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7
这是《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及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2.学会用平仄的方法吟诵诗句。
3.了解古诗中钟声的文化。
【教学重难点】
学会吟诵诗句;体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陆游、王士祯、陈小奇的诗句。
(1)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2)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3)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2.质疑:千百年来,为什么这么多人对这钟声如此迷恋呢?
3.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
1.提出要求初读古诗: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2.请生读。品评。
三、学会吟诵古诗
1.了解韵脚。圈画出诗句中的韵脚。指导读。
2.了解平仄,画出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平长仄短。
3.练习吟诵。
四、细读古诗,感受“愁眠”意境
1.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
2.默读诗句,找到体现“愁眠”的词语
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生默读,圈点批注)
3.交流张继看到了什么
4.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5.交流张继感受到的。
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是——为什么?
预设:因为他很孤独,他考试落榜了,他思念他的亲人了,他觉得自己很无助。
6.“对”与“伴”对比,体会“愁眠”之苦
想到这些,诗人感觉冷上加冷,寒上加寒。此时,他最希望谁来安慰他?可是都没有,只有眼前这些让人感到凄清的景物。
所有这些景物与愁眠之间用一个字形容他们的关系是——对
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寂寞、孤独、忧愁、凄凉)
7.配乐朗诵
因为无限伤感、忧愁、孤寂,诗就这样诞生了!
(师范读)生齐读
五、结合练笔感受“钟声”的魅力
1.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只剩下诗人独自——愁眠。
忽然,就在这时侯,你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
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
2.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
3.师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六、了解钟声文化
1.夜渐渐深了,只有钟声在陪伴着张继。钟声会对张继说什么呢?写一写。交流写话内容。
2.钟声文化:张继之前,人们把愁思诉诸给明月,而张继之后,中国文人心中多了一个可以寄托愁思的景物,那就是钟声。
回顾陆游、王士祯、陈小奇的钟声。
七、延伸
也许将来,你也会去苏州,也许你也会写下关于钟声的诗句,我期待着!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不朽的愁眠
钟声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和县教育局教研室章孝丽
第一次执教古诗词公开课还是四年前——与花山区的互惠教研。也就是那时候对古诗词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一次钻研《枫桥夜泊》的教学,也始于那时。
四年里,《枫桥夜泊》上过三次:校内的公开课,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汇报课、名师工作室研究课。对一个从来不喜磨课的人来说,这是个例外,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对于这首诗的喜爱,所以每次教学后总会认真再次修改与完善设计。
现将新市中心小学执教的这节课做一反思。
1.关注了读的指导,做到层次分明
古诗词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难点。课标指出,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本着这一理念,我安排了读个诵读的环节,从读准字音到读出节奏,再通过平仄吟诵出诗的韵味,再到有感情地诵读。
读出韵味是读的难点,在课前,我以学生熟知的《舟过安仁》为例,讲述了平仄吟诵的方法,本节课中,以方法的巩固为主。提炼出两个要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平长仄短韵绵长。学生这一环节掌握比较好。
2.关注了诗的意境感悟,力求入情入境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听所感。整个画面给人孤独、寂寞、忧愁、寂静的感觉。教学设计中,抓住“愁眠”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让学生说说这个愁眠的夜晚,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再结合诗人的心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力求想象出画面,入情入境。
3.关注了诗的文化内涵,感受经典魅力
这首诗千年来散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它让一座城市、一座桥、一座寺庙成为旅游景点,因为那场不朽的“愁眠”,那声声敲打的钟声。在教学设计中,由那独特的钟声魅力展开,以几位诗人的作品导入,再由诗人的作品结束,结构完整。在教学中,以孩子熟悉的“月”的诗句做一对比,在这个夜晚,月亮这个唯一可以倾诉的朋友都落下去了,唯有钟声给了张继安慰。再扣“愁眠”,想象意境,体会这千古之愁。
这节课中,很遗憾的就是自己对学情的不够了解。课前,我告诉师父,不需要老师课前做任何铺垫,课前两分钟才将课文纸发给孩子们,这首诗孩子们之前也没有接触过。我认为孩子们在之前的反复诵读后,会对诗句的感悟有初步了解,但是孩子们居然读出的是“美”,是“享受”的心境,这样的答案出乎意料。后面的理解环节,学生比较吃力,我不得不打乱设计,将诗人的背景资料告诉孩子。原本想读的环节体现出层次,理解的环节也能体现出层次:初读感觉,深度入境,诵读中入情。但是理解环节几乎是在我的牵引下完成。留下遗憾。
教学本就是遗憾的艺术,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希望自己不断提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