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教学设计 > 教学案例

《月下独酌》晨诵教学设计

日期:2022-06-25

这是《月下独酌》晨诵教学设计,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一、导入新课

  师范读,生思考诗人是一人在饮酒还是与人共饮?

  二、讲新诗

  1.初读,读准读通。

  ①生自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字典读准确。

  ②师范读诗,读出节奏,生给不认识的字注音。

  ③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诗的节奏。

  ④指名读、男女生赛读。

  2.再读,整体把握

  (1).诵读、同桌互读、示范朗读等。

  (2).词义理解交流、互相答疑。

  3.深入研读,思考。

  A.既然诗人在独饮,为什么要写成“三人”?具体是哪“三人”?

  B.找出诗中写“月”、“影”、“我”的诗句,再读,读出了什么?

  4.深层探究,读-品-悟。

  ①自由读诗,交流自己读懂的内容。

  ②多种形式品读诗

  ③诵读全诗,交流自己的读诗感受。

  ④再次读诗,把你的感觉读出来

  5.感悟本诗的深层内涵。

  诗人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在仙境中重逢,可见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孤单落寞。

  三、总结全诗

  由独而不独,到不独而独,独到不独的过程,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

  1.赏读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虽然请出了月亮与身影作伴,可惜,月亮却远在天边,它只能挂在高高的苍穹,不能和李白同酌共饮;影子虽然近在咫尺,但也只会默默地跟随,无法进行真正的交流。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内心仍然是孤独寂寞的,也许大凡天才都与常人在思想境界上有相当的差距,他们的追求与探索也常常会被人误解。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以下诗歌就由平声韵转入了仄声韵,情绪也显得更加激昂了。此时的李白,已经酒至半酣,渐至佳境了,只见他亦歌亦舞,憨态可掬,他醉眼向上望去,空中的月亮好像在随着他歌唱的节奏徘徊起舞,他醉眼向下看来,地上的身影更是随着他的手舞足蹈而摇曳不定。这一切似乎都显出一种莫名的凄凉与寂寞,而他觉得能够有它们来陪伴已属不易了,"交欢"一词,显示出诗人对此的知足,的确,美酒使李白忘却人间的烦恼,明月给李白带来心灵的安慰。在这种无人相伴的"交欢"中,诗人终于沉醉了,而在沉醉之前的最后时刻,李白还意识到,只要他一醉倒,什么月亮、什么身影也都将回复到它们原先的形态,这个以他为中心的临时组合将不复存在了。不过,他并没有丝毫的灰心丧气,因为他与月亮和身影这种关系是长期稳定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这并不是李白第一次的月下独酌,更不会是最后一次,因为李白所选定的人生道路,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注定要以寂寞与潦倒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没有人可以依靠的。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就是义不帝秦的鲁仲连这种独往独来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说"孪鲁烈骶貌还椋�爬聪嘟友壑邢?,所以他只能引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身影这些"无情"之物,为一生的知己,这可真是此时无情胜有情了。与无情之物交欢,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当时的世态炎凉与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当初在长安待诏翰林任上,有的是人迎奉吹嘘,可是离开京城、身陷囹圄之际,却饱尝了世态炎凉。但是,透过这番在花间月下的独酌与独白,人们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历尽挫折,初衷不改。李白作为盛唐诗人的代表,所以为后人推崇备至,正是因为他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那种与生俱来的旷达与出神入化的浪漫。乾隆皇帝也是从这一角度对《月下独酌》加以肯定的,"千古奇趣,从眼前得之。尔时情景虽复潦倒,终不胜其旷达。"

  ①教师配乐范读诗。

  ②生多种形式配乐诵读。

  2.师小结过渡

  A.点明全诗的情感脉络。

  B.想象在诗中的作用。由独而不独,到不独而独,独到不独的过程,体会诗人看似自得其乐,实则凄凉孤独的复杂感情。揭示本诗的情感内涵及写作特色。

  四、齐读回归整体。

  五、积累诗歌

  有感情的熟读全诗,并摘录名句,做好积累。

  今天的晨诵到此结束!

幼儿园学习网 | 联系方式 | 发展历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