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题西林壁》诗歌解读及教案

日期:2022-06-25

这是《题西林壁》诗歌解读及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阅读下面的宋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求:提炼观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论点、论据、论证要素齐全,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一、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诗歌材料类作文,材料选取苏轼的这首中学生学过的,已经非常熟悉的哲理诗,应该是考虑到高一学生实际情况的,降低了阅读材料的难度,便于学生快速准确地立意。

  作文材料由三段文字构成,材料的核心部分是诗歌材料,另一部分是要求语,规定字数,规定了文体为议论文。审题主要是审读诗歌材料,我们必须充分读懂这首诗,弄懂这首诗的核心内涵,才能精准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述了从横、侧、远、近四个不同角度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形态变化和气势,说明看一个事物角度不一样,会有不同的感受。

  “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一句其实就是诗歌:“起承转合”结构中的“转”,本句对诗歌前两句的转折,也就是说,无论是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还是远看低,近看高,都不是庐山的真面目,都是庐山的一个面,不是庐山的全貌,其实有对前两句那种认识事物的某种否定。

  为什么呢?到底前两句诗中那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有什么不对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第四句诗做了明确的回答-----“只缘身在此山中”啊!!也就是说,认识事物不能只从不同角度,如果你“身处庐山”,就算你从不同角度,也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庐山,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推而广之,要认识世界的任何事物,从不同角度还不够,必须要跳出时间空间,拉开时空,才能更清晰地认识事物。

  【阅卷综评】

  一、问题分析

  (一)从本次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的审题立意问题暴露的十分严重,主要存在这么几个方面:

  1、无材料的整体意识:

  学生阅读这首诗,把四句诗割裂开来,只关注到一二句,就仓促立意,很多学生就大谈特谈“看问题要多角度”“角度不同,精彩不断”“人生丰富多彩”。全然不顾诗歌的后两句,特别是诗歌的第三句,其实是对前两句局限性的否定。

  2、无材料的核心意识:

  正因为片面理解诗歌材料,抓住诗歌材料的一部分,才导致抓不住诗歌材料的内核,往往理解不了诗歌的哲理所在。正所谓“不识诗歌真面目,只缘独看一二句。”诗歌往往最后才是主旨所在。

  (二)从本次考试情况来看,学生的写作行文问题暴露的十分严重,主要存在这么几个方面:

  3、无照应材料意识:

  材料作文写作,心中一定要有材料意识,有些学生一旦确定立意后,就全然抛开材料,信马由缰,立意看似从材料中来,但文章内容却越写越偏,不知所云。比如有一个学生作文为《换个角度看问题》:开篇是“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站好位置,角度不同,看待问题的心态就不同。就好比我们行走在通往顶峰的路上,路上的景色本身虽不变,却随着我们脚步的变迁时时在变。”还是与材料能联系得上,但中心部分的三个分论点忽然变成这样了:“生活需要一个良好的心态。”,“生活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生活还需要释然。”显然,文章的中心完全偏离了诗歌材料的核心。偏离到“生活”“心态”“努力”“释然”这些核心词汇上去了。还有一个学生的作文题目还是不错的,《跳出思维定式,学会创新》,大谈教育的误区,应试的弊端,创新的必要性。像这样思维的学生还比比皆是,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4、无议论分析意识:

  题目的要求部分明确提出,“论点、论据、论证要素齐全,明确文体”,但很多学生对议论文写作还一头雾水。文章开篇中心观点句含糊,甚至没有。文章中也没有几句明确的分论点,语言概括提炼能力不强。论据十分缺乏,要么只会举几个甚至通篇一个人物素材的例子,语言既不简练,又像是在写记叙文;论证手法就更不用说多样了,几乎只会举例论证,很少见正反对比论证,名言等道理论证。在很多学生心中,议论文就是“故事会”,只要凑几个名人的故事,故事开会,就是一篇议论文。分析的前提是概念,本题的写作应该围绕“认识事物”这个概念去行文,如何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从不同角度还是不够的,还应该跳出事物去认识事物,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文章应该紧紧扣住这个核心,不枝不蔓地去议论去分析。

  二、考场回放

  (一)考场作文的亮点。

  1、都说“题好一半文”,观点明确,表达优美的题目也有。

  示例:杨嘉凌《多走一步便可知》、李卓煌《跳出“庐山”,还原本心》、朱湘、李洋、唐灵灵《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胡晴《拨开云雾,寻得花开》、谢宇佳《跃出思想的弧线》。

  2、开篇会概述材料,或能从诗歌材料中得出明确的观点。

  示例1:李卓煌《跳出“庐山”,还原本心》:一代文豪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富有哲理性的句子,自此,“庐山”便成为遮蔽真相,迷惑不清的喻体。时隔千年,苏轼的哲思又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启示呢?

  示例2:胡晴《拨开云雾,寻得花开》:古人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身在局中的我们并不一定是不明真相,只是我们以为管中窥见了全貌,其实眼睛所看到的是虚无缥缈的,花非花雾非雾,又怎能抓住本质呢?这时不妨用你的双手轻轻一拨,眼前便是姹紫嫣红。(稍有修改)

  示例3:唐灵灵《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诗形象地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道理:当局者迷。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我们自以为最了解自己,其实不然,正是因为我们被束缚在自己的“局”里。(稍有修改)

  3、能充分论证,合理分析,做到叙议结合的议论段落的。

  示范:李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迷在思维处境。下棋对弈,对弈者互观棋局,或只思自己进攻,或只思防守退避,往往不足以观全局,而看棋者不然,纵观对弈全貌,正如曹操赤壁之战,当时曹操连破数地,势如破竹,身在局中,得意洋洋,一心求胜,致使误用铁索联舟之计而惨败。……旁观者清,清在大局眼界。在运动竞技场上,为什么要设置裁判?难道那些国家顶级运动员将不明白规则?显然不是,当一个人身处竞技场,心中只有一个求胜信念,因而很可能出现犯规而浑然不知,这时,裁判头脑则异常清醒,从而可以提醒参赛者,避免不公平……(稍有修改)

  (二)考场作文存在问题及原因。

  1、标题大而空洞,不明确,有些标题死板机械,有些标题不知所云莫名其妙。

  示例:《看》、《标准》、《视角》、《持度》、《真相》、《识人》、《眼光》、《题试卷背后》、《走出挫折的阴影》、《打破狭隘、拓宽视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该不该有山》、《努力与坚持成就更优秀的自己》、《了解自己,才能向前进步》、《破眼前困境,成就精彩人生》。

  2、不认真审题,直接套作,抄袭照搬以前学过的其他题目优秀范文。

  示例:《擦亮眼睛,创造精彩》:分论点:擦亮眼睛,民族得以重生;擦亮眼睛,开创未来;擦亮眼睛,为国崛起;擦亮眼睛,从己做起。

  3、审题出现错误或偏差,行文思路简单肤浅,文章结构平面呆板。

  示例1:《努力与坚持成就更优秀的自己》:开篇:“命乃弱者借口,运乃强者谦词。”弱者想尽一切理由来搪塞他们不曾努力与坚持的结果,如果没有没日没夜的坚持努力和从未失去过的信念,强者又何谓强者?分论点:“努力与坚持让每个人都更优秀”,“努力与坚持让每个团队更优秀”,“努力与坚持让国家更优秀”。

  示例2:《破眼前困境,成就精彩人生》:开篇:一次人生,亦是一趟旅程,其中不乏山水风光,但也总伴随艰难险阻,……所以,只有突破了眼前的困境,方能成就精彩人生。分论点:“首先,我们应以毅然的精神笑对困境。”、“其次,我们应以深度的蓄势面对困境。”、“最后,我们应以无畏的勇气勇敢破开困境。”

  【考场优作】

  跳出来,看得更远

  《题西林壁》告诉我们成岭成峰、高低不同都是因为我们只站在庐山当中,未能看清庐山的全貌。而这也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当局者迷”,所以我们要学会跳出“陷阱”,跳出“局限”,跳出“时空”,而长远宏观地看事物看问题。

  跳出“陷阱”,你能更清晰的认识自己。人是听觉动物,往往容易被阿谀奉承,赞美膜拜的语言所迷惑,容易偏听偏信,陷入别人设置的陷阱里,对自己的认知造成偏差。如爱唱歌的乌鸦,因为听信了狡猾狐狸表扬她唱歌最动听的谗言,进而迷失了自己,张口便失去了美味可口的肥肉,掉入了狐狸给她设好的“陷阱”里;但战国政治家邹忌却相反,当其妻因私之、其妻因畏之、其客因有求于之都大肆赞扬他的美貌时,他却决然跳出他人构陷的溢美之词的陷阱和迷雾中,学会客观清楚的认识自己。进而通过自己对自己认识而成功劝解齐王广开纳谏之门,做到从善如流,终使各国都“朝于齐”。

  跳出“局限”,你能生活得更为乐观洒脱。身为世人,人常常容易被名利所累,因而常常跳出不名利“局限”的桎梏,更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和追求的东西是什么。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从二十九岁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05年)四十一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即辞官回家。终于没有再出来做官,而是选择保持了气节,返回了自己钟爱的田园生活。于是他在诗作《归园田居》中写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句里,道出了他摆脱卑躬屈膝攀附权贵的仕途之后的愉悦洒脱的心情。由此可见,人应该勇于跳出自己所处的狭窄局限,去走更远的路,去攀更高的山,去看更美如诗的风景,进而激发自己用洒脱乐观的心去创造更伟大的精神家园。

  跳出“时空”,你能走得更深远。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有万众瞩目,扬眉吐气的时期,也有饱受欺凌,落后挨打的时候。当我们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教训的时候,就深刻感受到跳出历史“时空”看问题有多么重要。清朝时期,我们妄想着自给自足,闭关锁国,却看不到国外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强大,当洋人船坚利炮强行轰开国门时,才见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现实。于是,我们以史为鉴,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和权益,又赢得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壮举。这一路走来,证明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如何跳出时空的局限,才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加高远。

  跳出来吧,只有跳出遮蔽,你能看得更清楚,更全面,更深远。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