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5
这是《丑小鸭》解读案例,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本文已发表在《广东教育》(综合版)2013年第3期上。
在《丑小鸭》一文中,丑小鸭是“变成”天鹅,还是“成长为”天鹅,说法不一。本文将从《丑小鸭》的教学现状出发,从文本、文学的角度试作分析。
一、《丑小鸭》的教学现状
《丑小鸭》一文,对初中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小学甚至更早的时候就知道丑小鸭的故事,知道丑小鸭出生后所经历的一系列遭遇,后来成了天鹅,即使教材不选此文,学生也知道这些,现在,作为教材选文,学生学习过后,情况如何呢?他们对丑小鸭是“变成”还是“成长为”天鹅,如何看呢?笔者曾针对丑小鸭是“变成”还是“成长为”天鹅的问题,分别对七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作过问卷调查,同样的几个问题,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
“为什么不能说丑小鸭变成天鹅?”调查表明,七年级中有40%的学生回答“本来就是鹅”,2%的学生回答“人们认为他是鸭”。九年级中有68%的学生回答“本来就是鹅”,也就是说七年级、九年级中分别有42%和68%的学生认为丑小鸭是由鹅长成鹅,而不是变成的,同时也意味着两个年级分别有58%和32%的学生不清楚此问题。“如果说丑小鸭变成了天鹅,你怎样理解?”对这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能够从文学形象来理解的在两个年级中只有36%和46%。在这里,不得不说“成长”与“变成”之间已有了明显的不同,成长意为生长,是事物由小到大量的变化;变成是事物发生了质的变化。
那么,《丑小鸭》一文如何解读,才能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入、彻底呢?一般来说,阅读文本至少要从两个方面来阅读:一是文本本身层面,即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二是文本内蕴层面,即作者借助文本所传达的意思。
二、从文本的角度解读
为解决是“变成”还是“成长为”的问题,我们暂不对构成文本的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单对文本的主体人物——丑小鸭进行解读。《丑小鸭》一文主要讲述了丑小鸭的成长经历,以时间为线索,如下表: 丑小鸭的经历 出生第一天 后来一天天 躺一整夜后的天亮 两天后 三个星期后第二天早晨 秋天的一天晚上 冬天 第二年春天 旁观者代表 雄吐绶鸡 兄弟姐妹妈妈 野鸭 两只雁 老太婆一家 天鹅 种田人 几个孩子大天鹅 旁观者的态度 啄、排挤、嘲笑 赶、啄、打、踢 不跟族里人结婚,没有多大关系 以朋友相称、丑得可爱、碰运气 不要发表意见、怪念头 抱回家,小孩子们想跟他玩 最美 丑小鸭的动作、心理、情绪等的变化 不知道站在什么地方或是到什么地方才好,非常悲哀 逃,沮丧 恭恭敬敬行礼,只希望人家准许他躺在芦苇里,喝点沼泽水就够了 丑得连猎狗都不咬我了,跑 坐在墙角里,心情非常不好,有一种渴望 说不出兴奋,怎能梦想,只要别的鸭准许他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很满意了 只要讲他在这严冬所受的困苦和灾难,那么这个故事就太悲惨了 我要飞向它们,总比被打咬啄踢要好得多,非常高兴,太幸福了 从上表可以看出,丑小鸭的成长过程是历尽艰辛、受尽磨难,那么,如何解读文本呢?
1.从丑小鸭自身来看
笔者认为,丑小鸭的成长经历可以概括为躲——逃——跑——渴望——向往——实现梦想,丑小鸭的“躲”“逃”“跑”是以退为进,也是为了保证生存下去,保存生命,更好的生活下去,丑小鸭的愿望是从无到有,丑小鸭的成长过程是从保存生命到向往生活再到追求美好,整个文本渗透着生存——生命——生活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单就这层意义来说,丑小鸭的经历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成长不是一帆风顺的,成长过程中难免碰到一些磕磕绊绊,但仍需要对生活抱有活下去、积极地活下去的信心,那样,美好便可能会在下一个转角出现,这对学生就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我们知道《丑小鸭》一文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作者写作此文也在告诉读者面对困难、挫折等情况时也应像丑小鸭一样采取不放弃、不断追求、不懈努力的态度。
2.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
《丑小鸭》一文被选编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以“成长足迹”为主题的第一单元中,它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爸爸的花落了》《伤仲永》等选文选编在一个单元中,都是以“成长”为主题,在教学这样的文章时,“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勇于面对生活、面对挑战”应作为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这也是教材编写者的用意之一,正如顾振彪先生所讲“现在中学生中时常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而引起的。应该让学生在学校中感悟生命的奥秘、意义与价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愿意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而语文教材在这方面应负起自己的责任。因此,在这套教材中,‘人与自我’与其他两个板块平起平坐,‘三分天下有其一’,这是顺理成章的。”
上述两个方面,不论是从选文作者、文本主体人物,还是从教材编写者的角度,他们的用意是一致的,这一共同点,笔者认为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之一,文本所表达的这层意思,也是丑小鸭成长为天鹅的辛酸史、奋斗史的流露。
三、从文学的角度教学
《丑小鸭》是一篇童话,我们知道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以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他们人格化。童话中的形象是从生活中来的,但是,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甚至也不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童话的形象是象征性的形象,并且具有极大地夸张性。
文学作品的功能具有多重性,教育作用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典型形象体现社会生活中某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内容也是文学作品的功能之一。在《丑小鸭》一文中,丑小鸭已经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典型形象,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说或者听别人说自己或别人由丑小鸭变成了天鹅,这就意味着丑小鸭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作者当时创作时的主观意图,也就是已经产生了形象大于思想的文学效果,如同严监生、阿巴贡、葛朗台是吝啬鬼、守财奴的代表,桑提亚哥是“硬汉性格”的代表一样,丑小鸭已经作为一个由不美丽到美丽、不理想到理想、不成功到成功的代表,这是文本内蕴层面所传达的意思,从这个角度,说丑小鸭变成天鹅也是说得通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分别从文本、文学的角度解读《丑小鸭》一文,便可以解决“变成”还是“成长为”的问题,也能够解决教学中学生所存在的很多问题。
本文已发表在《广东教育》(综合版)2013年第3期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