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4
这是《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教学方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尝试用“唱诗”的新方法进行诗歌的背诵训练。
2.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学会收集诗歌的有关资料。
3.批判性地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2、对学生进行“勇敢地亮出自己、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的教育。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导学
1、导入
面对洞庭湖水的奇丽风光,唐杜甫岳阳楼上“凭轩而涕”,而宋范仲淹则表达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想,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在唐李白、孟浩然,明袁中道这三个文人的眼中笔下,洞庭湖又会引发出怎样的情思呢?
2、简介李白写作《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的时代背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相信大家一定是再请熟悉不过了,它是著名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李白的.一首与洞庭景观联系在一起的诗——《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此年春,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行至巫山,幸遇大赦放还。九死一生,喜出望外,立即“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赶忙返至江夏。李白获得自由以后,为什么迫不及待地返至江夏呢?“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江夏赠韦南陵冰》),原来他又对朝廷产生了幻想,希望朝廷还能用他。但是他在江夏活动了一个时期,毫无结果,幻想又落空了,只好离开江夏,出游湘中。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
二、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注意正音。
2.学生集体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二)诗意: 最好能铲去君山,让湘水畅快地四处流淌。这巴陵浩浩荡荡的江水啊,仿佛都变成了美酒,醉杀了整个洞庭湖地区,你看那满山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醉后的容颜吗!(三)深入理解
1.指名学生朗读此诗。
2.学生思考与讨论:
(1)诗人“刬却君山”的目的和动机何在?第一句中的“好”该如何理解?
提示:
表面上铲平君山是为了让湘水无阻碍地横流,但实际上他是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能有平坦的人生道路可走。
“好”即表示虚拟的假设如果能做到那该多好啊。
整句:如果能把君山“刬却”那有多好啊。
(2)最后一句,“醉杀”了什么?为何用这样一个词?
提示:
文字上是说洞庭秋色为酒所醉杀,实际上是诗人把自己醉杀,同时也让洞庭的秋色醉杀了。
用上了这样的词表示出作者奇特的想像,他让洞庭与自己同醉,并在诗中表示出了诗人“醉后发清狂”的情境,此时的他已分不清是洞庭醉了还是他自己醉了。
三、精导精讲
教师分析古诗:
在岳州遇到族叔李晔,时由刑部侍郎贬官岭南。他们此次同游洞庭,其心情是可以想见的。李白才华横溢,素有远大抱负,而朝政昏暗,使他一生蹭蹬不遇,因而早就发出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感叹,而今到了晚年,九死一生之余,又遭幻想破灭,竟至无路可走,数十年愤懑,便一齐涌上心头。
因此当两人碧波泛舟,开怀畅饮之际,举眼望去,兀立在洞庭湖中的君山,挡住湘水不能一泻千里直奔长江大海,就好象他人生道路上的坎坷障碍,破坏了他的远大前程。于是,发出了“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的奇想。他要铲去君山,表面上是为了让浩浩荡荡的湘水毫无阻拦地向前奔流,实际上这是抒发他心中的愤懑不平之气。他多么希望铲除世间的不平,让自己和一切怀才抱艺之士有一条平坦的大道可走啊!
然而,这毕竟是浪漫主义的奇思幻想。君山是铲不平的,世路仍然是崎岖难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还是尽情地喝酒吧!诗人醉了,从醉眼里看洞庭湖中的碧波,好象洞庭湖水都变成了酒,而那君山上的红叶不就是洞庭之秋的绯红的醉颜吗?于是又发出了浪漫主义的奇想:“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这两句诗,既是自然景色的绝妙的写照,又是诗人思想感情的曲折的流露,流露出他也希望象洞庭湖的秋天一样,用洞庭湖水似的无究尽的酒来尽情一醉,借以冲去积压在心头的愁闷。文字上是说洞庭秋色为酒所醉杀,实际上是诗人把自己醉杀,同时也让洞庭的秋色醉杀了。在这种秋色上。水之滔滔,乃酒之滔滔;酒之滔滔,乃情之滔滔。洞庭之酒,秋色之醉,乃诗人之醉。秋为酒醉杀,是实写;人为秋色醉杀,是虚写。
四、背诵此诗
板书设计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李白
刬却——平铺——酒——醉杀(虚构)想象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