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8
这是《三潭印月》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并理解“杰作、镂刻、月色溶溶”等词语。
2、引导学生借助文史资料,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言文字中了解祖国璀璨的历史文化与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掌握设问式的构段方式。
教学重点:
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出三潭印月的奇妙景象。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透过三潭印月这一人文景观,生发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三潭印月的由来。
2、引导学生借助文史资料,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一、从图入手,激情导趣。
1、多媒体呈现三潭印月,学生发表感慨。
2、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引入课文学习。
二、整体感知——人间仙境。
1、自由读文,作者遥望三潭印月是怎样的感受呢?(人间仙境)相机读第一自然段。
2、读与人间仙境相关的四字词语。
三、了解来由,感悟智慧。
1、小岛由何而来呢?指名学生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听了这个同学的朗读,答案应该一目了然,谁知道?(生复述或朗读)
师相机讲解问答式的构段方式:像这样在自然段开头先提出一个问题,后面的内容围绕着这个问题来解答,这就是问答式的构段方式。常常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在写作中也可借鉴。
3、对苏东坡的这一做法,文中用哪一个词进行了评价?(杰作)读此句。
4、理解“杰作”,再读此段,从哪体会出是杰作?(挖泥蓄水;堆泥变岛;立塔作标)补充资料(三塔可划分水域,保证水质)
5、读到这,你认为三潭印月仅仅只包含着美吗?(还包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再次(充满赞叹)读“相传是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在杭州当地方官时的‘杰作’。”
4、师总结:用泥堆成的岛、用作深水记号的三个石塔竟组成了三潭印月的景观,此举既解决了难题又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我们不得不说这就是杰作!我们不得不称赞我们的祖先充满智慧!
四、提出疑问,引出明月。
1、充满赞叹地读课题“三潭印月”,现在,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三潭”了吗?(三个石塔与周边较深的水域)
2、那么,它为何又叫“三潭印月”呢?“三潭”与“月”有什么联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潭印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别致、月色溶溶”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三潭印月”的美景。
3、掌握问答式的构段方式。
4、搜集与西湖景观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三潭印月”的美景。
板书设计:
21三潭印月
人间仙境
这和天堂又有什么区别呢?
教学过程:
一、回顾仙境、引入三潭。
1、回顾仙境。
师:上节课咱们学习了课文1、2自然段,了解了湖心小岛的来历,还感受到作者远望“三潭印月”就一见钟情,赞叹这里像……(人间仙境一样)
2、引入三潭。
师:走进后细细观赏,又让作者发出怎样的赞叹呢?请大家快速游览课文3——5自然段,看谁能在文中找出作者赞叹的一句话?
师:你来读!(板书:这和天堂又有什么区别呢?)
师:作者远望三潭,犹如仙境;走进三潭,如到天堂!大家一起读!(课件出示:这和天堂又有什么区别呢?)
生:齐读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实际上是什么意思?这是一种赞叹!谁能读出反问
的语气?(再指名读)
师:在你的想象中,天堂会是什么样子?(生交流)
师:看来大家都觉得天堂应该是景色美丽,置身其中让人觉得幸福,让人向往的地方,是吗?
过渡:“三潭印月”到底有怎样神奇的美景让作者感叹这里如同天堂一般呢?想知道其中的奥妙,我们先去看看象征着三潭的三个石塔。
二、深入品读,感悟美景。
1、观塔,感悟别致。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朗读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呢?(点击CAI课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表达
师:文中有两个词语形容了三个塔的特点,是哪两个?
生:优美、别致。(点击CAI课件,刷红“优美、别致”)
师:“别致”是什么意思?
生:与众不同,新奇。
师:再读读这句话,从哪些词让你们感受到石塔造型不仅优美还很别致呢?划上着重号。
A生:我从“上尖下小”感受到它的别致,它上面尖尖的,下面小小的,很有意思。
师:自上而下,上尖下小,形状秀美特别,的确别致。你来读!
B生:我还从“镂刻成一个空心的球,像一只宝葫芦”感受到它的特别。石塔中间是空心的,像个葫芦。
师:“镂刻”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雕刻。
师:大家仔细观察石塔中间的球形部分,想想“中间镂刻成一个空心的球”是什么样的?
生:是球形中间完全挖空。
师:哦,就像个石头灯笼,是吗?说得真好!你能读读吗?
生:读
师:将坚硬的石头中间完全挖空,还能雕琢得那么圆滑、流畅,多么精湛的工艺,多么别致的造型啊!谁还能读出它的别致呢?
生:指名读(2人)
师:与众不同就是别致!那么,它到底与别处的石塔不同在哪呢?我们一块儿比较一下,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感受?(出示CAI)
生:谈感受。
师:看,线条流畅,中间镂空,表面还有五个小圆洞,难怪作者很喜爱地将它比作……
生:宝葫芦
师:来,让我们一起读出我们的喜爱之情。
生:齐读。
师: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啊!正因为它优美别致的造型,它已成为杭州西湖的象征、代表,所以作者说它已是杭州西湖的……
生:标志(CAI课件,刷红“标志”)
师:就连咱们一元钱的纸币上也有了它的身影。(课件展示)它何止是西湖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自豪的标志!让我们再次轻轻走进它,去细细观赏一番吧!(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生:齐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结:造型优美、别致的三个石塔相映成趣,与一湖碧水相互融合,的确带给人天堂般的美感,难怪作者说(这和天堂又有什么区别呢?)(出示CAI)(指名读再齐读)
2、赏月,想象美景。
过渡:三潭我们欣赏了,可它为什么又叫三潭印月呢?这月在哪呢?请同学们朗
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生:自读自悟。
师:寻到月了吗?月在哪?
生:自由表达。
师:这月可真多了,到底怎么来的?谁能把它说清楚?
生:试说
师:为了帮助大家把它一步一步说清楚,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填空练习,自己试着说说吧!(CAI出示练习)
生:练说。(CAI点击)
师:谁能说清楚?
生:说
师:瞧,他说得多清楚,原来三潭印月因这水中的十六个月亮而得名。看来工匠们将石塔中间镂刻成一个空心圆球的确是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哪!想去看看这神奇的美景吗?(CAI出示图、配乐)
师(深情地、音乐响起):天上一轮皓月与清澈湖水中十六个月亮交相辉映,多么奇妙啊!来,让我们拿起书再来读一读这美妙的景色!
生:配乐朗读
师:同学们,“三潭”我们弄清楚了,十六个月亮怎么来的也弄清楚了,那“印”字呢?“印”是什么意思?(标记“印”字)
生:自由表达
师小结:是啊,水里的这十六个月亮心心相印;天上月与水中月又心心相印!每逢中秋月圆之夜,亲朋好友畅游西子湖畔对月抒怀,人与月又是心心相印!这就是三潭印月!来,让我们饱怀深情地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3、体验,发出赞叹。
过渡:塔中点燃灯烛,与明月上下争辉。赏月游湖者或闲庭信步,或摇桨前来,
搅动满湖银辉。拿起书,让我们追随他们的脚步去望月、去抒怀,也去这三潭印月畅游一番。
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此时,我们眼中看到的是那“一湖金水欲溶秋”的奇景,是游人怡然忘归的身影;耳中听到的是笑语声声,欢歌乐曲。置身其间,心里荡漾的是那无以言表的陶醉,满足和幸福。这一切相互融合,交相辉映,构成了一个人间天堂!难怪作者说(这和天堂又有什么区别呢?)(CAI出示句子)
置身其间,你会说(指名读:这和天堂又有什么区别呢?)
你也会说(指名读:这和天堂又有什么区别呢?)
你们会说(生齐读:这和天堂又有什么区别呢?)
三、学习写法,拓展运用。
1、领悟写法。
过渡: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机会见。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是他优美的语言文字和巧妙的构段方式将三潭印月如仙境般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请大家浏览课文2、4自然段,发现他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生:交流
师:这两个自然段都是先提出一个问题,后面围绕着这个问题来解答,我们把这种方式称为“设问式”,它很快吸引了我们的阅读兴趣。看来,大家的心已经和作者心心想通了,领会了作者的巧妙安排。
2、拓展运用
师:同学们,学到这,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因为像三潭印月这样的著名景观西湖还有许许多多!咱们一起去看看吧!(CAI出示图片)他们合起来就是著名的西湖十景。
师:每一个景观的背后都像三潭印月这样藏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课后,等着同学们自己去查阅资料,自己去发现!所以,人们说西湖景美,故事更美!学了今天的课文,相信同学们也不会忘记故事中的人,是谁呢?(生:苏东坡)是呀,
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对西湖就情有独钟,为它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其中,这样一句诗千古传诵(CAI出示)来,我们一起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生:真情表达。
师:西湖曾峦叠峰,湖水晶莹,其湖光山色天下独秀,宋代大文豪苏轼就对此情有独钟,为西湖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其中这样一句千古传诵,来,我们一起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CAI出示,生齐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