师:“我们种大蒜需要什么?”(与幼儿商量分工准备)
  3、带领幼儿种大蒜。
  教师示范种大蒜的方法:每人拿一个小器皿,盛上泥土,手捏大蒜头,将尖头朝
  上,按进泥土,最后浇一点水。
  4、幼儿动手尝试,教师给与帮助与指导。重点观察是否将大蒜头尖头朝上,并请幼儿种好后端平,放到自然角。

  三、结束部分
  组织幼儿入厕。

  四 、课后延伸
  回家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种大蒜?水行吗?沙子行吗?

  教学反思
  《种大蒜》这一活动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贴近幼儿生活。活动能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顺应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毫不吝啬地给予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将“认识大蒜”的静态知识还原为动态的过程,将“种大蒜”这样的间接经验还原为直接经验,将理性的概念还原为感性的行动,让幼儿在真实的情景脉络中多感官的学习,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真正成为了活动的主体。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以饱满的热情对大蒜进行操作和探究,许多关键性的提问能调动幼儿对大蒜的已有经验和自己在活动中探索的新知进行简单句的表达,许多幼儿畅所欲言,都能用简单句讲述对大蒜的认识和发现。新鲜的种植场景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种植的兴趣,幼儿乐意模仿老师的基本动作“按、压”进行大蒜种植,在学会种植技能的同时,锻炼了幼儿小肌肉,提高幼儿手指的灵活性。
  在活动中,同时也关注到各个层次的幼儿,对于个别能力弱的幼儿,如语言发展和动手能力相对弱的幼儿,在活动中能认真观察鼓励和尊重幼儿,采用个别指导的形式,做到因材施教,将活动目标和自己的指导有效合一。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又将难题抛给他们,如,还可以用什么来种大蒜,水可以吗?沙可以吗?让幼儿在活动后,回家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解决老师留给他们的问题,让幼儿在不断的探究中形成科学的学习品质。
  真实的种大蒜这一实践操作的形式也让幼儿体会了探究的过程和快乐,孩子在学种大蒜的真实的活动中,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没有丝毫的压力,让多数幼儿达到了目标,顺利的完成了本活动。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更多关注如何将静态知识还原为动态过程,如何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等,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活动来满足幼儿的需要。

第26篇、中班科学活动泥巴真好玩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喜欢玩泥,能愉快地学做泥球。
  2.了解泥的显著特征,感受湿泥的粘性。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用细泥铺成一泥地,人手一瓶水,(上面开一小孔)一个小盆,围兜,各种泥制品等。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受干泥
  1.带幼儿到泥地前,一起来玩泥巴。
  2.引导幼儿用手摸一摸,抓把泥吹一吹,用脚在泥里踩一踩,比较不同。(知道干泥是松松的,软软的。)
 
  二.尝试做泥球
  1.让幼儿自己尝试做泥球,发现做不成泥球,引出要加水。(将水放在一边,不做提醒。)
  2.幼儿加水继续尝试,观察幼儿是否加了适量的水。(不做指导)允许个别幼儿尝试失败。
  3.请做成的幼儿来演示,讲解用什么办法,如何做成泥球。
  4.请幼儿用语言讲述如何做成泥球,教师根据幼儿的讲述做泥球。故意加过量的水引导幼儿观察。从而引导幼儿发现要加适量的水,才能做成泥球。
  5.幼儿再次尝试:教师引导幼儿感受泥湿了就会粘在手上,粘在一起。
  6.请幼儿将自己做好的泥球放在自己的小盆子里,比一比,看一看谁做的泥球最多,最圆。

  三.尝试讨论
  1.你还在哪里看见过泥?什么东西长在泥里的?
  2.泥可以做泥球,种树,花,西瓜等东西以外,还可以做什么?
  (让幼儿欣赏泥娃娃,泥做的花盆,砖等)

  四.延伸活动
  1.请小朋友回家去一起和爸爸妈妈妈找一找,还有什么别的东西是用泥做的, 带来给小朋友看。
  2.引导小朋友用泥做其他事物。

  活动反思:
  通过孩子动手操作,自我展示,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幼儿的创作思维能力。让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尽情的玩,尽情的做,体会成功的乐趣。

第27篇、中班科学活动水娃娃和海妈妈教案反思

   设计意图:
  天真可爱的孩子们,最喜欢用五颜六色的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了。在画水彩画的时侯,孩子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找不到喜欢或需要的颜色。于是,根据幼儿好奇、好探索的特点,我设计了这堂关于颜色混合的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玩颜色混合游戏,激起幼儿对颜色的探究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2、鼓励幼儿记录活动中发现的问题。
  3、培养幼儿乐于关心和帮助别人的情感。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装着清水的瓶子若干个(上面有可变化表情的娃娃脸帖纸)
  2、可供幼儿记录的水彩笔、记录板等。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发幼儿初次操作混合游戏的兴趣。
  1、通过“水娃娃”想变成“海妈妈”那样颜色的愿望,激起幼儿第一次操作兴趣。
  2、操作过程中,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说同自己的做法。并从其中找出“深浅”两种蓝色进行对比。启发幼儿总结出深浅变化是由于颜料投放的多少而决定的。
  3、师生共同操作改变娃娃脸使幼儿体验到“帮助”的快乐。

  二、教师设疑:“小朋友,除了蓝色,我们还能不能让水娃娃再变成别的颜色呢?”激起幼儿继续操作的兴趣。教师提供幼儿所需的材料。操作时,注意指导个别能力差的幼儿。

  三、从操作中感受颜色混合的乐趣,并学会把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下来。
  1、提出问题:“如果水娃娃们穿着这件衣服时间长了,想换一种颜色,那该怎么办呀?”启发幼儿大胆想像并肯定幼儿的讨论办法。
  2、教师先以蓝色和黄色混合为例,带起幼儿探究及操作的兴趣。
  3、鼓励幼儿将自己发现的“颜色的密秘”记录下来。(可以教师先演示记录方法再帮助幼儿共同记录)
  4、参观记录板上记录结果,表扬幼儿并奖给每人一颗智慧星。

  四、游戏结束后,师生共同商量把漂亮的水娃娃送给其他班的小朋友。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怀着好奇的心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这种兴趣还可以自发的延伸到其它活动中,如:在美工区,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调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第28篇、中班科学瓶中吹气球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关注身边的科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动手实验与记录,得出瓶子上有洞就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
  活动难点:
  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瓶口套好气球的瓶子若干(包括无洞、少洞和多洞)。
  2.幼儿记录纸、记号笔人手一份。
  3.课件《瓶中吹气球》(其中包含教师的记录表和原理动画)。
  4.气球,底托,差气球工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气球,帮助幼儿掌握吹气球的正确方法。
  1.(出示吹好的气球)师:看看,张老师带来了(气球),你们都吹过气球的吧!
  2.请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
  师:说说你是怎么吹的?你看到他是怎么吹的?
  3.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然后用力,还要连续不断地往气球里吹气,才能把气球吹大。
  (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气球的出现让幼儿有将它吹大的欲望。而且这个环节以这种形式调动起幼儿已知经验,这样幼儿就能更好地掌握吹气球的方法,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分批投放材料,让幼儿探索得出气球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大。
  1.师:如果把气球套在(瓶子)上,还能吹大吗?(记录下幼儿的猜测)去试一试就知道了。(第一次投放材料:小瓶无洞)
  2.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幼:吹不起来。可能瓶子太小了,瓶口太小了,没有空气等等。
  3.师:我们试下来发现瓶子里的气球都没有吹大。讨论:那为什么气球在这些瓶子里吹不大呢?
  4.师:是不是瓶子不够大呢,张老师也不知道,这样吧,我再给你们些大点的瓶子去试一试。(第二次投放材料:中、大瓶有洞无洞均有)
  5.师:有的气球吹大了,有的还是没有吹大,怎么会这样呢?这里一定有秘密,你们再去比一比、看一看、找一找。
  7.师:秘密是什么?
  幼:瓶子底下有洞洞。
  8.小结:原来,瓶中的气球能吹大,秘密就是瓶子上有洞洞。(点出洞洞)
  (分析: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预设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让他们在亲自试验中建构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点。)

  三、借助课件,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
  1.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
  师:为什么有洞洞的瓶子气球能吹大,没有洞洞的瓶子气球吹不大呢?
  2.播放课件,总结科学原理。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听听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
  (分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由说说原因、“电脑小博士来告诉你”,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能更好地向幼小的幼儿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便于理解和内化。还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使科学活动不再枯燥。)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通过比较得出瓶上洞洞的多少与吹气用的力度成反比关系。
  1.师: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两个瓶子,一个套红气球,一个套绿气球,哪只颜色的气球吹大更容易些呢?为什么?去试吧!(第三次材料:红绿气球,洞多洞少)
  2.师:谁愿意把你的记录和发现来分享一下!
  3.小结:哦,原来红气球更容易吹大,因为瓶子上的洞洞(多)(点出很多的洞洞),绿气球的瓶子上洞洞(少),吹大气球就吃力些。
  (分析:第二环节中只有少部分幼儿吹到了有洞洞的瓶子,成功将气球吹大。为了给每一位幼儿成功吹大气球的体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赋予幼儿探索的空间,给两个大小一样的瓶子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通过实验和记录发现红色气球的瓶子吹起来更省力。最后通过观察瓶子身上的秘密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

  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通过做实验发现了瓶上有洞洞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得大大的。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想一想,也去试一试,如果成功了也可以把你们成功的秘密告诉大家哦!
  (分析:最后教师抛出的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通过这个问题与活动延伸自然衔接,让此次活动有了很好的扩展。同时又提供了一次亲子之间、家园共育的机会。)

  活动反思:
  本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看看、说说、试试、比比的过程中发现瓶上有洞瓶中的气球就能被吹大,在探索发现中了解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加关注起身边的科学,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学习如何去探究科学奥秘。这次的活动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猜想与排除,最终建构了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揭示出来的奥秘不该就这样被搁置停留在原地,所以又增加了瓶中吹气球比赛这一环节,使得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体验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又一次提升了科学认知。在这次的探索活动中教师虽放手但不忘指导,在幼儿遇到瓶颈之处,帮助幼儿纵向探究从而使幼儿的认识得到升华。活动过程中,幼儿在探究之时,由于瓶中吹气球的有趣现象,很容易就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所以个别定力不足的幼儿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他完成任务。

第29篇、中班科学活动胖胖喝进了盐酸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知道哪些是危险的事,懂得要远离它。
  2、积累安全生活的经验,增进自我保护的意识。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了解哪些是危险的事
  活动难点: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准备:
  图片若干 情境表演“胖胖喝进了盐酸”
 
  活动过程:
  一、 情境表演
  “胖胖喝进了盐酸” 胖胖是一个虎头虎脑,模样长得十分可爱的中班男孩。一个星期天的下午,胖胖从外面与小伙伴一起玩好,满头大汗地回到了家里。妈妈正在厨房忙着烧饭,胖胖擦了脸、洗了手,就忙着找水喝。这是胖胖突然发现雪碧瓶里有“饮料”,捧起雪碧瓶就喝了起来……十分庆幸的是胖胖的爷爷、爸爸妈妈都在长海医院工作,而且他们的家也住在长海医院的职工大楼里。因抢救即使,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经过几个月的调理,胖胖又能正常地进食了。事后,经了解才知道,胖胖的妈妈将盐酸拿回来,是为了洗马桶,打扫卫生用的。没想到一时疏忽险些酿成惨剧。

  二、 讨论活动
  1、 胖胖为什么会生病?
  2、 我们平时应该怎样做?
  小结:我们平时不能随意的去碰、去吃一些物品。

  三、 看几副安全教育的图片
  图片一:下雷雨是小朋友在大树下避雨
  图片二:一个人在摸插座
  图片三:陌生人敲门马上把门打开
  说说他们做得对吗?为什么? 那我们碰到这样的事应该怎样做?

  活动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开展,运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启发感知。讲述与操作让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逐步激发幼儿动手操作活动的兴趣及强烈的探索欲望。发明创新方法,体验创造带来的快乐。动静结合,注意发挥孩子的主体性,让幼儿思维活跃,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创新品质。

第30篇、中班科学树叶趣味多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2、增进幼儿对树叶的认识,了解树叶最常见的几种颜色,形状,简单地知道树的一些用途。
  3、提高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放大镜 各种树叶 图片 油画棒 幼儿绘画用纸 音乐《小树叶》

  活动过程:
  一、 谈话导入,引起幼儿观察树叶的兴趣
  教师讲述:“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说出秋天的气温,农作物、树叶等的变化。
  教师:“秋风轻轻地吹,树叶宝宝从树妈妈身上飘落下来,我们来和小树叶做朋友,好吗?”“请小朋友在筐里拿出一片干树叶和一片新鲜的落叶,”“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你的好朋友,好吗?”

  二、 观察认识树叶
  1、引导幼儿比较干落叶和新鲜落叶有什么区别?
  幼儿观察后,教师提问幼儿:干落叶和新鲜落叶看上去怎么样?
  干落叶和新鲜落叶摸上去怎么样?
  干落叶和新鲜落叶用手一抓会怎么样?
  教师小结:
  干落叶卷曲不平坦,颜色呈黄褐色,叶脉干瘪,把它放在手中一握,成了碎片。未干落叶形状平坦,美丽,颜色黄绿色,红色等,叶脉柔软,有水分,把它放在手中握一握,伸展开还和原来一样。
  2、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落叶?引导幼儿发挥想象,把自己见到的落叶形状、颜色、大小描述出来。
  3、展示图片,让幼儿欣赏,告诉幼儿:秋天来了,树叶有的变黄,有的变红,从树上落下来,这样的树叫落叶树,也叫阔叶树。
  4、用放大镜观察认识叶子的外观,用手摸叶子的脉络,认识树叶正反面的不同。
  5、认识树叶的用途。

  三、 做树叶拓印画。

  四、 作品欣赏,评价。
  欣赏幼儿作品,说出用的是什么树的落叶?让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并说一说在活动中的感受,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亲情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作品,应该感谢树妈妈,怎样感谢树妈妈?引导幼儿说说自己的做法。唱歌《小树叶》,加深对树妈妈的亲情感,教育幼儿保护树木。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找一找哪些树是落叶树,哪些树不落叶?加深幼儿对科学自然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教学反思
  秋天来了,秋风萧瑟,落叶树上的树叶纷纷从树上飘落下来,我带小朋友户外活动时,发现孩子们特别喜欢和落叶做游戏,他们高兴的捡拾落叶,商讨着怎样用树叶游戏。于是我从孩子们的兴趣入手,及时生成了《树叶趣味多》这次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增进了幼儿对树叶的认识,了解树叶最常见的几种颜色、形状,简单地知道树叶的一些用途。同时提高了幼儿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本次活动,我注重通过孩子们的亲身探索与观察,发现落叶树与阔叶树树叶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发现树叶外观、形状、颜色、大小,认识树叶的用途。并通过做树叶拓印画,加深对树叶叶脉的了解。作品完成后,让幼儿互相欣赏同伴的作品,并说说在活动中的感受,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再加之以亲情活动,引导幼儿加强对树妈妈的亲情感,教育幼儿保护树木。
  本活动中,我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我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次活动为中班组交流探讨活动,有诸多不足,敬请大家指正,与大家共勉。

相关文章

《小班英语颜色篇教案》:小班英语颜色篇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过程等内容,Left, left, right, right, up and dow;Left, left, right, right, turning around;Left, left, right, right, jump, jump, jum;Left, left, right, right, we are strong,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小班英语活动课,快来看看颜色篇教案吧。

《大班美术欣赏教案30篇》:第1篇、大班美术活动秋天的水果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照片中水果的外形和颜色,尝试画圆形表现圆形水果的外形特征。  2、尝试在圆内均匀涂色。  3、大胆绘画,尽可能将水果画大些。  4、在创作时体

《科学教案公开课大班100篇》:第1篇、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指纹说课稿教案反思一、设计意图幼儿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精神,对幼儿来说,科学是一个过程--是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验证问题的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