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3
这是四年级上册《溶解》教案,是优秀的教学案例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2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一:说教材
前一课内容是《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由于食盐没有颜色,我们看不见它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学生看不清晰,认识很朦胧,但又很好奇,因此教材就安排了这一课。教材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能够仔细观察溶解现象,描述紫色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了解高锰酸钾水溶液是均匀、稳定的,从而对食盐的溶解产生丰富的联想,描绘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形象,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二、说学情
四年级上期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具有一定的“实验与记录技能,养成长时间观察并记录的科学学习习惯”。本学期中要接触较多的科学实验,是学生实验能力增长最快的一学期。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第一次接触,学习观察的方法要正确,记录要实际,推断描述要科学。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和本课学习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溶解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实验记录:学生要能正确地记录实验数据,正确地判断和描述溶解过程。
2、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情感价值观:
认识到溶解实验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紫色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五: 说教法
我们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教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使他们受益无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结合本课特点,我将采用观察、实验法,既使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便于理解理论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辅以实物演示,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六:说学法
小学生好奇、爱探索、易感染,应捉住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分组实验法,让学生在看看、想想、做做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分组材料:装水烧杯5、玻璃棒5、高锰酸钾5份、小药勺5只。四种物质在水中的状态记录表1张。
七:说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把学生在非教育环境下形成的“溶解”概念作为本课起点,以有结构材料搭建起有价值、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期待学生在活动中对已有经验和概念产生不满,能动地去修正和完善。本课中学生通过对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等物质在水中的观察比较,逐步在头脑中建立起 “溶解”和“不溶解”的描述性概念。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设疑引入——发现问题——探究记录——归纳总结——课外拓展。在探究问题中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
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形成一个对溶解非常直观的认识形象,帮助他们形成对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理解溶解的现象和本质。
活动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观察比较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是对溶解现象观察的梳理和总结。从中概括出溶解的特征。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的、稳定的、不沉降、滤不开的溶液的过程。
现在就具体的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一)设疑引入(增强好奇心)
食盐是怎样溶解到水中去了的?学生通过上节课实验时的现象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引入新课: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呢?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探究一下。(板书课题)
此环节的教学意图:学生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是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铺垫。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溶解”现象。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现问题(寻找目标)
1、能否给食盐加上颜色进行观察?
2、能否用其他有色物质代替食盐来做溶解实验?
3、替代品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
(三)探究记录(解决问题)
活动一 高锰酸钾的溶解
1:为了更清晰地观察溶解过程,我们用一种有颜色的高锰酸钾代替食盐做溶解实验。
2:高锰酸钾常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高锰酸钾(紫色的)粒状物。
3:演示实验:
A:在盛水的玻璃杯上方,轻轻地投入几颗高锰酸钾。
B:观察并描述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C:小组交流。
D: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一下,再观察、描述水和高锰酸钾的变化。
E:小组讨论交流。
4: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了吗?
5:它与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6: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7:小组完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的记录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是一个非常好的对溶解的直观认识的过程。那么让学生静观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主要是让学生观察高锰酸钾是如何逐渐分散到水中去的。搅拌后观察高锰酸钾是为了让学生注意到溶液是均匀的,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物质颗粒的,而且高锰酸钾是不会自行沉降的。也就是说高锰酸钾溶液是比较稳定的。然后通过与食盐进行比较,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过程,帮助他们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理解溶解现象的本质。而边实验边记录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活动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进一步观察面粉、沙、食盐和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情况,比较它们在水中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2:观察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
3:根据表二的数据,推断“溶解”概念的关键词汇。
设计意图:对这四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的观察是对溶解现象观察的梳理和总结。从中概括出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使学生掌握对溶解和不溶解进行判断的基本方法,并能说出判断的依据。
(四)归纳总结
想象:食盐是不是也像高锰酸钾那样分散到水中去了?推断:学生对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有了直观的了解,那么食盐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问题,学生运用已经获得的感性经验作出描述。由此及彼,白糖、肥皂粉、味精等物质在水中又是怎样溶解的?在交流中,学生对溶解的本质特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五)课外拓展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正确地表述溶解吗?(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
3)找一找身边那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那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食盐、白糖、鸡精、食醋等能溶解;沙子、面粉、油脂等不能溶解)
八:说预期效果
通过观察实验,初步形成溶解的概念。并能通过实验判断一种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了。
九: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是一个微型教案,而科学课的板书则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科学探究事物的一个缩影。在板书中,我力求简明扼要、形象直观,体现孩子们一节课“劳动”的结晶。
附:板书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化成 微粒
溶解特征: 分布 均匀
过滤或沉降不能使其分离
设计意图:板书以简练的文字和符号来体现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提示学生注意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亲亲园丁】 版权所有 备案编号:粤ICP备14102101号