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6
这是《济南的冬天》课堂实录案例,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导入 师:我们刚感受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之美,又要来领略老舍先生的冬之魂。不过,这个冬不是寒冬,而是暖冬,是令人向往的《济南的冬天》。老舍先生可是一个大作家,谁了解他的有关信息呢?
生: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
师:你把课文下方的注释用上了,真是信手拈来啊。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了解他的一些代表作,比如——
生(杂然回答):《骆驼祥子》、《月牙儿》、《四世同堂》、《茶馆》等。
师:老舍先生本是北京人,怎么会写济南去的呢?那是因为在1930年前后,老舍先生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老舍先生写了一系列济南风景名胜的散文,其中一篇就是《济南的冬天》。
师:在走进文本之前,老师有一个问题:我们都是慈溪人,如果让我们也来动动笔,写一篇《慈溪的冬天》的话,你说你会写些什么呢?
生:雪。
师:雪似乎是冬天的化身,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那除了雪就没有其他的了?再说,这雪在其他的地方都会有,凸不出我们慈溪的特点啊?
生:我可能会写杭州湾大桥上的雪,因为杭州湾大桥只有我们这里有。(有人闻声而笑。)
师:雪中之桥,唯我所有,好。但总不能只写这些吧?
生:我还会写上林湖山景,梨园风光,城市冬景。
二、走进文本
师:确实,要写好一篇《慈溪的冬天》不容易,我们一时不知何处着笔。好在老舍先生的美文就在我们手中,让我们带着学习者的一番虚心,来进行一次冬之旅吧。看老舍先生是通过写哪些内容来抒发对济南的冬天的赞美之情的。(板书课题、作者)
(生自读课文。用时五分钟。)
师:老舍先生写了济南的冬天哪些内容?
生:写了济南的风。
师:你是从文章开头看到的吧?我问你,济南有风吗?
生:没有风。
师:请以文中句子为证。
生:第一句里写道“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师:这可真是奇迹中之奇迹啊!一个地方竟然连风都没有!?
生:文中说是“没有风声”。
师:“没有风声”和“没有风”,这一样吗?
生(醒悟过来似的):“没有风声”是指风很小,小到听不到风声,“没有风”是指一点风儿都没有了。
师:所以确切地说,济南的冬天没有大风。(随手板书:无风声)
师:第一段中除了写风以外,还写了什么啊?
生: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
师:一口气说出两个“晴”,请问“响晴”和“温晴”有什么区别?
生:“响晴”是(天空)晴朗无云,“温晴”是虽晴但不热。
师:前者是与哪里相比较而言?
生:英国伦敦。
师:在英国伦敦的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是因为英国伦敦是有名的——
生:雾都。
师:在中国济南冬天是响晴的,是因为这里没有——
生:雾。
师:又走绝端了。
生:没有浓雾。(师板书:无浓雾)
师:说济南“温晴”是相对于谁而言的?
生:热带。
师:热带最可怕的就是——
生:毒日。
师:济南无毒日。(板书:无毒日)
师:大家说,这第一段总的来说都是写了什么呀?
生:济南的天气。(师板书:天气)
师:这一段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呀?
生:对比。
师:你能找出这一段里最核心的一个词吗?
生:宝地。
师:天气好,是其中一宝,还有其他宝吗?
生:作者还写了济南的山和水。
师:哪里写山了?哪里写水了?
生:第二、三、四段写的是山,第五段写的是水。
师:让我们先来看济南的山。都是写山,干吗要一分为三呢?
生:因为写的是不同情况下的山。
师:哪些情况下的山呢?
生:作者分别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师依次板书)
师:与我的见解完全等同。该不会是看过什么资料书吧?
生:我在上课前看过。
师:能在课前预习课中运用,好。不过,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现在我们要深入其中,领略山之美。先来看第一种情况下的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段,然后在纸上画出围着济南城的一圈小山。
(生看书,在纸上画小山,状如摇篮,北边开口,中间“躺”着济南城。)
师:请找出此段核心词。
生:慈祥。
师:为什么说济南的冬天是慈祥的?
生: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的睡着。这就是慈祥。
生: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里准保暖和。”这就是慈祥。
生:济南的人们在冬天面上含笑,他们看到小山心中便有了着落,有了依靠。这就是慈祥。
生:还有从济南人们的幻想里也看出慈祥。
师:山,让冬天变得慈祥。再来看下一段,如果要找出一个核心词来的话,该是谁呢?
生:妙。
生:秀气。
师:请自圆其说。
生:这段第一句说: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然后,下面的内容就是讲下了点小雪后的美景的。
师:等等,老师有一点疑问: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是过渡句。
师:你能看出什么地方承上了,什么地方启下了吗?
(生无语)
师:你能从“最妙的是”四个字里看出言外之意吗?
生:暗含着阳光朗照下的山也是妙的,而下了小雪后,最妙了。
师(鼓掌):孺子可教也,能从疑似过渡句中看出真正的过渡处,而且我们还能从“最妙的”三字中读出喜欢不尽之意,请大家读一读,品一品这句话。
(生读第一句。)
师:现在你们还认为这一段的核心词会是“妙”吗?
生:应该是“最妙”。
师:“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请“秀气”派也来说说理由。
生:文中最后一句说: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这里指出山的特点是“秀气”。
师:双方都有理,我做和事佬,小雪配上秀气的山,才是最妙啊!有时候核心词真不好找,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再说,一段话中不一定就有核心词啊?老师刚才有点儿难为大家了。
师:既然小雪配秀山“妙极了”,我们自然要欣赏一番。请大家齐读这一段,看妙在何处。
(生齐读第三段。)
师:请用“小雪配秀山,妙在 。”的句式说一句话。
生:小雪配秀山,妙在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运用比喻,化物为人,栩栩如生。
生:小雪配秀山,妙在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蓝白相间,清爽透亮。
生:小雪配秀山,妙在山上的雪时有时无,如同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更妙在看着看着,物我交融,花衣拂动,露出山的肌肤。
师:你说的太妙了!(师生为之鼓掌)
生:小雪配秀山,夕阳斜射,薄雪害羞,微露粉色,娇秀可爱。
师:真是“秀”上含羞“秀”更秀啊!
师:这段话不但内容妙,写法也很妙,大家能感觉出来吗?
生:用了从上到下的顺序:由山上,到山坡,到山腰。
生:多处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师:大家伙的发言让我再一次意识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师:再来看第四段。快速阅读,马上回答:这段话的第一句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
生:承上启下。
师:这一段的核心词是——
生:小水墨画。
师:这一段最值得赏析的一个词是——
生:卧。
师:请赏析一下。
生:卧,把无生命的写成有生命的,还写出姿态、情状。
生:还写出安适、宁静。
师:这就与前面的相呼应了。
生:还说明是远山,如果近的话,村庄再小,也不会觉出其“卧”。
师:讲得太好了!
师:看好了山,再来看水。这看水,还要老师帮忙吗?
生(纷纷):“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师:要的就是这种自信。下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然后自行发言,我洗耳恭听。说明一下,板书也靠大家了。
(学生自学、自由讨论三分钟。)
生:水的特点是“澄清”,因为文中有句话:由澄清的河往上看吧。(生上去板书:水 澄清)
生:“水藻真绿”衬托出水的透明、清澈。
生:“绿的精神”是生机勃勃的代名词。
生:“水也不忍得冻上”,从“不忍得”三个词里,既可以看出水的暖,与前面的“温晴”相应,又可以看出水的“慈祥”,与前文的“慈祥”相应。(师生鼓掌)
生:“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足见水之清,天之蓝,冬天之美。
师:老师深深感受到何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老师深深体会到“后生可畏”。
师:老师还有一处不明白:文章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怎么与课文题目反了?这句话有何用意?
生:济南因有这样的冬天而骄傲。
生:与第一段的“宝地”相呼应,还点明题意,同时流露出作者对济南由衷的喜欢,让人回味无穷。
三、作业
师:学到这儿,我真想同学们马上写一篇《慈溪的冬天》给我看,我相信大家在老舍先生的示范下,一定会妙笔生花,写出对家乡的赞美之意,抒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大家有信心写好吗?
生:有。
师:拭目以待。
课后反思:整堂课紧扣文本,紧贴学生,适时点拨,由扶到放,把一篇并不好学的文章在不经意间学好了,学深了,学活了,还学得津津有味,其间的讨论、点拨、画图、朗读、学生自行发言、自行板书,让师生乐此不疲。还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写《慈溪的冬天》,让人感觉我们与老舍并不远,只要有信心,只要有体会,只要有感情,就会写出和老舍先生相媲美的文章。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