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5
这是《桥之美》反思,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昨晚参加了正道三区的教研活动,有一些小小的感触。容我乱涂一番权且留作纪念吧!
《桥之美》是人教版八年级说明文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我若没有记错的话,和它做邻居的文章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其中《桥之美》和《说屏》是自读课。因为我平时比较懒,自读课从来不去好好读一下,所以导致我对《桥之美》只知道课题却不晓得内容。呵呵,真是惭愧。
七点半左右,我初读课文,竭力放慢速度以求读细读懂。但是读后真的有点儿失望,感觉不是我读得语无伦次,而是文章的结构怎么可以那么毫无章法呢?或者是我读得太慌张了?唉~反正没有时间细想,继续读课堂实录,密密麻麻的,我只是粗线条浏览一下,活动就已经开始了。我注定是整个晚上最差的“学生”了。
先是高健老师解读课文,一段一段解读非常细致。我逐渐跟进,但不可否认跟得不好。原因只有一个,这篇课文太陌生了。我读一遍根本无法真正走进文本,那么跟起来也就难免吃力。还有就是,这类文字实在是不在我的感冒范围,这也是我无法进入文本的重要原因。但是,管它呢,“差生”也要努力跟进啊!
高老师一路细解,我却在跟不上的状态下开起了“小差儿”。我还是在对着原文在想:这篇文章怎么可以这样毫无章法呢?教师为什么要强行去解读这么一篇漏洞百出的文章呢?它真的适合放在初中学段给学生做范文吗?是不是就因为编者个人喜好就把它放里面了?……想着想着,突然就有些不淡定了……
如果这篇文章是学生写的作文,语文老师会为其大力点赞吗?记得有个老师略带不屑(我猜的,呵呵)地说学生写不出这样的文章云云。当然,这个答案不能说服我。因为我前面只是一个假设,我只是想说作为一篇客观存在的文章,大家是不是还会如此力挺。
我甚至觉得课文不是每一篇都那么美,但有时因为作者名声大噪,我们语文老师就必须肩负起“解读美”的任务——写出来的,或者没有写出来的,甚至写不出来的。我想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过找不出章法、没什么逻辑、甚至显得生涩拗口的文字。“考试”的驱使,语文老师只好硬头皮迎合答案。明知道其实也没什么实际意义。
但是总觉得绝大部分老师还是默默接受着“考试”的俘虏,坚持考试至上、教参至上、答案至上。“考试”就像一个枷锁一样,把老师束缚得拿过来一篇文章先去找章法。这难道不是后遗症吗?即使叛逆如我,还是固执地沾染上了一些“考试培训员”的“恶疾”。唉~有点儿悲哀~
可是,我还是觉得有些名人,他的写作能力真的不是特别过关。但是名人效应在作祟,一好俱好。语文教师呢?毫不犹豫就被这样的名人绑架了。又被考试绑架,又被名人绑架,语文老师确实够可怜的,呵呵。
我很欣赏昨天高老师的批判性解读,敢于批判就很让我敬重,因为这说明他很有怀疑精神,而具有怀疑精神很容易解读出自己的个性。
后来是于世龙老师解读先前发下来的一个执教者的课堂实录。也特别细致。解读完毕,大家自由交流。我从中总结出一点点小收获。
1.坚持怀疑精神,敢于挑战权威。我们平时接触到的文章基本都够权威,要想读出自己的个性,必须破除迷信。要相信有些你怎么都研究不懂的,可能就是作者出错了。
2.不要把帮助学生应付考试作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否则,老师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容易被绑架。所以,不要把做优秀的考试培训师作为自我发展目标。
3.既然相信每个人都有缺点,就如每篇文章都有瑕疵一样,那么,就不必耿耿于一篇文章的“漏洞”。挖掘亮点为上吧!毕竟是“美”的教育。若因为老师个人不喜欢某篇文章,就上成一节批判课,明显不对头了。甚至,即使你是怀着一种抵触的情绪去解读一篇文章,这样也难于有特别好的效果。那么,就“择其善者而从之”吧!
OK,就这样。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